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共产党镇江史(第一卷)
2057900000039

第39章 开展反清乡斗争保卫抗日根据地(3)

包巷距上会镇西两公里(今属句容白兔镇),村上驻有日军四五十人。为了打破日伪以密集据点为依托的封锁线,坚持在清乡区内领导反清乡斗争的中共茅山地委,经过连日侦察研究,决定集中两个连的主力端掉这个位于镇句县中心区的日军据点。地委书记兼茅山保安司令部政委汪大铭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直、副司令熊兆仁、镇丹中心县委书记彭炎、镇句县县长洪天寿等精心研究制定了一套速战速决、“关门打狗”的作战方案。1943年5月8日,汪大铭等率领攻击部队悄然袭人包巷,迅速包围了敌营房大门。按计划,以一个排封锁营房大门,另一个排作攻击预备队,还有两个排和民兵分别向白兔和元庄据点方向警戒。同时派部队佯攻曲阳,对附近其他据点也都布置民兵袭扰牵制。新四军犹如从天而降,待到骄横麻痹的日军从酣睡中惊醒,才发现四周已被新四军重重围困,慌忙关上大门在墙上捣凿枪眼,以图顽抗待援。此时,战前组建的一个有30余人。每人带8至10枚手榴弹的突击排,通过邻近民房迅速爬上敌营房屋顶,揭开盖瓦,将70余枚手榴弹一齐投入,40余名日军在剧烈的爆炸声中全部毙命,突击队员无一伤亡。从此包巷再无敌人驻守。

2.奔袭延陵、丁庄铺

包巷战斗后,敌人于恼怒之中再次对茅山地区发动军事清剿,并在竹篱笆封锁线外侧又增设20余个据点,构成一条所谓防护带,对清乡区进行驻扎扫荡。新四军第十六旅主力部队不断插入清乡区内摧毁一些日伪军据点。6月26日,新四军第四十八团团长刘别生率该团第三连,茅山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张强生率领该部第四、第六连,在镇丹县九宝、太平两区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从句容出发,途经墟山、蒲干、巨村、耿庄,百里行军奔袭日伪在茅山地区清乡的指挥中心所在地延陵镇,全歼日保安大队、行动大队、警察署、区公所、特工站等17个敌人的清乡机构,击毙伪军10余人。俘伪政工团长以下250余人,缴获步枪60余支、日币伪钞900万元。并焚毁了日伪丹阳第二区户口簿、田赋册等敌档材料,还救出了数十名被敌人关押的群众。

7月9日,新四军第四十八团和茅山保安司令部1个连攻克日伪清乡区的又一个重要据点丁庄铺。据敌人在军事报告中称:“此役计被虏出士兵21名,阵亡、伤兵各1名,失步枪28支。”

8月,新四军第四十六、第四十八、第五十一团先后袭击谢庄、上党、大龙口、横桥、马家桥等据点,歼敌30余人。同月,茅山保安司令部和第四十八团各1个连,在专员樊玉琳和营长徐超分别率领下,在茅山清乡区各区连续进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每个区都驻营一晚,以展示新四军的强大威力。

新四军取得延陵战斗、丁庄铺战斗和攻克敌据点的一系列胜利,迫使敌人纷纷撤离封锁线外的据点和清乡区内的小据点,伪军及清乡人员恐慌动摇,许多人弃职逃离。日伪清乡气焰一落千丈。

3.小股游击武装歼敌有生力量

在新四军第四十八团和茅山保安司令部主力跳出清乡区实施外线配合作战的同时,留在清乡区的各县、区精干武装和民兵游击小组(自卫队)坚持开展游击活动,不断袭扰敌人,消耗敌人。

