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20509400000010

第10章 铁血政变

南征北伐、大兴土木、焚书坑儒这几件大事一折腾,秦朝已是民不聊生了。但是,秦始皇对此浑然不觉,依然在做他的千秋大梦。他天真地认为自己这几个大手笔一出,不但强基固本了,还有效地防止了“亡秦者胡也”这个预言的扩大。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如果秦始皇地下有知,知道这个“胡”是指他儿子胡亥,只怕会后悔莫及。

秦始皇很喜欢出巡,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外面游山玩水一番。公元前211年,他第四次出巡时,染上了风寒。

随行的大臣们焦急万分,但秦始皇认为这只是小疾,不足为虑,于是强打精神继续深入北国大地,涉济水,渡漯水,最后来到一个叫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县)的地方。这时,他已病入膏肓。

刚刚年过半百的秦始皇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天命”。走到人生尽头的他,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临终遗言: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然后赶紧回咸阳参加朕的葬礼。秦始皇的言外之意很明确,让扶苏来接班。

第二句,临终感叹: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秦始皇的确是心有不甘的,他好不容易建立了帝业,好不容易拥有了美人窝,好不容易当上了设计师,好不容易成了思想控,好不容易……如今就这样离去,是何等憾事。那些他还没看够、玩够的山山水水,那些他还流连忘返的温柔乡,那些他还没享受够的荣华富贵,都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留恋。

据说,秦始皇一共有十二个儿子,他平常偏爱最小的儿子胡亥,此番出巡还把他带在身边。但是,他最终还是决定传位给厚道仁义的长子扶苏。从这一点来看,秦始皇并非真到了老眼昏花的地步。

如果真让厚道仁义的扶苏继承了皇位,秦朝可能不至于这么快走向灭亡。然而,世界上没有如果。

当时朝中分为两派:拥苏派和拥胡派。

拥苏派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大将军蒙恬。蒙恬出身名门,一家三代为秦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前221年,蒙恬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牧场,修筑万里长城,威震匈奴。

而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为人正直、厚道,是个有理想、有文化、有抱负、有修养的“四有青年”。为了国家利益,在一些问题上,他甚至敢公然和秦始皇叫板。

现在,扶苏担任蒙恬三十万国防军的监军(相当于现在的政委),深受百姓爱戴,甚至连拥胡派的赵高都忍不住夸他“信人而奋士”。可以说,蒙恬的军功章里也有扶苏的一半。

总而言之,这对强强组合在百姓心目中是最完美的,是正义和光明的代表。

拥胡派的代表人物是赵高。历史上的赵高臭名远扬。一提他,大家就会想起“阿谀奉承”这四个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赵高也是个才华横溢的才子。

赵高小时候,他母亲因为过失受了刑罚,落得个终身残疾的悲惨下场,但赵高并没有在磨难中自暴自弃,而是一边学知识,一边练特长,全面发展。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因为赵高的高素质,长大后的他得以跻身公务员的行列。

初入仕途的赵高只是个基层小吏,跟刘邦这个亭长的级别差不多。他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努力,很快就爬到了中车府令的位置。

虽然这只是一个负责掌管皇上御用轿车的官职,但却是个肥差。一来这个职务油水多,二来有机会接触皇帝。果然,赵高利用秦始皇经常出巡的机会,一路上鞍前马后地为他排忧解难,很快就赢得了秦始皇的赏识,随后一路平步青云,还很快做了胡亥的老师。

俗话说“公婆爱长孙,爹妈爱晚儿”。秦始皇有二十几个儿子,胡亥是最小的,也是最受他疼爱的。最后一次出巡,秦始皇就带了胡亥,这就是证明。所以,赵高常常抱有这样的幻想:秦始皇在暗示将来会让胡亥继承大统。

也正是因为这样,极富野心的赵高目标很明确:坚决打倒以蒙恬为代表的拥苏派,为胡亥,更是为他自己,谋取不可限量的大好前程。

总而言之,这也是一对强强组合,是当时官场上最完美的组合,是黑暗与无耻的代表。

除了拥苏派和拥胡派,还有个不可小觑的中立派。中立派的代表正是秦始皇最为倚重的老丞相——李斯。

李斯在大秦帝国的地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他的实力,无论是对拥苏派还是拥胡派来说,都是决定性的重要砝码。本来平衡的两个天平,一旦有李斯的加入,就会发生质的倾斜。

这次出巡,秦始皇就这样不声不响地走了。而此时拥苏派还在边疆抗击匈奴,离得天远地远。拥胡派自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了。于是赵高出手,想一举得到李斯的支持。

这一次,赵高改变了以往常用的“金钱美女”攻心法,而对正直廉洁的李斯展开了一轮“政治理论”的攻心战。通过五大连问,把“铁齿铜牙”的李斯问蒙了。

“丞相的才能与蒙恬相比,如何?功绩与蒙恬相比,如何?谋略与蒙恬相比,如何?人心所向与蒙恬相比,如何?与诸位公子的感情与蒙恬相比,如何?”

赵高这五问可谓一针见血,问得李斯头上冷汗涔涔,呆了半晌才说出了一句话:“我都比不上啊!”

