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何澄(上)
2048000000011

第11章 与苏州名门结缘

一九〇九年冬季,何澄从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调入清陆军部军谘处后,即在北京宣武门教子胡同东头三十八号族兄何乃莹的何府东院居住(因东头连着麻刀胡同,清时何府也叫麻刀胡同一号)。教子胡同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长约六七百米。这个胡同除了何乃莹的“养园”外,巷内还有一名园叫“寄园”,是清初安徽休宁人赵吉士建造。清时著名的御制诗人沈德潜,诗人、金石学家王昶,曾在寄园寓居。教子胡同路西正对着簪儿胡同的是甘肃会馆,不远处的下斜街北头路东第一门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会馆,即清代科举世族、山西寿阳祁家祁世长于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率众集资新修的三晋会馆。但晚清时的文人雅士不管它叫三晋会馆,而是叫“云山别墅”。“云山别墅”前有四院,后有高楼,楼为二层船舫形状,回廊和楼沿着峭坡而上,晴天时可见西北群山;院内种植有桃花、杏花、海棠等花木,盛夏时,庭中海棠盛放,高过二层楼的老柳树竟能绽出灵芝,一根三秀,金光灿然,许多爱花的文人都视为奇树异事。由于近便,也由于在楼上吃饭时远处的风景好,“白云别墅”常常是何乃莹招宴的地方。

教子胡同的何府极气派,虽说比不上京城那些有名的王府,但也颇似《红楼梦》里荣国府景象。不但有正院、内院、东院、西院、东跨院和西跨院,还有三座园子:从大门直达东墙的长方形大院叫“洋槐园”,种植着几棵洋槐;东西相连的两个大园子,按方位分别叫作北园子和南园子。南园子为四方形,地势较高,中间有一座小土山,西墙根有一大堆石头。搬开石头可以逮蛐蛐,站在土山可以放风筝,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北园子为长方形,西头是养马的马厩,里面停着两辆轿车,养着两匹驯骡,是何乃莹出行时乘坐的轿车。北园子西边有一片园圃,叫西圃,养植了许多有疏雅之趣的花卉。最奇特的是一种仙人掌,开花两丛,作深黄色,尽态极妍,供人吟裳;东头有一个养花、种时鲜果蔬的暖房,数九寒冬,靠着那取暖的地炕,里边暖和异常,不但种着黄瓜、豌豆,并且还培养各种鲜花。比如那清亮的黄色腊梅、娇艳浓香的红梅,不但有花的精神,即使赏花人也会把眼神凝注在这些花的性情里。何乃莹于“庚子事变”被裭夺左副都御史、“永不叙用”后,一直赋闲在家,读书、作诗、养园、种花,虽还不到“花癖”的境界,但已是一个善养花的“养园”人,即使是昙花亦能使历久不谢。这种“一度看花约,悠悠动隔年”,“欲酿花消息,春天不肯晴”的人养花、花养人的生活,使得何乃莹成为深得花趣者之人,对花便作赏花诗,往往得佳句。曾作赏花名诗《手植盆蕉经冬犹绿晨雪静对赋诗记之》,传诵一时:

翡翠新鲜玉莹洁,天然图画自清绝。

满园寒色透重帏,窗里芭蕉窗外雪。

何乃莹除了养花、赏花、吟花,还养园。因作过一篇《养园记》,后就把自己所住的北园子及西圃称之为“养园”,自称“养园主人”。他在和冒广生的《四叠韵酬瓯隐诗家·养园》及《五叠韵写怀酬鹤亭诗家·梅隐》中云:

敢学温公独乐园,耆英强醉洛阳尊。

微闻新法行安石,且喜边防靖吐番。

笺寄隔城劳驿使,诗成织锦艳天孙。

云心几叠浑无着,眉锁春山浅黛痕。

山林何氏有名园,杜老曾开昔日尊。

到眼山河经几代,赏心花月又连番。

岁寒莫怨梅无友,春暖才看芥有孙。

相悦情深羞浅语,月波留影雪留痕。

何澄所住的东院坐北朝南是一座洋房,洋房对面是一排五间南厅,在洋房和南厅之间又有一座幽雅别致的小花园,靠西北角生长着一大丛碧绿欲滴的翠竹,中间有芍药、牡丹、玉簮和其他树木花草。小径铺着砌成图案形的五彩石子,点缀着苍苔,是何澄“毕业归国,人趋利禄,且道德坠地,人心险恶,余惟闭门读书”的好居处。