在茅山地区:茅东县武装小分队袭击了宝堰东南的白塔伪区公所,打死伪清乡骨干6人,迫使伪副区长辞职,伪区公所名存实亡。茅东县军事科长张松柏和警卫连长吴可如指挥县、区武装在巷头痛击伪军,俘伪军1个班,缴获10余支枪。该县陶宝区短枪队在小耿庄伏击敌特工点,击毙1人,俘两人,缴驳壳枪两支;陶宝区大队袭击直溪桥特工队,俘情报员1人。该县民兵游击队还袭击上党镇,焚毁两个检问所。镇句县警卫连在县敌工站配合下,化装成日军开进高资附近的黄雀庵据点,兵不血刃,俘获伪自卫团全部人枪。据1943年3月至6月统计,丹阳铁路以南地区各县、区小型武装即出击20余次,歼敌40余人。

在丹北地区:山北、山南县委、县政府根据丹北中心县委的指示,在大力开展秘密工作和锄奸斗争的同时,积极进行武装斗争。

山南县短枪班在中心县委武装的配合下,利用庙会化装成赶集农民袭击前艾庙据点。该县短枪班在击毙伪政工分团行动股长等4人后,又乘胜突袭段家桥王家祠堂据点,俘日军31人,缴步枪24支,烧毁了碉堡。同时还吓跑了驻新桥镇1个连的伪军,其碉堡也被游击武装一举焚毁。

4.尚村战斗奏凯歌

经过抗日军民在清乡区内外的不断打击,日伪所谓“军事清乡”已成强弩之末。骄横的敌人不甘心就此失败,仍不时出动兵力在清乡区内外清剿抗日力量。1943年9月4日,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部由句容第四区插入春城附近的尚村(今长城村)宿营。这天正好是中秋节,午后即发现驻宝堰日军岗奇中队近70人分两路向尚村袭来。旅部一面部署机关转移至村后山上,一面急令第四十八团第一营和旅部特务营设伏迎战。东路日军三四十人很快陷入重围,经1小时激战,歼敌21人,俘9人,缴轻机枪、步枪21支和掷弹筒1个。尚村战斗的胜利,标志着敌人在茅山地区实施军事清乡的最后失败。

三、摧毁日军竹篱笆封锁线

强迫群众构筑竹篱笆封锁线,是日伪实施清乡的重要手段,也是基本条件。中共茅山地委紧紧抓住反封锁这一中心环节,在地方武装的有力配合下,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开展破坏竹篱笆封锁线的艰苦斗争。

首先是尽可能地不让敌人得到竹材。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砍掉自家的竹园,把竹子沉入水塘或者暗藏起来,不让敌人就地取材。敌人被迫到外地伐竹、运竹,地方武装和民兵游击小组就不断地袭扰伐竹、运竹的日军和堆存竹子的场所。日伪设在上党凌塘的毛竹站,一次就被地方游击武装烧毁了2000余担。

日军在近处征集不到足够的竹材,不得不从南京、镇江等地调运,然后派兵沿线驻扎,强迫群众分段编扎竹篱笆,限时完成任务。

各级党政领导又组织抗日军民开展破坏编扎竹篱笆、拆除竹篱笆、烧毁竹篱笆的斗争。日军驱赶群众编扎竹篱笆,地方游击武装就向敌人据点打冷枪袭扰,敌人被迫从工地撤回据点,群众也就跑散扎不成。白天敌人强迫群众刚刚扎好,夜间就发动群众拆毁。敌人强迫群众再扎,各地就发动群众再拆。从上党至白兔10余里长的竹篱笆,一个晚上就全部拆光烧光。上党至白兔、西旸至宝堰、西旸至直溪桥的竹篱笆,三番几次被拆毁。群众说:“只要有部队来掩护,破坏竹篱笆要人有人,随喊随到!”3月和4月,茅山地区抗日军民组织了51次破坏竹篱笆的行动,共烧掉竹子2万余担,破坏竹篱笆60余公里。敌人无奈,向各村强征竹子。各地党政组织秘密发动群众采取要多交少、要大交小、要好交差、要快交慢的办法,同敌人周旋。敌人强迫群众编筑竹篱笆,抗日军民就借故拖延开工时间,及至开了工则迟上工、早下工、中间磨洋工,制作施工上更是粗制滥造,普遍做到松扣篦头浅埋桩,大风一刮全倒光,以致许多地方的竹篱笆形同虚设,干部和小型武装通过,只要拆除几根就畅行无阻。在丹北地区,中共秘密组织动员群众采取“一少二差三怠四拆”的办法反封锁,即少交竹子,交小竹子,强抓去筑就消极怠工,并且白天去筑,夜间就去拆。这就迫使敌人的封锁计划一再落空,限时半月完成,许多地方开工1个多月还迟迟建不起来。敌人对此十分恼怒,强制各乡各保分段包干,还在沿线派出流动部队巡逻警戒,并动辄对老百姓实行血腥镇压。这样,到5月1日全线才修成竹篱笆封锁线。

