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共产党镇江史(第一卷)
2057900000062

第62章 夺取最后胜利迎接镇江解放(4)

英舰“紫石英”号事件是新中国诞生前夕中英间的首次重大交锋。“不打不相识”,不谈也不相知。英舰事件虽然是不幸的和可以避免的,但它毕竟已成为历史事实,而这个历史事件可能促使英方对早已不合时宜的“炮舰政策”的反省,并蕴藏着中英平等友好关系的新芽。在新中国诞生不到100天内,英国就予以外交上的承认。

对英舰“紫石英”号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力量,标志着鸦片战争后100多年来中国人民蒙受屈辱的时代已经结束。

(第六节镇江全境解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1949年4月20日子夜起,先后在江阴至九江东北的湖口之间长达500公里的长江战线上,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天堑。在镇江前线,奉命解放镇江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发起渡江战役,也迅速地渡过长江,摧毁敌人滩头阵地,粉碎敌人的反扑,于22日攻占扬中、新老洲、世业洲等江心岛屿,并乘胜渡过夹江,追歼逃敌,于23日解放扬中、镇江、丹徒、丹阳和句容。

一、占领江中“跳板”

新老洲的高桥、镇江县的世业洲,位于扬州、镇江之间江中心,欲登长江南岸解放镇江、丹徒,必先占领这些江中“跳板”。镇江江北。东起三江营、西迄仪征十二圩的百里江岸,驻扎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第三十四军和华东警备第七旅等部。

1949年4月8日。解放军第二十军一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向盘踞高桥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9日解放该洲。13日,敌陆、海、空以立体攻势重兵反扑争夺高桥,该洲再陷敌手。16日,解放军英勇反击,激战两昼夜,18日再克该洲,牢牢地占据了向镇江东线南渡的“跳板”。

4月19日17时许。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四军炮兵向世业洲敌驻军发起猛烈攻击。渴求解放的世业洲农民吴永康、顾弥则等人,于1948年底即与江北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他们按照约定的火光为号,定期北渡报告侦察到的敌情。20日凌晨2时许,以吴、顾等人为向导,第三十四军先头部队向世业洲攻击登岸,午后,解放全洲,控制了向镇江西线渡江南下的江心“跳板”。

至此,镇江东、西两翼的今丹徒区境内完全置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火力威胁下,就等渡江令下一举解放。

二、扬中解放

1949年4月21日21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第二十军军首长下达了强渡长江的命令。担任主攻扬中的先头部队是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五团,他们从泰兴县永安洲登上早已准备好的大帆船,向扬中三涫乡东新港附近沿江一线进发。尽管水天茫茫,伸手不见五指,但熟悉扬中航线的船工稳操船舵,径直向指定的目标驶来。船到江心,国民党第四十一师一二三团发现了我渡江船只,开始抵抗,敌人的炮弹在渡船周围激起一层层高高的水柱,雨点般的子弹射向江中和滩头,不断打来的照明弹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昼。我北岸的炮群也怒吼了,炮弹飞向南岸,爆炸声响成一片。这时,我渡船上的指战员冒着弹雨,拼命摇橹,驶向南岸。经验丰富的船老大则纷纷来个逆风行船,不走直线,走“之”字形:先拐个弯,飞也似向下游驶去,然后,又把蓬翻过来,来个急转弯,对准南岸登陆点疾驶。江面上,千帆竞发,高高的水柱,重叠的帆影,穿梭的曳光弹,轰鸣的炮声,双方交战的激烈的枪声,我军指战员冲杀的呐喊声,构成了雄伟壮观的渡江战役的画面。22时30分,担任强攻任务的一七五团一营部队占领了东新港十九圩塘滩头阵地,终于打开了敌军江防的缺口。在运送我军渡江作战中顽强战斗的扬中船工徐官福荣获了“强渡功臣”的称号。

顷刻,三颗红色的信号弹划破了黎明前的夜幕。这时,在长江北岸永安洲、龙稍港一带的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九师后续部队,知道先头部队已经登陆,迅速将船扯满风帆,划动双桨,如离弦之箭向扬中飞驶,并陆续从十九圩塘登陆。继而向扬中腹地进军,经五涫、普济,直捣县城三茅镇04月22日清晨,三茅镇迎来了解放后的第一片曙光。