“一朝天子一朝臣。”赵高不紧不慢地分析道,“如果让扶苏继承了皇位,丞相的位置还有你李斯的份吗?”

官场如战场,面对赵高的咄咄逼人,李斯终于动摇了,决定倒向拥胡派。他还与赵高签下了盟约:拥立胡亥为帝,共享荣华富贵。至此,这次帝位之争已毫无悬念了。

随后,赵高和李斯制定了三步走的方针路线。

第一步,秘不发丧,火速回京。为了掩盖尸体的臭味,连鲍鱼都用上了。不知道秦始皇以九五之尊,和鲍鱼亲密接触这么多天是什么感觉。

第二步,偷梁换柱。在火速回朝途中,一封由赵高主笔,李斯做技术总监的“伪诏书”,被快马加鞭地送到了拥苏派那里。

伪诏书以秦始皇的口吻阐述了三层意思:

首先,朕巡幸天下,祷祀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何等辛苦;其次,公子扶苏与蒙恬率数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十余年,士卒多耗死于外,至今仍无尺寸之功,何等无能;最后,公子扶苏为人不孝,没有功劳也罢,竟还一直从政治上批判朕之所为,何等狂妄。

总结陈词:蒙恬身为臣子不忠,扶苏身为人子不孝,特赐剑以自裁。

接到诏书后,蒙恬先是震惊,随即感到很疑惑。“还是不动声色,静观其变吧。”他对扶苏建议道,“我相信真相很快就会水落石出了。”

然而,扶苏却拒绝了蒙恬的“好意”,执意选择“遵从皇命”。临死前,扶苏感叹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随后便挥剑自刎了。

扶苏死了,蒙恬傻了。在蒙恬的计划中,原本在万不得已时,他可以挟皇子以令诸侯,以清君侧为借口,挥师南下。如果是这样,凭借自己强大的精兵,谁人能掠其缨?

然而,扶苏的死打乱了他的计划。此一时彼一时,如果他再起兵,那就是大逆不道,是谋反了。如果这样,不但他一世英名被毁,而且还会连累先祖蒙受不白之冤、奇耻大辱。在生存与名利面前,他茫然了、犹豫了、困惑了,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就在蒙恬犹豫不决时,赵高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高瞻远瞩的赵高料定假传圣旨这招只是缓兵之计,仅靠这样一封没头没脑的假圣旨,是不能将扶苏和蒙恬赶尽杀绝的。于是,在送诏书时,赵高还顺带派出了一支由精锐士兵组成的“特工队”。

事实证明,这支“特工队”果然不辱使命。他们趁蒙恬恍惚之际,出其不意地生擒了他。最终,赵高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蒙恬打入大牢,置于死地。

没有最狠,只有更狠。在这场帝位之争中,心狠手辣的胡亥和赵高之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了扶苏和蒙恬,原因很简单:扶苏和蒙恬太谦让,或者说太小瞧对手了。对手出拳后,他们根本就没有还手的意思,所以只能眼睁睁地付出生命的代价。

赵高和李斯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假诏继位。

载着秦始皇遗体的马车一路快马加鞭地回到咸阳后,这才发丧。此时,李斯拿出了一份由赵高篡改后的遗诏,宣布胡亥继承皇位,是为秦二世。至此,这场政治阴谋总算是尘埃落定了。

在整个过程中,赵高充分发挥了高人一等的组织策划能力,一系列组合拳紧凑有力,看似完美至极,无懈可击。然而,事实上,有一个人原本可以拔剑而起,打碎赵高的美梦,改变这一切的。

他,就是蒙毅。

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和从武的蒙恬相反,他选择的是从文。因为才华出众,蒙毅很得秦始皇信任,被封为上卿(仅次于丞相的文官)。在处理朝中大臣的奏章时,秦始皇常常求计于蒙毅,而且每次出巡,都会将他作为贴身侍从留在身边。如果秦始皇在临终时把遗诏交给蒙毅,那么,历史将从此改变。

然而,秦始皇病重期间,早有预谋的赵高就把蒙毅支走了,让他到各地名山大川去祈祷,保佑秦始皇龙体康健。

缺乏斗争经验的蒙毅怎能料到其中的心机,马上兴冲冲地上路了。对他来说,明知这种做法没有效果,但只要能为秦始皇做一点事,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其实,赵高和蒙毅很早之前就结下了梁子。当时赵高犯了大罪,秦始皇叫蒙毅依法惩治他。蒙毅不敢枉法,剥夺了赵高的官职,并将他定为死罪。可是,就在赵高要被送上断头台的这一天,秦始皇突然回心转意,不但特赦了赵高的过失,还恢复了他的官位。

这样一折腾,对赵高来说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也帮他明确了蒙毅这个敌人。

支走了蒙毅,赵高才有机会篡改遗诏,假传圣旨。而等后知后觉的蒙毅再回来时,已经物是人非了。皇宫还是那座皇宫,赵高还是那个赵高,李斯还是那个李斯,但皇帝已经不是那个皇帝了,扶苏和蒙恬也不是那个强强组合了。

很快,蒙毅便被睚眦必报的赵高强加上了各种罪状,送上了断头台。

这真是“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