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父亲的风烟岁月
20772300000049

第49章 一张照片的故事

父亲在南京停留短暂的十多天时间里,在忙着站岗巡逻、抓捕敌特的间隙还曾经去照相馆照了生平第一张全身像,并引发了一段长达65年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那时一个明媚的早晨,忙碌了一夜的父亲率队巡逻返回驻地的途中,途径新街口一家照相馆,父亲停下了脚步。橱窗里摆放着各种造型的照片,引起了父亲的极大兴趣,战士们见父亲这位排长驻足观看,就围过来,几位资格老一些的兵就和父亲开起了玩笑:“排长,照张相给家里娶媳妇呗。”

战友的玩笑让父亲陷入的深思,他忽然想起自从抗战胜利后离开家乡到现在一晃已经近五年了。这些年他整天行军打仗,离家乡越来越远,也不知道现在家里的情况都好吗?自己这一走就是五年,在紧张激烈的战争岁月中,根本无暇顾及家里的情况,也无法给家里去信报平安。现在南京都解放了,是该给家里去一封信,要是能够照一张像寄回家该多好啊。

正想着,照相馆老板发现一群解放军战士围在橱窗前观看,忙出来迎接,当发现父亲是佩戴驳壳枪的,就知道他的长官。于是便点头问道:“这位长官,您是要照相吗?”

父亲想到身边还有那么多自己的兵在旁边,就谢绝了,但是照相寄回家已经在父亲的心里有了想法。

第二天一早,父亲特意乘着出勤前的间隙,向连长请了半个小时的假前往昨天的照相馆照相,父亲按照外出的要求,将自己的佩枪留在了营区,徒步赶到了照相馆。正遇上昨天的老板刚开门,一见父亲来了就笑脸相迎,指导父亲摆好造型,“咔嚓”一声,父亲这辈子第一张照片就这样留在了他的记忆中。

这几年在整理父亲的老照片时,发现了这张早已模糊不清的照片,忙送到照相馆进行专业补救。我曾和父亲开玩笑到:“你为什么不佩戴着驳壳枪啊?这样不是更神气。”

父亲用严厉的眼光盯着我说:“亏你也当过兵,不知道军人非因公外出不得佩枪吗?”我望着满头白发的父亲,不曾想在那个年代父亲依然严格遵守部队的规章制度,我羞愧的低头无语。

父亲回到部队驻地后,当晚就接到部队立即启程,赶赴苏州的命令,父亲知道,这是要准备攻打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大的城市——上海,于是匆匆上路又上征程,没有来得及取那张照片。

一九五0年二月,已经被改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三师三十七团的父亲所在团,在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并守卫大上海半年之后,奉命再次调回南京,这回父亲想起了那张还没有看过的照片,忙抽空去取,好在老板还在,他一见父亲就惊奇地握着父亲的手说:“哎呀,我知道大军忙着打仗,等照片好了本来想给你送去的,可是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你,后来一直没有拿到消息,也没见你来取照,我还以为你已经……”

父亲望着自己的照片,心里感慨万千,谢过老板后父亲回到营房,给家乡写了自抗战胜利离开家乡后的第一封正式家信。说是第一封正式家信因为这时正式投递出去的,而这之前每逢大战前父亲都会给家里写一份告别的家书,其实这就是遗书,万一自己光荣了,那这封信就是自己留给家里亲人的最后的书信。这种信多年累积下来已经有几十封了,然而庆幸是父亲一次也没有寄出,一直好好的活着,他感慨自己命大,能够活着到今天守卫在昔日******的老巢南京,如今总算有了暂时的稳定,是该把自己还活着的消息告诉家里的亲人了。

父亲这几年在部队利用战斗间隙学习文化成效还是很显著的,如今写信对他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了。于是,父亲给家里写了一封长长的家信,把这些年在外打仗亲身经历的往事统统告诉家里,信里最核心的就传达一个意思,他没有牺牲,还好好的活着,如今就驻守在南京城里,还是一位解放军的排长了。

末了父亲还附上那张已经在照相馆躺了半年的照片。照片上的父亲一身风尘未抖落,年轻而消瘦的脸庞坚毅而有神,肥大的粗布军装穿在身上有些不合身,腰间的武装带扎在中间,为这一身打扮增添了些许英武,腿上的绑腿和脚上的圆口布鞋上满身灰尘,好似刚刚从战场上下来,只有那双炯炯有神的双眼注视着前方,仿佛又将出征。

