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伟大的励志书(MBook随身读)
2066700000017

第17章 热忱创造奇迹(1)

一旦缺乏热忱,艺术品无法流传后世,军队无法克敌制胜;一旦缺乏热忱,人类不能驯服自然界各种强悍的力量,不会建造出令人难忘的宫殿,不能用诗歌去打动心灵,不会创造出震撼人心的音乐,不能用无私崇高的奉献去感动这个世界。

在巴黎的一家美术馆里,陈列着一座美丽的雕像,它的作者是一个贫穷的艺术家,已经身无分文。每天,他都到一间小阁楼上工作。城里的气温骤然下降,恰巧就在作品模型快要完工的时候,降到了零度以下。

如果黏土模型缝隙中的水分凝固结冰的话,那么,整个雕像的线条都会扭曲变形。于是,艺术家就把自己身上的睡衣脱了下来,盖在了雕像身上。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艺术家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艺术构思却保留了下来,在别人的帮助下,最终有了成形的大理石作品。

美国政治家亨利·克莱曾经说:“遇到重要的事情,我不知道别人会有什么反应,那一时刻,时间、环境、周围的人,我都感觉不到这些。我每次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根本不会去注意身外的世界。”

一位著名的金融家也有一句名言:“一个银行要想赢得巨大的成功,唯一的可能就是,它所聘请的总裁是一个做梦都想把银行经营好的人。”原本是毫无乐趣,枯燥无味的职业,一旦投入了热情,立刻会呈现出全新的意义。

一个陷入爱河的年轻人,往往会有更敏锐的感觉,会在他所爱的人身上,看到其他人都看不到的种种优点。同样,一个年轻人的感觉也会因热忱的支配而变得敏锐,可以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动人的美丽。

这样,即使再艰难的挑战、再乏味的工作,无论是贫穷还是迫害,都可以坚韧地承受下来。

狄更斯曾经说过,每次他构思小说情节时,几乎都寝食难安,他的心完全被他的故事所萦绕、所占据,这种情形一直要到他把故事都写在纸上才算结束。他曾经一个月闭门不出,只为了描写一个场景。最后再来到户外时,他看起来形容憔悴,简直像一个重病人一样。狄更斯笔下的那些人物,就是这样让他成天魂牵梦萦、茶饭不思。

有一个小男孩,十二岁时钢琴弹得就非常熟练了。有一次,他问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先生,我想自己写曲子,该怎么开始呢?”“哦,孩子,”莫扎特说道,“你还应该再等一等。”“可是,比我现在的年龄还小,您就开始作曲了啊?”小孩不甘心地继续问。“是啊是啊,”莫扎特回答说,“可我从来不问这类问题。你一旦到了那种境界,自然而然就会写出东西来的。”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将来可以成就大器的潜质,不仅那些反应敏捷、聪明伶俐的孩子是这样,那些相对木讷、甚至看起来有些愚钝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潜质。英国政治家格莱斯顿曾经说过,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把一个孩子内心潜藏的热忱激发出来。他们一旦产生了热忱,凭借这种热忱的力量,原先人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愚钝”也会慢慢消失。

盖斯特原本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但她第一次在舞台上露面时,立刻就让人感觉到她的前途不可限量。她演唱时所投入的热忱,使听众几乎都像被催眠了一样。结果,她登台演出不到一星期,就成为了众人喜爱的明星,开始了独立的发展。她有一种提高演唱技艺的强烈渴望,于是,她把自己全部的心智都用在了这一方面。

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在创作成型的过程中,都会使艺术家沉浸在一种特殊的美感之中。为此,艺术家寝食不安,坐卧不宁,直到最后灵感完全在画布或大理石上表现出来为止。

有一次,一位评论家对玛丽布兰能够从低音△连升三个八度唱到高音△大为折服。他向这位著名女歌唱家表达钦佩之情,而歌唱家说:“嗯,那可是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做到的。开始我为了练这个音花了一星期的时间,那个时候,不论我在做什么,梳头也好,穿衣也好,我都在试图发这个音。最后,就在我穿鞋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感觉。”

爱默生的一段话倒正可以做这一个事例的注解,他说:“人类历史上每一个伟大而不同凡响的时刻,都可以说是热忱造就的奇迹。穆罕默德就是一个例子,他带领阿拉伯人,在短短的几年内,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一个疆域比罗马帝国还要辽阔的帝国。他们的战士有一种崇高的理念在背后支撑着,虽然没有什么盔甲,但是其战斗力丝毫不亚于正规的骑兵部队;他们的妇女也和男子一样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杀得罗马人溃不成军。他们粮草严重不足,武器虽然落后,但军纪严明,从来不去抢夺什么酒肉,而是靠着小米大麦,最后征服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西班牙。他们的首领用手杖敲一敲地,人们简直比看到一个拿着刀枪的人还要害怕。”

