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共产党镇江史(第一卷)
2057900000064

第64章 艰苦奋斗迎接新中国的成立(1)

1949年4月23日镇江解放的当天,经中共华中工委批准,中共镇江地方委员会(简称中共镇江地委)和苏南行政区镇江专员公署(简称镇江专署)正式成立,陈光为地委书记,韦永义、曾涛为副书记,吴光明、刘烈人、陈云阁为常委;刘烈人为专署专员,何冰皓、王培英为副专员。镇江地委、专署分别为苏南区党委和苏南行政公署的派出机构。镇江解放后,原镇江县划分为镇江市和丹徒县。城区及近郊属镇江市,余为丹徒县管辖。24日,镇江市军管会成立,袁仲贤任主任026日,苏南行政公署决定:镇江专区辖镇江市和丹徒、丹阳、句容、扬中、江宁、溧水、高淳7县,全区人口235.5万人。5月2日和6月12日。地委和专署先后公布了镇江地区所属8县(市)委、政府的领导班子名单。5月上旬,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之命,华东军区警备第七旅撤销,旅部机关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南军区镇江军分区,司令员吴光明,政治委员韦永义。至此,镇江地区的党政军领导机构均已经建立。

镇江解放时。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农村凋敝、城市萧条、经济萎缩的烂摊子。刚刚解放的镇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从解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5个多月里,镇江地区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领导各县(市)人民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中心工作:全面完成城镇的军事接管工作;剿匪肃特,稳定社会治安;稳定金融,平抑物价,建立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恢复发展生产,战胜洪涝灾害,改善人民生活;接待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和总前委领导机关进驻丹阳,并配合其工作,支援解放上海战役:开展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等等,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党和政府的各级工作人员,在这一时期牢记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教导,较好地保持和发扬了革命战争年代那种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切实做到高效、廉洁,把人民的负担减轻到最低程度,为解放和接管上海,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

(第一节总前委、华东局移驻丹阳

一、总前委、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进驻丹阳

总前委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解放战争中为适应大兵团作战、大进军行动、大发展前进而设置的军事指挥机构,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统一领导华东、中原两个野战军。淮海战役的胜利,将战线一下推进到长江边上,准备进行渡江战役,淮海战役总前委即改为渡江战役总前委,仍由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

1949年3月31日,总前委由安徽的宿县移至肥东县的瑶岗村。在这里,邓小平执笔撰写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并于4月3日经毛泽东批准。4月20日,渡江战役开始。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4月25日,总前委移驻南京。旋即,渡江战役总前委改为京沪杭战役总前委,担负起解放和接管上海的伟大历史使命。

为解放和接收上海作准备。总前委、华东局和华东军区机关移驻何处最为理想?陈毅想到了丹阳。他认为丹阳地处宁沪线上大运河贯通其境,水陆交通方便,有利向前推进;丹阳县城地理位置适中,目标不大,部队集散迅速,有利防空。于是,便选择了丹阳。从镇江解放的第二天起,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总前委、华东局、华东军区成员陆续移驻丹阳。

23日丹阳全境解放。之后,由华东局秘书长魏文伯、副秘书长吴仲超负责的华东局机关,华东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周骏鸣负责的华东军区机关和警卫部队,华东局城工部副部长王尧山和山东昌潍地委书记赵毓华负责的南下干部纵队,周林、曹漫之负责的政务接管人员,曾山、许涤新、刘少文负责的财政经济接管人员。夏衍、钱俊瑞、范长江、戴伯韬负责的文化教育接管人员,华东局社会部副部长梁国斌、李士英、杨帆等以及负责接管国民党上海市警察机构的人员,都紧跟南下大军前进,陆续来到丹阳。王尧山、周林等部分人员在丹阳解放的第二天(24日)就先期到达。

5月1日。总前委、华东局的主要领导成员出席了庆祝南京解放的大会后,当晚乘车途经镇江稍事停留,5月2日陈毅到达丹阳。5月3日,饶(漱石)、陈(毅)、张(鼎丞)、舒(同)、粟(裕)、唐(亮)、刘(晓)在丹阳联名向中央军委报告:“我们留小平在南京协助三天即东进外,我们几个人已进驻丹阳县城,与华东局机关部队和南下干部会合,正积极部署接收上海的准备工作。”5月6日,总前委、华东局书记邓小平从南京赶到丹阳。