何乃莹有一子五女。儿子何兆勇,长女何兆英,精于绘画,为慈禧太后的代笔女官之一,二十九岁嫁给何乃莹的同年、同乡昔阳人李光宇,生有一女三男,长子李方惠青年早逝,长女李方瑞(后改单名李漪),北京医科大学病理科毕业后,后赴美国霍浦金大学医学院作病理研究,至今国内作研究用的白鼠,还是她从美国带回来的子子孙孙。次子李方玉,南开大学政治系毕业后,任阎锡山的机要秘书和交际科科长,对何家表兄弟们的事,帮助甚多。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做了接收大员,何家在北京的祖产也幸赖他得以保全了几年。三子李方桂,先入清华大学读医学预科,一九二四年考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改学语言学,插班大三,一年后获得语言学学士学位;一九二六年慕名进入最负盛名的芝加哥大学语言学研究所,一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又一年后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三年连得三个学位。一九二九年回国,立即为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被聘为该所研究员,当年只二十七岁輥輯訛。李方桂是中国人在世界语言学界居领导地位的两人之一,另一位是赵元任,而李方桂又被誉为“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按:非汉语是指中国境内汉语以外的语言)。何乃莹的四女儿嫁给张之洞的族孙,住在烂面胡同;五女儿嫁给清末一张姓状元之子为继媳,住在南横街。因何乃莹独生子何兆勇早殇,而何乃莹又十分偏爱何澄同胞大哥何厚吾的大儿子何泽生,于是不折近枝挑远枝,便把何澄的大侄子何泽生过继过来为子嗣。何泽生,本是依家谱“泽”字辈所取之名,但过继到何乃莹门下后,把“泽”字取消,用古体字单名何峕(按:“时”的古体字),以字浙生行世。何浙生的夫人叫陈静娴,是扬州人,长得白白胖胖,眉目极端,很有文才,书法亦好,可以说什么都好,就是不能生育。

何澄的二侄子叫何泽艮,字艮盫,单名艮,号景齐,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范科(北京大学前身)。过继给何厚惠(同治六年举人,刑部湖广司郎中)为嗣。通金石学,亦是收藏、鉴赏大家,曾在北海公园开了一家古玩铺,名叫“亩鉴精舍”。何浙生为胞弟这家古玩铺提供过不少古董。一九三二年的一天,因推了一夜牌九,适何景齐坐庄,对门亮出一对天牌,他一摸自己的牌,竟是一对皇上,统赢之后,没回家而是到澡堂子请客,结果因兴奋过度患脑溢血死在澡堂子里。何景齐生有三女一子,长女即是孙中山一九二五年二月北上患病期间在协和医院和铁狮子胡同十一号(顾维钧宅)治病养病的保健护士何芬。三女写得一手好字,工整秀丽。何景齐儿子叫何芑,字春畬,与李方桂是小时玩伴。少时,李方桂经常到他家观赏文物字画,一九七八年九月,李方桂初次由美返国,便到打磨厂找他的这位想念不已的表弟何芑叙旧,“同何五表弟一家畅叙数十年的沧桑,恍如隔世”輥輰訛;一九八三年八月,第二次回国,李方桂先请何五表弟一家前往香山饭店,带他全家到友谊商店给每个人都买了礼物,唯独何芑什么都不要,两家人共进午餐后又大逛香山饭店。第二天,何芑在自己家里回请李方桂一家,李方桂和何芑又像当年那样在书案两头看手卷,你指我点,你放我捲,一言一笑间,彼此会心。“要不是童年时的玩伴,又在老年相逢,绝然达不到这份愉悦的境界”輥輱訛。这一次分手后,李方桂一两年都没有得到何芑的消息,数次对夫人徐樱说起:“小五怎么好久没有信呢?恐怕他已不在了吧!”事实确实如此,何芑在香山饭店工作的儿子早已来信告知徐樱,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教她不要告诉李方桂,免得伤心輥輲訛。

何澄也非常喜爱他的这位为人耿直、一芥不取的侄孙。一九四三年,爷孙俩同在《大众》月刊上唱双簧,直言大小汉奸就像扑灯的蛾子一样,在数难逃,一时传为美谈。先是何澄在一九四三年七月号的《大众》杂志刊出《哀扑灯蛾》:

在数难逃语信然,扑灯迈进任油煎!

