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广泛深入的动员和组织整训,镇江敌后各县的民兵自卫队均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和规模迅速发展,军政素质也大大提高。许多地方的动员口号是人人武装自卫,人人拿起武器,随时准备去战斗,为救国救家救自己而战!各地不仅定期以区为单位举办训练班轮训民兵骨干,还普遍召开中队长以上会议,总结推广经验,表彰先进,对先进集体和个人除精神鼓励外,还授以长短枪、手榴弹等武器和毛巾、牙膏等日用品。
镇江敌后各地民兵自卫队,既是军事组织,又是生产组织,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不穿军装,不脱离本乡本土,平时寓兵于民,战时集民为兵。综合各地民兵自卫队的战绩。它在敌后抗战中主要发挥了3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直接配合主力作战,为破坏铁路、桥梁、堵塞河道,运送弹药粮草、探敌情、送情报、当向导,抬运伤员,打扫战场等。二是间接配合主力作战,如就地游击、就地坚持,与敌人纠缠,以牵制、迷惑、分散或疲惫敌人,从而便于主力集中、机动地打击敌人。三是成为主力和地方武装的后备力量。民兵在根据地历次参军扩军运动中,成连成排地上升为区队、县队甚至直接充实主力部队。茅东县在1944年8月的参军运动中,一次就有200余民兵加入了县警卫营。1945年6月,该县又通过两次发动民兵参军,使县警卫营扩充为警卫团。
民兵自卫队数量上的速增和质量上的提高,推动和促进了镇江敌后地方抗日武装的进一步加强和发展。至1944年底,丹金武地区的短枪队由开始时的10余人发展到100余人。并成立了县警卫连(特务连)。1945年4月,茅东县的太平、丹三、九宝等各区和镇句县的镇丹等区都普遍扩建了区大队;6月,茅东县掀起第三次参军高潮,成立于1944年8月的县警卫营(初建时辖两个连)扩编为警卫团,团长、政委分别由县长凌海波和县委书记周峰兼任,下辖3个营7个连共1300余人。
在丹北地区,各县在大力开展减租减息和农田生产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的基础上,普遍掀起了参军热潮。一方面加强了县区两级的抗日武装力量,另一方面不断为新四军主力部队输送兵源。1944年4月,丹北中心县委武装大队扩充为丹北独立团:1945年5月,丹北独立团又改建为苏中第五军分区特务第一团,胡俊杰、胡文杰分别任参谋长和政治处主任。在这次扩充兵源中,仅镇江县即有153人参军进了特务一团。8月,苏中五分区又组建了特务第三团,刘德胜兼任团长,赵万和任副团长,朱彪任参谋长,郑竹波任政治处主任。
丹北各县地方抗日武装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江镇县1944年10月发动青年参军,除给丹北独立团输送1个连兵源外,还将县警卫班扩建为警卫队。进入1945年,警卫队扩建为警卫营,下辖3个连,同时所辖南老洲、新洲和北老洲3个区也都建立了民兵联防大队。镇句县抗敌自卫总队所属两个连队,于1945年1月奉命编人新四军第四十七团后,又在同年夏季参军运动中新建3个连,并改建为警卫营,下辖4个连。至8月,镇句县警卫营在新的参军热潮中又扩充为独立团。句容县也同时成立了警卫团。山南县警卫连成立于1943年秋,至1944年上升为丹北中心县委武装大队后,当年冬各县委又组建了警卫营。1945年1月,该营又奉命上升为新四军主力;8月,丹阳(即原山南)县委又在扩充基干民兵的基础上组建了县独立第三团,下辖两个连200余人,县长王鹏、县委书记汪云龙分别兼任团长和政委。镇江县也在原山北县1944年冬组建警卫营的基础上,于1945年9月扩建为县独立团,全县民兵也达数千人。
镇江敌后地方抗日武装最显著的特点是地方化,其主要成份尤其是干部主要是本地人,他们熟悉本地区的社情、地形,与当地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亲情关系,极有利于坚持本地区斗争,还能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或策应外线部队作战。它是保卫根据地政权的有力工具,也是主力部队的外围和助手。如前所述,它不仅平时抽调兵员补充主力部队缺额,在条件成熟时,上升为主力(仅句容县在1945年头4个月即上升主力280人,送交步枪175支),而且在1943年冬主力机动转移后成功地担任了镇江敌后抗日阵地的坚持任务,并出色地完成了配合、策应主力部队收复失地的反攻作战任务,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对日反攻,夺取抗战最后胜利
1944年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继续朝着胜利的方向发展。在欧洲战场,苏联红军和盟军已迫近德国边境;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越岛进攻势不可挡。在中国的解放区战场。抗日军民发起的局部反攻,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毛泽东在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区军民1945年的斗争任务,号召各地军民向日伪守备薄弱的地方进攻,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
