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带着思想来工作(MBook随身读)
2066100000004

第4章 思想决定一切,不换脑袋就换人(1)

§§§第一节 是你需要工作,而不是工作需要你

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光有踏实肯干是不够的,思想古板必将使市场停滞不前,这样最终只会被淘汰出局。有些时候,迫切需要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的思想。

日本有一项国家级的奖项,叫“终生成就奖”。无数的社会精英一辈子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最终获得这项大奖。但其中有一届的“终生成就奖”,却颁给了一个“小人物”——清水龟之助。

他原来是一名橡胶厂工人,后来转行做了邮差。在最初的日子里,他没有尝到多少工作的乐趣和甜头,于是在做满了一年以后,便心生厌倦和退意。这天,他看到自己的自行车信袋里只剩下一封信还没有送出去时,便想:我把这最后的一封信送完,就马上去递交辞呈。

然而这封信由于被雨水打湿,地址模糊不清,清水花费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还是没有把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由于这将是他邮差生涯送出的最后一封信,所以清水发誓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封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他耐心地穿越大街小巷,东打听西询问,好不容易才在黄昏的时候把信送到了目的地。原来,这是一封录取通知书,被录取的年轻人已经焦急地等待好多天了。当年轻人终于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激动地和父母拥抱在了一起。

看到这感人的一幕,清水深深地体会到了邮差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即使是简单的几行字,也可能给收信人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喜悦。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份工作啊!我怎么能够辞职呢?”

在这以后,清水更多地体会到了工作的意义和自己肩负的使命,他不再觉得乏味与厌倦,他深深地领悟了这个职业的价值和尊严。这样,他一干就是25年。

从30岁当邮差到55岁,清水创下了25年全勤的空前纪录。他在得到人们普遍尊重的同时,也于1963年得到了日本天皇的召见和嘉奖。

可见,使命感是一个人积极工作的内在动力。找到了心中的使命感,明白了工作的意义,你就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下文中的费兰德就这样做了,他也获得了成功。

当费兰德是一个还不到13岁的少年时,他就要求自己将来一定要有所作为。谁会想到,一个未满13岁的孩子竟会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可思议地定在纽约大都会街区铁路公司总裁的位置上。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费兰德从13岁开始就与一伙人一起为城市运送冰块。虽然没有上过几天学,但他总是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学习知识来充实自己,并且想尽办法向铁路工作靠拢。

18岁那年,经朋友介绍,他进入了铁路行业,在长岛铁路公司的夜行货车上当一名装卸工,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尽管每天的工作又脏又累,但他始终保持着一份快乐的学习心态,因此受到上司的赏识,被安排到铁路上,开始了检查铁轨和路基的工作。虽然每天只能赚1美元,但费兰德觉得他已经在向铁路公司总裁的职位迈进了。

随后,他又被调到铁路扳道工的岗位上。在这里,他仍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并利用空闲时间帮主管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认为这样可以学到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后来,他回忆说:“记不清有多少次,我不得不工作到午夜十一二点钟,才能统计出各种关于火车的赢利与支出、发动机耗量与运转情况等相关数据。但也正是通过这些工作,我迅速地掌握了铁路各个部门具体运作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这种途径,我对这一行业所有部门的情况了如指掌。”

尽管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费兰德一直在不停地调换工作部门,但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不断地补充自己的铁路知识。很快,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现在,费兰德已是公司的总裁,他依旧废寝忘食地工作。他每天负责指挥运送100万乘客,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交通事故。

弗兰德的成功向我们证明:对于一个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员工而言,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也没有什么是不能实现的。

工作是一个体现价值的机会,应该是一种幸福的差事,我们有什么理由把它当作苦役呢?有些人抱怨工作本身太枯燥,然而,问题往往不是出在工作上,而是出在这些人自己身上。

如果你能够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使命,并努力从工作中发掘自身的价值,你就会发现工作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乐事,而不是惹人烦恼的苦役。

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是你需要工作,而不是工作需要你。带着这样的思想去工作,你才能真正成为敬业的员工。

成功絮语

如果你能够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使命,并努力从工作中发掘自身的价值,你就会发现工作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乐事,而不是惹人烦恼的苦役。

§§§第二节 工作的结果是由思想决定的

在一个已经被各种条条框框所规范的世界里,失去思想的进步与突破将意味着彻底毁灭。人需要通过改变世界、改变环境而改变自己,需要通过对工作负责、对生活负责而对自己负责。怯懦与勇敢、守旧与创新、因循与改变都是人头脑中的东西,因此,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只能由他自己把握,也就是说,一切的结果都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

有两个人同时在候车室等车,他们准备离开家乡去外面打工。一个想去深圳,一个想去北京。但他们在等车时,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深圳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了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打算去深圳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打算去北京的人想,还是深圳好,给人带路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要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了。

