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20509300000074

第74章 真正的义士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匈奴且鞮侯单于病死,长子狐鹿姑单于继位。狐鹿姑单于为了缓和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派使者到汉朝去报丧。报丧是假,探听虚实是真,他的用意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汉武帝是何等聪明之人,顺水推舟也派人去匈奴吊唁,目的自然和匈奴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陵虽然听得风声说家人已遭汉武帝毒手,但远在他乡,听风便是雨的事说不清。总之一句话,他还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汉使的到来,让他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有空就往汉使的房间里钻,结果一来二去,一切事实都水落石出了。

李陵对使者说:“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无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使者说:“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

李陵说:“乃李绪,非我也。”

李绪曾为汉朝塞外都尉,后来匈奴人进行围城时,他识时务地投降了匈奴,被匈奴委以重任,当了匈奴士兵的“总教头”。李绪知恩图报,教得非常卖力,但结果却连累了李陵。

话说李陵当时在万般无奈下,归降匈奴的那一天,他就暗暗发誓,不为匈奴出一谋一策,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回到中原去。然而,因为李绪的关系,他的老母和妻儿都死于非命。他把怒气都发泄在了李绪身上。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李陵以暗杀的方式解决了李绪。总教头的死,引起了匈奴的高度重视,最终调查的结果是李陵有重大作案嫌疑。狐鹿姑单于的母亲大阏氏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非要李陵偿命不可。

按理说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狐鹿姑单于爱惜李陵的才华,因李家世代为将的声望,以及与之交战时英勇的表现,对他非常佩服,不忍心处死李陵。于是,他将李陵藏于北方偏僻之处。

直到狐鹿姑单于的母亲死了,狐鹿姑单于才派人把李陵接回来。互诉愁肠之后,狐鹿姑单于封李陵做右校王,以抚其心;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做老婆,以磨其志。

一边是残酷无情,一边是有情有义。财色双收的李陵被狐鹿姑单于的情义所打动,于是,他彻底背叛了汉朝,决定死心塌地跟着匈奴干。从此,他决心在异国他乡度过此生。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李陵做了右校王,还娶了单于的女儿为妻子。接下来,就到他为匈奴出力的时候了。狐鹿姑单于没有让他带兵去攻打汉朝,而是去搞定一个人。这个人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他宁愿到北海去做牛做马,也不愿投降匈奴。他就是苏武。

话说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他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苏武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弩。唯一与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要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就在苏武以为他就将这样“不知今夕是何夕”地过完一生时,李陵的到来让他激动异常。

古人的四大喜事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异国他乡,数年与鸟兽为伴,心中的孤独可想而知,李陵的出现让他喜不自胜,两人同在朝中为官,平常抬头不见低头见,自然是相当熟悉了。因此,面对他乡遇故知,苏武抱着李陵久久不肯撒手,全然不顾两个都是大老爷们。

然而,两人亲热了好一阵,苏武觉得情况似乎有点不对,异国重逢,为何李陵的身子僵硬如许,阴冷如许呢?苏武不傻,脑子一转,已明白了几分。

李陵直到这时说话了,一开口还是客套话:“一别多年,苏兄别来无恙?”

苏武苦笑着答道:“冰天雪地,鸟兽为伴,冷也罢,热也罢,苦也罢,甜也罢,活着就好。”

李陵接着试探道:“苏兄这样痛苦地活着,难道不觉得不值得吗?”

苏武冷笑道:“我之所以苟且偷生地活着,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活着再见皇上一面,交出了使节,了却了心愿,这样,就算我死了,也可以无怨无悔了。”

李陵道:“汉朝无情,不值得你这般赴汤蹈火。”随即他把自己的事说给了苏武听。苏武听了,沉默半晌,方才缓缓地来了一句:“这么说来,你不但当了匈奴的走狗,还想来劝我归降匈奴了。”

李陵反问:“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

随后,他告诉苏武两个坏消息:

一是妻离子散。你的老母已经死了,尊夫人也改嫁了,儿女下落不明。

二是兄死弟丧。你的兄长苏嘉曾为奉车都尉,但自从你到匈奴后,也是厄运连连。一次随皇上游玩时,不小心撞上宫中的柱子,把车辕撞断了,触怒了圣颜,被汉武帝赐死了。你的弟弟苏贤为骑都尉,一次跟随皇上去祭祀土神祠时,一不小心惹了祸,一位骑马宦官和黄门驸马在上船时,因为“争先恐后”而生了“摩擦事件”,结果是“骑马”胜“驸马”,驸马被挤进河里溺水而死(过程令人费解)。事情发生后,皇上很震惊,令苏贤去调查这件事,结果自知罪不可恕的“骑马”宦官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害得苏贤没办法向皇上交代,结果惶恐之下,选择了服毒自杀。

结论是:自你离开后,汉朝还是那个汉朝,皇上还是那个皇上,而你苏家却早已不是那个苏家了。

随即,李陵进行了最后的总结陈词:“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思,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被拘禁,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在这里虚度光阴了!”

李陵充分发挥了其说服能力,满以为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定能手到擒来,把苏武彻底征服。

苏武听说家事后,大颗大颗晶莹的泪珠直流。良久,他终于说话了。他的话一出口,便如一盆冷水浇得李陵羞愧难当:“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话尽如此,多说无益,如果你是来叙旧的,欢迎;如果你是来劝降的话,请回!”

李陵终究不想就这样放弃对苏武的劝说,叹道:“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咱什么也不说了,咱只叙旧情,不醉不归。”于是他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希望能用酒力说服苏武。然而,事实证明,李陵的一切都是徒劳。

当李陵再提归降的事时,苏武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

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这是一次残酷的见面,苏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李陵不如意的生活。仕途蹭蹬,独居异国他乡,纵然李陵心高气傲,纵然有所坚持,但终究还是在湍急的命运中随波逐流,逐渐迷失了自己。

的确,不是所有人,经过命运的淬火,都能炼成金刚不坏之躯,有的是焚毁,有的是夹生,李陵究竟属于哪一种?和苏武谈话时,李陵流露出了生不如死之叹,看来,锦衣繁华、温柔富贵皆不能安慰一个负荷太重的灵魂。他在黑暗中的挣扎,越发使自己伤痕累累。

从此,漫漫长夜,浩浩白昼,荣华富贵,权色美人,李陵的思乡之情挥之不去,心中的忧愁遣散不开。风中的悲歌,是否可以代表他的心声: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雨鉴,多少泣黄泉?

后人对李陵的这场悲情剧有四叹:

一叹其败。李陵扬威异域,血染征衫,因无救援而败。

二叹其冤。汉武帝重用路博德,却错看其人品,因为他公报私仇而造成了最终李陵的兵败。

三叹其节。李陵不能死节,不但招致自己的奇耻大辱,而且造成了汉朝的奇耻大辱。

四叹其累。李陵归降匈奴后,不但招致自己的奇耻,而且连累一代文学家司马迁惨遭腐刑。

就这样,李陵一直生活在自责、自省、自卑之中。直到汉宣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后),才结束他的自赎之旅,踏鹤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