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绝一世的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与楚国王族同姓。在楚怀王时,屈原官居左徒。屈原学识渊博,记忆力极强,对于国家治乱兴衰的道理非常清楚,并且擅长辞令。屈原在朝中与楚王商议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则接待各国的使节,与各国的君王相酬酢。楚怀王因此很器重屈原。
屈原生活的年代正值战国时期,各封建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弱肉强食。特别是秦国的逐步强大,成了其他各国生存的最大威胁。
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魏、赵、韩、秦、楚、燕七个大国争雄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其各自的位置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秦在西,齐在东,韩、魏居中。
七国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加强对农民的奴役和剥削,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
魏国在战国初年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李悝废除奴隶主的官爵世袭制,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使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权;推行“尽地力之教”,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增加田租收入;实行“平籴法”,即“取有余以补不足”的办法来平衡粮食价格,以此防止商人垄断粮价。同时,为了确立封建法制,作《法经》六篇,作为限制各阶层行为规范的法律依据。魏国通过变法,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地主政权逐渐巩固,国力逐渐强大,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
秦国孝公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命商鞅于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主持变法。
赵国在赵烈侯时倡“仁义”,行“王道”;用人“选练举贤”,任贤使能;财政上“节财俭用,察度功德”。
此外,韩国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齐国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燕国燕昭王在乐毅等辅助下,也都相继实行了变法。
楚悼王任用吴起,于公元前382年实行变法。
吴起变法基本上承袭了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变法,其主要内容:
(一)凡是封爵传到第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远亲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往荒凉的地区,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削弱旧贵族的势力。
(二)精简无关紧要的官职,削减过高的官吏俸禄,把节省下的经费用于训练军队。
(三)整顿吏治,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义”而不计毁誉,一心为地主政权效力。
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的封建化进程,使楚国国力迅速强盛。
结束封建割据,实现全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各国统治阶级共同向往的王霸之业。然而,由于各国的兼并战争,两国或多国之间忽战忽和,各国关系错综复杂。
随着秦国在富国强兵中的脱颖而出,成为了各诸侯国兴衰存亡的最大威胁。各国的矛头纷纷指向秦,遂有了“合纵连横”之说。“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的策略;“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
经过吴起变法逐渐强盛的楚国不断拓展领土,西攻强秦,南收扬越,北伐陈、蔡,东至大海,疆域纵横数千里,成为“战国七雄”中土地最为广大的国家。加之悼王以后宣王、威王的苦心经营,至楚怀王时,楚国国力达到鼎盛时期。
楚国在各国中疆土最大,人口也众多,能够调集百万大军,且与齐国结盟,阻碍着秦国的向外发展。因此,破坏齐楚联盟是秦国向外发展的关键。
为破坏齐楚联盟,秦国于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派张仪到楚国离间齐楚关系。张仪带着厚礼贿赂楚国的旧贵族,唆使他们破坏齐楚联盟。在见到楚怀王后,张仪对楚怀王说:“秦国非常讨厌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结为同盟,这很让秦国为难。如果楚国能和齐国断交,秦国愿意把商於(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一带的六百里地方奉送给楚国。”
素本贪心的楚怀王,在接受贿赂的旧贵族们的怂恿下,竟然相信了张仪的话。大臣陈轸则持不同意见,对楚怀王说:
“不能相信张仪,商於之地不仅得不到,而且与齐国解除联盟后将导致齐国与秦国结盟,那样的话楚国将面临危险。秦国派张仪来讨好楚国,是因为楚齐联盟。一旦解除联盟,楚国必然陷于孤立的境地,那么又怎能得到秦国的六百里商於之地呢?因此,不如表面上与齐绝交,私下与齐国保持联盟,然后派使者到秦国。如果秦国把土地划给楚国,那时再与齐国断交也不晚;如果秦国不划地给楚国,则应与齐国共同抗秦。”楚怀王已然听不进谏言,宣布与齐国绝交。
面对来讨要商於六百里地的楚国使者,张仪谎称自己从车上跌了下来而受伤,拒绝会见楚国使者。利令智昏的楚怀王不知受骗,反以为是秦王怪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坚决,便派人到齐国去辱骂齐滑王。齐湣王十分恼怒,遂与楚国毁约,并随后与秦国结交。
狡诈的张仪见时机成熟,接见楚国使者,对楚国使者说:“我与楚怀王约定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楚国使者十分惊诧:“楚王对我说的则是秦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故作惊奇状:“那是楚王听错了吧,哪里是六百里呢?”