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并交换了车票。

到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到深圳的人发现,深圳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开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10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打理得干净精巧,以“花盆土”的名义,向喜欢植物又好干净的都市白领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6次,净赚了50元钱。一年后,凭着“花盆土”,他竟然在深圳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而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名员工,业务也由深圳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空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5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票。

这就是思想不同带来的不同结果。“思想决定命运”,这是每个人都认可的名言。人与人的差别从根本上说首先是思想的差别,而思想上的细小差异就会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著名企划人詹宏志曾说:“创意不一定是改变了东西,有时候只是改变了自己,改变了想法。”很多人在固定的生活圈里处久了,思维模式变得有些僵化,造成创意及活力的日益减损,无法打破思维的固有模式,在狭小的领域里打转,框住了自己的世界。

因此,我们只有用正确的思想引导我们的工作,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成功絮语

一个人在工作中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他自己思想所决定的最直接的结果。

§§§第三节 不换脑袋就换人

宏綦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曾针对目前的大多数员工只知道拼命工作(workhard),而不懂得如何聪明地工作(worksmart)的现状,提出了“不换脑袋就换人”的理念。所谓换脑袋,就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换掉习以为常的工作模式,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头脑的作用。积极思索、锐意创新、善于谋划、长于变通,不断在方法上、技术上和效率上寻求更新的突破和创造更大的业绩,这是新经济时代对员工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更高期望。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法规、政策甚至习惯都在不断变化,比如过去的商业法规就是去发现需求、满足需求,而如今“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已变得不那么时兴了。事物在迅速地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新的商业法规开始关注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难题,二是关注产品和服务。

老板时刻都把目光投向那些掌握新技能、能为公司提高竞争力的员工,如果你缺乏“换脑”思想,那么古板的思想只会使市场停滞不前,这样你最终只会被淘汰出局。

在某个钟表厂,有一位工作非常卖力的工人,他的任务就是在生产线上给手表装配零件。这件事他一干就是10年,操作非常熟练,而且很少出过差错,几乎每年的优秀员工奖都属于他。

可是后来,企业新上了一套完全由电脑操作的自动化生产线,许多工作都改由机器来完成,结果他失去了工作。他本来文化水平就不高,在这10年中又没有掌握其他技术,对于电脑更是一窍不通,一下子,他从优秀员工变成了多余的人。

在他离开工厂的时候,厂长先是对他多年的工作态度赞扬了一番,然后诚恳地对他说:“其实引进新设备的计划我在几年前就告诉你们了,目的就是想让你们有个思想准备,去学习一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你看和你干同样工作的小胡不仅自学了电脑,还对新设备的说明书进行了研究,现在他已经是车间主任了。我并不是没有给你准备的时间和机会,但你都放弃了。”

时代的前进是不会停止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也会不断地引入到我们的工作中。面对这种变化,你有没有考虑过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也进行更新,从而为这种变化做好准备呢?如果你不想被淘汰,你就要有意识地多做准备,在工作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人写道:

你年轻聪明,壮志凌云。你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你渴望声名、财富和权力。因此,你常常在我耳边抱怨,那个著名的苹果为什么不是掉在你的头上?那只藏着“老子珠”的巨贝怎么就产在巴拉旺而不是在你常去游泳的海湾?拿破仑偏能碰上约瑟芬,而英俊高大的你却总是没有人垂青?

于是,我想成全你,先是照样给你掉下一个苹果,结果你把它吃了。我决定换一个方法,在你闲逛时将硕大的卡里南钻石偷偷放在你的脚边,将你绊倒,可你爬起后,怒气冲天地将它一脚踢下阴沟。最后我干脆就让你做拿破仑,不过像对待他一样,先将你抓进监狱,撤掉将军官职,赶出军队,然后将身无分文的你抛到塞纳河边。就在我催促约瑟芬驾着马车匆匆赶到河边时,远远地听到“扑通”一声,你投河自尽了。

唉!你错过的仅仅是机会吗?

不,绝对不是,你错过的是准备。机会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因此,我们失去的往往不是机会,而是准备。谚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缘”,实质就是“准备”,没有准备的人,绝对与“人”无缘,与“事”无缘。

特别是在竞争加剧的今天,还没等到过招,胜负早已定了。就像“华山论剑”,最终是靠内功、靠武学的修为和领悟(即学习与创新)而一招定胜负。因此,竞争早就开始,比的就是“准备”,比的是日积月累,比的是“功夫在诗外”。要击败对手,最终的办法就是比对方准备更充分、积累更多。

这种积累和准备,从广义上说,就是知识的积累和准备;从狭义上说,就是心态的准备、目标的准备和行动的准备(调整心态,明确目标,采取行动,都是求知的一部分)。

爱迪生说得好:“知识仅次于美德,它可以使人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胜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