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祝酒词:最打动人心的酒桌礼仪和说话技巧
2049600000030

第30章 酒夜话:人话·酒话·鬼话

NO.1关于酒话

但凡喝酒总是离不开话的。如果只是一个人低头喝酒,那可索然无味,近于借酒消愁,是失意和无助的表现。所以,大多数喝酒的场面,往往是高朋满座,大家推杯换盏,大声地说着酒话,那喝酒的气氛也就轻松热烈了。

酒话当然是酒后之话。往往是先喝一两杯酒滋润喉咙,等有了三分的酒意后,这样才算是真正开始了酒话。酒话涉及的内容也极广泛,不管是正儿八经的消息,还是见不得光的传言,都可用来揶揄取笑助兴。当然,酒话中最多的还是荤段子,一套一套的,老爷们听了往往是肆无忌惮地咧嘴大笑,小姑娘们则是抿嘴偷笑。比如,主人敬酒,不胜酒力的客人必然推辞:“不行不行。”作为主人,趁着高兴,破口而出:“哎!男人不能说‘不行’,女人不能说‘随便’。”这是酒话,又能劝酒。再比如,说“搞一个”,也就是干一杯的意思。如果有人不盛酒力说:“不能搞。”那么公关大姐却突然说:“没关系,就我们两个搞一个。”全桌肯定乐翻天。这也是酒话。

酒话虽然随意,但细观之下却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酒话总是围着一个人转,这个人要么是领导要么是长者,反正就是酒桌上最有权最有势者。酒话当然也得顺着领导的意思展开,领导不喜欢的不说,领导不感兴趣的不讲,涉及领导个人忌讳一类的事更不能说,否则惹得酒桌上这个中心不高兴了,大家的酒都喝不成。如果是领导讲酒话,即使是不那么可笑的,你也得咧开嘴傻笑几声,表示认同。领导说酒话时有失言之处,你也得当做酒醉。你还不能抢着说酒话,得先让那领导说足酒话过足瘾,你才能附和几下表示赞同,才可以说几句以锦上添花。酒桌上虽然无大小,但却有尊卑之分,得罪了领导,难保以后不给你小鞋穿。当然,酒话烘托得好,也可以为你带来好运。

酒话虽然不能当真,但却是有许多事情都能在喝酒当中解决的。酒能助兴,求人办事者有了酒壮胆,那些上不得台面的话也敢说了,说错了就说是酒醉之误自罚三杯。当然,被求者也少了那份公事公办的尴尬,答应求事者也是无妨,办成了说是哥们义气,办砸了也无可厚非,只推说酒话而已,旁人当然也不会较真。

酒能壮胆,可酒也能乱性,喝了酒往往会松懈了心底的那一道警戒线,往往是平时不敢说的话说了,不敢做的事做了,酒醒后幡然醒悟但已是后悔莫及。所以,喝酒虽然少不了酒话,但何妨不聊些兴趣爱好等高雅之事,这样于人于己也都是受益匪浅。

NO.2做个“酒”君子

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如何喝药酒。钟毓行礼然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何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何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所以不行礼。”

这则故事就是讲的关于酒德的事情。俗话说:文有文德,武有武德,饮酒自然有酒德。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商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生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酒德还牵涉到文明礼貌。古人吴彬提出酒要禁忌“华诞、连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谑、喷秽”。程洪毅在《酒警》中指出饮酒要“警骂座”、“警苛令”、“警趋附”、“警喧谈”、“警煞风景”。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比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词。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今天,我们还应该讲究“酒德”,做个“酒”君子,这才是饮酒的至高无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