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坚决贯彻党中央确定的作战方针,带领抗日军民发起了1945年春夏两季的攻势作战。
进人1945年,镇江敌后广大地区,由于1944年成功地实现了党赋予苏南抗日根据地“向南巩固”的战略任务,1945年上半年新四军第一师主力又南进苏浙皖边区,苏浙军区部队取得天目山自卫反顽战役的巨大胜利,因此不论茅山地区还是丹北地区的斗争环境,均呈现相对稳定的态势。为了紧密配合和策应苏浙军区主力部队抗日反顽作战和进一步巩固、发展敌后根据地。镇江敌后各地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1945年2月17日,茅东县丹三区武装大队夜袭丹阳城东郊铁路旁的后庄村伪军据点,速战速决20分钟,全歼伪军20人,缴获步枪8支。2月22日,句容二区游击连和县短枪班化装成做工的农民由3名突击队员利用送酒菜之机,带进宝堰镇西南的茅庵据点里应外合,击毙日军13名,缴获机枪1挺,步枪11支。3月15日,茅东县镇丹区副区长王傲毅率区大队和上会乡中队,装作给上会伪军据点送“慰劳品”,首先缴下哨兵枪械,接着两个步枪组的战士冲进据点,战斗20分钟,俘伪军8人,缴步枪24支。区武装人员无一伤亡。4月3日,茅东县游击第三连配合区、乡武装设伏于丹金公路沈甲村等沿线,截击、烧毁由丹阳开往金坛的敌军车1辆,俘日本特务1名和伪军8名,缴驳壳枪两支和部分军用物资。同日,茅东县丹三区区委书记史文礼和县游击第三连连长陈凤洲率区大队50余人,在简渎河新桥伏击从延陵镇开来的伪警船只,毙伪警两名,伤4名,俘延陵伪警署署长王骏声。4月24日,王傲毅再率区大队和乡中队近3个班的武装民兵。在白兔至上党间的公路上伏击叛徒李瑞芝的别动队,毙、伤、俘别动队员七八人。
进入5月,各地抗日武装更加积极发动反攻作战。5月初,镇句县抗日武装粉碎日伪军扫荡后,县委提出县区武装精干化,大力开展化整为零的抗日游击活动。5月中旬,山北县圃山区委书记戴瑛乘日军调防之机,组织南元、伏元、北元、伏漕、仲保等乡的武装民兵拆毁姚家桥小庵日军据点,此后,日军在姚家桥再无设防。5月25日,苏中第五军分区司令员韦永义率丹北独立团,在扬中县警卫营配合下,攻占扬中县城三茅镇。同月,茅山县太平区大队15名战士在县警卫营短枪班配合下,袭击丹阳西门西王庵伪保安中队营房,正在赌博和午睡的伪军悉数投降,缴获步枪48支,子弹近千发。5月30日,丹金武地区短枪班和张堰区大队两个班,在当地民兵游击小组配合下,攻打西村伪军据点,毙伤伪军80余人,不久该据点伪军全部撤走。7月15日,扬中全县光复,吓得镇江各地伪军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1945年5月9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为了早日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7月26日,中、美、英3国共同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然而日本军国主义却继续顽抗。8月6日和9日,美军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百万苏军分3路向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展开大规模进攻。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根据局势的急剧变化,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至此,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立即部署反攻,同时号召解放区全体军民和沦陷区同胞迅速行动起来,为迫使日伪军投降、收复全部国土而战。
8月10日,日本政府发出乞降照会,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同日,延安总部朱德总司令命令各抗日根据地所有武装部队向一切敌占城镇和交通要道展开积极进攻。“如遇日伪武装部队拒绝投降缴械,即应予以坚决消灭。”8月12日,根据国共两党实力对比和蒋美、日伪相互勾结阻止解放区军民受降的严重形势中共中央指示华中局,要求江南新四军部队就地向四周发展。夺取广大乡村和县城,准备反对内战的战场。中共中央军委也致电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对新四军的作战行动作了具体部署,要求江南新四军部队立即有计划地发动进攻。创造苏浙皖边直至长江的一整片解放区作为迎接内战、坚持斗争的基础。8月13日,新四军军部转发了中央军委的作战部署,并决定将苏中军区在江南的第五、第六(东路地区)军分区划归苏浙军区统一领导和指挥。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南京伪政权随之立即垮台。