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博弈论的诡计(MBook随身读)
2046700000005

第5章 斗鸡博弈:从你死我活到你好我也好

(第一节 从“牛李党争”看斗鸡博弈

斗鸡博弈描述的是两个强者狭路相逢,如何能让自己占据优势,力争得到最大收益,确保损失最小。有时候,大家都明白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所以,此时只要我们把形势看清,该退一步就退一步,僵持不下的斗鸡博弈也就自然化解了。

朋党之争是中国古代官场的顽疾,唐朝也存在着朋党之争。唐朝后期的党争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对唐朝的衰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些朋党之争中尤以“牛李党争”为甚,这场党争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使本已不和谐的政治局面更平添了几分混乱。

“牛李党争”中“牛”指的是牛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李”指的是李党首领李德裕。

“牛李党争”缘起于一场科举考试。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牛僧孺、皇甫、李宗闵三人在答题中对时政大加批判,被考官杨于陵、韦贯之评为上第。这触怒了时为宰相的李吉甫,李吉甫是后来李党首领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就在宪宗面前陈诉,说翰林学士裴、王涯在审查考卷时有徇私舞弊的行为。宪宗闻听,勃然大怒,将裴、王、杨、韦四人或免职或贬官,牛僧孺等三人也未获重用,被外放充当藩镇的幕僚。事后很多人为牛僧孺等鸣不平,指责李吉甫嫉贤妒能。于是宪宗于同年命李吉甫任淮南节度使,起用被贬职的裴出任宰相。这样,两派在中央就都有了代表人物,出现了初步对立的局面,但这时还属于“牛李党争”的形成时期。在之后的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两党势力互有进退,一党在朝执政,就将另一党贬至朝外。

政治主张不同,是“牛李党争”的一大特点。牛党主张维护以进士科取士,而李党对科举制不满,要求改革选举制度;李党力主削弱藩镇势力,恢复中央权威,而牛党则反对用兵藩镇,主张采取妥协政策;李党主张精简国家机构,而牛党却极力反对。每一个党派都发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力求将对手斩草除根,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于是一场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战争把唐朝廷变成了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在“牛李党争”中,双方各不相让,最终却是两败俱伤。其实,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牛党和李党是陷入了斗鸡博弈的困境。

一天,在斗鸡场上有两只好战的公鸡发生了遭遇战。这时,每只公鸡都有两个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

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那么对方获得胜利,这只公鸡则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那么自己胜利,对方失败;如果两只公鸡都前进,则两败俱伤。

因此,对每只公鸡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但是此时面临着两败俱伤的结果。

不妨假设两只公鸡如果均选择“前进”,结果是两败俱伤,双方的收益是-2个单位,也就是损失为2个单位;如果一方“前进”,另外一方“后退”,前进的公鸡获得1个单位的收益,赢得了面子,而后退的公鸡获得-1的收益或损失1个单位,输掉了面子,但没有两者均“前进”受到的损失大;两者均“后退”,两者均输掉了面子,获得-1的收益或1个单位的损失。当然这些数字只是相对的值。

如果博弈有唯一的纳什均衡点,那么这个博弈是可预测的,即这个纳什均衡点就是——事先知道的唯一的博弈结果。但是如果博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纳什均衡点,则无法预测出一个结果来。斗鸡博弈则有两个纳什均衡:一方进,另一方退。因此,我们无法预测斗鸡博弈的结果,即不能知道谁进谁退,谁输谁赢。

由此看来,斗鸡博弈描述的是两个强者在对抗冲突的时候,如何能让自己占据优势,力争得到最大收益,确保损失最小。

斗鸡博弈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警察与游行者相遇,最好有一方退下来。再比如,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博弈也类似于斗鸡博弈。

假如债权人小王与债务人小陈双方实力相当,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小陈欠小王100元,金额可协商,若达成妥协,小王可得90元,减免小陈债务10元,小陈可得10元。

如一方强硬一方妥协,则强硬方收益为100元,而妥协方收益为0;如双方强硬,发生暴力冲突,小王不但收不回债务还会受伤,医疗费用损失100元,则小王的收益为-200元,也就是不仅100元债收不回,反而倒贴100元,小陈则是损失了100元。

因此,小王和小陈各有两种战略:妥协或强硬。每一方选择自己最优战略时都假定对方战略已给定:若小王妥协,则小陈强硬是最优战略;若小陈妥协,小王强硬将获得更大收益。于是双方都强硬,企图获得100元的收益,却不曾考虑这一行动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负收益100元。

因此这场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小王收益为100元,小陈收益为0,或反之。这显然比不上集体理性下的收益支付,小王、小陈皆妥协,收益支付分别为90元、10元。也就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会选择不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双方陷入囚徒困境。

尽管在理论上有两个纳什均衡,但由于当时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如欠债不还、履约率低、假冒伪劣盛行),法律环境对债务人有利,可想而知,小陈会首先选择强硬。

