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别人夸赞我们的时候,即使脸上没有表现出来,心里也是非常开心和满足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荣心。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夸赞的地方,也有一定的虚荣心。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点,我想不管是在平常的工作上还是求人办事的时候,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语堂的传播公司最近准备推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因此需要做一系列的广告,来宣传公司的新产品。所以,近日有许多广告公司的人来找语堂谈广告业务。
某广告公司的张经理这天也来到了语堂的公司。他一进语堂的办公室看到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公司LOGO就说:“哟,你们公司的LOGO设计的真不错呀,不仅看上去给人一种很有活力、积极奋进的感觉,而且越看就越觉得它意味深长。”张经理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谈话。
“是吗?这是公司刚成立时我亲自设计的。”语堂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说罢,不无炫耀地向张向东介绍了公司LOGO的设计比例、色彩调配,以及它的内涵。他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不用说,张经理顺利地谈成了与语堂公司的广告业务。
我们遇到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会强于你,就和我们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要比别人优秀一样,这是每个人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此,如果你想打造自己的人脉圈,赢得贵人欢心的方法就是以不留痕迹的方法让他知道,他是重要人物,满足对方的自我成就感。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一句好的赞词,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他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就是指人们时常需要受人抬举和恭维。人各有其长,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别人比我们优秀的地方。诚心尊重他人,就是要以很自然的方法让对方明白,对方在我们心目中是个重要人物,是个有用之才,适时适度满足其自我成就感。
有一位影星,准备出演一部电影,可是电影的剧本太过单薄,未必能够吸引观众。所以她想找人帮忙把剧本修改一下。这时候,有人给她介绍了一名大名鼎鼎的剧作家,从他手里写出的剧本都非常的卖座。可是,这个剧作家脾气古怪,为人孤僻,而且向来不喜欢修改别人的东西。要想叫他帮忙润色,实在是太难了。
这名影星想了想,给她的朋友打了一个电话,说她已由某导演介绍,当晚就要和那名剧作家共进晚餐,但她不知道怎样向他开口提出请求。
“他还不知道你想让他帮什么忙吗?”
“我还没说,怕被拒绝。”
“那这样吧,在餐桌上的时候你多对他谈论他的作品,夸赞他的剧本,告诉他你有多喜欢他的剧本,然后再顺带提一下你目前的困难……”
结果,第二天,这位影星的朋友就接到了影星的电话,在电话里,影星高兴地说:“他不等我提出请求,就主动提出愿意帮我改剧本了!”
每一个人都有自认为值得炫耀的事情,而这件最值得炫耀的事情往往就是需要得到别人肯定、赞美、夸奖的。事情的本身究竟有多大价值,是另一问题,但在其本人看来,却认为是一件值得终生纪念的事。与人打交道我们要懂得,如果能预先打听清楚这样的事情,在有意无意之间,顺着对方的心思说出他的得意之事,满足一下他的自尊心,对方肯定就会对我们好感大增。
约翰·杜威教授说:“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是人性中最深切的推动力。”因此,在日常交际中,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和掌声,把你的掌声和鼓励不失时机地
送给那些喜欢它的人,满足他们的自我成就感,他们才会更加努力的对你,你也将可以得到更多的回馈。如果你能够时刻让你身边的人得到满足,那么他们肯定会更愿意待在你身边,更愿意和你走在一起。
9.相似的经历更容易让对方产生知音感
仔细看一下我们身边最亲密的好朋友,你就会发现,你们不仅身处相同的环境,有着相同的嗜好,甚至毕业于同一个学校。相似的经历,相同的爱好等一切共同点正是你们能够成为朋友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与人之间相应的共同点越多越大,那么这样的朋友之间合作与共赢的机会也就越多,成为亲密知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反朋友间的分歧、差距越大那么大家分道扬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说,大千世界中,只有志趣相投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
在密西根大学有一项研究,参与研究的人如果能与不认识的人交朋友,就可以免费住宿。
研究结束之后,结果表明,这些参与者的最好朋友就是和他们最为相像的室友。那么二十几岁的女人在社交场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开拓自己的关系网络。比如,你可以通过打招呼开场,将对方的一些基本情况问清楚,从中获取信息;或者通过听对方的说话口音、言辞来了解对方情况等,以此发现对方特点,找到共同点。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沟通,相信你们很快就能成为好朋友。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吸烟、酗酒及吸食大麻的青少年们,他们的朋友也具有类似的行为习惯。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事实上,人际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相似性:彼此喜欢者也相互吸引。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如果能够遇见和我们,背景、兴趣和品位相像的人,我们一般都会主动和对方攀谈,而结果往往也是非常愉快的。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推销员推销产品,实际上,他们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利用相似性原则来赢得顾客的好感的。例如,在推销化妆品时,会对干性皮肤的顾客这么推销:我的肤质也是干性的,所以用了这个……我跟您一样也是……通过这么说,从共同点着手,会更加容易说服顾客。
所以,我们要想找到知趣相投的朋友,要想拥有圆满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找到你与对方的共同之处。如果没有的话,从现在就要开始制造。例如,对方喜欢服装设计,你就要去了解一些有服装设计的知识,并且应该把它作为话题。我也跟您一样……这样说的话,会更进一步拉近和对方的距离。
大诗人歌德和席勒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好朋友。虽然他们的出身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因为志趣相投,所以外界的任何因素也不能阻挡他们成为亲密无间的好友。
歌德于1749年8月生于法兰克福,从小聪慧过人,并且受过很好的教育,长大以后他非常关注当时德国的反封建战争,并于1773年发表了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表达了德国人民反抗暴政、渴望自由和统一的愿望。这个剧目上演后便引起巨大的轰动。第二年,歌德发表了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不仅轰动了德国文坛,而且迅速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走向欧洲。
然而歌德在名声大噪的得意之时却发现了人群中默默无闻的席勒。当时席勒才20多岁,但是他却表现出了对德国反封建的运动的热烈拥护,而且还阅读了大量的反封建文学作品,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反封建作品。正是这个共同的志趣,席勒引起了歌德的注意,之后他们因为反封建文学而走到了一起,并且成为知音,最后成为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德国文坛上“双子星”。
歌德就努力凭借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帮助席勒,他甚至把席勒接到自己家住,后来还帮他买了房。在平日里,也不忘资助接济他,有时连水果、木柴等一些日常用品,歌德都要亲自送到席勒的住处。后来,由于工作繁忙席勒得了肺结核,而且病情很快恶化,之后于1805年去世。席勒的死使歌德非常悲痛,他甚至感到失去了一半的自己,久久回不过神来。席勒死时,家境贫困,他的骨骸只能被安置在教堂的地下室。病中的歌德不清楚下葬的情形,他把亡友埋葬在自己的心里了。
试问如果不是与歌德志趣相投,对于当时名气很大的歌德怎么会注意到年纪轻轻、家境贫寒的席勒呢?如果不是志趣相投,歌德又怎么会不求回报地支持席勒的文学创作,甚至不惜把自己珍藏的创作资料拱手相让呢?就是因为有了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才使得原本不相干的席勒和歌德走到了一起,并演绎了一场生死不弃的伟大友谊。
人和人之间相似的地方其实有很多,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去寻找共同的地方来打开你和陌生人之间的话题,就更容易交到更多的好朋友。因为朋友之间志同道合,人与人之间能存在更多彼此吸引的地方,也正是这种吸引力的存在,朋友间的友谊也就会相应地变得更加紧密。在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朋友才会积极热情地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要无视那些与我们志趣相投或者是有着共同点的朋友,要知道这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随时会不计得失地帮助我们成就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