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20509200000027

第27章 煮熟的鸭子飞了

就在刘秀大展雄才时,更始皇帝刘玄也没有闲着,他为了江山社稷着想,为了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大肆采取招降的措施,主要政策是:先降者复爵位。

“先降者复爵位”的意思就是各地市的官员臣民只要先来投降更始政权,不但可以确保人身安全,而且原先的官位和爵位不变,待遇不变,管辖地不变。

先来先得,后来没有。总之,刘玄幻想着以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方法引诱万众臣服。

客观上来分析,这样的措施和政策是很吸引人的,关键是如何落实。刘玄为此使出了第二招:分遣使者徇郡国。恭喜上谷郡和渔阳郡,成了刘玄政策的“试验田”。

上谷郡(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在汉朝是一个军事地位极重的边郡。刘玄把招降的“第一把火”烧在上谷郡,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行动的。

然而,刘玄选对了措施,选对了政策,选对了目标,却选错了人。虽然刘玄自认为派出招降上谷郡的这个人还不错,但他忽略了上谷郡的太守耿况的强大。正是耿况的强势,更加彰显出了招降使者的平庸。

听说招降使者到来了,耿况不敢怠慢,马上带着功曹寇恂出界相迎,表达了自己的真心诚意;然后献上自己的官印,表达了自己的忠心。结果招降使者接到官印后,便没了下文——不分封也不归还。

一天过去了,耿况度日如年,心怀期待。

两天过去了,耿况如隔三秋,心盼奇迹。

三天过去了,耿况恍如隔世,心如死水。

耿况还在等待,但寇恂却坐不住了。他暴跳如雷,怒发冲冠,当即派兵包围了使者的馆驿,就归还官印提出严重交涉。

招降使者本来想捞取好处费,等着耿况对他有所表示。眼看耿况这么不识时务,他心里自然不悦,面对寇恂的包围逼迫,他心里的气更是不打一处来。

招降使者也不是吃素的,他临危不乱,极为平静地说道:“我乃更始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你一个小小的功曹还想造反不成?”

寇恂也不是被吓大的,他义正词严地反驳道:“我只是希望你凡事三思而后行。现如今天下刚刚安定,新朝的恩泽还没有达到四海广施的地步,你持节奉命而来,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朝廷。你的一举一动,各个郡国都伸长了脖子、睁大了双眼在看着呢!现在你一来就胡作非为,失信于天下,失义于吏民,这样下去如何使其他郡国臣服呢?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如果能尽快把官印还给耿太守,你才能弥补过失。”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对此,招降使者无言以对,无话可说,无计可施,无可奈何,只好老老实实地把官印交出来,然后宣布耿况为上谷太守,最后灰溜溜地走了。

渔阳郡(今北京市北部)毗邻上谷郡,地理位置虽然同样重要,但因为这里太乱,政府部门长期处于瘫痪状态。但是,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牛人,渔阳郡就出了两位大牛人,他们分别是彭宠和吴汉。

彭宠是典型的“官二代”。他的父亲彭宏在汉哀帝时是渔阳太守,行事果断,办事公正,在边塞很有威望,但是因为不愿“归附”王莽,结果被杀。出于补偿,彭宠被安排在了大司空王邑手下当差,并有幸追随王邑参与了昆阳大战。不过,因为胞弟投靠了革命军,彭宠害怕受到牵连,便拉上好朋友吴汉一起当了逃兵。可天大地大何处才是安身之处呢?最终,彭宠和吴汉选择了回渔阳郡。

在彭宏老部下的帮助下,彭宠和吴汉很快就在这里安顿下来,并且因地制宜地做起了生意。

这次刘玄派到渔阳郡的招降使者是韩鸿。韩鸿是个财迷,对财很贪婪,对富很炫耀。

听说朝廷派的招降使者要来了,精明的吴汉马上找到彭宠进行了一次密谈,两人达成共识,利用好这次机会,取代渔阳太守。要想达成这个目标,必须要先找韩鸿而贿赂之。

贿赂之事由吴汉负责。他守在渔阳边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千里迢迢而来的使者韩鸿献上了厚礼。韩鸿原本就是爱财之徒,得到吴汉的钱财后,自然喜不自胜。俩人再一聊天,又发现原来都是南阳老乡。他乡遇故人,韩鸿大呼相见恨晚。

随后,在吴汉的指引下韩鸿进入渔阳境内,并有意“回避”了同样来边境相迎的渔阳太守。一路上,韩鸿发现吴汉是位德高望重之人,可与之计事。

“将军已深入渔阳境内,然太守却踪迹全无,按更始帝的‘先降者复爵位’的政策,这个太守人选应该易位才是。”吴汉开始下套。

“言之有理。只是不知这太守一职当予何人?”韩鸿立马中计。

于是,吴汉顺水推舟地推荐了彭宠。

韩鸿得了吴汉的好处,又听了吴汉的好话,决定把手中的权力用好,于是当即拜彭宠偏将军,行渔阳太守事,同时授吴汉安乐县县令之职。就这样,渔阳郡以这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完成了新旧政权的交替。

