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素食养生
20749100000019

第19章 以素食维持人体营养平衡(4)

单糖是最简单的糖,它们不能够再发生水解。像我们熟悉的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都属于单糖。这些单糖是构成食物中各种糖类的最基本单位,他们以不同的形式相互组合,形成了一些更为复杂的糖类。自然界中单独存在的葡萄糖很少,它们或是许多葡萄糖结合在一起,或是葡萄糖和别的单糖结合在一起,形成更为复杂的糖。我们都很喜欢的水果和蜂蜜中含有很多果糖,因此,呈现出比较甜的味道。

双糖就是由大量的单糖分子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糖类。我们经常吃的蔗糖就是双糖的一种,通常南方的蔗糖由甘蔗提取,而北方的蔗糖由甜菜提取,它们的提取物是一样的,都是蔗糖,由一个葡萄糖和一个果糖所组成。小麦中含有的麦芽糖也是由两个单糖组合在一起的双糖,如果反复嚼小麦穗的话,会感觉到很甜,这就是麦芽糖的甜昧。母亲的乳汁也有甜味,这是因为其中含有乳糖。牛奶是一种健康饮品,含有多种我们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其中也含有乳糖。

寡糖,比较少,一般是由3~10个分子的单糖所组成。在加工蔗糖过程中的副产品——棉子糖,就是一种寡糖。

多糖是我们每天都要摄入的,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多糖所含有的单糖分子更多,可以有10个以上。我们每天的主食——大米、馒头中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还有一些副食——薯类、豆类等含有大量淀粉。淀粉由许多葡萄糖组成,是我们人类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也是最丰富、最廉价的热能营养素。

糖的重要作用

膳食中的糖,进入机体后,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变为单糖,才能被机体消化吸收。在口腔,我们要咀嚼食物,这时候,唾液中有一种叫做淀粉酶的物质可以把淀粉分子变小,其中有一部分麦芽糖,所以,在吃馒头或者米饭的时候,如果反复咀嚼,就会感觉到甜味,这就是麦芽糖的甜味。糖进入胃后,进一步地发生分解,变为更小一些的糖类,最后进入小肠,在一些酶如胰淀粉酶的作用下,变为双糖,最后变为单糖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发挥它们的作用。

糖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机体提供能量。我们的机体器官每天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肌肉的运动和体内各种器官的正常活动,包括心脏的跳动、肺的呼吸、胃肠蠕动及血液循环维持正常体温等,均需要热能的供应。而这些热能的来源,主要靠食物中的糖类在体内进行氧化产生热能,人体活动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氧化分解供给的。

糖类进入机体后,最终变为单糖,在肝脏中转变为葡萄糖发挥作用。葡萄糖在肝内经分解代谢,当作能源消耗掉,并释放能量,每1克糖可提供热能16.7千焦(4千卡),糖类为机体提供热能快而且及时,如果机体需要,它们能够很迅速地被动员起来,而且为机体提供能量后,最终变为二氧化碳和水,对机体没有任何害处,所以,糖类是机体的一种非常理想的供能物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葡萄糖是大脑的唯一的能源物质,其他的营养素都不能给大脑提供能量。

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维持我们机体各种各样的活动,还有一些暂时没有发挥作用的、多余的葡萄糖合成糖原保留在肝内,储存起来,机体内大约有1/3的糖原储存于肝脏。一旦机体需要,肝脏中的糖原立刻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提供给机体使用,对能量要求高的一些器官组织如红细胞、脑和神经组织的供能尤为迅速、有效。肌肉也会储存一部分糖原,但是肌肉中的糖原只供自身的能量需要。

不过,肝脏内的糖原的储存只能维持数小时,几小时之后,就必须有新的膳食中的糖类补充,否则,肝脏中的糖原就消耗殆尽,不能为机体提供能量。所以,每隔几小时,必须进食,补充新的糖类,满足肝脏的糖原储存,使得机体的功能能够连续,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器官如脑、红细胞、神经组织等能够不断有能量供应,不至于中断,产生不良后果。

