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20509300000052

第52章 后院两把火,烧断造反路

暂且抛开公孙弘和汲黯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争斗不说,先来看一下汉武帝和诸侯王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争斗吧。

汉武帝和宗亲之间的关系飞流直下,原因都是主父偃“推恩令”惹的祸。

故事回放到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季,又到了各大诸侯王法定入朝觐见的时候。汉武帝本着本是同根生的原则,为代王刘登、长沙王刘发、中山王刘胜、济川王刘明这几个“哥哥王”举行了隆重的接风宴。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面对几位远道而来的亲人,汉武帝自然也是很乐,于是把酒言欢,其乐融融。不料酒过三巡,菜凉三分时,宴席上突然传来一阵哭泣声。众人一惊,但见济川王刘明的脸像三岁娃娃的脸,刚才还是满脸挂笑,此时却是满脸挂泪。

“兄长何故而哭?”汉武帝惊问道。

“愚兄不曾哭。”刘明语出惊人。

“兄长明明在哭,眼角还有泪水,为何说不曾哭?”汉武帝一脸惑色。

“愚兄哭天下人该哭之事,悲天下人该悲之事,人人皆会哭,这是人性本然,所以愚兄不曾哭。”

“兄长遇到什么悲伤之事,说来听听。”汉武帝问。

刘明闻言马上收住了泪水,说道:“现在朝中大臣动不动就弹劾、贬低我们这些诸侯王,根本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哦,原来如此。”汉武帝若有所思道。

刘明所说,也正是其他几位诸侯王共同的“伤痕”,于是他们纷纷揉眼睛擦鼻子声泪俱下地述说各自遭遇的不幸。

接风宴成了“哭宫宴”,这是汉武帝没有料到的。为了不使事情发展到“水漫皇宫”的严重局面,汉武帝当即拍板,马上给出承诺——“伪推恩令”,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第一,全方位提高各诸侯王的待遇;第二,减少各部门对诸侯王的制约。

这里之所以把汉武帝的这个推恩令叫“伪推恩令”,一是因为这只是汉武帝接风宴酒后的一种“承诺”,只是他伪善的表现。他心里并非真的想让这些诸侯王就此当家做主,过上好日子。这一点从后面汉武帝的出尔反尔中就可以看出来。二是因为后来主父偃出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推恩令”,为了使读者不混淆,且把这个叫作“伪推恩令”吧。

“伪推恩令”一实行,各大诸侯王以为解放了,可以享受了,本性瞬间暴露无遗。于是他们该干的事干,不该干的事也干,奸淫乱伦、贪赃枉法、结党拉派、滥杀无辜……

这样的后果是汉武帝没有想到的,正如一首流行歌曲《过火》中所唱的那样,“怎么忍心怪你犯了错,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随后,汉武帝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了深刻反思,得出的结论是:朕给各大诸侯王的自由是有点过火了。

而正当汉武帝为这把“火”担忧时,主父偃站了出来。他把汉武帝的“伪推恩令”抹去了一个字,经过加工和包装,隆重地推出了“正版推恩令”,不但扑灭了汉武帝心中的火,还点燃了另一把火。

主父偃的“推恩令”明面上是推行汉武帝对皇族的“皇恩浩荡”,实际上却是一招“欲扬先抑”。说白了就是晁错当年削藩政策的延续,只是把名字改了一下,来了个换汤不换药的“欲削先恩”。

按照主父偃的说法,各大诸侯王是从汉高祖时就分封下来的,一代传一代,枝繁叶茂,然而继承王位的人只有嫡长子这一个,其他的骨肉至亲不能拥有寸土寸地。皇上允许各诸侯王分封他们的子弟儿孙,这样既可以显示陛下的皇恩浩荡,又能达到分散和削弱诸侯的目的。

