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日军2000步骑兵并3000伪军,分8路围攻移驻上、下会一带的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部及第一、第二营。翌日双方激战七八小时,新四军毙敌56人,伤敌43人,冲出重围。新四军第二团政治处主任肖国生、营教导员李文魁及第一连副连长姚发生等58名指战员英勇牺牲,伤82人。16日,千余名民众在元庄、薛村两次召开追悼肖国生等烈士大会,陈毅亲撰祭文悼念。
3月18日经新四军争取,驻镇江韦岗绥靖队姜希安部100余人携长短枪80余支反正。此前3天,镇江、丹阳、金坛交界处的直溪桥据点伪军王德成部60余人也向新四军投降。
4月中共丹南县委员会成立,书记任迈;日军集中兵力反复”扫荡“丹北地区。
5月27日陈毅视察丹北时,应汤铬新的孙子汤通庆的请求题词:”青年是时代的先锋,先锋责任的完成,只有从斗争中锻炼可以得到。
5月陈毅由管文蔚陪同,经新老洲去苏北视察。
7月1日中共丹北县委员会成立,辖山北、山南等4个区委,县委书记周苏平。
7月中共镇丹县委员会成立,书记胡荣佳。
7月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成立江南行署,冷欣为主任,兼第二游击区副总指挥
8月10日新四军第二团第一营一连一排三班战士在老郎街西南用步枪击中日军侦察机一架,飞机坠落在丰裕板儿沙江边,被战士炸毁,顽抗的两名日飞行员被击毙。
8月中共扬中地区工作委员会(简称扬中区工委)成立,负责人李培根。11月改为中共扬中县工作委员会,次年2月又改为中共扬中县委员会,县委书记李中。
9月上旬陈毅到扬中检查“挺纵”工作。
9月27日国民党镇江县县长庄梅芳,在上党莱村杀害新四军第二团独立营营长马峰等8人,史称马峰事件,也称“镇江惨案”。
10月26日至月底叶飞奉命率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即新四军六团“江抗”二路)与已在扬中的“挺纵”在八字桥广善堂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简称“新四军挺纵”),管文蔚任司令员,叶飞任副司令员兼政委,张开荆为参谋长,陈时夫为政治部主任。
11月8日~9日新四军第二团、新六团和丹阳独立支队等地方武装,在贺甲村围歼折返驻宝堰的日军,并阻击各方援敌,激战近30小时,毙敌168人,伤敌126人,新六团政治处主任刘震英、第三营营长刘玉林等94名参战部队指战员英勇牺牲。
1940年
1月上旬日军3000余人分多路进攻扬中。新四军挺纵领导机关及直属部队主动撤往江北。
1月中共丹阳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书记陈云阁。
3月镇句金丹四县抗敌总会改为控制政权的领导机关,代行县政府职能,建立镇六区公所等抗日民主政府。
3月镇(江)句(容)江(宁)国民抗敌自卫团改编为新四军新三团,团长巫恒通,参谋长曾昭墟(后为傅狂波),政治主任彭冲。
4月上旬中共新老洲工作委员会成立,书记彭德清。
4月中旬丹北地区人民代表会议在丹阳访仙桥北戎梅马戎家祠堂召开,成立镇(江)丹(阳)武(进)扬(中)四县抗敌委员会,管寒涛为主任,王志明为副主任。镇江县抗敌委员会亦随之成立,主任陈粹。5月,增补韦永义为镇丹武扬四县抗敌委员会副主任。
4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长李培根。
5月14日在句容县赤山战斗中,日军南浦旅团冈本联队吉田中队100余人侵犯三岔。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廖海涛率部全歼敌中队长吉田以下100余人,缴获步枪60余支,九二步兵炮1门。
6月18日新二支队副司令员廖海涛率新四团、新六团及新三团一部,在西塔山击溃企图拦截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渡江北上的国民党顽军两个团的进攻。
