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他知道什么,而在于他认识谁。”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五归功于他的人脉关系。那些看似幸运之神降临的因缘际会,其实多半是努力经营人脉的结果。有良好人脉的人,看上去总是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对刘邦来说,他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人脉。萧何、曹参、夏侯婴、樊哙等人才齐聚堂下,因此,尽管他的兵力和实力还无法与项羽相抗衡,但良好的人脉却让他在逆境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首入关中、鸿门宴大难不死等都是鲜活的例子。
如今,刘邦被屈封到巴蜀一带当汉王,在手下人的劝说下,他也乐意地接受了。然而,正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他颇为倚重的谋士张良却要跟他说再见了,这让刘邦很痛苦。
张良要走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复国梦。的确,他此时只能算是“挂靠”在刘邦名下,他真正的主子是韩王成。
作为韩国的“官六代”,张良眼看其他五国都复国了,自然不甘心韩国就此“泯于众人”矣,因此,他拥立韩王成为主子,开始了复国之旅。
因为人马少,张良的复国大业一直没有干出成绩来。当刘邦的西征大军到来时,他和韩王成毅然踏上了征服暴秦之旅。此时,暴秦已被推翻了,各大诸侯也得到了应有的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韩王成被封为韩王。张良也决定返回韩国,继续完成和经营他的复国梦。
人各有志,不可强留,刘邦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也没有强留张良,只是心里很悲伤。而张良同样很难受,毕竟对他来说,眼前这个人才是他想要追随的主子,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只能暂时离开刘邦,去努力争取完成自己的复国梦。
当刘邦去汉中时,张良百里相送,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离别前,刘邦握着张良的手,动情地说道:“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没说完温柔,只剩离歌;心碎前一秒,用力地相拥着沉默,用心跳送你,辛酸离歌。”
张良感动得泪流满面,悲伤良久。其实,他之所以这么执着地送刘邦到这里,除了难舍心里的依恋之情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指导刘邦火烧褒斜栈道。
褒斜栈道是从关中平原到汉中盆地的一条捷径,自战国时开始修筑,凭借着一代代人愚公移山的精神,才建成这条长达近五百里的“通天大道”。一旦栈道被烧毁,关中和汉中便如牛郎织女般天各一方,难以直接联络了。
当张良告诉刘邦这个计划时,刘邦很是惊愕:“栈道被毁,我岂不是一辈子都要被困在巴蜀了!”
张良胸有成竹地进行了解释:“烧毁栈道,看似自毁退路,但同时也烧毁了各诸侯王的侵略之路,他们便不能轻易地攻到汉中来了。而且,这看似自毁前程之举,也能同时彻底打消项羽的防备之心,让他们认定我们再无东归之意。”
听到这里,刘邦原本阴沉的脸才舒展开来。随后,张良又送给了他一个锦囊,叮嘱他只有等到东归那天才能打开。
就这样,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边走边放火烧掉身后的栈道。很快,这个数百年才打造完成的第一栈道就被彻底毁掉了。
火烧栈道与项羽当年北渡黄河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辙,只是前者是为了鼓舞士气,英勇杀敌,后者是为了麻痹敌人,造出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架势。火烧栈道,很好地麻痹了项羽,成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为刘邦在蜀中磨刀霍霍操练兵马,准备东山再起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后人作诗曰:“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
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刘邦不会料到,在暂时失去张良这样一个得力助手后,自己马上又收获了一员大将。这个人便是韩信。
刘邦与韩信的相遇,离不开“大媒人”萧何的牵线搭桥。一曲月夜追韩信流传千古,是为佳话。
当年,刘邦还是个整天无所事事、东打西闹的流氓时,萧何就因为他一脸“龙相”而非常器重他,先是给他弄了个小小的干部来当,后来又追随他参加了革命。
刘邦这个小小的乡级干部身后,总是跟着一个身份和地位都高他很多的县级干部萧何,这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从一个小混混到亭长,再到扯大旗拿大刀参加革命,西征入关,成为实力仅次于项羽的汉王,刘邦用实力证明,追随他的萧何独具慧眼。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邦对萧何格外器重。来到汉中后,他便封萧何为丞相,拥有仅次于自己的权力,所有的行政官吏都由萧何委派。投桃报李,萧何当年的投资换回了丰厚的回报。
而萧何也不负丞相一职。当年破咸阳城时,别人都是去抢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唯他对皇室里的那些破书烂籍情有独钟。如今,他在咸阳收集的几大筐典章簿籍发挥作用了。萧何引章摘句,参照旧法,办起事来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根本就不用刘邦再操心了。
萧何虽然为刘邦分了不少忧,但刘邦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因为到汉中不久之后,军中就出现了士兵逃离的情况。
士兵们之所以逃离,并不是因为项羽或是谁打过来了不得不逃命,而是因为忍受不了这穷乡僻壤的艰辛和身在异乡的孤寂。
是啊,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士兵们背井离乡来到这人不见人、鬼不见鬼的地方,本来以为只是刘邦的权宜之计,很快又能打回去;但是,几个月过去了,刘邦虽然命樊哙、周勃、夏侯婴等将领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却丝毫没有东归之意。
思乡之情很快就像瘟疫一样在军中弥漫开来,造成士兵大批逃离。当然,如果我们从大浪淘沙的角度来看,能够忍住寂寞留下来同甘共苦的士兵,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这无疑又算是件好事。
看着士兵逃离,刘邦无计可施,只得听之任之。但是,如果逃的是良臣猛将,那对求贤若渴的刘邦来说,无疑像是被割了心头肉一样难受。
一天早上,刘邦刚从梦中醒来,一个卫士上气不接下气地闯进来:“报告汉王,萧丞相不见了!”
“你说丞相怎么了?不见了?”刘邦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双眼瞪得比铜锣还大。
“有人见丞相天还没亮就一人一骑匆匆跑了……”
“快派人去找!”
如果连萧何也逃了,那刘邦就真的完了,他还能指望谁来帮自己东山再起呢?
第一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垂头丧气,脸上的表情就已经告诉了刘邦结果——没找到。这一天,刘邦有度日如年之感。
第二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还是垂头丧气,还是没找到。这一天,刘邦有如隔三秋之感。
第三天黄昏时,寻找的人还是没有消息,刘邦差不多要绝望了。这时,萧何出现了,他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了一个人。
此人正是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