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我的长孙皇后
20678300000350

第350章 为我所用(1)

听蝶,是杜如晦上次替李世民出门办事的时候认识的一个苦命女孩。她的父亲是私塾老师。打小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听蝶出落得楚楚动人、淡雅脱俗,有一种宁和的美。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她极度的迷恋杜如晦。

杜如晦若得听蝶为伴,亦是好事一桩。

见我怔怔的看着她,听蝶伸手摸了摸脸颊,羞赧说道:“王妃,您怎么这般盯着听蝶?”

如今月色朦胧,正适合倾吐心声……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单刀直入问道:“听蝶,你可许了人家?”

脸突地通红,听蝶轻‘呀’一声,扭怩说道:“王妃……”

似乎知道我要说什么,杜如晦插话说道:“听蝶,起风了,有了寒意。你去王妃寝中拿一件披风来。”

“是。”

看着听蝶远去的背影,我向杜如晦挤了挤眼睛,“什么时候,将这个丫头变成我的嫂子啊?”

不置可否的一笑,杜如晦伸手弹了弹我的额头,“这种话,万不可说。如果有下次,听蝶也当不了我的丫头了。”

听蝶并不是奴籍,甘愿做杜如晦的丫头也是因他救她之故。我笑道:“救命之恩,以身相许,古来有之。当不了丫头就当夫人呗。”

知道我钻了空子,杜如晦苦笑说道:“看来,我得尽快替她寻一上好的人家……”

杜如晦的心仍旧在我身上我知道,但听蝶是个知书达理的女子,又有着温柔敦厚的脾性,时间久了,我就不信杜如晦不会对她动情。可如果他真早早就将听蝶打发了,事情就说不定了。不待杜如晦将话说完,我急忙‘别别别’的摆着手,“不说,不说,我再也不说了。”

“这就好。”

“但你不能过早打发她,我喜欢她,喜欢和她说话。你一定要将她留在王府,多陪陪我。”

带着无可奈何,也带着丝丝左右为难的神情,定定的看了我半晌,杜如晦叹声答应,“好。”

依杜如晦的性子,如果此时再度谈及听蝶的事,他定会不着痕迹的拂袖而去……见他优雅的、有一口没一口的用着餐,我另找着话题问道:“如晦,你说说看,王威、高君雅会主动提出征兵事宜不?”

狱中筹谋之事没有瞒着李靖、房玄龄,自然也就没有瞒着他。闻言,杜如晦放下手中的筷箸,想了会子,说道:“刘武周虽无所能,但如今占了一个‘夺得汾阳宫’的优势,汾阳宫中储积了无数钱帛……如果刘武周以这些钱帛作为辎重,再加上去投靠他的那些小股义军……下一站直指太原很有可能。而太原的这数万守军,只怕不是气势初成的刘武周部的对手。”

“也就是说,为了太原的安危,王威、高君雅他们很有可能劝国公征兵喽?”

杜如晦的回答处处透露着阴晦不明,“就算他们劝,国公不一定会同意。”

我‘咦’了一声,“这般好的机会也许稍纵即逝,此次反对,下一次他们不一定会再劝啊。”

笑得若一池春水,杜如晦摇着头道:“怎么?果然是有身孕的人就会笨么?”

“如晦……”

“好好好。我说,我说。”替我挟了许多我喜欢的菜色我碗中,杜如晦才说道:“正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们二人已是鱼儿,再怎么游也欢不了几天。是鱼,总得上钩,你说,是不?”

原来如此,不过是欲擒故纵的一套。

听蝶将我的披风拿来的时候,李世民亦从李府归来。见我和杜如晦、听蝶说得欢畅,他很是开心,又坐下陪我们吃着酒,直到亥时,我困意来袭,方才散去。

一径抱着我回到屋中,他一径讲着李渊以“再观察看看吧,不一定会攻打太原,不过我们也不能大意,也得稍作防备。最好以静制动,以免自扰军心”之言拒绝王威、高君雅的征兵请求之事。

果然啊,冷兵器时代是男人的天下。

战火未起,心战先行。

三月,形势急转直下。

刘武周将汾阳宫中所掳宫女悉数献给了咄吉,大有讨好之态以图和咄吉联手共取太原之势。

这一下,就不是以静制动那么简单了,也不能再观察看看了。

王威、高君雅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匆匆的来到留守府找寻李渊。

本陪着李渊一起用餐的我和郑盈盈等妇孺不得不起身来至后室,看着饭厅中的一众人礼让坐下。

首先沉不住气的是王威,一坐定就揖手说道:“刘武周敢僭称‘定杨天子’尊号,夺汾阳宫,大逆不道,桩桩死罪。如今更欲和突厥联兵攻打太原,国公,不能再犹豫了。征兵吧,增强兵力保卫太原是当务之急啊。”

“王兄,不是你想的那般容易。突厥大军正月和我军方打过一仗。高老弟有亲身体会,虽然我方败了,但他们也没落下什么好。所以,就算刘武周意图勾结突厥联兵攻打我太原,但咄吉同不同意还是另一桩事。”

见李渊仍旧气定神闲不为所动,高君雅亦是急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如今传尽刘武周和咄吉联兵之话必有因。秦王爷,您说说看,下官说的可对?”

略一沉吟,李世民看向李渊,“父亲大人,事出必有因,儿子觉得高大人所言甚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丢了汾阳宫,我们已无法向陛下交差,若再因抱着咄吉不会联兵的侥幸心理而丢了太原城,罪过可就大了。”

闻言,李渊捋着短须,看着紧张的盯着他的王威、高君雅二人,说道:“即如此说,那……好罢,我等会子传令下去,命士兵戒严,加强城池布防,拨粮赈济流民,做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准备就是了。至于其它的事,还得仰仗王兄和高老弟了。”

见李渊仍旧想将征兵之事撇在一旁,王威着急说道:“今日太原一众人的性命都悬在国公手中。国公都推辞的话,谁能担此大任?”

显而易见,王威、高君雅此时‘征兵’的心情比李渊来得还要迫切,如果他们知道李渊是一步步将他们往他所算计好的路上诱导的话,不知如今这急得火烧眉毛的二人又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