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20509200000018

第18章 站直了,别趴下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刘秀所料。是夜,他和他的“十三鹰”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官军一个措手不及。还没等王邑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十三鹰”已经扬长而去了。

成功突围后,刘秀等人来到了定陵、郾城。郾城和定陵的守将见到他们先是惊讶万分,万万没想到刘秀等十三人能从王邑的百万大军中突围出来,随即又做苦笑状。王邑大军压境,刘秀等人冒死前来,目的不言而喻,想请他们去救援昆阳。可是昆阳这叶扁舟如今已置身于汹涌澎湃的汪洋之中,被敌人重重包围,层层设防。要他们这点人马去救援,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所以,无能为力、爱莫能助的他们自然只能露出尴尬的苦笑来了。

接了风,寒暄后,守将们不等刘秀等人开口,就来了个先发制人,大致意思是说各位英雄好汉既然能冲破千难万险到这里,也是缘分。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聚,无缘对面手难牵,既来之则安之,不如在这里暂且先住下,待我们打探清楚了昆阳的情况再从长计议。

他们的“从长计议”无非是为了先安稳住刘秀等人的托词。到时如果昆阳城真的破了,他们便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去救昆阳了。

“十三鹰”被他们的“柔功”一忽悠,觉得有道理。虽然在突围之前,他们热血沸腾,誓死壮志报国,然而,经过九死一生的突围,他们才发现活着真好。

在生与死的当头,他们选择了生,选择了用沉默来回应守将们的“从长计议”。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眼看敢死队就要迷失了,身为敢死队的“带头大哥”,刘秀再一次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又开始了演讲。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你怎么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你。现在昆阳有难,你们做缩头乌龟,不肯去救援。他日你们有难,谁又肯来舍命救你们呢?况且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昆阳失守了,王邑就会立即掉转马头来攻打郾城和定陵,以郾城和定陵的军事力量定然抵挡不住王邑的百万大军。到那时,我们只能坐以待毙。大家是昆阳的希望,昆阳同样也是大家的希望,救昆阳等于救自己啊!”

刘秀这一席话说得守将们惭愧地低下了头。经过一番交头接耳,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发一半兵力救援昆阳,剩下一半守郾城和定陵,保全革命军的阵地,为救援留后路。

众人的“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说到底还是存了私心,出于公心的刘秀自然不会罢休,他接着反对道:“众人齐心,其利断金。我们现在兵力本来就少,再分散的话,就会被敌人各个击破,只有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才能由弱变强,才能和敌人对抗。分兵留守,你们守什么?不是守城,是守各自的财物吧?”

刘秀所言句句一针见血,点到了守将们的心里,也捅破了他们心里最后那层窗户纸。羞愧难当的守将们选择了及时悬崖勒马,做出了“乃悉发之”的军事部署,决定倾巢而动,全力救援昆阳。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刘秀突围去搬救兵后,镇守昆阳城的王凤、王常的日子可想而知,只能用“苦熬”来形容。

王邑为了显示百万雄师的威力,对昆阳发动了最为猛烈的进攻。他原本以为凭借自己超强的实力,拿下小小的昆阳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很快就发现昆阳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捏的软柿子,而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伤亡惨重,血流成河,昆阳城屹立不倒。

对此,严尤主动站出来,为主帅王邑解忧道:“昆阳虽小,却很坚固,恐怕一时半会儿拿不下。我们现在犯了屯兵于坚城之下的兵家大忌。汉军的主力现在正在围攻宛城。宛城是敌我两军的分水岭,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我们现在应该派大军直接去宛城,和宛城里的官军里应外合,消灭他们的主力,生擒伪天子刘玄,那时昆阳便不攻自破了。”

对此,王邑几乎想都没想就直接否定道:“我现在拥有百万雄师,如果连一座小小的昆阳城都无法拿下,怎么显示我们官军超级无敌的大威力呢?当务之急是尽全力拿下昆阳城,先来个血腥大屠城,然后纵酒放歌,凭借胜利之势前进,那滋味才算美啊!”

王邑说完,马上就将此番豪言壮语付诸行动,对昆阳进行了更为猛烈的进攻。

王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用高射炮打蚊子。

果然,面对官军的狂轰滥炸,昆阳城再牢固,士兵再英勇,军民再团结,一万守军怎么能抵挡得住百万敌军的强攻呢?

结果已无悬念,城破人亡的命运已被注定。也正是因为这样,汉军在坚守七日后,在苦等援兵无望的情况下,终于动摇了。

王凤找王常商量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如今再这样抵抗下去,不是和官兵过不去,而是和自己过不去了。这样下去城迟早要被攻破,为了给大家一条生路,我们还是投降吧。”

“再等等吧。”王常是个宁可战死,也不愿投降的人,但现在的问题不是他一个人的生死,而是城里几千男女老少的生死,他也强硬不起来了。

最终,王凤和王常两人也没有进行口水战,而是选择了“笔战”。他们招来一些民众代表,以民主的方式,采用不计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最终,以王凤为首的主降派以绝对优势战胜了以王常为代表的死守派。

少数服从多数,于是,昆阳城头很快竖起了白旗,接着城门打开,汉军向城外的官军喊话:“我们不打了,我们投降了,请你们进城来吧。”

得知汉军投降,王邑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汉军这使的是空城计吧?第二反应是这太不像话了,汉军这时候怎能投降呢?第三反应是太不够意思了,打不过就举手投降,一点都不好玩。

“三个反应”加在一起,王邑得出结论:这时候批准汉军投降,太便宜他们了。因此,面对本可以兵不血刃直接占领昆阳的机会,王邑居然把头摇得像拨浪鼓,马上叫人回话:“站直了,别趴下,咱们继续打!”

严尤一看,这样闹下去会坏事呀,马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将军啊,《兵法》云‘围城为之阙’,就是说围城总要给人留一条出路。宛城那边的汉军主力听说昆阳降了,肯定害怕,咱们真正的战场还是在宛城那边,消灭汉军主力部队才是当务之急,不要因为一己之怨而耽误了整个战局啊!”

事实上,这个时候严尤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王莽安排给王邑的智囊团也不甘落后,集体上场,齐谏王邑接受汉军的投降。

然而,王邑是个很有特点的人物,他一直奉行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这句名言。于是,他再次力排众议,固执己见,决定和汉军厮杀到底。

昆阳城里的汉军是可怜的,是悲哀的,他们只剩下苟延残喘的死亡之路了,连投降这条不光彩的活命路都被堵住了,王邑逼着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誓与昆阳共存亡。

与此同时,刘秀已成功争取了外围汉军的全力救援,接下来是他“亮剑”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