因此,这是一个动态博弈,小王在小陈选择强硬后,不会选择强硬,因为小王采取强硬措施反而对自己不利,故小王只能选择妥协。而在双方强硬的情形下,小陈虽然收益为-100,但小陈会预期,他选择强硬时小王必会选择妥协,故小陈的理性战略是强硬。因此,这一博弈纳什均衡实际上为小陈强硬,小王妥协。

上面的博弈是假定小王、小陈实力相当,如实力相差悬殊,一般实力强者会选择强硬。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说斗鸡的最高状态,就是好像木鸡一样,面对对手毫无反应,可以吓退对手,也可以麻痹对手。这个故事里面就包含着斗鸡博弈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对手错误估计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而产生错误的期望,再以自己的实力战胜对手。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两只斗鸡在斗鸡场上要作出严格优势策略的选择,有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作出这样的选择的,而是要通过反复的试探,甚至是激烈的争斗后才会作出严格优势策略的选择,一方前进,一方后退,这也是符合斗鸡定律的。

因为哪一方前进,不是由两只斗鸡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双方的实力预测所决定的。当双方都无法完全预测对方实力的强弱时,那就只能通过试探才能知道了,当然有时这种试探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

在现实社会中,以这种形式运用斗鸡定律,却比直接选用严格优势策略的形式更常见。这也许是因为人有复杂的思维、更多的欲望。

博弈大智慧

斗鸡博弈描述的是两个强者在对抗冲突的时候,如何能让自己占据优势,力争得到最大收益,确保损失最小。

(第二节 狭路相逢勇者未必胜

在春秋争霸时期,齐楚两个强国之间曾上演了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当时齐桓公正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先后帮助燕国打败山戎、帮助邢国打败狄人的侵犯。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又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因为这几件事,齐桓公的威望大增,他想做中原霸主的欲望也就更加坚定了。而南方的楚国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一比高低。齐国如果要称霸中原的话,就必须降服楚国,这样,齐楚就形成了斗鸡的局面。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

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作“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励精图治,开垦土地,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楚王倚仗自己的强大,就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了。最重要的是,楚王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这就成了齐国称霸中原的最大阻碍。

齐楚两国相隔很远,本来是不容易发生战争的。但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空间上的距离就被利益上的交错而拉近了,更何况齐桓公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来实现他的霸主地位的,那么楚国对周天子的不敬,就是对他的不敬。所以最终齐国要对楚国动手了。

楚国也开始组织抵抗,但楚成王仔细分析后认为,真要打起来只能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他内心里还是希望齐国退兵。因此他一边积极备战,一边又派了使者去见齐桓公。楚国的使者对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问问,你们齐国在北面,我们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真的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我们这儿来呢?”楚国使者说的本来是事实,但他忘了此时的楚、齐不是以地域来划分的,而是以政治来划分的。

听了楚国使者这一番话后,管仲立刻反击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姜尚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了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周天子,齐国就有权去征讨它。你们楚国本来每年都要向天子进贡包茅(用来滤酒的一种青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管仲的意思再明白不过,齐国不是自己要来征讨你们,而是周天子派来的。

齐国真是师出有名吗?不进贡能够成为攻打楚国的理由吗?其实当时诸侯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秦国和晋国也不进贡,齐国为什么不攻打它们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管仲话语逻辑上的错误,这是一个有很多破绽的理由。但楚国使者不知是给吓住了,还是由于太希望齐国退兵,抑或本身口才就不行,竟然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楚国虽然已经承认了错误,但齐国却并没就此罢休,仗着自己实力雄厚,在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虽然战争的结果,史书上记载各不相同,有说齐国胜的,也有说楚国胜的,但两国的损失都异常惨重却是毋庸置疑的。

在斗鸡博弈中,如果双方实力相当,一只公鸡英勇地选择前进,另一只也丝毫不懂避让,最后即使有一方胜利了,也只是一种“驴子式的胜利”。

所谓“驴子式的胜利”是说,农夫赶着驴子上路,刚走一会儿,就离开了平坦的大道,沿着陡峭的山路走去。当驴子贴近悬崖时,农夫一把抓住它的尾巴,想要把它拉过来。可驴子拼命挣扎,农夫抓不住,一下子让驴子滑了下去。农夫无可奈何地说道:“你胜利了!但那是个悲惨的胜利。”

如果凡事一定要争个输赢胜负,那么必然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在政坛上也随处可见。在这方面,西方政坛上“费厄泼赖”式的宽容,也就是网开一面给人活路的政治斗争,相形之下显得更为可取。这不仅是一种感性和直观的认识,也有着博弈论的依据。

这种依据就是斗鸡博弈。在这种博弈中,只有一方先撤退,才能双方获利。特别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如果具有这种以退求进的智慧,给对方提供回旋的余地,也将给自己带来胜利,那么双方都能成为利益的获得者。在这方面,子濯孺子和庾公之斯无疑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子濯孺子曾受郑国之命去攻打卫国,战败逃跑,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风湿病发作了,拉不了弓,看来这次凶多吉少啊。”

子濯孺子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追击我的人是谁呀?”驾车的人回答:“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那就不用担心了。”驾车的不明白:“庾公之斯是卫国的著名射手,他追击您,您反说不用担心啦,这是什么道理?”子濯孺子笑而不答。