同日,新四军政治部发表了《告各界同胞书》,颁发了进占城市的《约法七章》,动员华中各解放区党政民在“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要求下,组成各种支前组织,全力以赴,支援新四军各部队的反攻作战;号召敌占区的广大人民立即起来配合新四军的反攻作战。但是,长期株守西南,保存实力,坐待胜利的蒋介石,先是利用日伪军为其守卫江南地区的城市和交通线,命令日伪军不准向新四军投降,继而又加封大批汉奸,使其摇身一变成为“地下工作者”,大量的伪军被收编为国民党军队,演出了一场美、蒋、日、伪大合流的丑剧。这种倒行逆施的行径,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抗日军民的坚决反对和抵制。
为了坚决保卫抗日战争的胜利成果,苏浙军区主力部队和苏南第一、第二军分区武装迅速向盘踞交通要道和县城、集镇的日伪军展开猛烈进攻。8月15日,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在溧水白马桥张家岗地区歼灭日伪军630余人,江南新四军大反攻作战首战告捷。接着,第一纵队各支队和苏南第一军分区武装先后攻克了溧水、溧阳、金坛等县城和南渡、宝堰等重要集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镇江敌后抗日军民也立即投入大反攻行动。各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以支援部队作战为中心任务,同时认真做好开辟新区和接管城镇的工作。苏中第五军分区和苏南第一军分区立即命令所有部队和民兵,迅即向盘踞在城镇和交通要道的一切拒降的敌人开展猛烈进攻,迫使敌人投降,收缴敌人武器装备,收复全部失地。8月17日,韦永义司令员率领苏中五分区部队在镇江城郊中共秘密组织的配合下,夜袭东门“模范监狱”,释放了一批被日伪关押的政治犯。中共苏中第五地委、苏中第五专署根据上级指示,积极准备收复镇江城,并于8月下旬任命王龙为镇江市市长。接到上级关于改变夺取江南大城市和铁路沿线城市方针的命令后,丹北抗日武装于是就地向四周发展、转向广大农村地区。随后,苏中五分区和各县武装对辛丰、访仙、谏壁、埤城、石桥等地日伪军据点发动全线攻击,收复失地。其时,整个丹北地区对日攻势作战势不可挡。早与抗日民主政府有联系的孟河据点伪军中队长郑金根命其驻孟河、荫沙据点的两个排伪军投诚反正。8月下旬,镇江伪保安大队400余人,摇身一变成为“围军”后,便开赴常州“接收”。苏中第五分区司令部获此情报后,即命特务一团参谋长胡俊杰率团伏击,经两小时缴战予以击溃,俘副官、中队长以下数十人。与此同时,镇句县抗敌自卫总队迅速攻占高资、桥头、青山等地敌据点,俘伪军50余人,迫使陈武庄、上党、白兔、亭子等7个据点伪军统统弃守逃跑,收复了该县大部分失地。苏南第一军分区部队和句容第四区区大队同时分别攻克了赤山、天王寺等敌据点,至此,句容县除县城外大部分农村都获解放。丹阳县委、县抗日政府为防止日伪军拒降逃窜,分头发动群众破坏新丰段的铁路,使火车出轨翻车,京沪铁路运输中断3日。后又在铁路工人配合下,在新丰至陵口段进行了一次规模更大的破坏行动,使京沪铁路交通再次中断。至8月底,镇江、丹阳两县除城区外,广大农村集镇均告光复。镇江抗日军民在大反攻中频频获胜,为夺取抗日斗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5年9月2日,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9月9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南京签署向中国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8年抗战,镇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克服艰难险阻,英勇顽强地与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进行了殊死的斗争,许多共产党人、爱国志士和革命群众为了抗战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经过抗战烈火的洗礼,中国共产党在镇江人民中的威信空前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革命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在镇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这就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镇江地区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编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9~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