但知火是光明路,那晓焚身正目前輥輳訛!

紧接着何芑即在《大众》月刊一九四三年八月号刊出《恭和八叔祖咏扑灯蛾诗》:

一点萤光入眼来,忽忽飞去又飞回。

燃眉岂悔趋炎猛,灼翅方知蹈火灾。

辗转有依何所怨,屈伸无力实堪哀!

只缘错认辉煌路,俄顷微躯化碧灰輥輴訛。

在同一期,何澄又用侄孙何春畬韵《再咏扑灯蛾》一首:

纷纷振翅乱飞来,小扇频挥逐不回。

直扑灯光思近火,欲沾油水忘罹灾。

于情速避方为善,在数难逃岂足哀?

枉使天生微性命,看他转瞬化烟灰。

何澄的四侄子叫何泽贶,字受彤,以字行,唐山矿业学堂毕业,曾在开滦、井陉煤矿任职。结婚之夜即出走,后终身未娶,是一个包办婚姻的牺牲者。何受彤长期跟随何澄,办事可靠,任劳任怨,何澄遇上不顺心的事情时,也敢于规劝,是何澄非常信任的一个晚辈。

何澄的五侄子叫何泽宝,字硕民。一九一二年就读于北平工业专门学校輥輶訛,一九一五年赴美就读于伊利诺大学和普渡大学,攻读汽车工业机械制造。一九二四年归国后,先后在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东北大学、山西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任教授。曾任山西大学工学院院长,一九五一年调至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任主任工程师直至逝世,系中国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亦爱收藏,与京师大画家陈半丁、王雪涛过从密切,是灵石两渡何氏在民国时期的三位大收藏家之一。

何澄的侄女叫何泽震,单名震,协和医学院肄业,后在天津行医,终身未嫁。何浙生过继给何乃莹后,因有家产继承问题,何乃莹的胞弟(何乃莹共有胞兄弟五人:何乃馨、何乃升、何乃怡、何乃安、何乃翁)对此大为不满,于是在宣统元年(一九一〇年)初七月把胞弟的两个儿子过继过来,立嗣为孙。因何浙生夫人久不生育,这一年,何浙生又娶了一位如夫人王姑娘。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日(一九一〇年一月一日),何乃莹喜筵宴客,正式立嗣孙:一个过继给已殇的儿子立嗣,一个过继给还无子息的何浙生为子。因为不愿意在过继时就没有爸爸,所以二人都称何浙生为父亲輥輷訛。与何乃莹有表亲关系的恽毓鼎在五天之后,作了一首《梅叟立嗣孙生七月矣,次梅叟初五日见贺诗韵贺之》:

文孙式谷补风诗,奚羡随园诞阿迟。(袁简斋晚始得子,名曰阿迟。)丰下英声饶福相,郎君当值太平时。(余以剥复之数推之,三十年后戊辰、己巳、庚午间中国当复强。吾老矣,正郎君壮盛时也。)珠冠绣褓喜临门,博得春颜一笑温。闻道小星添柳宿,会看鹤子次生孙。(哲嗣泽生,以无子,新纳妾。)輦輮訛说来也真应验,何浙生过继了儿子不久,如夫人王姑娘就接连给他生了八个儿女。何浙生给孩子们起名也颇为独特幽默,以“滋”字排辈,字全部冠“金”,过继过来的二儿子叫何滋鑅(大儿子在过继后不久因患时令症病故),如夫人亲生的头一个儿子名叫何滋铮(乳名小四儿),第二个儿子名叫何滋铎(乳名小五儿)。在何乃莹家住了十多年的旅法中法翻译家、历时二十七年译出法文本巨著《红楼梦》的李治华,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争,一个夺,道尽了封建大家族不肖子孙兄弟间的感情”,并引《红楼梦》人物探春的话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就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輦輯訛其实此话也不完全是事实,何乃莹家族的败落,并不是何滋铮、何滋铎兄弟“你争我夺”造成的,而是在何乃莹过继过来的二孙子何滋鑅(按:何滋鑅,字禹声,一九三四年于北平大学工学院应用化工科毕业后,到天津北宁路局稽核课任职)手里最后败掉的——一九三九年,何浙生逝世后,何滋鑅和他妻子双双辞职回到北平何家养园,说:“这么大的家业,我不回来守着还行?”輦輰訛当然,何滋鑅没守住这么大的一个家业,责任也不完全在他。清廷统治的终结,日寇的侵略,抗战胜利后的接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公私合营等等改朝换代的大变革,都是这个兴盛于光宣间的官宦大家族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的大背景。

办完立嗣孙的事后,何乃莹就忙开何澄的婚事了。早在一九〇九年夏季的一天,何澄到离何府不远的上斜街二十四号,探望留日期间在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认识的王季点。何澄进门后,正碰到时在清廷学部任专门司司长的王季烈,正来给二弟王季点送新出的《中学矿物界教科书》([日]腹卷助太郎著,王季点编译,该书由商务印书馆于一九一〇年出版后,连续印行了十三版)的样书。当听说何澄是科举世族——灵石两渡何家族人,马上问他:何润夫年伯该是您的族兄了?何澄点头。王季烈说,先君芾卿(王颂蔚)与何润夫年伯是同年。府高祖惕夫公第十世祖王芑孙曾受贵先祖何兰士高义割宅的义举潜德,我们王家后裔一直感铭在心。何澄说,苏州洞庭东山一代名臣文恪公王鏊是我们何家历辈都崇敬的,府先祖所做的,微不足道。接下来,王季烈又与何澄谈论起各自的近况。当王季烈得知何澄还是一个既无结发之妻又无妾小的清白身世的未婚者,顿时想到他的四妹妹王季山还未适人,就说商知母亲王谢长达和四妹后,看此事如何。

过了一个多月,在苏州的王谢长达(一八四八~一九三四,字铭本,晚清女权运动的先导者,杰出的教育家)和王季山回讯,对此桩婚事都表同意,于是双方定下婚期,商议好婚礼分别由男方的兄长何乃莹和女方的兄长王季烈操办。一九〇九冬季,王季烈归里,董理先人墓茔,同时准备四妹妹王季山与何澄的婚事。何乃莹本来想让何澄就在所住的何府东院当新婚的房子,但何澄考虑到革命党人你来我往的秘密活动,决定还是在外面租房子较为安全,于是谢绝了族兄的好意,只同意何府能说会道的总管张顺同他一起到苏州,料理在女方家行婚礼的事,然后陪他迎娶新妇还京。

一九一〇年一月十日前后,王季点携何澄由何府总管张顺跟随南下,前往苏州迎娶一代名臣王鏊第十四孙女王季山。

王季山,一八八七年五月二十九日生于北京,一八九四年随母亲王谢长达回到苏州。一九〇八年在其母亲所办的振华女校简易师范科毕业后,又到上海中西女校读书。上有四个哥哥,三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乳名叫钟弟。大哥王季烈,二哥王季同,三哥王季点,四哥王季绪;大姐王季昭,二姐王季茝,三姐王季玉,小妹王季常。