楚怀王听使者回报后方知上当受骗,恼羞成怒,于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与秦国断交,随后派大将军屈匄攻打秦国。楚军与秦将魏章率领的秦军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北),结果楚军大败,屈匀被俘,损失八万余人。获胜后的秦军乘势占领了楚国的汉中六百里地,并设置汉中郡。
失败后的楚怀王简直怒不可遏了,倾全国之兵伐秦,双方军队战于蓝田(今陕西蓝田),楚军大败。
乘楚秦交战楚国国内空虚之机,韩、魏两国联合攻打楚国,一直打到楚国的邓(今河南邓县西)。与楚国断交后的齐国隔岸观火,没有出兵救援。楚国腹背受敌,怀王又恐国内有变,急将攻秦军队调回,并提出以割地为条件与秦国讲和。
楚怀王在即位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尚有变法图强的愿望,对分封在各地的行政长官加以种种限制,并着手制定相关法令。
楚怀王十年(公元前319年),年轻的屈原从家乡秭归(今湖北归州镇)来到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怀着一颗报国之心,以渊博的知识和强国治乱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楚怀王。屈原从吴起变法失败及商鞅变法成功的对比中强调变法的必要性,赢得了楚怀王的信任,被楚怀王任命为地位仅次于宰相的左徒,从而使屈原得以参与国家大事,行使内政、外交权力。
屈原建议楚怀王对内举贤任能,“举贤而授能兮”(屈原《离骚》),并通过制定新的法令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对外联齐抗秦,进而统一天下。
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楚怀王派屈原出使齐国,意欲与齐国结为联盟,共同抗秦。屈原发挥自己善于辞令的特长,立论结合,从“合纵”说到“连横”,从秦国的对外扩张说到楚、齐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终于说服齐滑王与楚国结盟。与此同时,苏秦说服了魏、赵、韩、燕四国,从而形成六国“合纵”抗秦之势。鉴于楚国的强盛,“合纵”的其他五国推举楚怀王为纵长。结为同盟的同年,即公元前318年,楚怀王率领六国军队伐秦,一直打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合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缓秦国吞并其他各国的步伐的作用,同时也由于楚国此时尚为各国中的强国,致使秦国在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以前不敢向楚国加兵。但是,由于“合纵”各国的利害关系不同,各怀心腹事,导致联合抗秦的力量有所削弱。
然而,步人仕途未久的屈原,由于奸臣的谗言已被疏远。朝中上官大夫靳尚与屈原爵位相同,一心争得楚怀王的宠信,极尽谗陷之能。楚怀王曾命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刚刚起草完尚未定稿,靳尚便想夺取草稿,屈原未给他。
靳尚因此毁谤屈原,对楚怀王说:“大王指派屈原制定法令,此事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每当一条法令制定完成,颁布出来,屈原就自夸其功,认为除了他以外没有人能制定出来,这不是在蔑视大王吗!”楚怀王由是疏远屈原,免去屈原左徒之职,改任屈原为管理昭、景、屈三氏谱牒并负责宗庙祭祀的三闾大夫。
在两次攻秦失败后,陷于内外交困的楚怀王于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派屈原出使齐国,欲与齐国重新结盟。
秦惠王得此消息,为彻底瓦解楚齐联盟,主动向楚怀王表示愿意割让汉中一带地方与楚议和。楚怀王因被张仪欺骗,十分恼恨,转告秦国:“不愿得汉中地方,如能得到张仪方才甘心。”张仪听到这一消息,对秦王说:“以臣一人之身,能抵充汉中一带地方是很值得的事情,况且我是奉了大王之命,楚怀王不敢杀我。同时,我与楚国上官大夫靳尚私交密切,靳尚极得怀王宠姬郑袖信任,而怀王对郑袖又言听计从,所以臣请求到楚国去。”张仪到楚国后,用重礼买通了楚国当权之臣靳尚,再利用靳尚的关系而在楚怀王宠姬郑袖的面前搬弄是非。楚怀王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把张仪放走了。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刚被派到齐国去,回来后闻知楚怀王放走了张仪,就上谏楚怀王说:“为什么不杀了张仪?”
