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压抑的华佗
华佗(约141~203年),一名旉,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华佗生活的东汉末期,朝政腐败,诸侯割据,灾荒频仍。由于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造成各种疫病蔓延流行,外伤疾患更是显着增加。华佗了解人民的疾苦,更有志于为民医治创伤。他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医学古籍,认真学习并广泛搜集民间医方,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高,最终成为一位集广博的医学知识、高超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于一身的医学家。
华佗行医,足迹遍及彭城(今江苏徐州)、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东北)、盐谈(今江苏盐城县西北)、甘陵(今山东高唐县南)、东阳(今山东平原县西)、琅琊(今山东临沂县北)以及河南许昌等地。华佗这种不辞劳苦为民解除疾苦的精神和高超的医疗技术,使他深受百姓的欢迎和爱戴。
华佗最擅长的是外科手术。在中国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中,有一段众所周知、脍炙人口的“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说的是蜀国大将关羽被魏兵毒箭射中右臂,红肿疼痛不能动弹。正当随军医生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方巾阔服、臂挽青囊”的人前来为关羽治病。他看了关羽的肿臂后说:“这是中了有毒的弩箭,现在毒已入骨,若不早治,恐怕这只臂膊就保不住了。”关羽问:“那怎么办呢?”那人回答:“我有一法。在僻静处立一木柱,柱上钉上锁环,把你的手臂穿在环中,用绳子捆牢,再用被子把你的头蒙起来。所以要这样做,是担心你承受不了疼痛。然后我用尖刀割开皮肉,刮去箭毒,方能使你痊愈。”关羽听后说:“用不着这些柱环。”说完就伸出手臂请那人医治。只见那人手持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毒;乃用刀刮骨,悉悉有声。”不一会儿,箭毒刮净了,敷上药,用线缝好伤口,再在伤口上贴上膏药。过了几天,关羽的肿臂果然痊愈了。
这位医生就是“神医”华佗。虽然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华佗确实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外科专家。
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个施行开腹手术的外科医生。从《三国志》中所载病例来看,当时他已经能够成功地进行诸如腹腔肿物摘除等大手术。一位患者请华佗看病,“佗云:’君病深,当破腹取。然君寿亦不过十年,病不能杀君‘”。病者不堪其苦,“必欲除之,佗遂下手,所患寻差,十年竟死”(《三国志·方技传》)。
为了减轻和消除病人因疾病疼痛带来的痛苦,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从而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华佗仔细研究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发明了一种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闲皆平复”(《后汉书·方术列传》)。
华佗利用全身麻醉和手术的方法,救治了不少用其他方法不能治愈的垂危病人。例如,有一个推车的脚夫肚子突然疼得很厉害,来请华佗医治。华佗见他两腿屈曲,声音细弱,病势沉重。经过全面诊察,华佗断定他患的是肠痈(即阑尾炎),需要立即动手术。于是,华佗让他喝了麻沸散,很快为他施行了剖腹术,割掉了溃烂的阑尾。不久,这个脚夫就恢复了健康。
华佗创制麻沸散并能熟练地进行手术,表明他在人体解剖和药物知识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我们知道,要进行外科手术,就必须有丰富的人体解剖知识,对人体各部分的生理功能也要有深切的了解。在华佗以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可贵的经验。例如,在《内经》-书中就记载了人体骨骼、血脉,内脏器官的大小、位置、容量等解剖知识。
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其中对许多药物的性能和功用都有记述。其中,书中记有一种叫草荔的植物,说是人服用后有镇痛作用。成书于汉朝的药物学着作《神农本草经》,有“莨蓎子……多食令人狂走”的记载。莨蓎子就是莨菪子。据现代分析,它的主要成分是莨菪碱,具有镇痛和麻醉作用。书中还提到羊踯躅,据说是因为羊吃了这种草以后踯躅不前而得名,又叫闹羊花,也是后世常用的麻醉药。
华佗继承了前人的这些可贵经验,并且同自己的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经过反复实验,不断改进,终于在外科学和麻醉学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突出成就。
华佗研制的麻沸散,使许多难以进行的大型手术成为可能,从而扩大了外科手术治疗的范围,为人类战胜疾病痛苦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也为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麻沸散的研制,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是一个重大发明,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一项杰出贡献。华佗发明和使用麻醉剂比西方要早一千六百多年。