陈毅南下前,毛泽东主席曾告诉陈毅,国民党政府的资源委员会还有很多人在南京,你们南下渡江后遇到他们应加照顾。陈毅一到丹阳,便派人将这些人接到丹阳,被安排在自己驻地隔壁的招待所,不但在百忙中多次看望他们,与他们亲切交谈,还邀请他们到自己住所前的空地上与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一起看露天电影。热情的款待和充分信任使这些新解放的知识分子对共产党更加敬佩不已。

20世纪30年代就活跃在上海的左翼作家夏衍,与潘汉年、许涤新、沈宁一等一行,从香港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后,也来到丹阳向华东局报到。同他们一起到丹阳的,还有盛丕华父子、周而复、毛岸英(化名杨秘书)和五六位民主人士。

总前委驻丹阳城宝塔弄的戴家花园内,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和华东局机关进驻胡家宅院。刚解放的丹阳,会聚了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8人,会聚了党、政、军、财、文各界精英和接管人员、警卫部队3万多人,为解放上海、接收上海做精心准备。丹阳古城,群英荟萃,成了华东战场的一个指挥中心。

二、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

解放大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了国民党首都南京以后比较容易拿下上海和杭州,但就政治上说,却有许多重要准备工作有待抓紧进行。例如:煤炭和粮食、棉花的调运,部队、干部人城政策和人城纪律的教育,大批俘虏的处置,都需要抓紧时间精心准备。为此,总前委4月30日在南京时,致电中央军委,建议推迟进占沪杭。5月3日中央军委复电明确指示:“有10天时间作准备工作”。遵照中央军委指示精神,总前委、华东局驻丹阳期间,夜以继日,紧张工作,集中精力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进行了充分准备,以迎接接收上海的艰巨任务。

1.认真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着重解决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同时学习党的城市政策和纪律。总前委、华东局领导在向接管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时指出,我们即将进入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进入上海后,我们不但要接管国民党反动派的一切行政管理机构,还要接管工厂、学校、财贸系统、新闻出版和文教系统。在我们面前摆着许多新工作、新问题要去做、去解决。陈毅向大家提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上海是帝国主义经济力量强大的所在,也是国民党进行反革命活动的根据地,反动政治势力和旧社会习惯势力很强,我们这次进入上海,有接管人员3万多,部队20余万。他谆谆告诫大家:“我们进入上海后,敌人公开的力量--军队、政权已被消灭,但无形力量依然存在,已由公开转入隐蔽。帝国主义亦会更换斗争方式与我斗争。所以,我们应提高警惕,以各种方式战胜敌人。”

5月10日,陈毅在丹阳大王庙(现城南小学)的院子里向军队干部和接管干部作报告时指出:“人城纪律是人城政策的前奏是见面礼。入城纪律搞不好,人城政策要走弯路,会造成损失今后要费很大功夫,甚至还很难挽回。”要求大家提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都拿出合格的见面礼。

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于5月14日特地发布了由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陈毅、粟裕,第一政治委员邓小平,第二政治委员饶漱石,第三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李达,副参谋长张震、周骏鸣联合署名的训令,指出军区各机关部队自南进以来,军容风纪较为松懈,虽屡经教育纠正,但进驻丹阳城后仍有披衣歪帽,不束皮带,不打绑带,三五成群随便上街游逛,取笑打闹,挽臂搭肩,在街上吃零食、吸纸烟、变相赌博等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为我军纪所不容。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定。为保证制度规定的彻底执行,除授权各岗哨卫兵检查外,军区本部特地组织了军容风纪检查队,随时进行沿街检查,使部队纪律大为加强。

2.积极抓好组织人事落实,充分保证接收上海的人才力量。

总前委驻丹阳的第四天,即5月6日,召开了由180多人参加的各部主要干部会议,研究部署接收上海事宜,将人事、组织安排问题列为重要议题。当时。中央已决定陈毅任上海市军管会主任、市长。粟裕任副主任,曾山、潘汉年、韦悫任上海市副市长。会议对上海市军管会和市政府的机构设置、干部配备、接管对象和范围作了认真讨论。决定了上海市各局、公共房屋分配委员会、外侨事务处、公安部、警备司令部、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军事接管委员会、政务接管委员会、顾问、运输司令部的人选及其所属单位的接管组织和接管负责人员。党中央于5月20日复电批准。

3.着力抓好“一黑二白”,充分做好接管的物质准备。总前委移驻丹阳期间,从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的实际出发,着力抓了煤炭、大米、棉花这“一黑二白”的重要物资。经过努力,从苏北、皖南和苏南组织大批粮食,使库存的大米足够上海600万市民吃3个月:从唐山、淮南、秦皇岛等地组织了大量煤炭;从中南地区组织了大量棉花。总前委和华东局要求接管人员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保证接收后的上海是一个“亮”上海、光明的上海,而不是一个“暗”上海、“黑”上海。

