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新产品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而有些商界小人就是利用人们的求新、求特、求奇的心理,对名不符实的商品进行高定价、精包装,冠以似是而非的洋标签,产品未出,广告先行,大造声势,吊起人们的胃口,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再加上供与销、买与卖之间的策划安排,就专等“有钱的傻瓜”了。
一、不要以为价格高的商品
就是质量高的商品生活往往充满了悖谬,有物美价廉的实惠,也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欺骗,这就要有一双明辨真假的眼睛。常言道:“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这样的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对于廉价的商品,人们往往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戒备心,购买时犹豫不决或仔细挑拣。但是,对高价商品的质量则不会有太多疑虑,问题往往就发生在这里。
1988年春夏之交,某书画店的柜台里,两只标价为120元的清代末期的砚台已经摆放一年多了,仍未有人问津。店主打算收放起来,待取出标价牌时,突然脑中灵光闪过。于是大笔一挥,价格变成了1200元。没想到过了几天,这对从来没有人理的砚台,便被一位港客购去。
店主更改价格,无形中给顾客造成了这样的错觉——“如此高的价格,商品的价值一定也很高”。因此,不但引起了人们对砚台的关注、重视,更激起了他们的购买欲望。如此之高的标价,有钱的傻瓜二话没说,掏钱买了就走;而自认为精明的,大都会压压价,讨个七八折便感到满意无比,即使压了半价,最终还是被大“斩”。
当今的商场交易中,利用人们对于高价的错觉随意哄抬商品价格而从中牟取暴利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进行自我保护,使自己免遭欺骗,购买商品时应该:
(1)保持冷静,勿盲目购买。
(2)了解需要购买的商品的行情(包括价格、质量等)。如果你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了解,可在平时聊天时向同事、亲友询问,他们可能会向你提供一些有关方面的信息。
(3)要货比三家后,再做购买决策。
二、识破卖主的陷阱
由赞美你而引诱你购买商品俗话说:“无商不奸”,人不可为了荣华和虚名而给奸人留下可乘之机,从而给自己招来祸端。人们无法消除的虚荣心常常被卖主利用,许多精明的销售商人都懂得如何利用人们的虚荣心理向顾客推销其商品。例如,当你选购衣服时常会听到卖主这类话“这种衣服别人买得最多,你能选中,的确很有眼力”;“这件衣服配上你的裙子再好不过,好像是专门为你做的”;讨价还价的时候,他又会说:“看你挺内行的,不与你讨价了,按进价卖给你吧!”“便宜卖给你了,只有对你,我才要如此低的价。”听到此类的话,顾客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很多人便会做出购买的决定。
得到别人的称赞的确是件非常开心的事,卖主的夸赞,满足了你的虚荣心,无形中使你产生一种优越感,萌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因此,有时你会变得毫无主见,做出一些连自己都无法解释的盲目行动,把物品购回。
当然,如果你购买的商品货真价实还可让人接受和略感安慰。但是人们的爱慕虚荣的心理弱点常常被一些奸商所利用。他们大肆推销其粗劣商品,因此奸商的美言成为购买时的诱饵。你购买了他们的商品回家之后,朋友同事的议论评价,太太的指责,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愚蠢——买回了一大堆无用的,或者是粗劣的商品。
为了避免这类盲目的购买,如下的这些建议可供给你参考:
劣质商品以牟取暴利。例如,利用一些顾客的无知或粗心大意以及对名牌优质产品的信赖,巧妙地使用一些与名牌优质产品商标相似的文字作商标〔诸如Toshibo之类,人们乍一看,还以为是Toshiba(东芝)〕诱人上当。