华佗不仅精于外科,而且对妇产、小儿等科也有相当高的造诣。有一妇女怀有六个月的身孕,却腹痛不得安宁。华佗看了她的脉后说:“胎儿已经死了。”并让人抚摸胎儿在腹中的部位。华佗断言说,胎儿在左腹部是男孩,在右腹部则是女孩。抚摸的人说在左腹部。华佗在让妇女服药产下死胎后验看,果然是一男婴,妇人也随即痊愈了。
有一李姓军官,妻子生了病,请华佗去看。华佗看脉后,说:“是因为身体受伤而不能使胎儿正常生产。”军官说他的妻子在怀胎期间的确受了伤,且胎儿已经因受伤而流产了。华佗说:“从脉象上看,确实是胎儿还在母体内。”军官以为不是像华佗说的那样。华佗给开了几付药,李姓军官的妻子吃后病情稍有好转。一百多天后病又复发,李姓军官再一次来请华佗。华佗看后说:“脉理与前次一样。你妻子怀的是双胞胎,前一个流产了,因流血过多,所以另一个胎儿不得产出。胎儿已经死在母体内,而脉象却仍如怀胎时一样,一定是胎儿枯燥附着在母脊上。”于是,华佗一面为李姓军官的妻子针灸,一面让其服下汤药。之后,李姓军官的妻子有了临产的征兆而胎儿却生不出来。华佗说:“胎儿已干枯,是不能自然生产的。”遂让人用手助产,果然生出已死的胎儿。其胎儿的人形尚可辨识,只是颜色已经变黑。
“佗之绝技,皆此类也”(《后汉书·方术列传》)。
还有一个两岁的男孩得了病,“下利常先啼,日以赢困。问佗,佗日:’其母怀躯,阳气内养.乳中虚冷,儿得母寒,故令不时愈。‘佗与四物女宛丸,十日即除”(《三国志·方技传》)。从这里可以看出,华佗对遗传学和优生学也有着一定的认识。
在内科诊断方面,华佗的医术也是相当高明的。华佗善于察声望色,根据病人的面目、形色、病状来判断病人疾病的轻重及治疗的有效程度。有一次,华佗在酒楼中看到几个人在喝酒。他在仔细观察了其中一个叫严昕的人之后对他说:“你感觉身体怎么样?”严昕回答说:“跟往常一样,很正常啊。”华佗说:“从你脸上可以看出你有急病,因而不要多喝酒。”严昕在喝完酒后回家途中,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并从车上坠落于地,回家不久便死了。还有一次,一个叫徐毅的人对华佗说:“我昨天请大夫看病,大夫给我针刺胃管后,反倒咳嗽不止,不能躺卧了。”华佗看后说:“昨天那个大夫给你针灸,不但没有刺中你的胃管,反而误伤了你的肝。你的饮食将逐日减少,恐怕五天以后就没有救了。”果然如华佗所说,徐毅在四五天后便死了。
正确的诊断是治病的基础。华佗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根据不同情况,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例如,有两个人都患头痛、发烧,并一同来找华佗医治。华佗经过仔细诊断,给一个人开了泻药,给另一个人开的却是发汗药。旁人迷惑不解,请教于华佗。华佗解释说:
“他们二人虽然病症相同,都属实证,但是一个人患的是外实(感冒),另一个患的是内实(伤寒)。得病的原因不同,所以我给他们开的药也不同。”结果,那两个人服药后病很快都好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华佗掌握并运用辩证法治疗病人,因而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华佗在长期的行医生活中,还十分注意学习和总结劳动人民中常见的治病和用药经验,尤其重视运用民间的单方和验方治疗常见病。华佗处方用药简单,但却疗效很高。华佗曾在路上遇见一个因“咽塞”不能进食的病人,便对他说:
“我刚来的路边有家卖饼的,你可到那里买三升醋,以之泡蒜泥,喝下去病就好了。”那人按华佗所说,把醋泡蒜泥喝下去不久便吐出一条虫子,病也跟着好了。待病人拿着虫子到华佗家里致谢时,看到华佗房中墙上挂着十余条相类似的虫子,连声称道华佗的医术真是奇妙。还有一妇女,“夜之厕,虿螯其手,呻呼无赖。佗令温汤近热,渍手其中,卒可得寐,但旁人数为易汤,汤令煖之,其旦即愈”(《三国志·方技列传》)。
华佗还擅长针灸,并有所创新。华佗“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并且预先告诉病人会引起什么样的针感,沿什么方向传导,得气后即时起针,病就好了。不难看出,华佗在自己身上做过多少次的试验,没有亲身体验是不会有如此高超的技艺的。一次,华佗碰到一个因病两脚不能行走的人。华佗在其脊柱两侧点了几十个穴位,每穴灸十壮,灸后这个人就能行走了。华佗创用的“夹脊穴”,至今在中医临床上仍被沿用,并被称为“华佗穴”。
华佗很重视疾病的预防,积极提倡劳动和体育锻炼。他反对当时流行的服食丹药以求长生的风气,明确指出只有经常运动才是健康长寿的方法。他曾对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后汉书·方术列传》)。就是说,人体应当经常活动,但不宜超过一定限度。活动能帮助’消化,促进血脉流通,从而防止和减少生病,这同天天转动的门轴不会朽烂是一个道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同疾病和衰老作斗争的过程中,很早就认识到运动保健的重要意义,并且创造了一套以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呼吸运动为主要环节的“导引”方法(类似现代的气功、太极拳等)已经相当普遍,不仅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气功的养生家,而且还总结出了一些“熊径”、“鸟伸”等具体操练的姿势。到了汉朝,“导引”疗法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葬中出土的四十多幅帛画导引图,绘有多种运动姿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从这件珍贵文物上可以看出,时人对于这种体育运动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不仅参加的人很广泛,而且在操练方法上也比以前有了很大发展。