4.充分做好新闻舆论的准备及有关接管事务和技术方面的工作。5月23日,陈毅在丹阳签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一号通令,并在丹阳组织印制。上海市军管人员的胸章、臂章和上海市军管会及各部门的印章,也都在丹阳制作备用。

当时,中共中央决定,把原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改为华东局兼上海市委机关报,在上海出版。为此,在丹阳成立了《解放日报》的编辑班子,具体制定了办报方针、内容、版式和第一天报纸版面的设想,写好了发刊词。

三、指挥淞沪战役

经过10多天的紧张忙碌,接收上海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5月10日,华东局领导向中央专题报告了接收上海的准备情况。

根据中央的指示,在总前委的指挥下,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第二野战军控制浙赣线的有力支持下,以第九、第十兵团为主共10个军的强大兵力,从东、南、西3面包围了上海。5月12日夜,开始了对上海的外围作战,揭开了淞沪战役的序幕。

战斗打响后,总前委在丹阳与淞沪战役前线的粟裕、张震频繁联系,掌握战况,分析形势,作出对策,及时向中央军委请示报告,正确指挥战役。

5月23日,总前委下令开始全线总攻,并突进上海市区。陈毅在丹阳给第九兵团第二十七军军长聂凤智通了电话,明确指示:“一定要军政全胜,一定要把人民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上海是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城市,是中国的工业和商业中心,也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上海之战,既要粉碎国民党在上海的强大军事机器,又要保证上海的完好。为此,总前委和各级指挥员、战斗员耗费了许多心血。驻丹阳期间,大家认真研讨了“既要攻下上海,又要保全上海”这一重大课题。陈毅反复强调:“上海是人民的上海,人民的上海要完整保全好。”

5月27日上午9时,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顺利攻克了国民党困守在上海的最后一个据点。自5月12日至5月27日,历时仅16天,大上海即宣告解放。人民解放军不仅解放了上海,更重要的是保全了上海,实现了军政全胜!

5月26日下午,在丹阳火车站上,参加接收上海的队伍,在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的率领下,告别丹阳,乘火车开赴上海。从此,总前委、华东局结束了以丹阳为指挥机构驻地的难忘岁月,开始了新的进军。

(第二节全面完成军事接管工作

一、接管前的准备

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对镇江的解放和接管十分重视。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共华中工委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精神,通过华中二地委和镇江地下党两条线,对迎接镇江解放的准备工作和解放后的接管工作及时作了周密部署。

1

陈光就如何接管镇江作了部署、并宣布了镇江市军管会所属各个部门的干部任职名单,明确了工作职责范围。会后,筹委会调集近千名接管干部培训30余天,学习党中央、华东局关于城市政策和接管工作的文件,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接管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对全体接管干部深入进行了党的城市政策、人城纪律和接管方法的教育。

二、开展接管工作

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镇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市军管会由三野八兵团政委袁仲贤任主任。市军管会通告全市:“各机关负责人暨全体工作人员即与本会特派员取得联络,继续安心工作,负责保存公物,使其不受损毁,并准备移交事项,如将公物任意损毁隐匿,即以战犯论罪”;“严禁任何人假冒名义,先行接收。如经发觉、军法从事,决不宽待。”市军管会确立了“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接收方针,在内部相应设立了政务部、公安部、军事部、财经部、交通部、文教部和房地产管理处等7个接收工作部门。同时、军管会召开各部门领导干部会议,主要解决领导机关和干部面临从战争到和平,从乡村到城市,从分散到集中的新变化,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的问题。

军管会秘书处依据华中工委提供的镇江概况调查资料,分类编印了翔实的参考材料,及时分发各部、处,以利熟悉接管对象的情况,各按划分的范围进行全面接收。

接管工作开始后,军管会一方面派代表分头召开原江苏省、镇江县各级机关人员会议,宣布接管命令和政策,阐明时事形势,通知各原有机关负责人或看管人办理移交事宜:另一方面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各主要工厂企业,发动群众,配合接管,检举敌逆产,清理资财。由于人城部队和军管会开展的政治、政策宣传深入人心,加之解放前夕镇江地下党开展护厂、护校、护店活动创造的有利条件,接管工作在各界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下进展十分顺利。至5月22日即基本完成了各项接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