为了坚决打破敌人的封锁,镇江敌后各地党政组织决定实施大规模的火烧竹篱笆封锁线的行动。1943年6月15日深夜,中共镇丹中心县委书记彭炎率领茅山保安司令部第三连从清乡区外插入上会丰城,同镇江第三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徐盘荣指挥数百名农抗会、青抗会成员,分布在凌塘至元庄约5公里的竹篱笆封锁线上。彭炎于凌塘北山头举火为号,数百军民同时焚烧竹篱笆顷刻间凌塘至元庄全线竹篱笆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敌人惧怕夜战,只能躲在碉堡里胡乱打枪,不敢跨出据点半步。是年8月25日,(一说11月20日)夜,在中共茅山地委和茅山保安司令部的统一领导下,精心动员组织了2万名群众,分成几十个战斗小组,埋伏在镇江到白兔、宝堰、西旸、直溪等地沿线,子夜时分,在海拔260余米的三茅峰上举火为号,各地按事先指定的地段统一行动,全线火龙腾起,毛竹爆响,部队鸣枪助威,声势浩大,吓得敌人龟缩在碉堡内不敢外出一步,从而一举将绵延数百里的竹篱笆焚烧殆尽,彻底摧毁了日伪苦心经营的清乡封锁线。

四、保障“长江走廊”的安全畅通

针对日伪的清乡封锁,为了确保联系苏南、苏中、淮南三大根据地的长江、铁路、运河南北战略通道的安全畅通,中共山北、镇丹、镇句、江镇等县委和长江、铁道工委,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和部署,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清乡开始,日军即在江镇县南老洲,山北县大路镇和扬中、苏北泰县之间的长江交汇处的夹江南岸孙家场,设置了夹江北大检问所,负责检查一切进出夹江的船只,实行水上交通管制和封锁。

为了有效控制该检问所,山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赵文豹指令打人镇江地区清乡公署的中共秘密党员许瑞林设法通过日军宪兵队翻译的关系,调任该检问所主任,并逐步撤换敌方检问员,安插进中共打人人员或受中共秘密领导的人,从而牢牢控制住了这条重要水道。

为了确保多条水上交通线的有效运行,山北县委、县政府除了在大港王家山嘴建立山北港水上交通站外,还在谏壁孩溪村建立秘密交通站,负责与和尚洲五墩子交通站及苏北的交通联络。

中共长江工委在清乡前夕划属以彭炎为书记的镇丹中心县委管辖后,在新任书记李希之的领导下,分别在镇江城内的白衣庵、大有柴场、三多巷和七摆渡、高资等地建立了秘密交通站或联络点,并派人打入伪《新镇江报》社等机构,通过伪军第九师连长、中共秘密党员赵万和将该部一个营长争取了过来。长江工委将在镇江城内通过各种关系搜集到的大量敌情资料及时送往茅山地委。长江工委还帮助新四军军部派出的侦察参谋潜入敌清乡公署完成侦察敌情的任务。

