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行动中,方钧只身逃脱,挺纵政治部主任龙树林不幸牺牲,由姬鹏飞、魏天禄先后继任其职。重建后的挺纵第二支队由管寒涛任司令员,鲍志椿任政治处主任。重建第二支队此举,消除了挺纵内部的一大隐患,巩固并扩大了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江北“桥头堡”
阵地。
四、攻取扬中,拓展“长江走廊”
扬中是长江中仅次于崇明的第二大岛,西、南与镇江(今丹徒)、丹阳、武进(今常州市新北区)隔夹江为邻,东、北与泰兴、江都、邗江诸县隔江相望。日军在长江南岸沿线驻兵,舰艇在江中昼夜巡逻。苏北为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控制,韩派1个团驻守扬中。1938年10月至11月,陈毅亲自踏勘龙潭、大港、大路一带的江滩、渡口,与管文蔚乘船至江中远眺扬中、新老洲等地形,认为扬中、新老洲是新四军渡江北上的理想跳板,并确定扬中为首选渡江点,新老洲为第二渡江点,指示管文蔚要加强扬中对岸三江营一带的工作。
陈毅此行确定扬中为首选渡江跳板,是十分正确的。从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上看,扬中与江南之间的夹江江面不宽,港口码头多,船只多,水上交通发达。全岛河汊交织,树竹成荫,芦苇丛生,有利于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从经济上看,扬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具有解决部队给养的有利条件。从政治、军事上看,扬中远离城市和交通线,日伪一时未及侵犯,即使来犯,大部队展不开,小部队易被吃掉,新四军在此可以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因此,陈毅指示挺纵尽早占领扬中,“把跳板架过长江去”。
韩德勤派驻扬中的是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九旅第三团3个大队(营建制)的武装。团长贾长富是个流氓,其部属大都是地痞、土匪,不仅欺压百姓,荼毒地方,而且顽固反共,不断派特务到江南暗杀共产党干部,甚至还处心积虑地打进管文蔚部队进行破坏活动。因此,不消灭贾长富的武装,新四军就难以渡江北进。1938年10月6日,管文蔚命挺纵参谋长兼第一支队长张震东和挺纵政治部主任兼第一支队政治处主任郭猛率第一支队。分两路从姚家桥渡夹江进攻扬中贾长富部,一举攻占了老郎街、八字桥等地。
挺纵战地服务团武装在团长王子清领导下。趁机镇压了汉奸、原国民党江苏省参议员施庸慎,为八字桥人民除了一害。第一支队接着集中兵力攻打县城三茅镇。由于事机不密,贾部主力已撤避乡间,并正向江北搬兵增援。因而此次战斗仅俘贾部20余人,缴枪10余支。10月7日,挺纵委派夏雨农为扬中县长,筹建抗日民主政权。当陈毅得知挺纵没有遇到抵抗便轻易攻取3个重要城镇时。凭经验判断贾长富有诈,即令管部撤回江南。果不出陈毅所料,当挺纵撤兵至姚家桥一带时,张少华、贾长富等4个团已经追到扬中江边。
新四军要向北发展,就必须攻取扬中。贾长富部虽是土匪武装。但还打着国民党省保安团的招牌,尽管他们暗中勾结日伪鱼肉人民,然而尚未公开投敌。因而冲破国民党第三战区划定的防区攻取扬中,必须足智多谋,既要巧妙应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应,也要在内部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突破新四军军部领导人惧怕破坏统一战线的思想束缚。
1939年4月初,在陈毅的部署下,新四军第二团和挺纵领导干部召开联席众议,专事谋划攻打扬中大计,确定由第二团第一营配合挺纵第一、第二支队进攻扬中,第二团第三营、特务连和挺纵第四支队分别向埤城、丹阳、孟城、奔牛方向警戒,以防日军在侧后袭扰。4月9日晚,第二团第一营和挺纵第一支队从镇江姚家桥、丹阳新桥分头过夹江到达扬中,挺纵第二支队则从新老洲渡江到达扬中新坝。经一夜战斗,于10日拂晓前胜利结束战斗,全歼贾部两个大队,贾长富和伪县维持会会长顾先知率所属经苏北逃往镇江,扬中全境解放。挺纵司令部随即从江南移至老郎街,并建立了代行县政府职能的扬中办事处,委郭猛为主任。陈毅闻报挺纵占领扬中,高兴地称赞“管文蔚为我们搭了一顶桥!”随后,陈毅亲至扬中视察,高度评价挺纵打下扬中对新四军向北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指示管文蔚“一定要守住,不能丢失!”国民党顽固派则坚决反对挺纵占领扬中。面对国民党当局不依不饶的追究,陈毅以管部系地方武装,鞭长莫及而敷衍过去。
至此,由陈毅精心勘察设计,管文蔚领导挺纵精心组织实施的分别以辛丰、姚桥、大路--扬中--三江营和辛丰、大港--新老洲--嘶马、大桥、吴家桥为通道的东、西两座无形的长江大桥胜利建成,贯通大江南北的两条红色走廊实际形成。