1988年7月份,退休工人徐某到商场购买衣服,在一个体摊上看中一件有“海上”两字商标的上衣,型号、尺寸都合适,外观也不赖,还是用精美的塑料袋装着。徐某解放前曾念过几年书,自右至左阅读旧书报之类还能勉强应付,看到是“上海”商标,自然对其质量深信不疑,况且价钱也算“合理”,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件。没想到,穿洗几次后,钮扣便告脱落,两边腋窝处开了缝,表面皱得不堪入目。
原来这种衣服上的商标并非“上海”,更不是上海厂家的产品而是地地道道的“海上”牌服装,是一些不法分子从海上走私进来的劣质货。
谨慎购买对我们来说是如此重要,这不仅要人们在购买时仔细辨别商品商标的真实性,避免像徐某一样对商品标识盲目轻信,没经仔细检查其质量,单凭商品表面给人的印象便匆匆购买;还要人们对那些广告用词、合同签订用词等进行仔细推敲后再做出购买决定。
一些奸诈的厂家(公司)、个人,为了推销其劣质产品而不授人把柄,他们在做广告时并不像别人那样一味地以言过其实的广告词来胡吹一气,让顾客一看便知非实,心存疑虑,而是利用极其巧妙的言词瞒天过海。例如:
1987年初,武汉铁路分局某机务段听信某家电器厂所做广告——“经××部门鉴定,功能改进”,因而误以为节能、节电,因此,购买了一批数万元的产品。结果,这个电器厂的产品并没有一点节能、节电之效,更甚的是大部分电器买回没用多久便告报废。
诸如此类玩弄文字游戏诱人上当的事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早已耳闻目睹了不少。因此,只要我们保持谨慎、清醒的头脑,无论接受何种服务(或消费)之前,都应先存一定的戒备心,就不会轻易遭受文字游戏的欺骗。
三、避免落入卖主的激将圈套
激将的背后往往是利用别人的虚荣,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却围绕虚荣而生。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看到这种情况:销售者极尽吹嘘之能事,称其商品如何如何“质量优良”、“价格低廉”,甚至“世界一流”、“有效率99.99%”……,然而,购买者却寥寥无几,甚至怀疑其商品质量、价格、效用等等方面有问题。可是,采用另外一些巧妙的方法,例如激将法,其效果则会截然相反。
激将法是销售者利用人们的虚荣心和人格追求,刺激顾客购买其商品的常用手段之一。当然,如果销售者销售的是货真价实的商品,而用激将法作为增加销量的手段,其行为则无可非议。但是,假若以之作为推销伪劣商品的办法,其情形便不同了。
被别人数落、瞧不起是件最难堪、最伤自尊心的事。追求平等是人类的天性,没有人会甘于自己低人一等。许多奸商精于激将之道,故意在顾客选购商品时,巧妙地说出一些令人难堪的言语,以激起他们虚荣的冲动,贸然购买自己的伪劣或“哄价”商品。比如商场中时常可听到这样一些话:“这样的东西你都买不起?”,“我已给你最低价了”,“别人的眼光都不错,都说这种商品好,你这人真怪!”“看你这人也不是吝啬相,三五元钱的东西,怎么还斤斤计较?”……有的还另有绝招。当你为价格太高而无法决定是否购买时,会有一些被他雇请来的“顾客”以比你高的价格购买。这时,你会为自己得到“特优”价沾沾自喜,更不会甘于人后,被人当作小气之辈。
1989年春节前,某市张某曾在购买年货时落入一鞋摊卖主(个体户)的激将法圈套。为采购年货,张某先乱逛了商场一阵,偶然看到一成衣摊挂有一双款样、质量都不错的皮鞋。几经讨价还价,才把价钱由100元“杀”至85元,张某仍然犹豫不决。卖主很了解此时张某既想买又嫌价高的心理,于是开始“赶客”了,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说:“算了!你买不起,到别处买吧,他们有的是便宜货!”。其言下之意,似乎是在说:“你这寒酸相,没有钱,只配买劣质低价货。”这样的话无疑是对张某人格的侮辱。一股傲气、愤怒心中涌起,同时也伴随着一阵无名的冲动,为显示并不低人一等,遂即掏钱买下。过后不久,他竟然发现还有几家摊位也销售同样的皮鞋,其价不到60元一双。
遇到卖主言语激烈时,不为所动,把握住自己是必要的。以下应付技巧可供择用:
(1)胡称它处同样的鞋价格极低,并及时离开此处。
(2)告诉卖主,等你转一圈看看别的摊点后再考虑是否回头购买。
四、不要以为有洋名的东西