在王季点的引领下,何澄来到苏州古城内十全街一五三号怀厚堂王家。怀厚堂建于清同光时期,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陆续扩建为三纵五进宅院。坐南朝北,东起五龙堂,西至慎思堂,南起南园木杏桥小河,北至十全河,占地二十馀亩。整个怀厚堂共有三个大院,房屋一百多间,天井二十多个,由王颂蔚和堂弟王颂彬两家居住。临街的六扇黑漆大门旁边开了边门,平时出入都是走边门。边门进去有弄堂,弄堂以东二排三楼三底房屋为王颂蔚一家居住,弄堂以西一排五楼五底房屋为王颂彬一家居住。王颂蔚一家所住东怀厚堂的第一进院是供收租时所用的客桟房,房前有一个天井,有两棵高大的香樟树,天井南面种植了天竹,院内还有一眼用青石井栏围起来的甜井。第二进院叫花厅,屏门上方挂有匾额,前后是精雕木刻的落地长窗,正面悬挂着府上先祖的画像和字画。厅堂很大,可摆放十多张桌子。花厅南面有一个院子,是王谢长达的居所。院子栽有罗汉松、腊梅、桂花、玉兰等花木,东面是半矮墙长廊,西面是一排堆叠的湖石假山,石台、石凳旁栽有青竹、红枫、芭蕉等。在花厅,何澄拜见过岳母王谢长达及王家大人小孩后,还见到王季山本人,觉得比照片上的人更加文静、甜美,不但知书达礼,还有一种大家闺秀身上自然散发出的智慧,自然满心欢喜。王季山也觉得何澄虽然个子矮了点,但五官端正,人品出众,身份清白,文采飞扬,肯担责任,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心里暗想,嫁给何澄,至少不会像她的大姐王季昭、二姐王季茝那样因为不喜欢父亲王颂蔚当年为她们许配的男人而双双逃婚。

王颂蔚,生于道光三十年十月十四日(一八五〇年十一月十七日),卒于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一日(一八九五年八月二十日)。原名叔炳,字笔傭,号芾卿,晚号蒿隐。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举人,光绪六年(一八八〇年)进士。官至军机章京,户部云南司主事、员外郎,湖广司郎中,迁御史。一八九五年因患泄泻转筋后即不治的“时症”而英年早逝。在京为官期间,因与同有金石之好的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进士、常州人费念慈(一八五五~一九〇五,原字屺襄,后字屺怀,一字直君,号西蠡)交好,便把长女王季昭许配给费念慈的长子费毓桂。费毓桂,字子怡,一字梓怡,别号鍱卿,一八七七年八月十七日生,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监生,员外郎衔,后考取南洋公学特班生,光绪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参加江苏省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乡试,中式第一百四十一名举人。费毓桂娶王季昭为妻后,又纳妾戴氏,惹得王季昭弃夫而逃。因为同样的原因,王颂蔚又把二女儿王季茝许配给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进士,后因义和团事件被矫诏处死的袁昶(一八四六~一九〇〇,原名振蟾,字爽秋,号重黎,又号浙西村人,浙江桐庐人)的二子、工部水利司主事袁梁肃。由文字交而申之以儿女婚姻,这是旧时文人颇为流行的做法,也无可厚非,但女儿婚后生活是否幸福,则是他所无法预料的。

一九〇六年,两江总督端方出洋考察政治,在美国参观各学校,与各校长情意极为融洽,争取到美国耶路(耶鲁)大学每年愿赠学额十一名(免收学费),干尼路(康乃尔)大学赠学额六名(免收学费),威尔士利女子学院赠学额三名(膳宿学三费概免)的留美男女生名额。一九〇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宁、苏、皖、赣四地凡符合“男生资格为中学堂以上毕业,程度能直接听课,女生有中文通畅,西洋文亦有门径者”,一体参加了由复旦校董严复主持的这次两江官派赴美留学汇考。决心彻底逃婚的王季昭、王季茝姊妹也参加了这次考试。结果,王季茝与胡彬夏、宋庆林(即以后成为孙中山夫人的宋庆龄)被录取为女生正选,王季昭和后来因北京女师大学潮事件而大为出名的杨荫榆被录为女生备取輦輱訛。正当王季昭对“备取”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又传来“备取”的两名女生改为官费派往日本留学的意外消息。这样,王季茝于一九〇七年七月与胡彬夏、宋庆林,男生胡敦复等十三人由上海乘美国蒸汽轮“明尼苏达”号赴美,入读美国东部的威尔士利女子学院;王季昭则于同年八月,与杨荫榆一同赴日,十月,王季昭入读神户女学院。一九一二年九月,王季昭又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蒙特里尤克学院攻读生物学,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于一九二〇年回国到振华女学校任教,一生未再嫁人,也没有子女。