面对“先恩后削”这样极具包装性和隐蔽性的“推恩令”,汉武帝在“妙极、妙极”声中对各大诸侯王进行了暗示。梁王刘襄和顷王刘延很懂事地马上付诸行动,汉武帝很高兴。在嘉奖他们的同时,还给了他们一项优惠措施,可以制定自己的封号。

开了个好头后,各大诸侯王在一片“推恩令”中,把各自的封国“推”得四分五裂,推到最后大有“国将不国,王侯泛滥”的地步。对此,汉武帝还不放心,为了更好地监督和控制各大诸侯王,他还延续汉高祖刘邦首创的作风,派朝中的官员担任诸侯王的相国和中尉。

国已不国,诸侯国中两个最大的官职——相国和中尉——也被局外人把持,可以说各诸侯国已面临生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了。都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淮南王刘安成了第一个起来造反的人。

提起淮南王刘安,不得不提他的父亲刘长。

刘长是汉高祖刘邦最小的儿子。其母亲原本是张敖宫中的宫女,后来张敖为了讨好“准岳父”刘邦,在刘邦路过赵地时,为他安排了一夜情,而一夜情的女主角就是刘长的母亲。再后来,张敖的手下贯高等人谋反,赵国上上下下受到牵连,刘长的母亲也因此入狱。然而,正在这时,刘长的母亲已怀上刘长,其弟赵兼专程入京请求当时的朝中红人僻阳侯审食其帮忙。但是,审食其因为其情人吕后的一顿怒骂而没敢将此消息告诉汉高祖,最后弄得个“刘长生,赵美人死”的悲惨结局。

为了弥补过失,刘邦后来分封刘长为淮南王。而刘长后来听说自己母亲的死因后,对审食其怀恨在心。后来吕后倒台,汉文帝上台,刘长利用汉文帝对他的宠爱,亲手杀死了审食其。

后来,刘长变本加厉,最后竟然联合柴武的儿子柴奇图谋不轨,最终事情败露。饶是如此,汉文帝还是舍不得处死这个“唯一的弟弟”,只是把他发配到荒蛮之地去改造。然而,刘长不堪忍受这样的屈辱,选择了“不食嗟来之食”,最终活活饿死。

汉文帝为了摆脱迫害兄弟的罪名,把刘长所管辖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分别封刘长的三个儿子为王:长子刘安为淮南王;次子刘勃为衡山王;三子刘赐为庐江王。

刘长的故事到此暂告一个段落了,接下来轮到刘长的儿子刘安登台演出了。七国叛乱时,吴王刘濞曾派使者到淮南国,劝说刘安起兵共谋大事。刘安因父亲的死对汉文帝耿耿于怀。虽然汉文帝让他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但他的造反之心却与日俱增。刘濞就是算准了刘安的命门所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就把刘安说服了。

正当刘安要一脚踏上贼船时,关键时刻,淮南的相国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作为朝中派来监督和制约诸侯王的相国,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阻止各自的诸侯王做出反叛行为。淮南国的相国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知道仅仅进行劝告是无济于事了,于是来了个将计就计,顺着刘安的意向说了这样一句话:“大王想起兵,臣愿做先锋。”

连“身在封国,心在朝廷”的相国都愿帮自己,刘安高兴之余,想都没想就把手中的兵权交给了这个先锋。出人意料的是,相国把兵权拿到手后,非但没有带兵出征,反而紧闭城门,断绝和刘濞的一切来往。

刘安追悔莫及,无奈空有王位手无兵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濞率领七大诸侯国风风光光地踏上了大展宏图之旅。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七国之乱轰轰烈烈地开始,却是凄凄凉凉地结束。淮南王刘安因为举事未遂而没有被追究相关责任,他的弟弟衡山王刘勃更是因为严拒和刘濞同流合污而得到汉景帝的赏识,被封为济北王。刘赐则继承了刘勃的封号,改庐江王为衡山王。至此,刘安三兄弟各自独霸一方,一时间国内无二。