挺纵控制了新老洲,沟通了南与镇江东乡、北与江都大桥地区的联系,掌握了该地区的盐税,为新四军向北发展提供了给养保障,而进驻扬中,更为新四军大部队北进,架起了一块便捷安全的天然跳板。为了准备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挺纵攻取扬中后。又分兵一部进至江都县沿江地区,在嘶马、大桥及其周围二三十华里的区域内,建立了继续北上的前进阵地。1939年秋,驻泰州的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国民党军资深将领李明扬派人到扬中,要求新四军帮助他们从国民党第三战区设在苏南的仓库把13万发子弹运到江北。陈毅决定乘机派张道庸(改名陶勇)、卢胜率第四团团部和第二营,以协助运输子弹的名义。于11月中旬经扬中渡江北上,在嘶马、大桥地区稍事休整后,即以苏皖支队名义于11月底进入运河以西的扬州、仪征、六合、天长地区活动。这是苏南新四军进入江北的第一支主力部队。是新四军主力部队向北发展的开始。
1939年10月26日,江南抗日义勇军副总指挥、原新四军第六团团长叶飞率领东进开创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的江抗4000余人枪,从东路西撤至扬中,与管部在八字桥会师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管为司令,叶为副司令(即政委),张开荆、管寒涛、陈时夫分别任参谋长、副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团:江抗一团改编为第一团。江抗二团改编为第二团,原挺纵第一、第四支队合编为第三团,第二、第三支队合编为第四团,分别由乔信民、徐绪奎、梅嘉生、韦永义任团长。合编后的挺纵除留第二团和第四团的1个加强连分别在江南和扬中坚持外,其余部队先后于11月底和1940年1月初北渡长江,进入吴家桥、大桥、嘶马一带,开展扬州、泰州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至此,苏南新四军有4000余人到达苏北,形成了足跨长江两岸,随时可以向北发展的有利态势。更为重要的是,长江南北交通走廊的开辟和拓展,对陈毅1939年夏、秋和翌年3月经扬中或新老洲渡江,三进泰州,拜访二李(即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与二李建立友好合作的统战关系,成功实施“击敌、联李、孤韩”的斗争策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1940年夏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北渡,开辟苏北抗日阵地,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及至1943年、1944年、1945年新四军大部队3次渡江南下,实施“向南巩固”“发展东南”的一系列战略行动,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第四节重建中共地方组织
一、中共苏南特委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在镇江各地的组织,在大革命失败后遭到严重破坏。新四军进入镇江敌后地区后,在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过程中,着手重建党的各级组织。
各地开展建党工作主要采取以下3种形式:一是由新四军各团政治处在其作战行动地区派出人员,一边开展群众工作,一边物色对象,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二是由新四军部队派出民运工作队、组,专门从事建党开辟工作;三是由随军行动的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军部派出的干部,会同部队抽调的干部,组成战地服务团。在开展群众工作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新四军先进入的地区先建立党组织,随着新四军作战范围逐渐扩大,党的组织也不断向外围发展。针对敌人主要占领城镇和分割交通要道,对新四军控制的广大农村鞭长莫及的状况,党的县级组织大都设置在两县或3县、4县交界地带。为了适应游击战争的特点,党组织的设置和隶属关系,也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或损失、扩大或缩小、恢复或发展,即新四军的行动和游击战争的转战进退而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
1938年6月,陈毅率新四军第一支队到达宝堰镇前隍村后,即在驻地先后举办了3期东南抗日青年政治训练班,镇江敌后各县和武进、金坛等县300余名知识青年分批参加培训,其中相当一批先进分子在培训期间被吸收入党。7月初,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派出的随第一支队行动的军部战地服务团成员和第一支队政治部派出的干部共10余人,以第一支队战地服务团的名义,到丹阳延陵地区宣传发动群众,开展建党工作,在庄湖头村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建立了茅山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庄湖头村党支部。