王季茝从威尔士利女子学院毕业后,又在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学位,后入美国籍,成为芝加哥大学化学教授,英文名叫。C.C.Wang,一生再未嫁人,也未回国。何澄的长女何怡贞留学美国时,曾得到她在生活和学业上的诸多帮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王季山曾多次写信给留学美国的女儿何怡贞,让她劝说二姨回国,哪怕回来看一看母亲和兄弟姊妹也好:

二姨究竟有否回国之意?汝在彼处一切状况如何?为何三姨(按:王季玉。)亦久不得其信?汝可时与彼通信。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二日,王季山给何怡贞信。)汝若要回国,亦即在目前矣。不知汝二姨究竟有回国之日否?甚以为念。汝遇见时,可略提之。

(一九三三年四月十二日,王季山给何怡贞信。)近日见报纸所载及外国新来者云,美国一切生活颇恐慌,不知汝同汝二姨受得影响否……汝二姨有否回国之意?汝就近可时时劝其为妙。

(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日,王季山给何怡贞信。)闻汝三姨云,由淑贞(按:王季同长女)处悉,汝二姨与袁氏(袁梁肃)已脱离[婚姻关系],并已签字划押矣。若汝明年能回国,不知能否劝其同行也。汝三姨云,彼将近六十矣。汝回,彼更无亲人,且汝可约其同游欧洲也。汝可常时就近相劝,较我等去劝为便也,或汝将我等之意译其听也。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八日,王季山给何怡贞信)但无论王家姊妹如何劝说,王季茝都没动心。尽管那时她已是美国名牌大学的教授,尽管按照现代文明的法律程序,与袁梁肃也解除了婚姻关系,但一说起中国旧式家庭从小就指定婚姻的恶习,还是既怕又气愤,铁了心的不回。

也许是因为眼见姐姐的不幸婚姻,王季玉没有被父母包办嫁人,而是于一九一〇年十月到了日本长崎的活水女校留学,一九一二年九月,又同大姐王季昭一起赴美,进入美国东部马萨诸塞州蒙特豪里尤克学院继续深造文学。毕业后,又考入伊利诺大学,改读生物学,获生物学硕士归国。此后,终生办教育,未婚。

王季常,一八九〇年五月十三日生,一九七四年一月十六日卒。又名律素,于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六日(一九〇七年一月十九日)嫁给在苏州、上海经营钱庄的程增瑞(一八五七~一九二三,字觐岳,号琴鹤)之子程钟绅輦輲訛。但结婚三年,不知何故,王季常一直不能怀孕。为此事,王谢长达曾两次找到王颂蔚生前好友叶昌炽,问讯该如何是好。一次是在一九一〇年二月二十六日,一次是在一九一〇年十月二十四日輦輳訛。但直至一九一三年程钟绅(字搢如)得病去世,王季常仍然没能生育。按当时的习俗,长房不能无后。于是,王季常的公公程增瑞便指定长孙程泽恒(字庸畴)作为她的养子,由她抚养至成年。程泽恒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后定居上海,程泽恒的儿子程毅中(一九五五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研究专家)则留在苏州,由王季常抚养,与她共同生活。

何澄当年前去苏州迎娶王季山,本来准备了两套结婚典礼方案:一是照旧礼,二是行新礼,即文明结婚礼。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当他把这两套方案提出,并表示自己倾向于新式的文明婚礼之后,王谢长达毫不犹豫地表示就按西洋文明婚礼办。于是订喜酒筵席,发请柬,商议证婚人,忙忙碌碌了好几天。