楚怀王方才后悔,急忙派人追杀张仪,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楚国与秦国结为姻亲,第二年,楚秦在黄棘(今河南新野东北)结盟,秦国将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之地归还楚国。齐国对此极为不满,于楚怀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3年)联合韩、魏攻楚。
楚怀王以太子横作人质为条件请求秦国救援。然而,楚怀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02年),楚太子横与秦大夫有私决斗,在杀了有私后逃回楚国,致使楚、秦关系紧张起来。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以楚太子横杀有私私自潜回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楚怀王命昭睢攻秦,昭睢却按兵不动。楚将唐昧率领的楚军与齐、韩、魏三国联军在批水(今河南沁阳河及其下游唐河)对峙。齐将章子率兵夜渡沘水,突袭并大败楚军,杀楚将唐昧。随后,韩、魏两国占领了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以北的楚地,秦军则夺取了楚的重丘(今湖北竹山县东南)。
楚怀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00年),秦趁楚国内农民起义之机派兵攻楚,楚怀王焦头烂额,转而与齐国结盟,又将太子横作为人质送到齐国。秦国为此于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再次攻楚,同时昭襄王写信给楚怀王,约楚怀王于武关(今陕西商洛县西南丹江北岸)相会,表示愿意与楚修好。对此,屈原谏阻说:“秦国是个像虎狼一般的贪暴国家,不能相信秦王说的话,不如不去为好!”可是,楚怀王的幼子子兰却极力怂恿怀王成行,并说:“为什么要弃绝秦王的好意呢?”最后,怀王打定了主意去秦国,并把屈原流放。
楚怀王一进武关,早已埋伏好的秦军立刻关闭了城门,并将楚怀王劫持到咸阳。秦襄王对怀王极为冷淡,不是以诸侯礼节迎接怀王,而是以属国藩臣的礼节会见他,并提出以楚国割让巫(治所在今四川巫山县北)、黔中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作为放怀王回国的条件。上当受骗的楚怀王对此十分愤怒,没有答应秦国的要求。
楚怀王被扣的消息传回国内,在齐国作为人质的太子横在楚国大臣的拥立下从齐国回国即位,是为楚顷襄王。秦昭襄王见扣留怀王未得到任何好处,下令攻楚,大败楚军。楚军被杀五万余人,且析(今河南西峡县)等十五座城也被秦军所占。
被秦国扣留的楚怀王曾想逃回楚国,派人与赵国联系,赵国不敢接纳,于是又想绕近路从魏国回国,却被秦兵追回。忧愤成疾的楚怀王于被劫的第三年,即楚顷襄王三年(前296年)病死在秦国。这个偏听偏信、丧师辱国的昏聩国王落得了个客死他乡的下场。此后,强盛一时的楚国由盛转弱,国势日蹙。
楚顷襄王即位,以弟弟、楚怀王的幼子子兰为令尹。由于子兰曾怂恿怀王人秦而致怀王被囚且死于秦国,楚国人都怪罪子兰。
屈原对于子兰贻误国事的做法非常痛恨,但也事出无奈。同时,屈原还抱有幻想,希冀怀王能够从秦国回来并觉悟。屈原的爱国热忱,希望挽救楚国颓势的心愿,这在屈原的作品中一再表现出来。
屈原对楚怀王疏远忠臣而任用奸佞也很痛心。他认为,一国之君,不论智或愚,贤或不肖,都希望能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好国家。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例却不断发生,明智的君主和政治清明的国家多少世代不曾出现,这是因为国君所谓的忠臣其实并不忠贞,所谓的贤士其实并不贤能。楚怀王正是不明了忠奸之分,因而才在内被宠姬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忠贤,却偏信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兰,最后导致军事上被挫败,领土被侵占,怀王自己也流落在外,死在异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由于不能辨别人物的忠奸才招致的祸害。《易经》说:“把井疏浚得很干净,却没有人去饮用井里的水,这是最让人难过的事。如果国君圣明,能起用贤人,使他们发挥治世的才能,那么君臣上下乃至百姓将共同享受幸福的果实。”然而,国君不能明辨是非,又哪里配得到幸福呢?!令尹子兰听说了屈原怪罪他的话,叫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谗陷屈原。顷襄王同样轻信了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话,把屈原逐于朝廷之外。
