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失败后,章邯的信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他把军队驻在棘原堡垒中坚守,不敢再与项羽交战了。
对此,项羽可不同意,他一心想要为叔父报仇,自然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去强攻了。这时候,范增站了出来。
对年逾七旬的范增来说,少年时贫困潦倒,青年时流浪漂泊,中年时怀才不遇,好不容易到了老年,陈胜、吴广革命的春风却吹遍了五湖四海,也吹醒了他壮志未酬的梦想,一展才华的时候终于到了。于是,他不顾满头白发,不顾年老体弱,不顾乡里父老的嘲笑,毅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范增是不是当时参加革命的最长者,但谁都知道,老骥伏枥的范增没有白白参加革命。他已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从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逐渐出人头地,范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项梁也逐渐发现范增是个人才,正要委以重任时,他自己却“出师未捷身先死”,被章邯干掉了,留下范增“长使英雄泪满襟”。
项梁一死,项羽毕竟还有点嫩,项氏集团的大权已被楚怀王成功收回。范增的出头似乎遥遥无期了。
然而,令人稍感意外的是,楚怀王在制订北伐计划时,并没有忘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将其任命为末将。一个将领的称呼也许微不足道,但却让范增的一生从此改变了。
在安阳目睹项羽刀劈宋义,范增看到了项羽的坚决和果断,还有那种与生俱来的霸气。这不是一般地痞流氓的匪气,而是一副帝王将相的霸气。良禽择木而栖,范增终于找到了心中的明主。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中,他也鞠躬尽瘁地辅佐项羽。
在此大胜之际,眼看项羽要做出冲动的事,往死胡同里走,头脑清晰的范增毅然站了出来。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对项羽说,“虽然这次章邯连吃败仗,但他手下还有二十多万人马,比起楚军的人数来说并不弱。另外,兔子急了还咬人,凡事不能做得太绝,不然会适得其反啊。”
听完范增这番话,项羽茅塞顿开,大有拨云见日之感。于是,他把兵马屯在漳南,和章邯军遥遥相望。
两军就这样眼对眼地望了近一个月。章邯接下来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在他接到秦二世的一封诏书后,就更加度日如年了。
朝廷这时早已知道他兵败的消息了。在章邯按兵不动的这二十多天里,咸阳早已闹得沸沸扬扬。章邯就是秦朝的一面大旗,如果这面大旗倒了,那么秦朝的气数就真的尽了。
一直躲在胭脂堆里醉生梦死的秦二世,虽然后知后觉,但终究还是听到了章邯兵败的事。他马上将赵高叫来询问。赵高只做揽功捞金的好事,从来不做担责背罪的糗事。他其实早就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眼见章邯兵败,为了推掉自己镇压革命不利的罪过,他决定把章邯弄成替罪羊。
李斯死后,朝中唯一能对赵高构成威胁的就是手握重兵的章邯了,如果能让他背黑锅,赵高自然万事大吉。
果然,听了赵高谗言的秦二世不仅信了,而且还怒了。他马上派人拿着诏书,对章邯进行了强烈谴责。
章邯毕竟是章邯,不是一个像秦二世那样可以随便糊弄的人。诏书一到手,他就知道这肯定是赵高搞的鬼。
“全力灭贼,不得有误。延误战机,军法处置!”诏书上这短短十六个字,看得章邯的心凉飕飕的。他在战场上拼死拼活,仅仅只败了两场。朝廷非但没有只言片语的安慰,反而怪他进攻不利。
章邯自己也很想进兵啊,可出于对项羽和各路联军的忌惮,他哪敢贸然行动。现在秦军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对方粮草殆尽,士卒懈怠之时,再奋力反击。
“皇上被小人蒙蔽,得派一人入京告之实情,”静下心来的章邯开始思考对策,“再派些兵马和粮草来,或许这样就能绝地反击,反败为胜了。”
司马欣有幸成了这次入京的人选。望着章邯期待的眼神,他拍拍胸脯说:“将军放心,我这次一定不辱使命。”
然而,司马欣很快就后悔了,因为他辱了使命。
当他到咸阳时,这里没有往昔的繁华,满眼只是暗淡的晚暮之光。他没有心思去多体会这些,一心直奔皇宫想面见秦二世。然而,他很快就悲哀地发现,虽然他在战场上跟着章邯出生入死好几年,也算是风流人物了,但此时连皇宫的大门也进不了。原因很简单,他手中没有赵高签发的许可证,宫中的卫士不放行。
见皇帝还要赵高许可,司马欣这时才意识到事态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看来朝廷果然如传闻中的一样,大权都被赵高独揽,秦二世早已被架空了,只是他自己身在云里雾里,还不知道罢了。”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没办法,司马欣只好去找赵高。
可是,一连数天,他都在赵府吃了闭门羹。
后来,司马欣塞了一些钱给门卫。看在钱的分上,那些门卫悄悄告诉他,他们主子赵高是打定主意不会见他的,更不可能给他许可证,劝他还是省省力气。
“不让我见皇帝,这明明是心中有鬼啊!”司马欣一想到此,便不敢再逗留,连夜逃出了咸阳。
因为是夜里赶路,他走着走着竟迷了路。可世上的事就是这样,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正是由于他迷了路,却捡回了一条命。
赵高原本打算这几日就把司马欣就地解决,惊闻他连夜出了咸阳,情知不妙,马上派人来追。可惜赵高派的夺命杀手走的是常规大道,自然没能追上司马欣。
“朝廷现在是赵高独揽大权,秦二世孤立蒙蔽,大秦帝国完了,彻底没救了……”司马欣如实汇报了在咸阳的所见所闻。
章邯的心悲凉到了极点。他南征北战这么多年,换回的竟是这等局面!看来大秦王朝真的气数已尽了。
一个可怕的想法在他脑海里油然而生,他自己都被吓了一跳。是啊,如果这个想法付诸行动的话,就意味着他一世英名彻底毁了。然而,除了这样,他又能怎么样呢?进退两难,章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正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信。信使告诉章邯,派他来送信的人叫陈余。
陈余,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名字,一个因“谋不同”被自己的结拜兄弟张耳误会至深的人。巨鹿之围被解后,他和张耳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眼看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张耳无奈地选择了“道不同”——黯然地带领手下士兵归顺项羽。
这封信是他和范增经过激烈讨论才完成的。主题只有一个字:和。策略只有两个字:求和。目的只有三个字:和天下。直到这封信送出,他们都联合起来,一直瞒着项羽。
为什么要瞒着项羽呢?原因很简单,章邯当初杀了他叔父,项羽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在没有弄清章邯心里的真实想法前,他们决定还是先瞒着项羽。
这封信充分展示了陈余作为“和平大使”的非凡才华。
在信中,他首先从秦初的名将蒙恬说起,说他如何有功,又如何被赵高害死。然后,故事的主角一下子换成了赵高,说赵高如何独断专行,又如何指鹿为马。直到最后,他才开始夸章邯如何英勇,如何精忠报国……
如果从现代文学的角度来看这封信,信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
首先是对比。信中拿当年劳苦功高的蒙恬来跟章邯比。蒙恬最终落得个遭诬陷惨死的境地,那么你章邯的结果会不会是一样的呢?
其次是暗喻。信中拿“指鹿为马”的事大做文章,说朝廷已被赵高独揽大权,黑暗至极。
最后是夸张。信中承诺,如果章邯答应求和,他手下二十余万秦军可免遭一死。一名秦军士兵背后是一家人,他们上有父母,下有妻儿,二十余万士兵的生死牵连着的是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啊!
章邯看完这封信,陷入了痛苦的深思。此时,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该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