天亮后,在第二十军将士勇猛的进攻下,国民党反动派苦心经营了几个月的江防工事开始瓦解。敌四十一师师部及所属一二三团和国民党地方官员,已于22日凌晨经西新桥过江,向姚桥、孟河逃窜。万福桥码头到丰乐桥一线的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四团两个营,亦从新坝栏杆桥向江南大路镇败退。但也有少数残敌,作负隅顽抗。在东新港附近的王家桥,有一股顽兵,依仗有利的地形和精良的武器,挣扎到22日早晨。他们不断向江面和附近滩涂开枪射击。我登陆部队则迂回到敌后侧,将其全部歼灭。

4月22日早晨,人民解放军三野八兵团第二十军五十九师,从苏北江都县的嘶马、杨湾一带渡江,在万福桥码头附近上岸,继而向栏杆桥与沙家港码头一带江边进发,解放了扬中县三茅镇以西地区。二十军军部及六十师,从泰兴县口岸、龙窝口、永安洲一线。跃过长江抵达扬中老郎街附近地区,分别在老郎街和下八字桥、思议港地区,与敌五十一军四十一师一二三团和敌五十一军一一三师再次激战,俘敌2000余人。当日12时,肃清了兴隆镇以南至下八字桥的残敌,扬中本土解放。22日,中共扬中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陈寒、陈忠廉、冯南生等也随军渡江,在三茅镇开始紧张地工作。历尽苦难的扬中人民终于获得了新生。

三、丹阳解放

占领扬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于22日下午渡过夹江。在南岸姚家桥登陆。在向导的带领下,沿着丹姚公路迅速地向丹阳县城挺进。与此同时,由南下干部中队队长、丹阳县县长顾维衡率领的南下接管丹阳的干部200余人,也随军渡江南下。

4月22日深夜11时,在丹阳县城解放社成员的接应下,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五十八、五十九师先头部队由老北门进城,进驻丹阳。这天晚上,全城断电,为了照明,解放社成员发动城内各个救火会,将所有火炬全部点上,照亮了大街小巷。广大教师、学生、职工和居民,夹道欢迎解放军进城。他们有的手持小旗,欢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口号;有的高唱《跟着共产党走》、《解放区的天》等革命歌曲;有的张贴标语,燃放鞭炮。歌声、口号声、爆竹声连成一片,热烈庆祝丹阳县城解放。

23日,第二十军兵分4路,跨过夹江,直指江南。二十军五十八师越过栏杆桥和大路镇之间的江面,经埤城东侧直取丹阳县城北面的聂家桥。五十九师从西新桥渡江,经姚桥、丁山,开进丹阳县城。六十师兵分两路,一部从四墩子港一带跨过夹江,经孟河、访仙桥,占领了陵口;另一部从扬中六圩港、思议港南渡,歼灭了吕城的守敌。

4月23日,丹阳全境解放,城乡一片欢腾,全县人民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丹阳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四、丹徒解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解放丹徒的战斗,从丹徒东、西两侧展开,兵分两路横渡长江。

东路:已占领扬中的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军部于4月23日上午下达命令,令所部五十八师、五十九师、六十师于当日12时由扬中县南码头、沙家港、王三套、西新镇、头墩子、思议港等渡口同时渡江南下。南岸国民党守军已于22日夜全部逃走。姚桥、大路一带人民群众划出大木盆、罱泥船,穿梭往来,接大军渡江。解放军顺利在丹徒县的姚家桥、大路一线登上南岸,稍事休整,即经宗张巷、王巷里、西堰戴等村,向南急行军,当日晚进驻陵口、吕城等镇,与攻占镇江、常州的友邻部队会师,控制了京沪(沪宁)铁路线镇常段。同日上午,解放军第二十六军从高桥的荷花池、大沙等渡口渡江,在丹徒县大港镇登岸,经北角里、厚角里等村向南直插埤城。

西路:4月21日0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四军从江北仪征沿江地区出发,部队主力全部以白毛巾缠在左臂,登上藏于港汊芦苇丛中的木船、木筏,迎着4-5级的江风,在夜雾中向江南迸发。军长何基沣、政委赵启民、副军长饶子健同乘一船,率部南渡。

航行200米时遭遇国民党巡逻舰,发生战斗,南岸守军亦向渡船炮击。炮火映红江面与夜空,江面不时激起冲天水柱,木船队险象环生,被迫撤回北岸。激战中,解放军第三〇四团团长陈大海及其警卫员因船身剧烈颠簸而落水牺牲,而化装成国民党军的军部侦察营,先于遭遇敌舰前渡抵江南,登陆后立即展开、埋伏于京沪铁路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