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跟黑格尔学人生哲学
20460100000004

第4章 思考:我思故我在(2)

我也曾住过这样的公寓,那时候最多的奢望就是能晒晒太阳,那时我真觉得胶囊公寓是世界上最丑陋的地方,拥挤不堪,黑暗潮湿。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里面住着的人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努力在这个城市扎根下来,让生活再好一点,更好一点。我们每一个住在胶囊公寓的人都默契地懂得彼此的梦想和坚持,因此我们的心从来都不是孤单的,当时觉得这日子是苦的,现在回想起来却是幸福的。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因为那个时候我的心充满了对未来的焦躁不安,我的心不是平静的。如果我能如此刻一般,跟小侄子一样,带着一颗对未来充满想象,觉得未来一定是美好的心,那么在胶囊公寓的日子也会美得一塌糊涂吧。

世界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嘛?我想不尽然吧,春花的灿烂、秋叶的静美都充满着别样的美。我跟自己说,下一次我一定要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个世界,我们所拥有的今天是有些人奢望的明天,而我们所拥有的此刻永远是最年轻的时刻,那么这个世界为何就不美呢?

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有当我们带着一颗平静、宽容、珍惜的心去看,才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美。

第四节: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自己的

阅读只是用堆积的知识来充实大脑,只有思考才能使我们读过的东西真正成为自己的。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可以浓缩为其在《论语》里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说的是一味的读书,而不去思考书本中的内容,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最终只会越来越迷惑,什么都学不到,看书反倒是学不到任何知识也解不了疑惑,到最后只是徒增烦恼罢了。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思考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

让学习思考成为自己的习惯,只有这样才不会觉得累,要是把学习当作负担,就会觉得很累。当一个人不想学的时候,你的任何办法都没有用。只有当这个人想学的时候,他的学习才不会感到累,哪怕是加班加点的学习也不会感到累。

回想一下我们身边类似这样的人很多,有一种员工,领导安排什么工作他就怎么做,领导交代的工作他都能完成的好好的,但从来不会自己主动找工作也不会问一问我所做的工作有何意义?这样的人最终会成为工作的奴役。

还有一类员工,对于领导安排的工作,他们不是一味的接受,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从而提出异议,这异议也许好,也许不好,但都是经过他思考得来的,他希望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思考,所以必须提出异议,如此一来下一次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为此他没少挨领导的批。

同事看这样的人觉得好傻,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行了,何必如此折腾还吃力不讨好呢,领导一开始也会觉得这样的员工很麻烦。

一旦公司出现大危机时,前者担心的是自己的工作要做不下去了,而后者往往会站出来承担以便工作还能继续下去,因为往往善于思考的人也具有挑战精神,同时也具有执着的精神。敢临危受命的人往往会特别受领导的青睐,不管挑战结果如何,这样的人都进入了领导的眼,不管是重要的任务还是升职加薪等好机会,领导都会在心理给这类人留个位置。

相反那种兢兢业业,只顾埋头做好自己工作的员工,他也许不会犯啥大错误,但也不会有大成就,终究只能成为那安逸的母鸡,偶尔有猎物袭来时,扑腾一下还累得筋疲力尽。他们永远与那翱翔天空的雄鹰失之交臂,一个不小心还可能成为雄鹰的盘中餐。

这一切的最终结果,都是由思考而决定的,你去思考,你所接受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被自己所用,甚至于还能拥有更多的东西,最终助你走向更远的高峰。相反你不去思考,生活给你多少你就只能被动的接受多少,那么如何在机会来临时拔得头筹获得这个机会呢?最终你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进入别人的手掌心。

最近网上有一句话很受欢迎“我们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太少而想的太多了”,思考和想虽然同样都是来自大脑的运动,但思考跟想却有很大的差别。

想更多的是来自于内心的一种想法,可以没有知识的铺垫。但思考却必须是有依据的,是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生活的经验,进行发散性的思维,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依据和理论。思考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而想更多的是自我的一种宣泄。

生活是必须带着大脑的,而这大脑要将更多的能量留给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想,想太多会让你受困于自己,更加的看不清自己,特别是在自己懂得很少的情况下。懂得少自然需要不断的学习,当思考和学习相结合了,生活才不会陷入无止境的疑惑之中,思考的目的从来都是为了让生活更好。

第五节:没有东西能够维持一种独立的生存

在这唯一的权利方面,没有东西能够维持一种独立的存在。

——黑格尔

老子在其《道德经》里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总结了宇宙起源的一种探索和认识,简化来说就是宇宙最初有道,道生了上帝(象帝之先)上帝创造了对立统一的太极,比如耶稣和撒旦,耶稣和撒旦这个二生了天使,然后,由耶稣、撒旦、天使这个三创造了宇宙万物。

在老子的法眼中,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天地的创造者,道虽然看起来很恍惚,但在恍惚之中有图像,有物体,有精神,有灵性。有了这个道,宇宙的秩序就建立了,这个秩序就是统领宇宙万有的一,有了这个一,代表天地父母阴阳相互对立统一的二就诞生了,有了天地父母阴阳就产生了联系二者的气,阴阳与气构成了三,由这个三生成了宇宙万物,一步一步从而形成了现如今宇宙的芸芸众生。

老子的这个宇宙起源理论将宇宙万物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任何事物之间都具有各种各样有机的联系,没有东西能够维持一种独立的生存。人的思想更是如此,我们的思想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空间的影响,能够随意成行,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调整。

我们通常都说早上一定要有个好心情这样你的一天才能有好心情,这是因为人的情绪犹如蝴蝶效应一般,会由早上的一个微小情绪,从而带动一整天甚至更长时间的情绪连锁反应。假使早上起床后,你由于找手机耽搁了几分钟,从而错过你经常乘坐的那一班地铁,错过了这一班地铁意味着你转乘时的那一班地铁也会错过,从而你会错过一趟最佳时间的电梯,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迟到,迟到了你会埋怨早上不该找手机,晚上不该那么晚睡,从而埋怨昨天的工作太多,进而衍生到工资太低、工作太差劲等等,最终会直接影响到你对人生的质疑。

一旦你放任这种情绪任其发展,它会变成一种负能量,充斥着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你做任何事都觉得悲观至极。但是仔细想来,这只不过是由于早上找手机的那几分钟而影响的,你会不会觉得很可笑呢?