同月,在庄湖头村(一说在宝堰镇)成立了由陈毅兼任书记的中共苏南区工委,刘炎、王丰庆、郭猛、曾昭墟为委员,作为恢复和建立苏南地方党组织的过渡性领导机关。随后,苏南区工委派出干部分头到以延陵地区为中心的丹阳、镇江、句容、金坛4县交界地区(即后来的丹南地区)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9月18日,在苏南区工委的基础上,扩充成立中共苏南特委,书记吴仲超,丘东平、王丰庆、郭猛(后增补林晓、任迈)为委员。苏南特委对外称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当地群众和民运干部习惯称“新四军延陵战地服务团”。
苏南特委建立后,中共中央东南局和第一支队陆续派来周苏平、林晓、陈洪、任迈、彭炎、钱敏、李广等一批干部,加上从地方上培养吸收的一些干部,队伍逐渐扩大。苏南特委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成立各种抗日救国团体;物色、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开辟和扩展抗日基地。特委干部明确分工,吴仲超坐镇机关领导全面工作:丘东平负责延陵以西和以南周围地区的工作;林晓分工延陵以北地区,重点是丹阳第三区珥陵一带;王丰庆主要负责在镇丹边区的丁庄、上下会和河阳一带的工作;周苏平负责铁路以北地区的地方工作。不久,新四军第一支队和苏南特委又先后向这些开辟区增派民运工作干部。镇丹边区有第一支队派来的叶刚、新四军第二团民运股长曾昭墟和苏南特委派来的陈世新等10人。在延陵、珥陵地区有陈洪、任迈、彭炎、钱敏、肖前(钱敏之弟钱浩元)、杨焕章等。苏南特委的周密部署和干部力量的逐步加强,推动了镇江敌后各地重建党组织的工作全面有序地展开。
二、中共句容县委的建立
在中共苏南特委成立之前,1938年8月,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即派民运科长王丰庆到句容第二区行香一带从事开辟工作。
他在8月间首先发展小学教师出身的樊绪经入党,接着又在大支里、北塘庄、柏巷、王家屋等村发展了48名党员,其中大部分为贫雇农,少数为青年知识分子。樊绪经被指定为中共句容二区区委书记,协助王丰庆开展建党开辟工作。10月21日,在大支里召开党员会议,成立了句容共产党组织重建后的第一个党支部--大支里党支部。当时仅有党员6名,郑传三(樊绪经早年的学生)为支部书记。此后,大支里党支部继续发展党员,11月在王家屋召开第二次支部会议时,党员已增至十五六名,乃在柏巷单独成立了党支部。此时,第一支队政治部又增派军部战地服务团成员谭肇之、杨辛等到句容二区开展建党开辟工作。到1939年上半年。该区已建立古隍、胜潭等4个党支部,并建立了北二区分区委。
1938年9、10月间,王丰庆和时在镇句金丹四县抗敌总会工作的新四军第二团民运股长曾昭墟又到句容第一区(东昌一带)从事开辟工作,11月发展裔庄小学教师洪天寿入党。
1938年10月,新四军第一团调回军部,接替一团防务的第四团派出王直、张子辉、范钦洪到江(宁)句(容)溧(水)地区发动群众抗日,开辟抗日基地。年底,开始在句容郭庄庙附近的山头边、端庄等地发展党员。其后,又派邱相田、姜杰、张一平、曹明亮等接替王直等做地方工作,开始建立党支部。
随第一支队行动的军部战地服务团同时派出干部在镇江县宝堰地区前隍及其以南的曲阳、南庄、官舍、横塘、前障等村。开展建党工作,建立了镇江县境内最早的一批党支部。1938年11月,在这个地区成立了中共宝(堰)南区委,凌学诗、陈有荣、凌玉连先后任书记。
1938年11月,经中共苏南特委批准,成立了中共句容县工作委员会,王伯划为书记。12月,句容县工委改组为中共句容县委,书记仍为王伯划,负责句(容)北特区开辟工作的邱布为委员。句容县委成立后。京杭公路以东句容各地由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帮助建立的党组织,以及镇江县宝堰地区的党组织,统一归其领导。句容县委隶属中共苏南特委。句容境内京杭公路以西地区由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帮助建立的党组织,仍暂由部队领导和管理。后这个地区于1939年7月成立中共江句溧县工作委员会(9月改建为江句溧县委,书记姜杰)时,由该工(县)委领导。
三、中共丹南县委的建立
1938年7月,随新四军第一支队行动的军部战地服务团成员和第一支队政治部派出的干部共10余人深人丹阳延陵地区进行建党开辟工作,有重点地物色和培养发展对象,主要目标是当地贫雇农、手工业者、进步的小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当月,即在庄湖头村发展了贡松川等首批党员,并成立了党支部,书记贡松川。接着,又在九里、大吕、麦溪等地个别吸收先进分子入党,并在丹阳第三区(珥陵地区)眭巷村建立了党支部。1939年1月后,苏南特委委员任迈、林晓逐步在大施、武港、汉皇、大圣等地发展党员300余名,建立了10余个党支部。3月,在丹阳二、三区(延陵、珥陵地区)的范围内建立了中共丹南区委,林晓兼书记。4月,丹南区委扩建为丹二、丹三两个区委,林书荣(林建高)、眭学恭分别任书记。同月,苏南特委书记吴仲超在丹阳、金坛交界处的金坛建昌圩主持召开了镇、丹、金3县毗连的镇江第六区、金坛第六区和丹阳第二、第三区的党员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共丹南县委,书记任迈(后为凌菲、强博),组织部长钱进(后为杨明),宣传部长彭炎(兼任,未到职,后为肖前),青年部长卢黎明(王金明),妇女部长王曼。丹南县委隶属中共苏南特委。
四、中共镇丹县委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