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带着思想来工作(MBook随身读)
2066100000020

第20章 思想力激发行动力,“不可能”绝非永远(1)

§§§第一节 有大思想,才有大事业

成功与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有多大的思想,就有多大的事业。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一定是在思想上或行为上善于追求,敢于冒险的人。总是回避困厄与风险的人,将与成功无缘。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广阔的视野,不追求一朝一夕的成功,耐得住寂寞和清贫,按照既定的目标,始终坚持下去,到最后,你一定会获得成功,会对社会作出贡献。

提到2001年的亚洲首富孙正义,大家可能都不陌生。23岁那年,他得了肝病,在医院治疗期间,他读了4000本书。他大量地阅读,大量地学习。

在出院之后,他写了40种行业规划,但最后选择了软件业。事实上,他的选择是对的,软件行业使他成了亚洲首富。

选好行业之后,他开始创业。创业初期,条件艰苦,他的办公桌是用装苹果的箱子拼凑而成的。他招聘了两名员工。有一次,他和两名员工一起分享他的梦想,他说:“我25年后要赚100兆日币,成为亚洲首富。”这是孙正义的梦想,但在两名员工看来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对孙正义说:“老板,请允许我们辞职,因为我们不想和一位疯子一起工作。”

事实上,孙正义的梦想实现了,他成了亚洲首富。有一句话这样说道:“取乎上,得其中;取乎中,得其下。”就是说,假如目标定得很高,取乎上,往往会得其中;而当你把目标定得很一般,很容易完成,取乎中,就只能得其下了。由此,我们不妨把目标定得高一些,因为目标所产生的力量更容易让人在每天清晨醒来时,不再留恋自己的床榻,有着十足的信心和动力去面对新的挑战。

苹果电脑的主要创始人乔布斯,他的成功和他勇于追求心中的目标是息息相关的。

乔布斯出生于1955年,家境一般,他从小聪明,智慧过人。他读书很勤奋,善于思考,曾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但由于经费拮据,几乎是半工半读,靠自己在业余时间里打工来赚取生活费。但即便如此,他在1974年还是因经济所迫不得不中断了大学学业。

乔布斯中断学业时,年仅19岁。他进入雅达利电视游戏机械制造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然而,他的志向并不在此。当时,微电脑刚问世不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库珀蒂诺镇,一些业余爱好者正在组织“自制电脑俱乐部”。乔布斯虽然没有读完大学,但他已经掌握了不少知识,加上他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对电脑技术颇感兴趣。此时,他经过认真思考,认为要干出一番事业,干电脑行业是最好的选择。在当今世界科技发达之时,个人用电脑更是发展的一个方向。于是,他下决心要独闯天下,在研究和开发个人用电脑方面大干一番。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朋友瓦兹尼雅克。瓦兹尼雅克也和乔布斯一样,因经济所迫放弃了音乐学业,到一家仪器公司当了设计员。他们平时很要好,志趣相投,乔布斯说了自己的想法后,他俩一拍即合。于是,两个人立即着手筹备。

但遗憾的是,他们俩都没有钱,东拼西凑加起来就只有25美元。25美元何其微乎其微啊!然而他们就是用这一点钱,买了一个微处理器,乔布斯把父亲的修车房作为工作室,两人便干了起来。这简直就像是两个小孩子在玩游戏。然而,他们就是凭着这25美元的资本干起,经过废寝忘食的奋斗,终于试装出一台单板微电脑,把它和电视机连接使用,可以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文字和简单的图像来。

他们为自己取得的这一小成果而感到高兴,便把这台个人用微电脑送到“自制电脑俱乐部”展示,受到热烈的欢迎。他们信心十足,接着就试制出一小批公开出售,谁知竟然非常抢手,有一家电脑商店,一次竟向他们订购了350台。这给他们带来了发迹的机会。

从此,他们雄心勃勃,把自己一切可以变卖的东西全都卖掉,换取了2500美元作为资本,再向当地的一家商店买了一批零件,用29天的时间,就创立了一个小小的微电脑公司。为了纪念乔布斯在半工半读的岁月里曾在一个苹果园里工作过,他们把公司命名为“苹果电脑公司”。后来,“苹果电脑公司”成了美国一家大的电脑公司,而乔布斯则被誉为“电脑神童”,是个人电脑的开发鼻祖。

在公司里,乔布斯是负责人,又是工程师、设计员、工人、推销员。只有他们两个小青年,工作人员毕竟太少了。而且,他们对于做生意也毕竟还不熟悉。乔布斯立即想到,要想使公司大有发展,必须广集人才,而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会做生意的人才。他想起自己推销第一批产品时认识的麦库拉。

