三、爸爸妈妈这么爱我!
四、上帝这么爱我!
五、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六、我有只可爱的猫!
七、还有……
她又回过头来静静地看着大家,再回过头去,在黑板上写下了她的结论:“我只看我所拥有的,不看我没有的。”
众人安静了几秒后,全场响起了如雷的掌声。那天,许多人因为她的乐观与坚强而得到激励。这个乐观的脑性麻痹患者是谁?她就是美国南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在中国台湾开过多次画展的黄美廉女士。
自卑的背后是什么
看了前面高三女孩的案例,可能有人会说这个女孩太自卑。那么关于自卑你了解多少?一个孩子如果自卑,一定有很多原因,或许是家庭的原因,或许是老师的原因,或许是受同学影响,总之可以找到很多。很多时候,为了驱走身上的自卑,我们会将这些作为理由,将自卑的原因从自身剥离:这不是我的错,是外界影响了我!你会觉得自卑是由于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才形成的。把自卑的原因归因于外界,你可能会感到舒服些。但是,这些解释在我看来只是自欺欺人。环境固然重要,可是做出行动的人还是你自己。关键在于你是用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很有意思,积极乐观的人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而消极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积极乐观者所想的都是可能做到的事情,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做到的事情上,所以往往能够心想事成;消极悲观者的眼光总是专注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上,到最后也常常以失败告终。
我们常说自卑者是自我评价低的人,可是自信者就不自卑吗?在奥修的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有一天,绝顶聪明的纳斯鲁丁跑来找奥修,非常焦急地说:“快来帮帮我!”奥修问:“发生了什么事,让你着急成这样?”纳斯鲁丁说:“我感觉糟糕透了,最近我开始感到强烈的不自信,这很糟糕。快告诉我,我要做些什么来消除它。”奥修说:“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如此不自信了呢?”纳斯鲁丁非常沮丧地说:“我发现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好!”
自信的人也会自卑,因为自信的人也会害怕失去。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指出,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心的作用,人寻求卓越正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行为。这说得很有道理。因为正是有不足,我们才努力去弥补。这恰恰是一种动力。就如同我们如何看待问题一样,问题是好还是坏,积极的人与消极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当你倾向于积极的答案时,你会发现问题是进步的机会,解决了问题自己就进步了。
没有人十全十美,人有缺点也有优点,重要的是自己肯接纳自己。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比较,因为人们总是喜欢拿自己的短处去比较别人的长处,结果越比越短,自己反而更难受,或者喜欢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结果目无他人,盲目自信。
成长中的你,有进步也会有退步,当下的差距意味着进步的空间,现在的优秀意味着过去做得好,但明天还需要积极努力。接受当下,面向未来。无论如何,你都需要正确地评价自己。
神秘的“ABC”理论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认知”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是:一个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情绪及行为结果,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于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价、态度、认知和信念。
我们看一个在学校常遇到的现象。
距离大考只有20天了,这次考试很重要,大家掌握的知识差不多,但心态不同。一部分同学认为,只剩下20天了,可是还有很多知识点没有复习,还有很多题没做,来不及了,到了考场万一遇到自己不会的题目……20天不够啊,怎么办?怎么办?惶恐不安。还有一部分同学则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时间确实不多了,而且还有不少知识点没有复习,很多题目没做,但还有20天呢,每天复习3个知识点,20天就有60个,每天做10道不同类型的题目,20天就是200道,可以提高很多呢。
20天后大考,惶恐不安的同学果然没有考好,这类同学最后得出了结论:果然是因为时间不够,我没有复习好,当然就考不好了。而继续加油复习的同学,果然考试有进步,于是,他们也总结经验了:看来20天还真可以提升很多呢,多学点就多些进步,完全来得及,不错!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如图1-1所示)?
图1-1 不同态度对考试的影响
同学们请记住:事情本身是中性的,它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到对事物看法的影响。也许你这次没考好,但不代表下次也考不好,也许时间紧迫,但再紧迫也还是有时间能让你提升的,关键在于你怎么选择,拥有怎样的心态。
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最具威力的地方在于让人形成了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如果你持有积极心态,你会进入良性循环;一旦你持有了消极心态,便会进入恶性循环(如图1-2所示)。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每天都在成长,都在面对一个又一个问题,而面对问题,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选择。人生的分水岭就在这个选择中产生。
图1-2 循环流程图
塑造积极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好,因为无法正确看待自己、评价自己,才出现了各种问题。正确评价自己,我给你的建议是: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用积极的“筛子”去“筛选”外界对你的评价。真正的缺点,那是帮助你进步的机会。假如有人误解了你的优点,那没关系,你可以主动些。既然你是金子,何愁不发光?
积极地看待自己总比消极地看待自己有好处,有时候做下阿Q不一定是坏事。你可以利用下边的工具表(见表1-4)进行思考,相信总会给你一些启发。
表1-4 积极思考表
成绩代表一切吗——找到自己的价值
对话和博士
学习好就了不起了吗
和博士,我在重点中学读高一,和初中相比高中的改变并不大。初中时,我的成绩在班上并不怎么优秀,之所以能够考上这所高中,是因为班里一个男生的刺激。他是我们班上学习最好的一个男生,可是我就是看不惯他,他觉得自己学习好,就对我们爱答不理的,问个问题都不耐烦,而且班级活动他也不参加。最要命的是,自己课桌边上的卫生从来不管,他还振振有词:脏就脏了,反正不是我弄的,凭什么要我管?我最瞧不起这样的人了,学习好就了不起了吗?于是,我发誓要超过他,中考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现在的高中,虽然只比那个家伙少了几分。到了高中,我发现班里还是有这样的家伙,于是,我又告诉自己我要超过这群家伙,你们不是自以为成绩好吗,那我就要在成绩上打败你们!
