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共产党镇江史(第一卷)
2057900000049

第49章 党政军人员北撤和建立留守组织(2)

此外,分配给留守人员的粮食、“中储券”(中央储备银行券)、枪支、弹药和其他必需物资,则分别交给有关留守人员妥善收藏,以备应用。

收兑抗币是新四军取信于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府和带有准政权性质的行政机构发行了抗币。在镇江、镇句、茅东、江镇、丹阳等地流通的抗币有四种: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县抗敌委员会发行的流通券,苏皖区党委在苏南地区创建的惠农银行发行的惠农券,苏浙军区江南银行发行的江南银行币,还有苏中第五行政专员公署发行的流通券。这些抗币,既在市场流通,也可以向新四军交粮纳税,深受群众信赖。

新四军北撤时,即以粮食或银元按比率将抗币全部兑换收回,以保证群众不受损失。

三、确定留守人员

新四军北撤后,接踵而来的是如何坚持斗争。斗争需要力量,经过慎重挑选的少量留守人员和没有北撤的众多党员,便是坚持斗争的主要力量。认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坚持斗争取得胜利的组织保证。

留守人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苏中五地委召开的北撤会议精神要求:

1.除少数面目不红的党员干部和精干的武工队员留守原地坚持斗争外,所有党政军人员全部撤到苏北解放区,有的面目较红的不脱产党员可自行设法转移到外地隐蔽。

2.撤销县区党政组织,改设特派员制和留守处。并建立甲、乙两种党的组织系统,分别开展活动,以利于隐蔽坚持,保存力量。

3.选派留守人员必须具备下列几个条件: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作风正派,斗争经验丰富,还要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根据上述留守人员条件,镇江县选派周忠(原任县委组织部长)等12人留守坚持,其中2人有社会职业作掩护。此外,又挑选了有社会活动能力、在镇江城里有隐蔽生存条件的朱亮,送至苏中五地委城工部短期集训后,派往镇江城里开展合法斗争。丹阳县的留守人员有宦德胜等11人。茅东县留守人员有张仲英(原任县委副书记)、薛晓春等8人。1946年2月张仲英被捕后,薛晓春任茅东县武工队长,负责茅东县的留守坚持工作。镇句县由于国民党军队已经进驻,来不及从容部署,只留了胡英(即左冰,女)等5人留守。10月,江镇特区工委建立乙种党组织,由秘密党员坚持原地斗争。1946年1月29日,陈冀(原任中共江镇特区工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率7名北撤干部和江都县(1945年上半年由江都河南地区与江镇地区合并建立)县总队第二连部分战士回到新老洲开展活动。

对于没有北撤的党员,其组织形式有两种:“甲种组织”镇江等县称党的“单线组织”;江镇办事处称党的“乙种组织”,由秘密党员方海清在新坝镇(今属邗江县)开设的方记源裕荣杂货店为秘密联络站,联络线有23条。和尚洲的乙种党组织联络员是倪其明。镇江等县的单线组织严格规定,党员之间只准发生纵的个别联系,不准发生横的共同联系。这种单线组织,在原党支部因斗争形势严峻而无法开展集体活动时,党的单线联络员可以通过个别联系的方式,配合留守人员开展个别的秘密斗争活动。党的单线联络员名单,由各区区委报送县委组织部审查批准后个别通知任命。

(第三节北撤路线、次序和过程

一、北撤路线

丹北和江镇两个地区的大小渡口甚多,是新四军南下北上的桥梁。为了有利于调配船只,防止行军过程中个别渡口发生拥挤现象,规定了有关县的北撤路线(特殊情况例外)。镇江、镇句、丹阳的北撤干部,从镇江县大港镇以东的王家山嘴和龟山头附近渡江。经新老洲到达苏北的兴化县集中;茅东县的北撤干部,由常州越过沪宁铁路,经丹阳界牌镇黑木桥渡江,至苏北泰兴县黄桥镇集中:江镇办事处的北撤干部,直接在其辖区内的新老洲渡江北上。