庾公之斯追了上来后,见子濯孺子端坐不动,便问道:“老师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我知道你是有名的射手,但我的技艺想必你也知道,如果我们同时射击的话,你觉得我们谁会生还呢?极有可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所以与其这样,我还不如不拿弓,让你完成任务好了。”

庾公之斯本是个正派人士,听了子濯孺子的话,自然不会动手,更何况他的师傅是子濯孺子的徒弟。但是他今天追杀子濯孺子是国家的公事,又不能抗命。于是,庾公之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了几下,把箭头敲掉,用没有箭头的箭向子濯孺子射了四下,然后回去了。

虽然子濯孺子这招是冒险了一点,但是他的计谋却包含了丰富的博弈论思想。同样,庾公之斯所采取的计策也包含了博弈的智慧。因为这种做做样子的攻击对于庾公之斯来说是很有利的,一方面他保全了自己不杀伤老师的正人君子的名声,另外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万一将来走投无路落在子濯孺子手里的时候,后者肯定也会手下留情。

狭路相逢勇者未必胜,有时候,双方都明白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所以,此时只要我们把形势看清,该退一步就退一步,僵持不下的斗鸡博弈也就自然被化解了。

博弈大智慧

狭路相逢勇者未必胜,有时候,双方都明白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所以,此时只要我们把形势看清,该退一步就退一步,僵持不下的斗鸡博弈也就自然被化解了。

(第三节 在斗鸡博弈中,不“冒尖”也是一种勇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被一家大企业录用了。他信心十足,鼓足干劲,在自己的销售岗位上干得相当出色。他头脑灵活,喜欢思考,很快就发现了公司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端,于是便经常向主管反映,然而每次得到的答复总是:“你的意见很好,我会在下次会议上提出来让大家讨论。”

他很不满,对主管的平庸和懦弱也很不服气,几次萌生了取而代之的念头。在一次全公司大会上,他坦陈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公司实行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会场顿时静寂无声,主管早就气得脸色发白了。总经理称赞了他的想法,认为很有新意,但并没有进行深入讨论的意思。

会议结束后,他忽然发现一切都变了。同事对他敬而远之,主管更是冷言冷语。更严重的是,有人向总经理投诉他收受回扣、违规操作、泄露公司机密……任何一项罪名都能将一个小小的销售员压垮。领导们当然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但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的情绪,还是辞退了他。

在大学生与公司其他人进行的这场斗鸡博弈中,大学生无疑是个输家,而他输就输在太具攻击性,太爱“冒尖”上了。

斗鸡场上,每只斗鸡都想出人头地,每只斗鸡都有自己的“野心”,但是这种“野心”切忌太过外露。你的“志向”和“企图”即使是正当的,一经表现,总会有人感觉受到威胁。他们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或影响力,对你进行打击,使你过去的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

在一个群体或团体中,人人都希望自己首先“迈出众人的行列”,成为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但社会竞争又暗藏着一个悖理的法则,这就是“枪打出头鸟”,或“出头的椽子先烂”。如果一个羽翼未丰的人积存的能量尚不够,是万不可轻易暴露志向、过早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的。

其实,在斗鸡博弈中,不“冒尖”也是一种勇。你所要做的是在暗中修炼提高自己,在暗中等待机会,然后在不动声色中掌握主动。在这种情况下,别人不易察觉你的真实意图,而你却早已对对方了然于胸。就好像一场赌局,千万不要被人看穿你的底牌。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做不到不动声色,你的观点、主张、决策便很容易被对方掌握,那么,别有用心的人玩弄你于股掌之上就是很简单的事。

只有当你将自己深深隐藏起来,使对方无法了解你的时候,才能够达到迷惑对方的目的。这自然需要一定的技巧,从很多城府极深的政治家身上我们能够看到这一点。不过,不动声色也要掌握一定的度,把握不好则会过犹不及。

博弈大智慧

只有当你将自己深深隐藏起来,使对方无法了解你的时候,才能够达到迷惑对方的目的。

(第四节 巧妙示弱铺就成功之路

斗鸡博弈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也有运用。在人际交往里,如果你本身实力比较强,但在面对实力较弱的对手时,只知伸,不知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自我显示,不知韬光养晦,那你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提问的记者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仆人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

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记者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对方怀有一种亲近感。

为人处世中,锋芒是强者额头的角,一不小心就会伤人伤己。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对你怀有亲近之感,就要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她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仑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仑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对手的面子。无论谁是这位对手,都会十分感激褒曼,会认定她是倾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谨守守拙之道,必然会为自己铺就更广阔的成功之路。

在斗鸡博弈中,我们还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弱项,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经历、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撞上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己之短,衬人之长。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真正拥有示弱智慧的人懂得只有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庄子》中也曾提出“意怠”哲学。“意怠”是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在别的方面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别的鸟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表面看来,这种生存方式仿佛是保守迂腐的,而在布满陷阱与危险的生活中,这才是最安全、最实用的生存哲学。

博弈大智慧

真正拥有示弱智慧的人懂得只有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