从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刘玄派出的招安使者素质良莠不齐,他们要么态度傲慢,不可一世,要么唯利是图,动不动就要求请客送礼,所以,在招抚过程中,买官卖官的现象存在,钱色交易的现象也存在,各地方的关系处理得并不是很和谐。有的地方名义上挂靠更始政权,但现实中却对更始政权一点也不信任,甚至完全是独立的,谁也别动他的一亩三分地。

尽管刘玄的“先降者复爵位”政策在“分遣使者徇郡国”过程中存在了一些漏洞和弊端,但最终的效果却是不错的。王莽的新朝被彻底推翻,更始政权是当仁不让的大功臣,“人心思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这里还需要提一下两位重要级人物。

第一个重要级人物叫刘永。刘永是刘氏宗亲,独霸一方。此时,刘永主动投降,刘玄当然高兴了,立即给了他一个封号——梁王。

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叫樊崇。

比樊崇名字更响亮的是他的团队——赤眉军。赤眉军虽然和汉军在昆阳大战中有过合作,但昆阳大捷后,汉军发生了内讧,刘秀的大哥在这场政治风暴中被残杀,因此,赤眉军选择了和汉军分道扬镳,各奔东西,转战他地。

然而,他们的发展速度和更始政权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在更始政权成功消灭新朝,号令天下时,樊崇决定归顺更始政权,并很快派使者送信给刘玄,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表示愿意归顺。

本着来而无往非礼也的原则,刘玄也派使者去面见樊崇,请他们到洛阳一聚。

于是,樊崇激动之余,马上带了手下二十多名“高管”浩浩荡荡来到洛阳。樊崇的如意算盘有两个,一是亲自来洛阳,可以表达自己的诚意;二是可以为属下谋更多的福利。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樊崇不会料到,算来算去,结果竟然会是一场空。刘玄刚开始对他们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又是请客又是吃饭,热情而周到,体贴而细致。然而,好景不长,新鲜一过,刘玄很快就对樊崇等人不感冒了。

原来,近来归顺的人实在太多,他忙得不亦乐乎之余,自然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了,因此很快就对樊崇等人淡漠了。好在朱鲔等人及时提醒了刘玄,刘玄这才恍然大悟似的,立马把樊崇等人统统封为列侯。

赤眉军主帅主动送上门来,信誓旦旦地表示愿意归顺更始政权,按理说,刘玄应该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特别厚待樊崇及其部将才对。然而,刘玄的先热后冷,已经让樊崇自感颜面无存;此时刘玄又补偿性地封他为列侯,在别人看来是天大的好事,但在樊崇眼里却是一种污辱。

刘永一来投降,马上被封为王爷,他堂堂赤眉军“带头大哥”仅仅被封为侯。再说他拥有昆阳联手抗敌之功,山东牵制敌军之功,可以说王莽政权的灭亡,他功不可没啊!现在刘永只是因为和刘玄沾亲带故,就被封了王,这对心高气傲的樊崇来说自然是一种污辱。更为气愤的是,就算樊崇屈居列侯之位,但刘玄只给了他封号,并无实权,也没有封地,这样大打折扣是樊崇等人无法接受的。

樊崇还没有发作,朱鲔先发作了。他找到刘玄,希望他给赤眉将帅封国封地,好让他们回去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安天下人心。然而,对此刘玄几乎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原因很简单,不是朱鲔说的没道理,而是刘玄对朱鲔有想法。

前面已经说过,朱鲔等人当初立刘玄,是把他当傀儡来使用的,但此时刘玄通过玩权术,早已完成了屌丝男的逆袭,把权力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上,反而把朱鲔等元老级辅佐大臣当成了傀儡。因此,此时朱鲔主动站出来为赤眉说话,虽然出于一片公心和一片真心,但刘玄却将他的话当成了驴肝肺,根本听不进去。

刘玄在断然拒绝朱鲔的建议后,还做了一件过火的事——软禁樊崇等人。他认为,只要把樊崇等人留在洛阳,就可以很好地防止他们不听话、不安分、不臣服。

樊崇等人原本火热的心已冷冻结冰,如今面对刘玄的软禁,他们的心彻底死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们决定三十六计,逃为上计。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樊崇等人很快找到机会,逃出了洛阳城,逃回了他们的大本营,重新当起了“山大王”。

就这样,煮熟的鸭子飞了。赤眉军归顺更始政权的事就这样被弄砸了,这也使更始政权一统天下的目标变得困难重重。而这一切,都是愚昧无知、目空一切、骄傲自满的刘玄自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