华佗在对前人这些成就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作了一套名为“五禽戏”的保健体操,即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禽兽动作姿态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他的弟子吴普每天坚持做“五禽戏”,从不间断,活到九十多岁,仍“耳目聪明,齿牙完坚”。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确实是预防和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的有效方法。而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华佗能够明确地把体育锻炼同医疗结合起来,以提高人的健康水平,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一些治愈而后可能复发的病人,华佗都预先提出警告,并指出预防措施。有个叫李成的人因咳嗽昼夜不能睡眠,还不时呕吐脓血。华佗对他说:“你的病是肠子肿烂所引起的。咳嗽所吐脓血,不是来之于肺部,给你开些药吃完就好了。但你要时刻注意保重身体,耐心将养,一个月后可稍事活动,一年以后即可痊愈。但是,你的病在十八年后还会复发,那时,吃我的药仍能痊愈。若没有我给你的药,也就没法治了。”接着,华佗便又给李成拿了另一副药。过了五六年,李成亲戚中有得病且症状与李成一样的。那人对李成说:“你现在很强健,而我却要死了,你能忍心看我这样死去而仍然不把药给我吗?请求你先把药借给我,等我病好了再到华佗那里讨同样的药还给你。”李成经不住恳求,把药给了他。十八年后,李成的病果然复发,最终因没药可服而死。
华佗学医、行医,目的在于为民除痛祛病,而并非为了做官。“沛相陈畦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后汉书·方术列传》)。由于华佗的名望很高,当时掌权的曹操“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曹操)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三国志·方技传》)。后来曹操头痛加剧,“使佗专视”,让华佗成为自己的“御医”。这种以权压制的做法,违背了华佗为民解除疾苦的本意和决心,是华佗所不情愿的。于是,华佗假托妻子有病回乡探亲。曹操见华佗很久不归,多次去信催促。而华佗不畏权势,迟迟不返,曹操便派人去查访虚实。这个东征西讨、挟天子而令诸侯、现时得势而不可冒犯的曹操,此时已心怀杀机,命令使者:“若(华佗)妻信病……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三国志·方技传》)。待曹操知道了华佗谎称妻病不还后,华佗的死就已是不可避免了。虽有大臣荀或为华佗求情:“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三国志·方技传》)。却动摇不了曹操欲杀华佗的决心,“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三国志·方技传》)?于是将华佗拘捕下狱,不久加害,使历史上又平添了一桩冤案。
华佗死后.曹操头痛病未除,每当头痛病犯了时仍念及华佗。尤其是他十分宠爱的爱子仓舒为疾病困扰却又无人能治时,曹操更是追悔莫及,“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三国志·方技传》)。这实属猫哭耗子。华佗已死,此言与其说是“后悔”,不如说是在欺骗众人或为自己开脱。正所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华佗生前曾经把自己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写成了多种医着。在入狱后,华佗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把自己在狱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医学书稿交给了一名狱吏,告诉他:
“此可以活人。”而那个狱吏因怕受华佗牵连不敢接受。华佗在极度悲愤中把书稿烧毁了,所以华佗的医术没有专门的着述流传下来。他的学生曾把他的经验辑录成书,但也只有书名散见于一些史籍和医书中,而内容却大部分散佚了,即使是华佗创制的酒服麻沸散也失传了。后来传说中的麻沸散处方,一种说法是由曼荼罗花(也称作洋金花、风茄花)一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四钱,天南星一钱,共六味药组成;另一种说法是由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三两、莒蒲三分几种药组成。这两个处方中的曼荼罗花、生草乌、羊踯躅等确有镇痛、麻醉的效用。但是,据后人考证,这两种说法皆非华佗的原始处方。
麻沸散的失传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大损失。可喜的是,解放后,我国医务工作者应用曼荼罗花等中药进行全身麻醉获得成功,使湮没了一千多年的中药麻醉术重放异彩。临床实践证明,中药麻醉具有安全可靠、抗休克、抗感染等优点。
华佗,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百姓的医疗保健事业,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不贪图功名利禄,笃志为百姓解除疾病痛苦,乃至为之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铮铮铁骨更值得后人钦佩。
华佗以自己的突出业绩,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