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玄幻大明宗室
20748200000341

第341章 舆论战

从乾清宫出来,朱弘昭轻轻叹1口气,天启也9在这两3日里了。

他遭遇刺杀的事情都对天启封锁,他担心刺激到天启。

找来李墨轩,朱弘昭上下审视:“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臣,臣确实不知。之所以提醒千岁爷,1是形势使然,不利于千岁爷;2是臣见了桂王的伴当,怀疑桂王已私密入京,担心其与勋戚勾结。”

“桂王?”

桂王朱常瀛,神宗皇帝第7子,现年26岁。与福王是仅存的两个神宗子嗣,这两个亲王与信王1样,都对朱弘昭的继承有着隐患。

朱弘昭很奇怪,双手负在背后低头沉思:“桂王9藩广西衡阳,半月时间京中消息传到衡阳可以说通,那他怎可能此时来京?未卜先知还是巧合?”

“或许是臣看错了,又或者是桂王伴当来京采购,桂王此时确实不可能来京。”

对藩王的管制别说多严了,尤其是福王和桂王,想悄然无息1路北上,根本不可能。除非各地官员勾结,隐瞒不报。

这种事情过几个月,或许官员们能串通起来,现在他们没有时间来串通。

“找到那个伴当,弄清楚来意。另外,将今日刺客好生看管,别让外人接近,孤要活的。”朱弘昭说罢抬步要走,又停下来回头道:“也别审问,9那么养着。”

“臣遵命,恭送千岁爷。”

回到乾清宫偏殿,朱弘昭独自1人泡1碗茶,专心泡茶,认真进行每1步的工序,借此来集中注意力,摒弃杂念。

小饮1口,闭目无思无想片刻后,他开始翻阅朝臣集议,并由司礼监批红后的奏章。

这帮人还算老实,1个个处事公允,治政手段老道。

毕竟这帮老臣都是万历皇帝调教过的,2多年不上朝,朝廷里的事情9是这帮老臣集议处理。处理结果万历自然要过目,只是他装糊涂,过目把握事情进展,并没有盖印。

也因为万历没有盖印或给与批示,很多的官员任命成了空文,不具备法律效应无法生效,造成了万历后期搞笑的朝堂局面。

但从万历47年开始,万历开始填充空缺的官员,为自己的子孙铺彻1个好的平台。

基本上每1本奏折的处理方案都合他的心意,但他还是要坚持看完。不仅现在,包括以后,还政于丞相府后,他可以不过问细节,主体进展他必须把握住。

处理大小事务是朝臣的职责,看完奏折及处理意见是他的职责。他若松懈,也9别指望朝臣能尽职。他是最后1道把关的人,他必须要为自己的子民负责。

他想做的9是把关,并不想过多参与治政,这事劳心劳力交给专业的人比较好,他还想像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那样多活几十年。

今日的朝议盐政是他定下的,罢天启4年的辽饷也是他定下的,这两样都是大动作,前者远比1条鞭法来的给力,能彻底解决朝廷枯竭的税源;后者能让天下百姓松口气,能收获民心。

同样,这两项都是在要士绅官吏阶层的命根子。可他们谁能阻止?

盐税本9是朝廷的,被他们截流、贪污严重;辽饷只是1个给他们明目张胆多收税的名头而已,朝廷加派辽饷是顶着压力加的,现在取消官员们只能摆着笑脸为治下百姓庆幸。

最恶心的9是辽饷,加派辽饷反对最严重的9是官员,可吃辽饷他们吃的比谁都勤快。现在如他们的愿,取消辽饷加派,估计他们会很纠结。

“来人,传詹事府左清纪郎阎应元。”

左清纪郎是从8品,却不常设。看官职名称9知道干的是什么差事,詹事府是负责储君事务的衙门,储君的教育必须严抓,詹事府的每1个人都会影响到储君的成长。

所以自朱元璋设立詹事府以来,多以勋戚、品行端正持重的重臣充任,詹事府的官员,可以说是预备役的内阁班子。但到了后来,9成了翰林官转升的台阶,借詹事府镀金,然后历练几年直接下派地方成为1地督抚。

此时的詹事府已经空了,朝中大清洗受到牵连最小的是翰林官,他们是预备役官员,并没有实际执政经历,干的主要差事9是学习、讲授自己的学习经验、并修撰史书,实际工作与教授类似,是清闲的差事。

朝中各部门1层层的洗下去,出现的空缺多半拿翰林官充任,詹事府里待命的翰林官也不例外,绝多数已经下派地方去了。

阎应元很忙,他之前只是1个普通的双鹤书院学子,资质天赋勉强中上等,并不出众。突然间进了詹事府,他的压力非常大,为了拉齐与里面官员的水准,这位已经扑到书海里去了。

偏殿内,朱弘昭为阎应元倒茶,两人盘坐在床榻上,中间摆了个小桌。

看着阎应元的黑眼圈,朱弘昭抓1把葡萄干吃几粒,笑道:“詹事府内,论才学修养,你连看门的门吏都比不上。詹事府里,除了才学外,品行、道德、志向都是重要的。你何必拿自己的短板,去对比他们的长处呢?”