拿破仑发动一场战役只需要两周的准备时间,换成别人那会需要一年。战败的奥地利人目瞪口呆之余,也不得不称赞这些跨越了阿尔卑斯山的对手:“他们不是人,是会飞行的动物。”这中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别,正是因为他那无与伦比的热忱。拿破仑在第一次远征意大利的行动中,只用了十五天时间就打了六场胜仗,缴获了五十五门大炮,二十一面军旗,俘虏一万五千人,并占领了皮德蒙特。

在拿破仑这场辉煌的胜利之后,敌军中的一位奥地利将领愤愤地说:“这个年轻的指挥官用兵完全不合兵法,他什么都做得出来,对战争艺术简直一窍不通。”但拿破仑的士兵也正是以这么一种根本不知道失败为何物的热忱跟随着他们的长官,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英国著名海军将领纳尔逊曾经有一次身逢险境,他叹息道:“如果我现在告别人世,你们一定会发现,我的心头刻着四个字——给我军舰。”

著名将军博伊德有一句名言:“我们发现,在很多重要的战役中,成败的关键在于:一方是全身心地投入,而另一方却不够专心致志。”

凭着一柄圣剑和一面圣旗,外加她对自己的使命坚定不移的信念,为法国的部队注入了即使国王和大臣也无法提供的热忱。正是这种热忱,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阻碍。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身上蕴藏着怎样的力量,那会创造何等的奇迹啊!然而,正如野马只有脱了缰奔跑时才能发挥出全部的潜力一样,人也只有在这种情形下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量。

一旦缺乏热忱,艺术品无法流传后世,军队无法克敌制胜;一旦缺乏热忱,人类不能驯服自然界各种强悍的力量,不会建造出令人难忘的宫殿,不能用诗歌去打动心灵,不会创造出震撼人心的音乐,不能用无私崇高的奉献去感动这个世界。正是因为热忱,伽利略才举起了他的望远镜,最终拜倒在他的脚下的是整个世界;哥伦布才克服了艰难险阻,领略到了巴哈马群岛清新的晨风。凭借着热忱,自由才获得了胜利;凭借着热忱,林中的原始民族举起了手中的利斧,砍开了通往文明的道路;凭借着热诚,弥尔顿、莎士比亚才在纸上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篇。

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贺拉斯·格里利曾经说过,只有那些具有极高心智并对自己的工作有真正热忱的人,才有可能创造出人类最优秀的成果。

萨尔维尼也曾经说:“热忱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你所说的确实是你自己真实感觉到的,如果你能够让人们相信这一点,那么即便你有很多缺点,别人也会原谅你。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你一定要努力,否则,再有才华也会一事无成。我自己就是这样,有时为了彻底把握一个细小的环节,不得不花上数年的时间。”

在美国人的天性和日常生活中,有一种对自己的理想与使命锲而不舍的信念,一种近乎狂热的执着。这一个特点非常明显。这种品质在伦敦交易所的大厅里看不到,在赤道国家一般也是看不到的。甚至在五十年以前,这种品质甚至还没有出现。但是,由于美利坚和澳大利亚的影响,这种在这两个国家非常普遍的心理——也就是这样一种信念:如果一个人想获得成功,他必须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热忱都投入进去——现在在更多的国家和民族当中传播开来了。从前,这种品质只是少数伟大人物才具有的禀赋,而现在它已经成为那些优秀民族的民族特性了。

一个人保持高度的自觉就是热忱,即为了完成他内心渴望去完成的工作,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正是出于这种热忱,维克多·雨果在写作《巴黎圣母院》的时候,为了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把自己的外衣都锁到柜中,一直到作品完成以后才拿出来。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分心。

著名演员加里克的话正是对这种热忱的绝妙注解。有一次,当一位事业不太如意的牧师问他,是借助什么力量把听众牢牢抓住,加里克回答:“你跟我不一样。你虽然宣讲的是永恒的真理,你自己坚信不疑,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你似乎并不怎么相信自己所说的话。而我呢,虽然我自己知道我说的是一些虚构的、不真实的东西,但我说的时候却像我从灵魂深处都相信它们一样。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区别。”

有一次,有三个人做了一个游戏,要在纸片上把他们曾经见过的性格最好的朋友的名字写下来,还要解释为什么选这个人。结果公布后,第一个人解释了他为什么会选择他所写下的那个人:“每次他走进房间,好像生活又焕然一新,给人的感觉都是容光焕发。他热忱活泼,乐观开朗,总是非常振奋人心。”

第二个人也解释了他的理由:“他不管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都尽其所能、全力以赴。”

第三个人说:“他对一切事情都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