宣统元年(己酉年)十二月十三日(一九一〇年一月二十三日),何澄和王季山的新式婚礼在王家祖宅花厅举行。证婚人为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翰林王亦曾(字鹤琴,号遂圃),时年六十岁,髯长过腹,皓发如霜,不愧为苏州耆年硕德;另一证婚人为王颂蔚好友叶昌炽的同年季耘。不依旧礼却采新礼,也遇到了一些旧式文人的非议。参加婚礼的叶昌炽在回家后就在当天的日记里表达了对这种新式婚礼的不屑和哀号:“邀观礼,居然欧风矣!蒿隐(按:王颂蔚晚年别号蒿隐)地下有隐恫乎,抑破涕为笑乎?”。苏州人对于吃喜酒,那是最欢欣鼓舞的事,何况这还是苏州旧式大家庭举办的新式文明婚礼呢!男宾女宾和小孩子都高兴异常,才不管什么新旧之争呢。那天前来出席何澄、王季山新式婚礼的亲戚和男宾女宾吃的是那时苏州最高价的筵席:一桌有八只碟子,两汤两炒四小碗,鸡、鸭、鱼、肉、汤五大碗,其名谓之“吃全”,另加燕窝、鸽蛋和绍兴酒等,每桌不过四元輦輵訛。此酒席是何澄实心实意请亲朋吃的。

快过春节了,婚礼第二天,何澄就携王季山返往北京。因王谢长达给女儿陪嫁甚多,何澄和王季山从上海坐火车还京,何府管家张顺则乘火轮船押运陪嫁返回。王季烈考虑到张顺水路不熟,专门给亲戚瑜臣写了一封信,请他与轮船公司上的买办打招呼,对何澄的仆人张顺代为关照:

瑜臣吾弟大人惠览:

兹有舍妹丈何亚农之仆人张顺为舍妹送行李北上(何君及舍妹由铁路赴京,行李由海运),因物件较多,请吾弟为之函致船上买办,庶几较有照呼。琐事奉渎,容再面谢。敬请大安兄季烈顿首何澄和王季山回到北京,就入住到侄儿何受彤为他租下并收拾布置妥当的一所宅院。关于成家后的住宅,何澄只想离陆军部近便些,所以何受彤找来找去,觉得安福胡同的这所宅院不错,就租下了。安福胡同靠近新华门,在绒线胡同之北,成巷于明代,原先叫安福胡同。据说,安富是个吉祥的地名,意为告诫发了财的主儿们,切莫胡作非为,清末才始称安福胡同,寓意“安国福民”。这个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石碑胡同,西至宣武门内大街。一九一三年,北京政府开通新华街时,安福胡同被分为东、西两段。北新华街以东叫东安福胡同,以西叫西安福胡同。何澄在安福胡同住了近两年之后,到了民国六年,这个胡同倒大大出了名,成为民国时期政治团体“安福系”的代名词。据刘振生回忆:“‘安福系’这一名称始传于一九一七年冬季临时参议会开会时间,那时段(按:段祺瑞)派在北京西城安福胡同布置了一所较宽大的房舍,作为接近他们的议员聚会之所,名之曰梁宅(按:梁式堂宅第)。起初参加者仅十馀人,如光云锦、臧荫松、刘恩格等,我亦滥竽其中。这个梁宅,既无组织,也无领导,不过参加的这些人在晚间无事的时候,随便到那里坐坐,或三五人,或十馀人,彼此闲谈;有时也涉及政治问题,但没有任何会议形式,仅仅是同仁交换政见,联络情感而已。其后参加者日渐增多,娱乐之具亦随之添设,如棋类、麻雀牌等,应有尽有。于是在一般聚会之外,兼有俱乐部之性质了。及至临时参政会要结束时,这个梁宅可就热闹起来了。因为新的参、众两议员选举法即将公布,凡是关于这次大选的事情,遂成为安福胡同梁宅商讨计议的中心课题。那时段派要人王揖唐也时常参加,策划一切。我记得有一次聚会,大家认为将来到各地方经营选举,必须有一个正式政治组织,方好号召,梁宅的名义是不行的。当时有人提议:‘这个梁宅不是在安福胡同吗?安国福民,名词很好,就称为安福俱乐部吧。’与会者一致同意,于是安福胡同梁宅摇身一变,就成为安福俱乐部了。”輦輶訛何澄与王季山喜结良缘十个月之后,他们的大女儿何怡贞輦輷訛诞生了。这是王家姊妹五人之中,惟一亲生的头一个小孩,这使得王季山愈发感到幸福无比;而何怡贞亦不愧是出生在旧京安福胡同的一个奇女子,她为新中国的金属科学和金属制造业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