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会挣钱,才有钱花
2047300000015

第15章 向财富进军——学习富人的投资方法(3)

财富学堂

危机感不但是医治人类惰性和盲目性的良药,也是促成财富增长的有效动力之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聪明的投资人不但保持一种对忧患的警惕意识,还时时刻刻把这种忧患意识当作自己发财致富的动力。

优秀的投资者都能够敏感地感知祸患,他们也非常重视危机的存在。“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在市场中,许多企业虽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投资者忽视危机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没能让危机意识在企业内部长久存留,最终使企业自取灭亡。

电脑界的蓝色巨人IBM当年的“惨败”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当大型电脑为IBM带来丰厚的利润,使IBM品尝到辉煌的甜头后,整个IBM都沉浸在绝对安逸的氛围里,危机感尽失。在市场环境慢慢发生变化,更多人青睐于小型电脑时,IBM却对市场出现的新情况不予理睬,麻木不仁,没有意识到市场危机的降临,依然沉醉于大型主机电脑铸就的辉煌中,按部就班,继续加大大型主机电脑的市场比重,最终自己打倒了自己。

可见,危机感不但是医治人类惰性和盲目性的良药,也是促成财富增长的有效动力之一。

危机可以让企业瘫痪,也可以给企业带来成长的动力。成功的投资者都知道,“危机”不是一种意外,而是一种必然,企业的成长正是在不断地战胜危机中实现的。财富也可以在危机中逐渐积累。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石油危机,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日本的日立公司身陷其中。日立公司首次出现了严重亏损,困难重重。为了扭转这种颓势,日本日立公司作出了一项惊人的人事管理决策。

1974年下半年,全公司所属工厂2/3的员工共67.5万人暂时离厂回家待命,公司发给每个员工原工资的97%~98%作为生活费。

这项决策对日本日立公司来说,是一项人事管理的权宜之计,它虽然节省不了什么经费开支,但它可以使员工产生一种危机感,产生一种忧患意识。

1975年1月,日本日立公司又将这项决策实施到4000多名管理干部的头上,对他们实行了幅度更大的削减工资措施,从而使他们也产生了忧患意识。

同年4月,日立公司又将所录用的工人的上班时间推迟了20天,促使新员工一进入公司便产生了忧患意识,产生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这样做同时也让其他老员工加深了忧患意识。

日立公司采取了上述一系列管理措施之后,全公司包括新老员工在内都开始更加发奋地努力工作,都绞尽脑汁地为公司的振兴出谋划策。就这样,在忧患意识的诱发下,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公司取得了十分令人满意的业绩。1975年3月,日立公司的结算利润只有187亿日元,比1974年同期减少了1/3。而实施忧患意识管理之后,仅仅过了半年,它的结算利润便翻了一番,达到了三百多亿日元。

投资者如果能像日立公司那样,在投资的过程中利用危机,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质,而在投资遭遇风险的时候积极应对,则必能战胜困难,实现致富的梦。

聪明的富人从祸患中发现商机

财富学堂

聪明的投资商都是善于把危机转为商机的人,我们也要学习他们这种良好的习惯,养成在危机中捕捉商机的意识,培养自己在危机中捕捉商机的能力。

不少投资者都认为,危机是可怕的,它会给事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逆势。但对于一个想成为财富拥有者的人而言,他们要想成功,关键就是要抓住祸患中的商机,在危机中发现商机。

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风暴,整个亚洲地区各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受到的冲击较大,许多拥有辉煌成绩的企业一时间纷纷倒闭。

金融危机像愤怒的老虎,让一些貌似强大的集团奄奄一息。危机也将三星带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也为李健熙提供了痛定思痛的机会,给了三星集团全面思考的机会。李健熙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发现,三星集团的问题在于过分追求大而全、涉足过多的领域,因此不但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更导致了竞争力的低下。

要将三星的劣势变为优势,必须甩掉包袱、轻装上阵,于是李健熙发出“为了公司,生命、财产,甚至名誉都可以抛弃”的豪言,大胆地实施改革。他中止了许多投资项目,只留下电子、金融、服务等具有盈利前景的项目。

危机让三星不得不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危机给三星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危机让三星人意识到:跟在欧美、日本的大企业身后拾人牙慧,只能永远处于被动局面,无法真正摆脱危机。于是,他们下定决心提升技术和质量,创造核心竞争力。

聪明的投资商都是善于把危机转为商机的人,我们也要学习他们这种良好的习惯,养成在危机中捕捉商机的意识,培养自己在危机中捕捉商机的能力。

1982年9月,美国芝加哥地区发生病人服用药品中毒死亡事故,死亡人数最初为三个,后来有谣传说美国各地共有250人死亡。全美国超过90%的消费者也同时知道一件事——中毒死亡的病人服用的是美国琼森公司生产的泰诺药片。