麦库拉当时在仙孩半导体公司供职,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推销能手。

乔布斯怀着“三顾茅庐”的诚意,再三邀请麦库拉入伙。麦库拉看到这位年轻人很有创新精神,终于答应应聘,并且拿出25万美元做投资,成了苹果电脑公司的一个股东。接着,他们几经研究、试验,对原有产品重新进行设计,制造出了一种体积小、价格低、适合于个人和家庭使用的电脑,命名为“苹果二型”。这种电脑一上市,顿时声名鹊起,该公司不起眼的标志——一个咬掉一大口的红苹果,霎时红透了半边天。乔布斯迅速扩大规模,大量增加生产,公司员工由最初的3人,到20世纪80年代初便发展到3200多人。1977年,公司营业额为77万美元,纯利润为4.2万美元。到1981年,公司营业额竟达3.35亿美元,4年间增长了434倍。

从这以后,苹果电脑公司进入了黄金时代,成了知名度颇高的电脑公司。

有大思想,才有大事业。也许,你现在和乔布斯他们最开始创业时一样,身上的资金少之又少,碰到的困难也很多,但只要你树立正确的方向,敢于梦想“成功”,你的行动便会引领你走向财富之巅。

成功絮语

智者先行一步,愚者十年难追。思想与成功是密不可分的,有多大的思想,就有多大的事业。

§§§第二节 “不可能”绝非永远

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在制造著名的V-8汽车时,他明确指出要造一个内附8个汽缸的引擎,并指示手下的工程师们马上着手设计。

但其中一个工程师却认为,要在一个引擎中装设8个汽缸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对福特说:“天啊,这种设计简直是天方夜谭!以我多年的经验来判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我愿意和您打赌,如果谁能设计出来,我宁愿放弃一年的薪水。”

福特先生笑着答应了他的赌约。他坚信自己的设想:“尽管现在世界上还没有这种车,但无论如何,我想只要多搜集一些资料,并把它们的长处广泛地加以分析和改进,是完全可以设计和生产出来的。”

后来,其他工程师通过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汽车引擎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精心设计,结果奇迹出现了,他们不但成功设计出8个汽缸的引擎,而且还正式生产出来了。

那个工程师对福特先生说:“我愿意履行自己的赌约,放弃一年的薪水。”

此时,福特先生严肃地对他说:“不用了,你可以领走你的薪水,但看来你并不适合再在福特公司工作了。”

那个工程师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很不错,但他却仅仅凭借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就妄下结论,而不是去积极主动地广泛搜集相关的资讯,最终等待他的必然是失败。

著名的钢铁大王卡内基经常提醒自己的一句箴言是:“我想赢,我一定能赢。”结果,他真的赢了。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排除了自己“不可能赢”的想法,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将所谓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只能使自己无限的潜能白白地耗掉。如果你想取得事业上的辉煌成就,使自己成为公司优秀的一分子,你就要丢掉心中的限制,积极找方法,用行动改写工作中的“不可能”。

现在提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就是奔驰轿车的豪华、舒适和克莱斯勒的强大。然而,李·艾科卡1979年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任CEO时,接手的却是一个债台高筑的烂摊子。万般无奈之下,艾科卡只好求助于政府,希望能够得到美国政府的担保,以便从银行获得10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克莱斯勒公司研制新型轿车。

这一消息传出后,在整个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惹出了一片斥责之声。

原来,在美国企业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依靠外部力量,尤其是依靠政府的帮助来发展经济的做法,是不合乎自由竞争的原则的。

面对企业界、美国政府、国会和舆论界的一片斥责、反对声,艾科卡并没有气馁,他坚信规则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没有什么规则是不能打破的。他不急不躁,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了“分兵合进、各个击破”的战术,耐心地去扫除公共关系上的重重障碍。

首先,他援引了美国人所共知的史实,有根有据地向企业界说明:过去,洛克菲勒公司、全美五大钢铁公司和华盛顿地铁公司都曾先后取得过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总额高达4097亿美元。而克莱斯勒公司请政府出面担保仅10亿美元贷款的申请,却遭到非议,道理何在?

对政府,艾科卡则不卑不亢,提出了言辞温和而骨子里却很强硬的警告。他先是替政府热心地算了一笔账:如果克莱斯勒公司现在破产,那么,将有60万工人失业。仅破产的第一年,政府就必须为此支付27亿美元的失业保险金和其他社会福利开销。然后,他彬彬有礼地向当时正为财政出现巨额赤字的美国政府发问:“您是愿意白白地支付27亿美元呢?还是愿意仅仅出面担保,帮助克莱斯勒公司向银行借10亿美元的贷款呢?”

对国会议员们,艾科卡的工作更是做得滴水不漏。他为每个国会议员开出一张详细的清单,上面列有该议员所在选区内所有同克莱斯勒公司有经济往来的代销商、供应商的名字,并附有一份如果克莱斯勒公司倒闭将在其选区内产生什么经济后果的分析报告。这样做的实质,是在暗示这些国会议员们:如果你投票反对政府为克莱斯勒公司担保贷款,那么,你所在选区内就将有若干与克莱斯勒公司有业务关系的选民因此而丢掉工作,而这些失业的选民对剥夺他们工作机会的国会议员必然反感。试问,你的议员席位还会稳固吗?