1943年二三月间,中共江镇县委接管和尚洲后,即派敌工站长陈济平到洲上伪自卫团秘密建立了党支部;苏南第四保安司令部则派5名党员战士到自卫团担任班、排长,从而使该自卫团成为一支抗日的“灰色”武装。与此同时,中共秘密党员通过拜“把兄弟”,先后将南洲、北洲、新洲、小洲的渔民、船工组织起来,从而控制了镇江到瓜洲、十二圩及大港、姚家桥沿江地带的船只,保证了长江南北交通的需要。是年3月中旬,丹北中心县委宣传部长陈云阁协助江镇县委开辟到淮南根据地的交通线,此后丹北地区的情报、信件即可经江镇办事处、江都县交通站转递至扬州西山洪恩寺交通站,再送往淮南目的地。

为了确保镇句县东北部沿江地带秘密交通线的安全畅通,中共茅山地委特将镇句县委划属镇丹中心县委领导。镇句县委和长江工委均派也得力干部,主要利用帮会旧的组织形式,在石马、高资、下蜀、龙潭一带沿江地带开展对地方实力派、开明士绅和伪军政人员的统战工作,同时在各地建立秘密交通站和联络点,构成了秘密交通网络,从而确保了新四军第十六旅、苏皖区党委与江北新四军军部和第一、第二师及淮南根据地的交通联络。此时,原长江工委委员、政治交通孙晓梅奉命从镇丹县委民运工作队队长任上调回长江工委工作,日夜奔波在敌人的水陆封锁线上。1943年4月下旬,“抗大”第九分校奉命经龙潭、下蜀间渡江北返,孙晓梅事先多次察看路线,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亲自护送九分校师生安全北渡。在此前后,她还根据茅山地委书记汪大铭的布置,多次为护送党政军干部联络渡江,或直接护送渡江北上。5月初,孙晓梅奉命安全护送党的秘密干部姚耐北渡后、当夜返回时在龙潭营防村附近公路上被敌人逮捕。日军小队长本木设酒宴诱降,孙晓梅怒不可遏,愤然掀翻酒席,敌人即将其押到龙潭老虎山洼(今中国水泥厂后面),剐去其乳房后残酷杀害,时年29岁。

在日伪的残酷清剿和封锁中,中共铁道工委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铁道工委的几个领导人在敌人疯狂清剿的危急情况下,都通过挖地道、砌夹墙、设密室,白天隐蔽,夜晚行动,始终坚持原地领导反清乡斗争。他们在新丰、丹阳火车站内先后发展了包括副站长在内的8名职工为中共党员、还培养了多名积极分子,从而实际控制了这一地段的铁路交通。铁道工委针对日伪改编驻辛丰的赵秉伯伪自卫总团的企图,为了稳住赵及其武装。经秘密协商抢先将自卫总团改编为镇丹边区抗日独立大队。委赵为大队长,工委副书记董必成任副大队长,并及时将武装人员和枪支分散隐蔽起来。同时迅速指派适当人员打人新调来驻辛丰、西山背、后北等镇、村的伪军部队和敌人设置在辛丰镇和西山背的清乡检问所。另一方面,铁道工委又加紧对新调到黄墟镇的伪军排长开展争取工作,被董必成收为“徒弟”,从而实际上也掌握了这支武装。这样,敌人新调驻铁道工委活动中心区的伪军又基本上被工委所控制,从而粉碎了敌人封锁铁路交通的阴谋。

在中共丹北中心县委和茅山地委的共同领导下,经过镇江敌后各级党政组织的艰苦努力,打破了敌人对长江、铁路、运河南北的交通封锁,始终保障了“长江走廊”的安全与畅通。

(第三节反伪化、反投降的政治斗争、依靠群众开展各种隐蔽斗争

1943年5月,日伪对镇江清乡区实施军事清剿、构筑封锁线后,即开始所谓“政治清乡”,企图推行怀柔政策,奴化群众思想,摧毁抗日组织和机构,把清乡区变成“以华制华”的可靠基地和后方。

清乡区内各级中共党政组织和坚持人员,从各自实际环境和需要出发,始终依靠群众,在进行武装斗争和公开的合法斗争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隐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