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20509400000080

第80章 “汉中三杰”大考验

分封大会后,刘邦的心里并不安宁。对他来说,犒赏手下大大小小的功臣是自己应该做的,问题是,他对自己手下一些劳苦功高的大臣还是不放心。

此时,刘邦的“心中三烦”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

韩信前面已经说得够多了,尽管刘邦对他一降再降,一贬再贬,但对他的提防却一点都没减少。

还有就是萧何,这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推荐他为泗水亭亭长)、“拥立之功”(力保他为沛县县令)、“劝谏之策”(在咸阳劝他轻财重典)、“镇守之绩”(在汉中为前线汉军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和士兵)、“治国之劳”(汉朝初期一切规章制度都出自他之手)的人,按理说刘邦是不会有任何怀疑之心的。但是,深知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的他,本着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还是把他列到了“危险人物”之内。

再次就是张良。可以说刘邦之所以能活着,之所以能打败项羽,之所以成就帝业,没有张良的出谋划策是万万行不通的。但同时,这样能谋善划的人,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威胁。

刘邦的“心中三烦”恰恰是“汉中三杰”,由此可见刘邦为人之谨小慎微。他举贤都不避亲,同样的道理,提防也不避亲啊!

本着有备无患的原则,刘邦决定对手下的三位大重量级人物韩信、萧何、张良来一次“摸底测评”。通过测评的结果,再有针对性地实施下一步行动计划。

刘邦第一个测评的对象是韩信。

刘邦召韩信来聊聊天。韩信刚开始还盘算着“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这八个字的含义,但见刘邦尽和他扯一些无足轻重的陈年旧事,慢慢地也就放松了警惕。后来的话题就顺着刘邦的思路谈到了行军打仗上来,此时的韩信哪里知道他眼下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你看夏侯婴将军能带多少兵啊?”刘邦试探性地问道。这个夏侯婴是刘邦最心腹的人,刘邦这样问自然是有目的的。

“三万吧。”韩信一字一句地回答道。

“樊哙呢?”刘邦把自己的另一个心腹,同时也是自己的连襟拿出来问。

“五万左右吧。”韩信一脸平静地回答。

“那朕呢?”刘邦的提问进一步升级。

“最多十万。”韩信当时脑筋也许是短路了,依然实话实说起来。如果仅仅是这样也罢,但当刘邦提出最后一问时,事情就再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那你自己呢?”刘邦使出了撒手锏。

“多多益善,多少兵我都可以带。”韩信只想起垓下和项羽大决战时的无限风光,但却忘了此时和自己说话的人正是要考核他的顶头上司。

“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被朕所擒呢?”刘邦脸上虽然还是不动声色,但心中已有想法了。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如果此时韩信换一种方式和语气来说话,或许还有回旋的余地。但韩信此时还是一根筋到底,好像要把所有对刘邦的不满都发泄出来。

“陛下虽然不是统兵打仗的料,但却很会拉拢将领和人才。况且陛下还有天相助,非人力所能为也。”

提问就此结束,不用再问什么了,刘邦微笑的背后是忌恨。

测评就此结束,不用再测什么了,刘邦苦笑的背后是决裂。

对此,刘邦给出了处理办法——冷藏,决定以后不再重用韩信,慢慢让他泯为众人矣。这一点,我们从后面刘邦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出征打匈奴,也不愿再起用“战必胜”的韩信就可以看出来。

刘邦第二个测评的对象是张良。

相对韩信的咄咄逼人和锋芒毕露,张良就显得深沉和老练多了。自从刘邦当了皇帝,他深居简出,很少抛头露面。据说张良闭门不出是因为他练武功去了,他练的是养气辟谷之术。按理说他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练什么气功啊,但问题是他当时不练不行啊!要想多活几年的命,他就得练。

由于上次对韩信的测评很不满意,刘邦这次对张良的测评显然更加小心翼翼了。他因人而异,这次不再提出带兵的问题,而是问了一个较为深沉的问题。

“这些天,朕微服私访时,看到街头巷尾一些军吏交头接耳,似乎在谈一些不可告人的事,爱卿可以为朕指点迷津吗?”鉴于张良对自己一向忠心,刘邦一开始问话时,语气明显很友善。

“依臣愚见,他们极可能是想谋反。”张良答。

“朕待他们不薄,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刘邦接着问。

“这应该都是分封惹的祸。”张良边说边看着刘邦,顿了顿,才又接着道,“陛下如今所封之人都是亲信,而诛杀的却是和自己有过节的人。这怎么能不让一些人感到害怕呢?这会让他们产生没有被封就会被杀的错觉。在这些思想毒瘤的影响下,他们惊慌失措,自然会想到造反了。”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刘邦刚开始只想把前天晚上散步街头看到的一种奇怪现象随便拿来问问张良,却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居然问出了这么严重的后果。

“陛下最讨厌谁?”张良反问道。

“这个还要说吗?雍齿呗!”刘邦想也不想就答道。

雍齿当年的出尔反尔,使刘邦进退两难,要不是慷慨的项梁借了五千人马给他,他的革命之路只怕在当时就要中断了,因此,刘邦对他恨之入骨。

“陛下只需封雍齿为侯就可以平息众人的反叛之心。”张良很从容地回答道。

刘邦没有再问为什么,因为张良的意思他马上就明白了。对话就此结束。如果说韩信的测评没有及格的话,那么张良的测评无疑是满分了。

随后,刘邦重赏张良,并封仇人雍齿为什邡侯。这一做法很快就杜绝了一些心有不甘之人的叛逆之心,消除了潜在的隐患。

刘邦第三个测评的对象是萧何。

鉴于萧何是刘邦的老乡,而且从起义时就跟随着自己,后来在楚汉之争中忠心耿耿地守在后方,所以刘邦对他的测评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也不难。

刘邦给萧何安排了一个重要的阳光工程:去咸阳修复被项羽烧毁的宫殿。萧何接到任务后,二话不说就走马上任了,并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忠心:咸阳宫的修复和未央宫的创建在他的全面监督下,井然有序,扎实有效,三个月后便全面竣工了。

竣工后,刘邦来“验工”。当他走进未央宫中看到那豪华气派时,一双眼睛突然变得贼亮贼亮。不过,他心里虽然很满意,但对一直陪在他身边的萧何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天下未定,连年苦战,成败还不可知,为什么要把宫殿建造得这么豪华?”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在训斥萧何,而聪明的萧何并没有慌张,回答道:“非壮丽不足以表达天子的尊严与庄重!”

刘邦听后马上转“怒”为喜。他之所以派萧何做这件事,一是想看看苦尽甘来的萧何还愿不愿继续干苦力活,换句话说就是,如果萧何直接推托不去,那就说明他心高气傲,心怀鬼胎;二是看看萧何是不是真的具备敬业的道德底线和职业素养,换句话说就是,如果萧何敷衍了事,随便应付,那就说明他心不在焉,心怀叵测。

最后,刘邦认为萧何的作风是纯朴的,行动是纯真的,道义是纯情的,于是决定重用萧何。随后,刘邦下令在未央宫四周添筑城垣,作为京邑,改称长安。随后,文武百官皆从栎阳迁往长安。

至此,刘邦对“汉中三杰”的第一轮测评结束。刘邦对韩信测评的重点是用兵之法,对张良测评的重点是治国之术,对萧何测评的重点是做人之道。他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测出他们的忠诚度。最后,萧何和张良顺利过关,暂时进入了“安全门”,而韩信却因不合格而进入“待定席”,等待他的将是怎样戏剧性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