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霸汉(全集)
20676200000041

第41章 锋芒初露(4)

董仪的脸色很难看,在座的也有几人神色不太自然,林渺此话分明表示刘歆和邓禹的见地是对的,也便是说今文经学抱残守缺……那几位热衷于今文经学之人闻言自然神色不自然,但谁都知道林渺话还没有说完,同时他们也不能不赞同林渺对刘歆的评价。

刘歆之才乃是天下公认,也可算是一代宗师级的大儒,其文采可称是同代人的表率,自然没有人敢否认刘歆。同时,厅中众人对林渺称其为助纣为虐也大感愕然。

白玉兰对林渺的话并没有多大的惊讶,只是耐心地等待着林渺说出下文。

“在今文经学之中,百余年来,成就最高者,莫过于董仲舒大师!”林渺又道。

董仪脸上这才有了半丝笑容,林渺对他先祖的肯定,而且说是成就最高者,这怎不让他感到自豪?

“董大师的大一统思想实是聚古今之大成,融百家思想而成。其实,孔子、墨子、孟子都曾有过这种新的一统意识,梁襄王曾问孟子:‘天下乌定乎?’孟子说:‘定于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个‘一’便是大一统,只是那时仍没有董大师这般明确地提出。虽然这种思想只是迎合了帝皇掌权者,但是这也是人民的需要。唯天下一统,施政者仁,才能让百姓免受战火之灾,安居乐业。唯道德伦理一统,方能使百姓、官吏相敬相爱,和睦不相侵犯,使天下得以太平,生活得以安稳。所以我很敬仰董大师!”

林渺侃侃而谈,只让所有人都目泛奇光,虽然林渺仍未完全解释自己的立论,但他从剖析别人思想入手的叙述方式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而且剖析之精辟便是那些看不起今文经学的人也无法反驳。

林渺的评析客观而切实,又引孟子与梁襄王之对话,更说孔子和墨子也曾有过这样的意识,这话也并不假。而林渺将董仲舒比孔子、孟子诸人,使得董仪心中更是欢喜,对林渺好感大增。

白玉兰的眸子里闪过一丝异样的神采,林渺那种傲然而洒脱的神态与那深邃又似乎带有野性的眼神,让她内心莫名地为之颤动。她倒希望林渺快点说出自己的高见,同时又觉得林渺有些像某个人,可又说不明白。

邓禹也微讶,林渺的陈述比他想象的还要精彩,便是他也忍不住想知道下文,看林渺怎样把话题引述过去。

“董大师的大一统思想确实是不朽的思想,这一点在他的《春秋公羊学》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大师在向武帝献策时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不知大家是否读过这段话?”林渺突地问道。

董仪点头,同时也有数人点头应和,因为这段文字只要是崇尚今文经学者,都必读。

“如此说来,何以林公子认为今文经学是抱残守缺、目光短浅呢?”有人问道。

“每家学说有其利也有其弊,包括董大师的《春秋公羊说》,诸位若读过《礼记·中庸》,应知其中有:‘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以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又曰: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这之中的大一统思想,把‘大’神化了,董大师也不免未曾摒弃这个神化的思想,不只是把皇帝当权者神化了,亦把它的道德规范也神化了。当然,这种思想并没有错,但由这种神化的精神所引出的东西却成了问题。”林渺端起茶杯轻啜了一口,神态有种说不出的优雅,倒似乎他此刻已成了一代大儒,正在教化众生,正在传道授业。

众人全都默然倾听,林渺这种信手拈来的引用再加上其抑扬顿挫的声音,配以沉稳而傲然的表情,使人对其思想有种深信不疑的感觉,觉得他的每一句话都包含至理而无可辩驳。

“那林公子所称引出的弊端又是什么呢?”董仪心情也平静了下来,因为林渺所说确实是事实,而所引用之话他也并不陌生,其中思想亦确如林渺所说,但他并不认为有什么错,在他眼里,君权至上,神化又有何不可?