这种蝴蝶效应是一种混沌现象。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连贯性和复杂性。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混沌现象”呢?你可以给你的思想安上两张门,一张门是紧闭的,一张门是敞开的。紧闭的这张门里装着的是那些不高兴的、充满负能量的事,比如找手机迟到的这类事情,你可以把这类事装进这张紧闭的房门里,那么它就不会跑出来肆意影响你的生活,让你的生活阴云密布了。

敞开的这张门则装着那些高兴让人愉快的事情,这张门要永远敞开着,以便你能随时随地翻出一些快乐的事,从而将这些快乐释放到你生活中,经过蝴蝶效应进行传播,让生活充满着正能量,相比于负能量,正能量会让你对生活充满着无限激情,有了激情你就有了奋斗的热情,人生会因为奋斗而变得美好。

除了个人的思想,其他的事情也具有不可独立存在的关联性。曾经看过一个公益广告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广告开头一个小朋友帮一个年轻人捡起了掉落的钱包,随即这个往前走的人帮一个女生抬了东西,接着这个女生又帮了一个中年人,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最后这个中年人把一个提着重物的老人家送回了家,打开家门的那一刻出现的却是广告开头的那个小朋友亲切地叫着“奶奶”,至此广告结束,字幕上写着“你可曾想过,结果是这样的?”。

想过嘛?人在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时候我们从来不曾想过回报。没想过嘛?事物之间都是具有关联性的,你一个善意的出发所收获的回报也会是美好的。这本就是事情发展的必然规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你的善良总是能对身边的人与事造成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弃恶扬善,恶与善一样会相互存在互相影响,很多人会一而再再而三触犯法律,就是这个道理。

遇到倒地的老人因为怕讹诈很多人不愿意去扶,这样是能避免一些不避免的烦恼,但也势必会导致个人的善良以及社会的公德心慢慢丧失,今天的老人倒了你没有扶,哪一天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你们说对不对呢?

第六节: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

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

——黑格尔

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是黑格尔从《圣经 旧约 传道书》第一章第九节里引申而来的,其原文是“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圣经》要反映的是一种循环论的历史观。

黑格尔则将这句话的哲学意义解释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凭空的,都可以在以前的事物中找到雏形和依据,因此在一个逻辑之下产生的事物,都与原来的事物有关,如果不改变新的产所,即太阳,就不能有全新的理念及事物出现。

如果放诸到个人身上,就是说如果人的大脑,即人的观念和思考方式不改变,你所看到的事物都是一样的。如果你对人生是充满悲观情绪的,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就是灰暗的,好事到了你的眼里都是坏事。相反如果你对人生是积极向上的,那么任何困难在你眼前都只是小小的障碍,依旧有美好的康庄大道在前面等着你。你眼里所看到的事物模样,都是由你大脑里的观念决定的。

话说有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做生意的儿子,老大是卖雨伞的,老二是晒盐为生的,两个儿子都很努力,对老太太也很好。但这老太太却每天都愁眉不展,她每天早上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看天气,如果是下雨她就担心老二没法晒盐。如果是晴天她就更加忧愁了,因为这样老大的雨伞生意就会不好。

为此老太太每天都充满了担忧,不管是什么天气她都没法开心起来。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因为下雨在老太太家避雨,看到唉声叹气的老太太就问她为什么这么不开心。当老太太把原因告诉他时,这个人反倒哈哈大笑起来,他不可思议的看着老太太道:“你为什么不这样想呢?如果下雨老大的雨伞生意就会特别好,如果是晴天那么老二晒盐生意就会很好。这样不管是下雨还是晴天你都有一个儿子生意会非常好,这样一来会不会每天都是开心的呢?”。

经过年轻人这么一说,老太太恍然大悟。从此老太太就按照年轻人的这种方式去想,结果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转变观念和思考方式对同一件事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人生不过匆匆几十年,你是觉得人终究是一死,不管怎么样结局都是一样的,从而不去努力就这样等待人生的结局;还是觉得人生只有几十年,需要好好珍惜去奋斗从而将这几十年过得丰富多彩呢?

两种不同的想法会让你走上两条不一样的人生路,第一种想法会让你碌碌无为,也许到真正走到人生结局时,你的内心只有后悔。而后者的人生则会让你觉得这几十年是值得的,你没有白白来过这人世走上一遭。

同时你的观点也会对你的后代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你的碌碌无为不仅没法给你的后代创造好的生活,也会让他们的人生观跟你一样,最终也是碌碌无为。再者你的没出息会让你的后代不屑提起你,那么你就真的跟没来过这个世界一样,白活了几十年。而后者却给了后代深远的影响,这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后者会成为子孙后代津津乐道的人物,他不仅活好了自己这一生,还一直影响着后来者。

那么哪一种人生是你想要的呢?哪一种才是真正不辜负你与他人同样的几十年人生呢?结果自然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