接着,艾科卡又向舆论界大声疾呼:挽救克莱斯勒公司,正是维护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保护市场竞争。北美只有三家大汽车公司,一旦克莱斯勒公司破产垮台,整个北美市场就将被通用和福特两家公司瓜分垄断。这样一来,美国所引以为豪的自由竞争精神岂不就荡然无存了吗?

艾科卡这种“分兵合进、各个击破”的战术,最终收到了奇效:企业界反对派偃旗息鼓;国会那些原先曾激烈反对政府担保的声音也销声匿迹;舆论界也开始转变态度,从反对变为同情,进而声援支持克莱斯勒公司申请政府担保。艾科卡不动声色地化干戈为玉帛,争取到了社会上各个方面对他的支持,终于将他所需要的10亿美元贷款顺利拿到手。

靠着这笔来之不易的贷款,克莱斯勒公司一举开发出了数款新型轿车。

改变工作中的“不可能”,首先就不要用“心灵之套”把自己套住,只要有了“变”的理念,就一定能够找到“变”的方法。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换个思路,多尝试几种方法,具有变负为正的勇气与气魄和改变“不可能”的智慧与方法,相信困难只能成为你的一块磨砺石,而绝非拦路石。

是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成败的差距不仅在于客观事实,也同样在于毅力和方法。或许今日在你眼中,这件事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或许不久它就能被实现。就如同人类总是做着在天空飞翔的梦,但人类最终发明了飞机,实现了这一“不可能”的梦想。

为什么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最终都能成为现实呢?关键的一点,就是抛弃了“不可能”的念头,只想着如何解决问题,想着如何全力以赴,穷尽所有的努力。

如果你真的希望能解决问题,真的渴望寻找到好的方法,那么,请去除你心灵上的限制,不要再用“不可能”来逃避问题。因为正如拿破仑所说:“‘不可能’是傻瓜才用的词!”

成功絮语

在人们的传统职场思维中,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禁区,这是不能做的,那是不能想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被贴上了“不可能”的标签。然而,带着思想工作的人却要向这一思维挑战,因为他们知道“不可能”绝非永远。

§§§第三节 在工作中注入勇气

当你开始一天的工作时,你将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呢?你是否带着人们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种因素——勇气上路呢?

一个永不丧失勇气的人是永远不会被打败的。就像弥尔顿说的:“即使土地丧失了,那有什么关系?即使所有的东西都丧失了,但不可被征服的志愿和勇气是永远不会屈服的。”

勇气这种滋补剂是世界上最好的精神药物。如果你以一种充满希望、充满自信的状态进行工作的话,如果你期待着自己的事业,并且你相信你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的话,如果你能展现出自己的勇气的话——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挡你向前进。你可能遇到的任何失败,都只是暂时性的,你必定会取得胜利。

伊尔文·本·库柏是美国最受人尊敬的法官之一,他成长的经历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库柏在密苏里州圣约瑟夫城的一个贫民窟里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个移民,以裁缝为生,收入微薄。为了给家里取暖,库柏常常提着一个煤桶,到附近的铁路边去拾煤块。库柏为自己必须这样做而感到困窘。他常常从后街进出,怕被放学的孩子们看见。

但是,那些孩子还是时常能看见他。特别是有一伙孩子,常埋伏在库柏从铁路边回家的路上袭击他。他们常把他的煤渣撒到街上,以此取乐。库柏回家时一直流着眼泪,他总是生活在或多或少的恐惧和自卑中。

有一件事发生了,这种事在我们打破失败的生活方式时总是会发生的。库柏因为读了一本书,内心受到了鼓舞,从而在生活中采取了积极的行动。这本书是荷拉修·阿尔杰著的《罗伯特的奋斗》。

在这本书里,库柏读到了一个像他一样的少年奋斗的故事。那个少年遭遇了巨大的不幸,但是他以勇气和道德的力量战胜了这些不幸,库柏也希望自己具有这种勇气和力量。

库柏读了他所能借到的每一本荷拉修的书。他读得很认真,每每都能进入主人公的角色。整个冬天他都坐在寒冷的厨房里阅读勇敢和成功的故事,不知不觉地汲取了很多知识。

在库柏读了第一本荷拉修的书之后的几个月,他又到铁路边去拾煤块。隔开一段距离,他看见3个人在一个房子的后面飞奔。他最初的想法是转身就跑,但很快他记起了他所钦佩的书中主人公的勇敢精神,于是他把煤桶握得更紧,一直大步向前走去,犹如荷拉修书中的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