6月29日陈毅经大路孙家场渡江至扬中北上。
6月中共丹阳、镇丹县委合并改建为镇丹金县委和镇金特区工委(11月撤销),强博和任迈分任书记。
7月8日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及主力部队近2000人,经界牌、大路渡江至扬中北上。
10月初中共丹北中心县委和中共澄西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京沪)路北特委,陈光为书记。
10月中共镇江县委员会成立,书记林日旺,下辖大港、平昌、固滨等6个区委。
10月镇句金丹四县抗敌总会的武装和茅山地区的其他地方武装合并组建独立一团,王丰庆任团长。
11月中下旬3000余日军于15日始对丹北地区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驻扎“扫荡”,新四军新四团一部,配合地方反“扫荡”后转移去江北。
12月上旬日军对茅山地区进行大规模驻扎“扫荡”,增建蒲干、西旸等20余处据点,修筑宝堰至西旸、延陵等公路。
12月镇江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长韦永义(未到职),秘书长李培根代行县长职权,下辖镇四、镇五等区公所。
1941年
1月4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
2月镇丹武场“四抗会”和澄武锡“三抗会”撤销,成立镇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主任吴仲超,副主任韦永义,辖镇江(山北)
丹阳(山南)等5个县。
4月镇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撤销,在山北县界牌地区成立苏南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韦永义任专员,下辖山北、山南等5个县;同时撤销“江抗”西路指挥部,成立第四行政区保安司令部,韦永义兼任司令,彭炎兼任政委。
5月15日苏南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和第五保安司令部正式成立,专员巫恒通,司令樊玉林,下辖镇江等4个县政府(办事处)。镇句金丹四县抗敌总会在完成政权过渡任务后撤销。
5月镇江县政府成立,县长樊玉琳,下辖镇六等6个区公所。
6月句容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苏南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巫恒通兼县长。
7-8月新四军第十六旅第四十六团先后攻克蒲干、西旸、延陵等敌据点,基本恢复了茅山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
8-10月山北、山南等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共(京沪)路北特委召开的西石桥会议精神,普遍开展“四大运动”(反“清乡”宣传运动,破坏公路交通运动,游击运动和锄奸运动)。
夏末秋初中共江南区委书记、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由赵文豹县长陪同,登圃山察看沿江地形,指示确保长江南北交通。
9月6日苏南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句容县长巫恒通在句容二区中心乡大坝棚子遭敌包围,突围时不幸负伤被俘。巫在狱中拒医绝食,英勇不屈,于14日凌晨壮烈牺牲。