糖类除了作为机体的重要的功能物质,还有其他的重要作用。

糖类也是机体的构成成分,每个细胞都有碳水化合物,其含量约为2%~10%,糖类往往和脂类、蛋白质在一起,称为糖蛋白、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细胞浆中。细胞膜上的糖链能控制水分子和一些小分子化合物的移动,阻止它们进入细胞内部,从而维持细胞稳定。糖和其他物质形成的结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组织中,如脑和神经组织中含大量糖脂,肾上腺、胃、脾、肝、肺、胸腺、视网膜、红细胞、白细胞等都含糖脂。消化道、呼吸道分泌一些黏液用来润滑消化和呼吸管道,这些黏液中含有糖蛋白。消化道中的糖蛋白可以保护肠黏膜,免受食物中机械和化学的损伤,而呼吸道的糖蛋白,可以防止支气管干燥,保持气管湿润,免受气体和微生物的侵入。还有骨、软骨、韧带、角膜、皮肤、血管、脐带中,都含有糖类。

糖类能够为细胞传递信息。糖类能够识别一些老化的细胞,发出信号让机体清除它们,帮助机体维持稳定。

糖类可以保证脂肪被充分利用。如果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不足,机体要利用储存的脂肪来供给能量,但机体对脂肪酸的利用还涉及糖类,在对脂肪酸的分解过程中必须利用糖类的一个分解产物,如果糖类供应不足,脂肪酸也不能被彻底分解,而是停留在一个阶段上,这时候,就会分解代谢出大量的对机体有害的物质。而如果膳食中糖类充足,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食用糖的种类

冰糖:以白砂糖为原料,经过再溶,清净,重结晶而制成,冰糖分为单晶冰糖和多晶冰糖两种,前者又称颗粒状冰糖,冰糖从品种上又分为白冰糖和黄冰糖两种。相比普通的白糖,冰糖品质纯正,不易变质,适合用于炖煮和红烧菜肴。

黄糖:没经过漂白加工的天然糖,甜度比白糖稍低,可营养价值比白糖高,口味醇厚平和,适合与咖啡和一些稍带苦味的食品相配。

糖霜:又名糖雪,糖家族里最细的代表。顾名思义,它那雪的效果,会在大多数西式糕点上遇到。也因为它纤细的质地,让它成为各种甜品作坊里的宠儿。

绵白糖:从甜菜提炼的白糖,由于地理环境,甜菜一般都生长在偏寒冷的地方。甜度比甘蔗提炼的砂糖高。

白砂糖:由甘蔗提炼出来的白糖,因质感像砂而命名,是最普遍的食用糖。

蔗糖摄入过多的危害

蔗糖摄入过多,糖尿病的发病危险性增大。医学家们作过调查,糖尿病人的蔗糖摄入一般较高;血糖增多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糖容易被致龋的细菌利用产生酸性产物,为致龋菌提供酸性环境和黏性较强的环境,有利于它们的生存,从而导致致龋菌在牙齿表面生存,侵蚀牙齿。过量的蔗糖可以直接转化为脂肪,储存于机体或是随血液运输,导致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增高,称为高脂血症,患者发生冠心病、高血压的概率增高,但是多糖可以降低高脂血症。

糖类合适的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我国居民的糖类的给量占总热能的60%~65%较为合理。目前许多营养学家认为:为了长期维持人体健康,糖类应占总热能的55%~60%,其中精制糖占总热能10%以下。应该保证,每天摄入的食物中,糖类所占的比例最多,适当提高的碳水化合物膳食比例,可以使人们减少发生肥胖病。

糖尿病患者对糖类食物的选择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糖尿病患者一直执行低糖、高脂膳食。食物限制极为严格,一些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如薯类、粉条、食糖,甚至水果都在禁用之列。近年来,研究发现在控制总热能摄入的基础上,适当食用糖类食物不仅不会引起血糖过度升高,而且还会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葡萄糖耐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新的认识:糖尿病患者饮食中糖类供能比例和正常人相比几乎没有差别。

然而,糖尿病患者毕竟不同于正常人,对糖类食物加以选择仍是必要的。综合国内外的资料,血糖生成指数低的素食类食物有如下特点:

1.粗杂粮,如大麦、荞麦、燕麦、莜麦等均低于普通大米、面粉。

2.糙米、全面粉、糯米(包括江米、大黄米、黏玉米、黏高粱等)低于精白米面。

3.根茎类,如魔芋、芋头、山药、土豆低于红薯(地瓜),也低于普通粮谷。

4.豆类,包括大豆、四季豆、扁豆、豌豆、红小豆、绿豆等,明显低于粮谷类,其血糖生成指数仅为粮食的1/3~1/2。

5.水果,如柚、橙、桃、梨、苹果、杏、樱桃、李子,血糖生成指数仅为粮谷类的1/2,甚至不足1/2。即使菠萝、西瓜、香蕉等水果也比粮谷类还低些。

除此之外,烹调加工、食用方法也影响血糖升高的快慢,如生食比熟食、冷却后食用比趁热食用血糖升高缓慢。混合膳食比单一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低。

总之,糖尿病患者应多选择一些粗杂粮,豆类和蔬菜水果,尽量使食物多样化,这不仅会使饮食丰富多彩,而且对保持血糖稳定也大有益处。

喝牛奶不消化,是乳糖惹的祸

有些人尤其是成年人喝牛奶后出现腹泻、腹胀、呕吐等现象。如果了解了乳糖的消化过程,就会明白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乳糖在体内分解的过程中,必须有乳糖酶的催化,否则无法水解为单糖,被机体吸收。牛奶中含有乳糖较多,有些成年人体内缺乏乳糖酶,在食用牛奶后乳糖不能在小肠内完全消化吸收,进入大肠后由细菌转化为有害物质,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世界各地都有一部分人有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性,他们可能是先天性缺少或不能分泌乳糖酶,或者由于肠道感染使得乳糖酶分泌减少,还有一些人由于年龄增加,乳糖酶的水平不断降低,这些人食用牛奶后,牛奶中的乳糖不能全部水解为单糖,部分乳糖进入大肠后转化为有害物质。为了克服这种乳糖不耐受性,可选吃经发酵的乳制品如酸奶或者豆制品如豆腐、豆浆来代替摄入牛奶中的营养素,如果对奶制品过敏的话,只能选择豆类食物。

维生素——维护生命最强元素

维生素(vitamin),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说到维生素,大家都知道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也知道维生素对人体是何等的重要,却不知道各种维生素具体起什么作用。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

①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维生素前体)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②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③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从食物中获得。

④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ug)计算,但一旦缺乏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维生素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3大物质不同,在天然食物中仅占极少比例,但又为人体所必需。维生素大多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本身不提供热能。

有些维生素如B?、K等能由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合成,合成量可满足动物的需要。动物细胞可将色氨酸转变成烟酸(一种B族维生素),但生成量不敷需要;维生素C除灵长类(包括人类)及豚鼠以外,其他动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数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不必由体外供给。许多维生素是辅基或辅酶的组成部分。

维生素的命名方式

维生素是一个大家族,这个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自己的名字,有的甚至有好几个名字,当然,每一个名字都有各自来历。维生素的命名有3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按发现的时间顺序,以英文字母顺序命名,例如,维生素A,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维生素;维生素B?,是维生素B族中第二个被发现的,等等。第二种方式是按照维生素的化学结构来命名,维生素A又叫视黄醇,就是因为它的化学结构是一种醇,然后被命名。第三种方式是按照它们在体内发酵作用来命名,再用维生素A作为例子,它具有抗干眼病、预防夜盲症发生的作用,所以又被命名为抗干眼病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根据它们的特性分为两种,一种叫脂溶性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D、E等;另外一种叫水溶性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C。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类呢?这主要是根据它们溶于脂肪还是溶于水,脂溶性的维生素顾名思义,溶解于脂肪,不溶于水;水溶性的维生素溶解于水,不溶于脂肪。

维生素的这个特点赋予了它们的许多性质,脂溶性的维生素因为溶解于脂肪,所以它们常常和脂肪一起存在于食物中,通过摄食,会和脂肪一起被吸收,进入机体。在机体中,也常常和脂肪在一起,常常随着脂肪在体内蓄积,甚至会慢慢超过我们机体所需要的量,产生毒性。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和脂溶性维生素的不同,因为它们溶解于水,所以它们会直接被吸收进入到机体,如果一次摄入过多,超过机体需求,机体还会动用反馈机制,把多余的维生素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所以一般不会发生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