面对危机,琼森公司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态度。他们马上在首席执行长吉姆·博克的领导下成立应变小组,抽调大批人马对所有药片进行检验。在紧张的工作下,应变小组对全部800万片药剂进行检验,调查的结果是:受氰化物污染的药片只有七十多片,并且全部在芝加哥地区,没有蔓延到全美国;死亡人数也只有7人。

虽然只死了7个人,但琼森公司仍启动了公司的最高危机处置方案。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公众和消费者的利益,不惜回收药品,这也造成琼森公司上亿美元的严重损失。但琼森公司选择了让自己承担巨大损失、使他人免受伤害的做法,他们用“一切以公众和消费者利益为首要”的原则拯救了公司的信誉。美国琼森公司对此次事件的处理,也赢得了公众和舆论的广泛同情。公司最后不但没有在危机中倒下,反而因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获得消费者的赞扬。公司还因此获得由美国公关协会颁发的银钻奖。

危机绝对不会按规定的方式出牌,它可以随意给投资者带来致命的打击,无论是你创办的企业,或是你买的股票,都可能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所以说,越是得意的时候,越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越要重视危机。

尽管我们可以转危为安,但是谁也不喜欢危机给我们带来的痛苦经历。因此,我们要学会危机管理,要了解危机的成因,以及危机发生的最大可能性。

危机的到来具有许多非确定性的因素,任何人都无法完全避免危机的出现。有的危机是由自身的缺点导致的,有的危机却是竞争对手制造的;有的危机是自然原因引起的,有的却是社会、经济因素造成的。有的危机如一场司空见惯的暴风雪,经过一点儿冰冻,慢慢地就过去了。有的危机却是一场可怕的灾难,会对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不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革就无法渡过。虽然危机的到来无法预知,但我们却可以用科学的方法预测。

我们要详细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做好应急方案,锻炼抵抗危机的能力,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一个投资者要特别重视学会管理危机,要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员工训练,要尽量消除危机的影响,或将危机的损失降低;让危机不但不会变成威胁和危险,相反还能转变成发展的机遇。

财富观点。

◎20年的从业经验使我相信:任何一个正常人,凭借自己3%的智慧进行选股,也能和华尔街的普通专家选得一样好。

——彼得·林奇

◎成功的投资靠的都是一些常识……我们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就可得知,制胜法宝就是以非常低的成本,参股那些被国家公开垄断的产业,这已得到历史的验证。如此一来,你就可以很有保障地获得这些产业所产生的、以股息和收入增长为形式的几乎所有的回报。

——约翰·博格

◎许多人会不约而同地采取这样的做法:在市场中左挑右选,以期找到最具投资潜力的品种。他们都是些聪明绝顶且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但我们相信,这种做法必然会使他们的投资技巧和投资成果趋于自我抵消,或“进出相抵”,因此,最权威、消息最灵通人士的投资建议,其可靠性并不比投掷硬币高多少。

——本杰明·格雷厄姆

(第三章 提高素养,夯实财富大厦的根基)

信心,支撑你投资成功的魔杖

财富学堂

在投资上,只要你做好市场调查,坚信自己的决定,你就能成为自己的投资专家。

那些成功的投资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信心。他们对于自己的成功都很有信心,这种信心支撑着他们忍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坚持走下去,直到看到成功的曙光。

拥有信心固然重要,但是将这种素质运用到投资的实践中更重要。要坚信自己的眼光,才有可能拥抱财富。作为商人,你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制订好一套完整的、合理的商业计划,坚定自己的看法和计划,剩下的事情就让别人去做,自己等着赚钱就可以了。巴鲁克就是因为坚信自己而走向成功的一个人。

24岁的青年巴鲁克,以普普通通的出身,凭着自己准确的判断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用借来的5万美元在10年间滚出了亿元身价,铸造了以色列第一财务软件企业的宏伟事业。当时,电脑行业正在兴起,随着大量国外品牌电脑的进入,国外大公司开发的各种软件也开始长驱直入,计算机行业再次面临着机会的诱惑,不少人认为国外的计算机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均远远超过本国,与其苦苦开发民族软件,不如直接销售推广国外的硬件和软件,这样风险小、来钱快。