9月16日扬中伪警察大队大队长周广发率200多人至黑木桥、荫沙口,企图袭击驻中心沙的扬中县政府和警卫营苏南第四保安司令韦永义指挥新四军第五十一、五十四团和第四保安司令部特务大队部分兵力,在扬中、武进两县警卫营的配合下,全歼周部,活捉并镇压了周广发,缴获机枪1挺,长枪100余支。
9月中共镇金丹县委和镇丹句县委撤销,分别改建为中共镇金、丹阳、句容3个县委,倪柏年、周志坚、李希之先后任镇金县委书记,吴承、徐明、张仲英相继任丹阳县委书记。
10月为确保长江南北交通,成立中共长工作委员会,彭炎、凌菲、李希之先后任书记。
11月28日溧阳塘马战斗中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部遭敌包围,罗忠毅、廖海涛及指战员270人壮烈牺牲。
11月苏南第五、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合并为苏南行政专员公署,专员朱春苑。保安司令部也合并为苏南保安司令部。
12月中旬六师师长谭震林南来检查工作,宣布谭震林兼任十六旅旅长,钟国楚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开荆为参谋长,王直为副主任。
1942年
2月上旬谭震林经新老洲过江至山北县界牌二十七圩,向出席中共(京沪)路北特委扩大会议的各县县委书记、县长作形势报告。陈光作开展敌伪军工作和两面派工作报告。
2月15日中共江镇县委员会和江镇办事处同时成立,康迪、陈西光、陈云阁、江坚、吴坚、吴翼、陈翼先后任县委书记,陈辉、戎藩、吴翼、陈冀相继任办事处主任。
3月12日韦永义率第五十一团一个连在山北县常备队的配合下,攻袭大路镇敌据点,全歼4个排的伪军,缴获2挺轻机枪、120支步枪及大批弹药,并焚毁了敌据点。
3月中共铁道工作委员会成立,书记汪云龙。经数月开辟工作,副书记董必成收“新生社”门徒两三千人,争取了驻黄墟伪连长罗云高,控制了丹阳至镇江段铁路和辛丰大桥、运河路两侧的南北交通。
4月30日常州、镇江、丹阳和扬州、泰兴的日伪军千余人,分三路“扫荡”山北县界牌地区,新四军第五十一团奉命阻击于涫坝,激战3个多小时,打退敌人的3次进攻,毙日军中队长以下20余人,胜利掩护中共(京沪)路北特委和第四行政专署机关转移。
4月苏皖区党委决定,撤销路西北特委(即苏皖特委),成立中共茅山地委,李广为书记,汪大铭为副书记,辖中共句容、丹阳、茅东、江句、金坛和镇丹中心县委。
5月中共镇金县委和镇江县政府撤销,在茅山以东建立中共茅东县委、县政府,李希之、周峰先后任书记,徐公鲁、蒋铁如、凌海波相继任县长。
6月日伪军千余人“扫荡”山北县,中共(京沪)路北特委、专署机关和新四军第五十一团主力转移到山南县。
9月重建中共镇句县委,胡惠明、陈耀华(又名翁迪民)、彭炎、洪天寿先后任书记;同时成立镇句办事处,主任巫孔玺。
10月中共镇丹工委改建为中共镇丹县委,与同时成立的中共镇丹中心县委一套班子,彭炎任书记,统一领导镇句、镇丹两县委和长江工委。
10月中共(京沪)路北特委在山北县界牌地区再次召开反
“清乡”准备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思想、组织军事等工作,并印发了《反“清乡”宣传提纲》。
秋苏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首家银行--惠农银行在丹阳延陵西街挂牌办公,直属江南财经局领导。行长由江南财经局长李建模兼任,副银长孔朗。该行曾发行5元、10元等票面的惠农币和1元、5角票面的惠农流通券共20万元。
12月1日汪伪国府清乡委员会发出《1943年上半年度清乡工作要领》,规定镇江、丹阳、常州附近等要地为清乡扩大区域。
12月6日新四军第十六旅和茅山保安司令部在上会附近曹家村召开公审大会,对破坏抗日、残害百姓的匪首刘鸿奎等宣判处以死刑,为镇丹边区人民除了大害。
1943年
1月中共(京沪)路北特委得悉日伪即将对镇江地区实施全面清乡情报后,在山北县新桥附近又一次召开部署反清乡斗争的扩大会议,确立了“坚持阵地,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争取胜利”的方针,对各方面工作进一步作出具体部署。