汉武帝上任后,对堂叔刘安很是敬重,这使得原本就骄奢淫逸的刘安更加放荡不羁。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刘安终于坐不住了,他借用“彗星划空而过,天下必有大事发生”的神秘谣言,揭开了新一轮诸侯王叛乱的序幕。

他的造反和他父亲刘长一样,也是“兵马未动,准备先行。”首先,他让自己的女儿带上金银珠宝来到长安,作为间谍长期住下,买通汉武帝身边的宦官,朝中的风吹草动都在刘安的掌握之下。其次,他拉拢自己的弟弟刘赐下水。

刘赐也是不安分的主,听说大哥想举事,二话不说,表示完全赞同,并且厉兵秣马,随时准备起兵。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刘安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后,只等找个造反的理由便可上路了。然而,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没有等来东风,后院却无端着火了。烧起这把火的是刘安的太子刘迁。

事情是这样的。刘迁从小不学无术,后来知晓父亲有造反的意向后,他便开始学习剑法,想在将来举大事时为父亲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刘迁想法是美好的,愿望也是美好的,但现实却并不那么美好。

寻常人学武练艺讲究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而纨绔子弟讲究的却是花拳绣腿,过把瘾。毕竟个中艰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刘迁无疑就是这样的人。他学剑没几个月,才刚入门,便夜郎自大,目空一切,并且给自己起了一个响当当的绰号——“天下第一剑”。如果他只是在心里有这个理想和愿望那倒也罢了,毕竟朝着这个目标和方向努力总是好的,说不定十几二十年后就真的梦想成真了。然而,刘迁心里是真以为自己“天下无敌”的。本着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原则,他只要听说哪里有厉害的剑客,就要去比试。这不,郎中雷被就被刘迁当作了挑战的对象。

雷被从小学剑,剑法之深深不可测。刘迁听说朝中有这样一位世外高人,自然不服气了,于是就要和雷被来个大决战。雷被虽然在淮南国也算是个风云人物,但哪里敢在“太子爷头上动手”。赢了,太子丢脸;输了,自己丢脸。为了谁都不丢脸,面对刘迁的剑拔弩张,雷被选择了剑不出鞘。

但凡武侠迷,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那就是两位大侠比武,除了必要的谦虚外,也不能欺人太甚,都得按照江湖规矩办事,否则不但被天下英雄所不齿,还会被后人归为“败类”。

面对咄咄逼人的刘迁,身怀绝技的雷被选择了剑不出鞘,按理说人家对你已经够谦让了,你应该顺着台阶往下走,及时收手才对。然而,刘迁非但不收手,还不按江湖规矩办事,拔起剑就连刺了雷被几剑。

刘迁的举动按照江湖用语来说就是不要脸的偷袭。雷被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拔剑自卫。然而,他太高估刘迁的剑法了。他的剑刚轻轻一挥,居然划破了刘迁的锦衣,伤了他的胳膊。

胜负至此立见分晓,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这就是剑客与业余剑手之间的差距。按理说刘迁应该知耻而后勇,努力学剑练剑才对,然而他并没有,他选择了报复。

时值汉朝和匈奴撕破了脸,进入冷战阶段,汉武帝召集赴前线的“敢死队”。雷被因为害怕刘迁对自己“一剑之仇”进行报复,便要报名参加,想来个一走了之。

按照武侠小说里的说法,一般转身离开时便是最危险的时刻,因为这时候正是暗招子最佳的出手时机。同样,刘迁的暗招子也在这个时候出手了,结果雷被中招了——他被“软禁”了起来。

然而,刘迁还是小看了雷被的本事,雷被成功越狱脱逃。雷被死里逃生后,没有再选择沉默,而是立马赶到长安,向汉武帝告了状。

刘安听说后,心中大骇,以为自己谋反的事情暴露了,便要立马举事,把目光对准了汉武帝的皇位。

然而,汉武帝只是派中尉(相当于司法部副部长)段宏来淮南调查“太子阻拦雷被参加敢死队”一事,其他的事一概不问。这让正准备狗急跳墙的刘安心里稍感安慰。最后虽然调查的结果属实,但汉武帝并没有按照汉朝法律判处刘迁死刑,而只是削了淮南两个县作为惩罚。