就一定是好东西用洋名来装璜脸面的商品,背后往往隐藏着诡诈,因为它企图迎合你的虚荣心。相比较而言,我国一些产品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不少产品的质量无法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相媲美。因此,一些进口商品深受我国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与此同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崇拜洋货的现象。许多人以自己拥有洋货为荣。不少厂商借机巧取洋名,消费者一时难以辨别哪些是进口产品,哪些是组装产品,哪些是国产货。
巧用洋名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恐怕是因为人们有一种从名称和商标来推论内容的逻辑思维方法分不开。人们一听是洋名,就以为是外国货,而外国货必定是好东西。因此,有时某些不太出色或过去默默无闻的产品,由于改用了好听的名称,也会十分走俏。确实,巧妙地使用洋名做广告,能给广告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相反,一些质地较精良的产品却由于名称陈旧,而无人问津。
巧用洋名而使顾客产生错觉,尽管不少顾客认为自己受骗上当,那也是咎由自取,只能怪自己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但如果厂商不仅巧用洋名或商标,且谎称产品为外国原装货或组装货,那么,顾客就有权利和必要向司法部门起诉,追究其法律责任了。
当然,你还必须注意购买的方法,抓住必要的证据。
第一,购买有洋名的商品时,如果你不清楚该产品是否是“进口货”,可仔细看其标价牌。如为进口货,上面会标上“进口”字样。有些商品出售的进口产品,其标价牌也不一定标上“进口”字样,这时可向售货员查问清楚。
第二,如标价牌标有“进口”字样,售货员也说是进口货,购买时可让售货员在发票单上写明产品的名称牌号、商标、产地,并注明是进口原装还是进口组装,查看清楚发票单的售货单位印章和售货员的签名。
有这两道程序,即使后来发现买回的产品并非进口货,也较易追究售货单位的责任,要求赔偿损失或诉诸法律解决。
五、要学会讨价还价,少花冤枉钱
商品价格虽然是商品价值的反映,但它是由人定的,“货比三家而后买,价讨三分后掏钱”是避免上当受骗的原则。买者愿买,卖者愿卖,就成交了生意,于是学会购物时讨价还价,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
一般说来,讨价还价的技巧主要有如下几种:
(1)了解市场行情。某种商品的售价在市场上基本是一致的。了解其市场行情,便知道首先该出哪个价,最终可以什么价成交。没有一个价格作基数,单凭自己的感觉胡乱讨价,只能有两种结果:一是讨价太低,交易不成;二是比市价高,吃亏上当。
要了解商品的市价,可以通过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视,或通过其他新闻媒介了解,更多是从自己周围的人中获得信息。
(2)比。故意谎称自己曾从别的卖主购得同样质量的商品,其价钱如何,使卖方让步。
(3)假称钱没带够。资金周转问题是卖主最头疼的。许多销售者宁可少赚一点,也不愿意自己的商品积压滞销。购买时谎称自己没带够钱。卖主会作出适当的让步。如卖主出18元的价,你觉得太高,可谎称:我只带了14元。如果卖主觉得14元亦可成交,便会说:14元就14元算了,成交吧。说这话时卖主会装出万分痛心的样子,虚言让步。
(4)尽量往下压价。
(5)佯装不买。对卖主开的价不满意时,故意佯装不买,是促使对方让步的方法之一。
(6)故意在商品质量上挑毛病。质量再好的东西都难免没有微小的瑕疵。只要仔细点,找出微小毛病,故意夸大,让卖主大吃一惊而放低要价。
(7)选适当时间购买。找卖主最想出手的时间购买,你会讨得最低的价钱。例如,夜幕降临准备收摊之时,商品交易会结束前一两天,可能是价钱最低的时期。
(8)选择恰当的地方。“黄金”地带(进口处、中间摊位)卖出的价格都较高;而那些占据不利地形的摊位,为了争得顾客,即使少赚点,也会抛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