屈原对于楚王被小人迷惑,耳朵不能明辨是非,眼睛不能分清黑白,以至于邪恶伤害公道,端正方直的君子不为小人所容,十分痛心。在忧愁苦闷中沉郁深思,屈原写下了着名的楚辞-《离骚》。“离骚”犹言“离忧”,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因为上天创造万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生育儿女,是人类的根本。人们遇到窘困的处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当人们劳苦困顿的时候,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当人们病痛惨恻的时候,没有不呼喊父母的。屈原心地端直,行为方正,竭尽其忠心和智慧,来奉侍他的国君。而由于谗邪小人的挑拨离间,楚怀王因此和他疏远,屈原的处境可以说极为艰苦了。诚信忠臣而被君王怀疑,忠心事主而被小人毁谤,怎能没有怨愤呢?屈原之《离骚》,就是为抒发内心的怨愤而作的。屈原在《离骚》中,叙述远古帝喾的事迹,称颂近世齐桓公的伟业,同时论及中古汤、武的事功,用来讥刺当时的时局。屈原阐明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所以治乱的因果关系,非常详尽。他的文辞简约,托意深微;他的心志高洁,行为廉洁方正。他所运用的词汇虽然烦琐细碎,但旨意却极其博大;他所举的虽然是些常见的事例,但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对屈原作了极高的评价:由于他的行为廉正,所以一直到死也不为小人所容。他远离污浊的世界,从那浊秽的社会中自我超拔,不肯与众人同流合污。他丝毫不受社会恶习的感染,虽身处污泥之中,却像莲花一般,仍能保持自身品德的高洁。
推断屈原这种伟大的心态,甚至说他可以与日月争辉,也不算推崇过分。是的,他的这种高尚品德至今不仍是很值得学习的吗?
屈原被放逐后,独自来到了江边。他披散着头发,在荒野草泽上一边走一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一位渔夫看见屈原这种样子,就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不在朝中而到这里来了呢?”屈原答道:“全世上的人都是污浊的,只有我保持洁净;众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依然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夫说:“一个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圆通地随着世俗风气转移。如今世上的人都是污浊的,你为何不把水底的污泥搅动起来,使清浊不分呢?众人都昏醉了,你不妨也喝点薄酒,使醒醉不辨。为什么要守身如玉,与世俗相忤,而招致自己被放逐的命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尘掸去;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拂去衣服上的尘土。人们怎能以清洁的身体,去接受外界污垢的事物呢?我宁愿跳入江流之中,葬身鱼腹,又怎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受到世俗层层的污染呢?”于是,屈原作了一篇《怀沙》赋,大体内容是这样阐述的:
“阳气勃郁的孟夏,草木繁茂地生长。悲哀却总是充塞胸间,这时我来到了南方。南方山高泽深,使人眼花缭乱,四野阒其无人,如此的冷清。我的心多么郁闷盘结,我遭遇了令人悲痛的困境。我勉强压抑悲怀,深深地自我反省。”
“想要把方正的木头削成圆的,只是法度不能废弃啊!
改变初衷,背离常道,这是君子所鄙夷的。我以前主张的政策,像明显的绳墨痕迹,到现在仍旧未变。内心敦厚,品质方正,这是君子所赞美的。巧匠不挥动斧头,曲直就没有标准。黑色的花纹,处在幽暗的地方,竟然看不见。离娄视力最强,当他眯着眼睛时,竟有人以为他看不清事物,这些人简直是瞎子啊!把白的变成黑的,把在上边的倒转成下边的。凤凰被关在笼子里,鸡和鸭却在那儿盘旋飞舞。美玉和石块杂糅不分,同样地不加区分地去称量它。那些小人见识鄙陋,而且惯会嫉妒,竟然不知道我的好处啊!”