信和照片寄出后父亲又整天忙着巡逻放哨,抓捕敌特,早把这事给忘了,可他却不知,这封信在家乡竟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家乡意外收到父亲的来信后,全家人顷刻间陷入一片欢腾。要知道,自打抗战胜利后父亲随部队离开家乡东征西战后,一直没有任何消息。一些当年曾经和父亲一起参军或在一个部队的附近村庄的战友大多因伤或掉队陆续回到了家乡,曾经在新四军担任县大队干部的大伯也一直到处打听父亲的下落和消息。可父亲却好像消失在空气里似的,一点音讯也没有,还不时传来父亲牺牲的消息,可大伯坚决不行,他知道如果牺牲了的话,部队一定会给家里寄来阵亡通知书和父亲的遗物,他一再安慰早已伤心透了的爷爷、奶奶,尤其是奶奶,当初就不同意十五岁的父亲参军,她相信别人的讲的是真的,她的三儿已经不在了,奶奶在屋里摆放了父亲的灵位,天天给父亲祈祷,保佑父亲能够逢凶化吉,平安归来,为此当年说服爷爷同意父亲参军的大伯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父亲告诉我说,他当时是把信寄到家乡的私塾学堂,收信人也是写的大伯的名字,因为当年大伯为了让父亲安心部队,自己选择退伍,回到老家重新拿起教鞭,当了一名普通教书先生。父亲相信大伯一定还在这里教书,他会在这里等他的消息的。

果然被父亲猜中,大伯依然在这里教书,当收到父亲的来信和照片时,一向沉稳的大伯竟然激动当着课堂的学生嚎啕大哭,撇下学生一路奔跑回家,把这天大的喜讯告诉全家。

很快父亲还活着,并且已经是解放军的军官了的消息迅速在家乡十里八乡传开,乡亲们奔走相告,争先涌到爷爷家,要一睹父亲的风采。那段日子,爷爷家成为当地最红火的人家,不仅是父老乡亲来道喜,还有一些儿子也在部队的前来打探自己家亲人的消息,包括曾经和父亲一个班的老乡魏殿芳,幸好父亲在信中提到了大魏的消息,让魏家对爷爷家感激不尽,好像他家儿子的命是父亲给的似的。

一些目睹了父亲年轻英俊照片模样的乡亲开始上门为父亲提亲了,理由很简单,马上就要解放了,这黄家出了个解放军的军官那还了得,今后还不跟着飞黄腾达呀,赶紧的吧。于是一拨又一拨上门提亲的人搞得爷爷、奶奶反而没有了主张,也不知道谁家的姑娘好,就把这个家中的头等大事交给了见多识广的大伯,让他给拿个主意。

大伯自打抗战胜利退伍回家重新当上了教书先生后,一直关心自己三弟的消息,当年正是他说服了爷爷奶奶让年仅十五岁的父亲参军,也是为了父亲安心部队打仗,宁可牺牲自己的前途回想重操旧业,要说心里其实谁都比不上大伯对父亲的关注,毕竟父亲身上寄托了他对军队的无限思念。如今三弟终于有消息了,而且已经当上了排长,就驻守在南京城里,这下可好了,大伯的那颗悬了近五年的心总算是落了地。

要说三弟的这门亲事,其实大伯心里已经有了谱,他在学堂教书的学生中,就有一个很好的姑娘,曾经在南京城里给国军的军官当过丫鬟,见过世面,不久前刚从城里回来到他这里来读书,天资聪颖,文静贤淑,正巧她家也托人来提亲。大伯非常看好这个姑娘,现在父母亲把三弟的终身大事交给他做主,他希望选择这个姑娘。于是大伯就把姑娘的情况向爷爷奶奶做了详细介绍,得到全家的一致赞同和认可,这个姑娘就是我的母亲。

在确认了父亲和母亲这门亲事后,日夜思念父亲的爷爷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去南京城见父亲,还带上了母亲和外公,在文化人大伯的带领下,拿着父亲留下的地址直奔南京城,寻找父亲。然而,父亲又随部队出征,踏上打击******反攻大陆的战斗中去,爷爷一行提亲团扑了个空,只能返回家乡等待父亲的消息。又是半年后,远在山东青岛海防驻守的父亲终于迎来了爷爷率领的相亲团,和母亲定下终身。因为前线始终处于紧张的战备状态,父亲不能马上与母亲结婚,母亲无怨无悔的跟随爷爷和大伯回到家乡,期盼着父亲有一天会出现在她的眼前。终于母亲等到了这一天,母亲在爷爷、外公和大伯的带领下,第二次远赴青岛,在偏僻海边的军营里和父亲举行了简约的婚礼,从此开始了两人相濡以沫的相伴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