巴鲁克仍然潜心致力于民族财务软件的开发、销售,似乎并不在乎国外同行的竞争。在他看来,软件应用离不开技术和服务的本地化支持,国外许多公司可以将软件加以调整推向市场,但其母版是国外的,不可能完全符合本国企业的要求。而民族软件业不仅完全做到了应用、服务的本地化支持网络,而且从软件设计上一开始就充分考虑到了以色列企业的现状。

也正是凭借这一优势,2000年,巴鲁克击败了国外著名的公司,以不菲的价格拿下了仅软件服务就达1000万美元的大洋公司财务软件合作项目,巴鲁克的判断力再一次得了高分。

我们要像巴鲁克那样,在确定自己的计划之前周全考虑,在计划实施后坚信自己。投资也是如此,只有坚信自己的眼光,才会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财富损失。

投资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之所以被认为那么深奥复杂、非得依赖专家才行,是因为投资人不知如何应付不确定的投资世界,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无法自己冷静地作决策,总是想听听他人的意见。

由于不懂如何面对未知且不确定的投资环境,误以为必须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要有高深的分析判断能力才能做好投资,许多人便习惯性地把投资决策托付给专家。

然而,如同彼得·林奇所说:“5万个专业投资者也许都是错的。”如果专业投资者真的知道何时会开始上涨,或是哪一只股票一定可以买的话,他早就已经有钱到不必靠当分析师或专家来谋生了。因此,以专家的意见主宰你的投资决策是非常危险的,投资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

事实上,业余投资者本身有很多内在的优势,如果充分地加以利用,那么他们的投资业绩丝毫不比投资专家逊色。诚如彼得·林奇所说:“动用你3%的智力,你会比专家更出色。”

在投资上,只要你做好市场调查,坚信自己的决定,你就能成为自己的投资专家。

耐性,投资赚钱不可或缺的素养

财富学堂

不屑于赚小钱的人,在投资中是不会成功的,他们缺乏赚大钱的耐心。

投资是件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的事,所以对于想快速致富的人,投资并不适合他。利用投资创造财富的力量虽然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大,但是所需的时间却比想象的要来得久。若用小钱投资,想在短时间内赚取亿万的财富,可以在此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投资需要耐心,耐心也是投资者必备的素养之一。

杰西·利维摩尔曾说:“我操作正确,却破了产。情况是这样的,我看着前方,看到了一大堆钞票,我自然就开始快速冲了过去,不再考虑那堆钞票的距离。在到达那堆钱之前,我的钱被洗得一干二净。我本该走着去,而不是急于冲刺;我虽然操作正确,但是却操之过急。”投资时一定要有耐心,否则会一败涂地。

曾经有一位白手起家、靠投资股票致富的人说过:“现在我已经闯开了,股票涨一下子就能进账数百万元,赚钱突然间变得容易了,挡都挡不住;回想30年前刚进股市的那段日子里,费了千辛万苦才赚一两万元,真不知道那时候的钱都跑到哪里去了?”

这种经历对许多曾经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人而言,并不陌生。万事起头难,初期奋斗时钱很难赚,为了区区几万元就得费尽千辛万苦,直到耐心奋斗若干年后,才会发现财源滚滚而来。所以,在投资领域,只要有耐心,钱是跑不掉的,反而是操之过急会让到手的钱财变为泡沫。

赚大钱需要耐心,但是大钱也是由小钱积累起来的。因此,要想赚大钱,需要从“小钱”开始。

不屑于赚小钱的人,在投资中是不会成功的,他们缺乏赚大钱的耐心。“赚小钱”可培养自己踏实的做事态度和金钱观念,这对日后“做大事、赚大钱”都有莫大的助益。有钱的投资者都有持久的耐力,他们知道只有抓住了眼前的小钱,才能一步步去赢得财富。而这就需要耐心的帮助。

善于变通,赢得财富

财富学堂

在投资中,变通是一种很重要的素养,变通不仅仅是改变你的思维,而是在改变思维的同时紧紧抓住了赚钱的机会。

善于变通是投资者必备的素养之一,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善于变通。在投资环境变化或者形势变化的时候,我们的投资策略必须改变,否则就会吃亏。

德雷斯塔德特让凯迪拉克起死回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整个汽车市场极度委靡,豪华车市场几乎陷入崩溃。通用汽车公司的凯迪拉克所面临的问题是:究竟是选择彻底停止生产,还是暂时保留这一品牌等待市场行情好转?

当董事会执行委员会正开会决定凯迪拉克的命运时,德雷斯塔德特告诉委员会说他有一个方案可以使凯迪拉克在18个月内扭亏为盈,不管经济是否景气。

当时,凯迪拉克采取的是“声望市场”策略,为争夺市场,他们制定了一项战略:向黑人出售凯迪拉克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