“这种思想神化对于一统只有利而无害,使人们更拥君、拥政,会使天下政局更稳,但是一种思想如果神化,只会使他更易引入歧途,易生出虚无缥缈之学说,一旦学说脱离了实际,往往会误导人们走入一种死胡同,而今文经学的信徒们却茫然不觉,盲目地信奉师法、家法,也使其思想脱离实际越来越远。比如,最初董大师的大一统思想只是想用以巩固皇权,安宁天下,可后来学习者却忘了经学本身的宗旨,一味寻求经学文字之间的意义,且众说纷纭,以至于现在的今文经学,一味地繁琐说经,一经说到百余万字,少也有数十万字,令人生厌。这使神化的思想更为虚缈,什么求雨呀,止雨呀,更有甚者,以孔子名义胡乱捏造……这些从实际之中不难看出,朝中提倡今文经学者无不是吹捧阿谀之辈,他们已无法在思想上真正像董大师那样开创一派,只好撕下脸皮做些让人唾骂之事,而今文经学也是在他们手上不断糟蹋,实在是让人为之惋惜!”林渺悠然叹道。

这番话只让在座的每一人都大为动容,虽然林渺的立论并不全面,但其就事论事、举出实例也使人无话可驳,而且,他并不是全面驳斥今文经学,而是指出这只是今文经学学者的过错,使人感到林渺评断中肯而又不是刻意攻击,连董仪也为之心服。纵观今日之世,今文经学的儒生无大成之人,可见其末落之势,他也不得不承认林渺一针见血的评论。

“林公子认为今日之今文经学是虚无之学了?”有人问道。

“也不全如此,但大部分已是如此了,其经文繁琐,却无多少实质的东西,刘歆所说:‘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我已在今日所著之今文经学之中找不到新东西,而景帝大会白虎观,正是总结今文经学的大好机会,但今文经学的博士和儒生竟没有人能把这个任务承担起来,这难道说不是一种悲哀吗?难道不可以说明什么吗?”林渺反问道。

厅中众人顿时哑口无言。

“好,好……”邓禹首先拍掌赞道。

白玉兰和小晴也鼓掌附和,厅中另有几位崇尚古文学的大儒也颔首称好。

“听林公子一席话,实在是畅快至极,若有机会,还请林公子和邓公子前往老朽府上一坐!”一名与董仪并坐的老者捋须欢笑道。

“郑老庄主客气了,邓禹若有时间定当拜访!”邓禹客气地拱手道。

林渺亦连忙称谢,他其实对厅中之人都不甚熟悉,只好唯唯诺诺地应称。

白玉兰见他那样子,差点笑出声来,忙介绍道:“这位是闻名南阳的大儒郑芝先生,乃前朝大学士。”

“噢,久仰久仰。”林渺恍然。

“不知林公子师法何家呢?”郑芝客气地问道。

“晚辈自幼随父读过几本圣贤书,应算是家传之学。”林渺客气地道。

“不知令尊大人是……”郑芝又问道。

“家父乃市井小民,说出来先生也不会知道。”林渺坦然自若地笑答道。

“那林公子可听说过‘林策’其名?”郑芝突然问道。

林渺一震,有些讶异,回答道:“正是家祖父,难道与先生曾相识?”

郑芝笑了笑道:“难怪林公子有如此才情。不错,老夫确实曾与令祖父有过两面之缘,最后一次相见是令祖父去参加白虎观大会之前,我曾向他求教。后来令祖父去参加白虎观大会后,便再无缘得知其下落,却没想到今日遇上故人之孙!”

“哦,原来令祖父当年也曾参加过白虎观大会。”董仪和在座的诸人皆大惊,包括白玉兰,但唯有林渺苦笑,他可不知道这些,他生下来才五岁,爷爷便去世了,父亲也自那时开始消沉,仕途不得志,家业被败,他也便开始了痛苦的童年。对于祖父的往事,他只是偶尔从父亲口中听说一些而已。

白玉兰得知林渺的祖父曾参加白虎观大会,自不再怀疑林渺的才学,却不明白为何林渺会出身市井,按理应该是书香门第才对。对于这一点,不仅是白玉兰,便是邓禹也感讶异,知道原因的只有林渺自己,因为他对家庭的没落感受最为深刻也最为直接,但他却不会将之告诉这里的任何人。

邓禹仅知林渺生在天和街,其父为一穷儒,倒没有料到其祖父也曾是显赫一时的大儒。要知道,当年能够参加白虎观议事之人都是德高望重、才气声名盖一方之儒士,因此林渺虽家境没落,但其文化底蕴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