二、北撤次序

丹北和茅山地区的北撤次序,先路(铁路)南,后路北;先武装部队,后地方干部;先地级机关,后县级机关。每个县的北撤工作,则根据各自北撤人员的具体情况,依次进行。镇江县的北撤工作,先后分三批进行:第一批是怀孕的、有孩子的女同志和生病的同志,他们由地级机关的后勤部门统一安排后,于10月15日随同县独立团撤离县境,这批人员为数不多。第二批人员最多,于10月中下旬撤往苏北。镇江县委书记程中和县长赵文豹因为要接送过境的人员,所以最后北撤,同行的有警卫、后勤等约20余人。他们分乘两条小木帆船,由王家山嘴渡江,经高桥撤往苏中二地委驻地兴化。

三、北撤过程

10月3日,苏浙军区部队及地方干部开始北撤,首批经扬中渡江,到泰兴县天星桥附近各港口登岸。一时间,长江岸边,百余艘船扬帆北渡,江面上百舸争流,往返不息,日夜不停,构成一幅壮观的新四军北撤画卷。扬中组织专门工作班子,日夜忙碌,为北撤转运服务。为加快渡江速度,“中安号”客轮日夜来往于中心沙与七圩港之间。10月15日,转运工作即将结束,“中安号”客轮满载苏浙军区第四挺进纵队政委韦一平率领的党政军干部、战士、民工近千人,由荫沙口开往七圩港,因船体陈旧、舱底漏水,加之超载,不幸在距天星桥西南约4华里的江中沉没,除少数人泅水上岸外,韦一平等800余人遇难。“中安号”客轮翻沉以后,扬中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木船,加紧渡江转运。

苏浙军区大部队5万余人渡江后,10月下旬,钟国楚率苏南一分区指战员从新港过江到扬中,再从万福桥北撤,在江都嘶马上岸。10月31日,丹北地区党政军人员开始北撤。当日,韦永义率领第五分区特务一团、特务三团和各县独立团大部撤至江都境内待命。《前进报》社和军分区设在扬中的榴弹厂、被服厂、烟草厂也随同北撤。11月5日,扬中北撤人员开始行动,午后,扬中独立团指战员和扬中县直机关一部、三区党政干部在长旺扁担沙集中,一、二区北撤人员在指定地点集中,等候大部队途径时插入一同北撤。北撤前,扬中有不少有志青年积极要求参军,全县上下掀起参军热潮,扬中独立团一下子扩大到700多人。

11月5日,正好是农历十月初一。丹北地区有个风俗,称这一天叫“十月朝”。“十月朝”,家家吃红豆糯米饭或糍粑。扬中人民这天用糯米糍粑、红烧羊肉送别亲人。许多村庄里都飘散着一阵阵糯米糍粑的香味,弥漫着香喷喷的红烧羊肉的肉香。乡亲们与北撤人员在一起边吃边依依话别。吃过午饭,县独立团、县直机关和部分区干部600余人组成的北撤队伍,集中出发,部队浩浩荡荡经老郎街、兴隆镇、三茅镇、公信桥、新坝镇,向万福桥码头及其附近港口进发。沿途百姓,扶老携幼,送别亲人。这中间,有不少是父送子,妻送郎,亲切话别的场面十分感人。有位叫王德文的触景生情,作七言律诗一首,由王坚挥笔书写在三茅镇原伪县政府的墙上。诗日:

征途尘土蔽斜阳,战马奔腾士气昂。

群雁南飞黄叶落,三军北渡赤旗扬。

当年浴血开新宇,今日挥戈过大江。

若果和平遭践踏,誓除顽贼再还乡。

傍晚时分,北撤队伍到达江边。夜色中,队伍分别在万福桥、丰乐桥、戚家港三渡口上了木船。北撤人员站在船头上,与送行的乡亲挥手告别。船工扯满风帆,船队向北驶去。至11月中旬,苏中第五地委、第五专署、第五分区胜利完成北撤任务。

镇句县紧靠南京郊区,斗争形势变化特别快。9月下旬,县委在召开向各界人士告别会议时,会未开完,国民党军队已到达镇句县。在紧急情况下,由县委组织部长贝纹(女)化装成农村妇女,前往句七区、宝华区通知北撤,这两个区的干部没能按原线路北撤。只能兵分3路绕道上海、安徽明光、丹北撤往苏北。

至11月中旬。镇江地区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战士与抗战八年中并肩战斗的镇江人民挥泪告别,分两批基本北撤完毕。北撤干部2000余人,武装部队3000余人,全部到达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