刘迁在后院放的这把火,把刘安惊出了一身冷汗。随后,他的孙子刘建的第二把火,直接把他推向了无底的万丈深渊。

刘建放火的原因是为了替父亲刘不害泄恨。如果说刘迁是刘安最宠爱、最喜欢的儿子,那么刘不害就是刘安最不宠爱、最不喜欢的儿子了。刘府上上下下都不把刘不害当人看,太子刘迁更是对刘不害到了苛刻残酷的地步,处处打压,处处排斥,把刘不害逼入了无处容身的境地。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愤怒的刘建没有像他父亲那样选择逆来顺受,而是选择了大义灭亲。他上京检举了刘迁曾阴谋诛杀朝廷派来调查雷被一案的中尉段宏一事。

原来雷被上京告状后,刘安以为自己举义的事败露了,便和太子刘迁密谋杀死前来调查的中尉段宏。不料段宏只是就事论事地调查刘迁和雷被之事,并没有涉及其他事情,刘安也就临时放弃了“暗杀令”。段宏在刀架上走了一圈却浑然不知,真可谓福大命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刘建的检举和告发,引起了以汉武帝为首的汉朝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当时身为廷尉(相当于司法部部长)的张汤上场了,负责调查此事。

迫于形势的压力,刘安再次准备将造反行动提前。当然,也许是为了使自己获得信心,总之,他没有调兵遣将,拉拢有识之士入伙,反而是去制造皇帝的玉玺、符节等东西。在他看来,皇位只等他那一声“我要造反”的令下便唾手可得。

然而,事实证明,刘安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廷尉张汤如天神般到来,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并且直接给刘安开了一个罚单:把太子刘迁交出来。

交还是不交,对刘安来说这是个问题。把太子刘迁交给他们,等于把自己也交出来了;不交吧,如何向廷尉、向朝廷、向汉武帝交代呢?

眼看刘安犹豫不决,太子刘迁来了个舍生取义,企图挥剑自刎。前面大家已经对刘迁的剑法有所了解了,这一次,他的剑自然也没有刺进自己的脖子。

太子的自杀把刘安逼上了绝路,他知道再也不能等了,于是来了个两步走。第一步,刘安派了一些亡命剑客到朝廷。当然,他们不是去行刺汉武帝的,而是伺机对此时已威震朝野的卫青动手的。刘安觉得只要干掉了卫青,中央军队就会群龙无首,到时候便不攻自败。第二步,刘安计划等他弟弟刘赐的兵一到,就联合起兵直指长安,目标只有一个,锁定在汉武帝的皇位上。

然而,刘安没有等来刘赐的大军,却等来了朝廷派来的大军。

原来,刘安拒不交出太子,张汤并没有灰溜溜地打道回府,请汉武帝定夺,而是在“内应”刘建的帮助下,来了个夜间强行抓人。刘迁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就被带走了,随同刘迁带走的还有玉玺、符节等造反用品。

至此,刘安造反的阴谋完全败露。张汤马上派人连夜进京向汉武帝进行了工作汇报。汉武帝得到了铁证如山的证据,并没有再对这位敬重的叔叔手下留情,马上对刘安下达了“逮捕令”。

当汉军把刘安府团团围住,刘安还在做白日梦,以为是弟弟刘赐带兵来支援了。等他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已是穷途末路,追悔莫及了。不成功便成仁,最终,刘安选择了自我了断。

张汤本着一网打尽的办事风格,将太子刘迁和参与造反的同谋统统处以极刑。就连和这件事沾上一点边的人,也都入狱等候发落。由此可见张汤办事之严酷可不是浪得虚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