和博士,成绩好可以代表一切吗?
如何看待成绩
你一定听过这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为何如此重要?升学需要分数,上大学更需要分数。目前,学校录取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分数。没有很高的分数,就很难升入好的高中,就很难考进好的大学。
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学校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个目标:考上大学。不管你学习成绩如何,父母都希望你将来能考上大学,老师就更不用说了,帮你考上重点中学、考上大学是他们的任务。在你心中,你也得承认自己想考上大学吧?
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成绩代表着什么?心理学上有个很有意思的效应,叫做“从众效应”,指的是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并朝着与群体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我们常说的“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我们先来看这么一个实验。
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一位德国化学家展示他最新研制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室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液体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气味的同学请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儿,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后排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两分钟,全体同学都举起了手。
此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同学之间的从众效应:看到别人举手,也跟着举手,但他们并不是撒谎,而是受到了“化学家”的言语暗示和其他同学举手的行为暗示,感觉似乎真的闻到了一种气味,于是举起了手。
当你不知道成绩意味着什么时,别人的看法就成了你的看法。当周围大多数人以成绩作为判断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时,你也会不自觉地认同。在我看来,成绩就如同金钱,有句话说得好,“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却万万不能”。同样,成绩不是一切,可是没有成绩你就不能进入理想的学校。假如你心中只有金钱,完全以金钱为导向,我想很多人会不喜欢你,甚至,你自己也会讨厌自己。同样,如果你完全以成绩为导向,同学也会不喜欢你。
成绩好只代表你在知识掌握上比别人好些,在考试中你发挥得更好些。然而,我们常常被误导,比如,学校选举三好学生、选举班干部之类的,全是以成绩为导向,似乎学习好就意味着这个人是优秀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有些学生喜欢称某些学习好的同学为“高分低能儿”,言外之意是这家伙除了学习真的没什么可以拿出手。这种说法固然有些片面,但至少反映出有不少同学的确是这样的,为了考取更好的成绩,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不关注。殊不知当你取得了暂时的成绩时,也为未来埋下了隐患。由于中学完全是以学习为导向,学生对社会道德、人际相处、团队合作等完全没有意识,结果很多同学考入大学后,却不能适应大学生活。
你的价值是什么
你是否有这种心态: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考试。绝大多数同学把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当成应付考试的工具,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对于理科生来说,什么历史、政治那都是浮云;对于文科生来说,什么物理、化学那都是浮云。每年,在博雅领袖营开营介绍北大历史时,问及1895年和1898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时,居然很多同学不知道,甚至有些同学说是不是“文化大革命”!
说实话,我最想在全国号召的一件事情是把历史当做一门必修课,一个人怎么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呢?更可悲的是现在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比我们还清楚。忘本是最可悲的事情!一个人要成才,更不能忘记自己国家的历史。
在哲学课本中,我们学过“价值”的含义,指的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你还记得吗?不要告诉我它仅仅是你考试的内容!
你是否思考过自己的“价值”?我知道很多同学经常说这个好,这个有用,那个没用。但是,你有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否有用、是否有价值?有位同学告诉我:“我觉得我还是有价值的,如果没了我,我的爸爸妈妈会疯掉,他们会伤心死的,可见我对他们还是很有价值的。”我听了这个回答真是哭笑不得,自己的价值仅仅如此吗?
哲学课本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原来价值并不仅仅是要满足自己,还要满足别人。从这点来说,你可以思考下,自己成长过程中曾经做过多少对别人有帮助、有意义的事情。
在学校,不应全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将来你总不能告诉别人,我会考试,我成绩好。在我看来,在学校里你应该学习的两件事:遵守秩序(规则)和友好合作。我们常常抱怨交通多么混乱、纪律多么糟糕,说白了是自己的秩序(规则)观念不强。我们渴望与人相处,却又没法子让自己与人更好相处。
成绩之外还有什么,这是你要好好思考的事情,至少让自己做个有用的人,至少要想想自己存在的价值。我想你一定听别人讲过无数次中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素质,我不啰嗦什么大道理,只希望你想想自己需要往什么方向努力。
寻找你的优势
一个人优秀有什么标准吗?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森和塞利格曼将人类个人优势归结了6大类24小类(见表1-5)。不要吃惊,没打算让你全部具备,给出一个标准是为了让你向它看齐,有个努力的方向,做事也有个衡量。
表1-5 人类个人优势表
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也不是证明你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学校到底该学些什么,我们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都是我希望你能好好思考的。虽然在前边讲了不少,但还是希望你能从自身出发,切实地思考下。我帮你设计了三个表格,每个表格都很清晰,你看了就会明白。
你没什么可以自负的,总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你可以参考这个建议:你的眼睛只会看到你想看到的,请用一种学习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世界吧。
首先,思考下你对成绩的看法(见表1-6)。
表1-6 成绩思考表
其次,利用“人生价值思考表”思考下你对自我价值的看法(见表1-7)。
表1-7 人生价值思考表
最后,通过“提升个人优势的激励表”确定几项你打算努力提升的个人优势(见表1-8)。
表1-8 提升个人优势的激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