2月28日武进、丹阳等地日伪军3000余人,分6路扫荡丹北地区。
3月1日日伪在镇江城内成立“镇江清乡主任公署”设置“镇江清乡保安司令部”等机构,开始对茅山、丹北地区全面“清乡”。4日,伪江苏省省长李士群与日军签订《关于镇江地区清乡工作之中日协定》,10日正式宣布对镇江区实施全面“清乡”3月10日中共茅山地委发出《关于反清乡斗争的指示》,提出10条斗争任务和“反封锁、反特工、反投降妥协”的斗争口号。
3月15日日伪在茅山、丹北、太滆地区开始构筑竹篱笆封锁线,全长达600公里,宣布在竹篱笆内清乡。
3月中共(京沪)路北特委改为中共丹北中心县委,金柯任书记兼组织部长。
3~4月中共茅东县委和县政府组织群众火烧竹篱笆51次,计毁120余华里,约2万余担竹子。
4月中共丹阳县委撤销,辖区划归镇丹县委,同时建立镇丹县秘密县委,由张仲英、贝纹负责。
6月15日中共镇丹县委书记彭炎率抗日军民300余人,在新四军第四十七团第三连的支援下,烧毁凌塘至元庄长达10华里的竹篱笆封锁线。
6月26日新四军第十六旅第四十八团团长刘别生和茅山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张强生率3个主力连,在镇丹县地方武装配合下,奔袭延陵敌据点,摧毁敌“清乡”机构17个,俘伪政工第二分团长以下200余人,缴获60余支枪。
7月下旬中共丹北中心县委召开各县县委书记、县长扩大会议,总结各地反“清乡”斗争经验,并向华中局、苏中区党委作了汇报。
8月25日中共茅山地委和茅山保安司令部组织万余群众,于夜间在三茅峰举火为号,各地同时行动,一举焚毁数百里的竹篱笆封锁线。
9月4日新四军第十六旅在句容县春城乡尚村指挥第四十八团第一营和旅部特务营伏击日军,歼21人,俘9人,大获全胜。新四军继胜利进行蒋庄、包巷、延陵、丁庄铺等一系列战斗后,最终挫败了敌人的军事清乡。
11月中共镇丹县委撤销,辖区分别划人茅东县和镇句县。
镇丹中心县委也同时撤销。
1944年
1月10日中共苏皖区党委写信给茅山地委,祝贺反“清乡”斗争取得胜利。25日,中共苏中一地委扩大会议主席团写信祝贺丹北反“清乡”斗争取得胜利。
1月2日-13日日伪军4000余人连续扫荡句容东南地区,新四军第十六旅部及地方武装奋起反击,计毙敌230余人,俘108人,缴获机枪4挺、步枪11支,迫敌退回原地。
2月7日苏皖区党委扩大会议结束后,区党委将全区划分为4个地委,行政上设4个行政分区。茅山地区设中共苏南第一地委(茅山地委),书记汪大铭,辖句容、茅东、镇句、江宁4个县委。行政上设苏南第一行政专署,并成立分区保安司令部,樊玉琳任专员兼保安司令。
3月18日长期关押在镇江东门监狱的起义抗日将领、原伪和平军第十三师师长丁锡山等18名政治犯,在中共丹北中心县委和铁道工委的全力支持配合下,经兵不血刃的劫狱斗争被安全营救出狱,重返浦东抗日战场。
3月中共苏南第一地委召开各县领导参加的整风工作会议,部署开展整风运动。
3月丹北大队在石桥爵家村猛烈反击前来偷袭的埤城据点日军,激战两小时,毙伤敌10余人。
3-4月茅山地区发生严重春荒,各县普遍开展减租减息、借粮度荒斗争和大生产运动。
3-5月苏南第一行政分区保安司令部第五连在茅东县地方武装配合下,接连3次袭击宝堰伪警察所,毙3人,俘27人,缴获机枪2挺、长短枪34支。
4月初丹北大队与江都县独立团一个连协同攻击新老洲高桥敌军据点,经5小时激战,毙日军20人,俘日军翻译等5人,迫使日伪军永远撤离新桥。
4月4日丹北中心县委短枪班与山北县新华区武工队协同作战,在童家桥后孙家村伏击伪政工团,毙敌行动股长等4人,缴驳壳枪3支。
4月18日第四十七团第四连在当地人民群众配合下,化装抬花轿娶新娘,奇袭北洋桥(即二圣桥)据点,俘伪军40余人,打死3人,缴机枪1挺、步枪30余支、子弹500余发,并烧毁据点。
4月23日丹北中心县委短枪班在内线配合下。化装进入姚桥镇,击毙汪伪镇东特工组长蒋启文和伪区长张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