阎应元恭恭敬敬放下小茶盅,无可奈何点头,揉揉眉心道:“千岁爷有何吩咐?”

“武祖时期能有阳明圣人,孤准备让你做阳明第2,开历史之先河,名垂万古。”

“千岁爷说笑了……臣……臣何德何能?”

朱弘昭见他神色惶恐,从小木桌上拿起1份9月上旬,即将抄送天下的邸报递给阎应元,神色郑重:“不试试,怎么9说自己不行?听说江南那边已有类似邸报的手抄,汇聚各类信息流行于士绅豪商之间。孤准备更进1步,让邸报平民化,除了重要军情外,余者皆可由民间刊行的……孤将其称为报纸,都能由报纸刊行。”

“想想,若由你刊行报纸,你刊行的报纸发往天下各省,上面记载着各种信息,文人的诗章游记、商民的广告、各地发生的新鲜趣闻……甚至是揭发某些庸官、贪官乃至是巡抚、内阁1级的烂账……这还不算,报纸将会使各类信息流通天下,无数的信息能让封闭的地方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1个世界,更能开启民智。”

阎应元别具1格的双眉轻皱:“内阁?开启民智?”

“千岁爷,诽谤内阁可不利于政令通常。”

“御史不9是干这个差事的?怕什么,与其等江南的报纸发展起来,不如朝廷主动开展报纸行业,汇聚天下信息于1册之上,其中蕴含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运用得好,报纸9是民间的御史,代表民间的呼声向朝廷转达,打消朝廷与民间的隔阂。更重要的是,它能开启民智,让百姓睁眼看世界。让他们知道更多的事情,他们会思考,会在报纸传递的思想引领下监督官员。”

吃两粒葡萄干,朱弘昭打量着阎应元,继续说:“报纸是信息平台,让百姓在报纸上发表意见,远比御史来的有效。百姓识字的少,所以孤希望你能尽量的站在百姓的角度说话。若做得好,你将会成为引领时代的人,是开创历史先河之先驱,你的功绩无人能抹除。”

阎应元眉头舒展,似乎1些东西他揣摩透了,抱拳道:“千岁爷,需要臣如何去做?”

朱弘昭不准备培养阎应元在官场发展,官场的水太深,他担心淹死阎应元,也担心这水会让1个新鲜的人发酵,变成老坛酸菜之类的腐朽。

“3日内完成首刊,其中内容可抄邸报,其中画线内容不可宣扬;另外着重书写盐税、与罢辽饷之事,这两件事情的功劳要记在皇帝身上。孤会指示朝中大臣书写时论投稿到你那里,你也可以去访问方从哲、刘1燝等致仕大员,务必在3日内完成首刊。到时邸报发往天下,你的报纸随同发送,同时在京中售卖。”

阎应元低头沉思,片刻后道:“千岁爷,臣家中书坊人手恐有不足之处,还需千岁爷拨付些人手、印刷机械。”

朱弘昭1笑,很满意阎应元的务实,从袖中取出1封折子递给阎应元道:“厂卫已选出精干人手,你要做的9是带着这些人完成首刊内容的收集与排版,在十4傍晚前交给李墨轩,由厂卫负责校准、印刷。”

阎应元看着折子,里面朱弘昭详细描述了报纸的形势与排版,并提议报纸可分为时政、军事及边防、民情、国外风物、各地趣闻、文人诗稿、商民广告等等几个版块。

9连报纸的营销方式都做了准备,将会有锦衣卫暗线负责在市面上售卖,阎应元的报纸机构叫做京闻报社,挂在锦衣卫新设的时论司,售卖利润扣除分给文人的稿费及各项支出外,剩下的由报社与时论司分成。

阎应元看着后轻呼1口气,原来他的报社只是负责报纸内容的采集和排版,并不负责刊印。如果排版、刊印1体,他不敢接这个差事。

1旦里面有什么敏感的内容不小心刊行出去,报社里面的人会倒大霉。

由锦衣卫负责最后的考校和刊行,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报纸信息的安全性,不会出现什么煽动性,不利于国朝稳定的信息出现。

见他似乎领悟到了这1重顾虑,朱弘昭也松了1口气。

谁掌握舆论阵地,谁9掌握了发言权,以及主动权。

黑的白的,由自己来说,这可比什么独裁来的方便的多。

送走阎应元,朱弘昭觉得自己应该在国法中加强对舆论的管制,起码报纸的发行要明确规定下来,各种报社可以申报批准,但必须由厂卫负责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