“你们所背负的是那么沉重,所搭载的是那么多,所以陷滞在那里不能过去。我怀抱着美玉宝石,竞处于困境,不知向谁献示。城里的狗成群地叫着,对着那些它们以为怪异的事物。诽谤才俊,怀疑英杰,这真是小人的丑态啊!我的外表既不光彩照人,内质又木讷倔强,所以不为众人所赏识。可用的材料堆集在一旁,没有人知道我之所有。我积累仁义,以谨厚为财富。重华现在是遇不到了,有谁能了解我的所作所为合乎道义?自古以来,圣贤生不同时,谁知道其中的缘故呢?汤和禹是那么久远,真是遥遥不可追攀。我压下怨恨激动的内心情绪,努力振作自强。我遭逢忧患,却不改变初衷,只希望我的志向可以供给后人效法。我想向北方进发,奈何日光黯淡就要西落。要排遣悲愁,消解忧伤,看来只有死亡在等待着我。”
“浩浩的沅水和湘水,滔滔滚滚地流着。漫长的道路被杂草遮蔽了,多么遥远而幽深啊!我怀着恒久的悲痛,长长地发出叹息。世人不了解我,人们的心是何等地固执而不能容纳善言啊!我抱持着贞正高洁的品质,竟然是这样的孤独寂寞。伯乐已经死了,谁还能辨别千里马呢?人生遇合受着命运的安排,各有定数。放开心声吧!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我的内心积满了重重的哀痛,长长地叹息。世间污浊龌龊,没有人了解我,人们的心是何等的固执而不能容纳善言啊!知道死是无法避免的,我又何必珍惜自己的生命。明白地告诉世间的君子,我将留给后世一个典范。”
于是,屈原抱着石头,满怀悲痛地投入汨罗江自溺而死。这位杰出的爱国忠臣,伟大的思想家、词人,带着出污泥而不染的豪情,带着对奸佞误国的一腔怨愤,带着有朝一日君主醒悟而任用贤能的幻想毅然投入江中,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万世不朽的。人们至今在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屈原的楚辞,特别是《离骚》-赋,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给予屈原以高度评价:“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在屈原辞世一百多年后的汉朝,贾谊作长沙太傅赴任途中渡湘水的时候,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
“我恭奉天子的诏命,来到长沙任职。我听说屈原投泪罗江自杀身死,今天特意到在湘水之滨,对着湘水敬吊先生。您遭遇的逆境无有穷时,因而以身相殉。唉!生在一个溷浊的时代,鸾凤潜伏隐藏,鸱枭却盘空飞翔。无才的小人获尊官显禄,拍马的臣子个个志得意满。有德的圣贤都倒了霉,方正的君子也屈居下位。世人竟然认为伯夷贪婪,盗跖廉洁。又说莫邪宝剑钝缓,普通的铅刀锋利。唉!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您竟无端地碰到这样一个是非不明的乱世。人们抛弃了周鼎,宝爱大瓠。驾着座车的是疲乏的牛和蹩脚的驴,而骐骥却垂着两耳在拉着盐车。那高贵的帽子,人们却拿它垫鞋。如此地上下颠倒,能维持长久吗?唉!真是苦了先生,让您遭遇这种灾祸。”
“算了吧!全世上没有人了解您,您空自满怀郁闷,有谁可以倾诉呢?凤鸟高飞远逝,本当自行而去。看那九渊中的神龙,伏藏在深水中很珍惜自己。既已远离亮光而隐蛰,难道还去跟蚂蚁和蛭蚓为伍?圣人品德中最可贵的,是能够远离浊世而隐居自藏。假若骐骥可以任人摆布的话,那跟牛羊又有什么区别?在那样纷乱的时代,不知洁身引退,以致遭遇怨咎,您自己也有过错。其实可以游历九洲,择君而仕,何必对故都眷恋不舍。凤凰翱翔于高空之中,必须圣主在位它才出现。一旦看到小人的阴险征兆,就该加速鼓翼远去。那狭隘污浊的小水沟,怎能容纳得下吞舟的大鱼呢!巨大的鳣鲟横游在浅小的江湖之中,本来就会受到蝼蚁的侵害啊!”
司马迁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文章,对于作者屈原的心志感到悲痛。当我到长沙时,特地去看了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不禁掉下了眼泪,更加想念他的为人。等到读了贾生(谊)凭吊屈原之赋,又怪屈原以那样的才能,如果游事诸侯的话,哪一个国家会不容纳他呢?而竟然自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当读《鹏鸟赋》时,看到文中把生和死等量齐观,对于去和就看得很淡,又不禁爽然若失了。
确实是这样。像屈原这样的爱国主义者,他想的只是怎样能够得到君主的任用,从而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国家富强。
怎奈奸臣当道,国君昏庸。即使这样,屈原没有,更不可能想到去“游事诸侯”来败坏自己的一世英名,这是由屈原的性格、思想所决定的。所以,当他一旦不被君主重用而遭谗被逐,国家在一天天地衰败时,他的一切就崩溃了。在他看来,在无以寄托、回天无力的情境下,生与死都是一样的,甚至生不如死。最后,他选择了抱石自沉,末了却积聚满腔的愤懑和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