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以退为进:人生的另类智慧
20459800000003

第3章 让一分风轻云淡

1、孙权坐收“渔翁之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很多人都沉不住气,见别人争得你死我活,也忍不住要伸手。一旦时机不对,就可能使自己成为斗争的焦点,反而弄巧成拙。要吃这顿美味,也得下一番功夫。

建安五年,18岁的孙权刚刚继位,见到鲁肃,询问方略大计。

鲁肃道:“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鲁肃这番话,提出了孙吴在江东立国和发展的总战略决策。他认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具体步骤分为四步:

第一,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这在赤壁之战后实现了。

第二,相机攻取荆州,尽占长江中下游地区。这在建安二十四年吕蒙袭杀关羽后也实现了。

第三,建号称帝。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这也实现了。

第四,统一天下。最后一步,没有实现。

孙权采用了鲁肃的建议,作为基本国策。在孙刘联盟之下,终于击败了曹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但是此后,主要是刘备和曹操两人争斗,孙权一般都在旁边观看,形势有利的时候,他再动一下手。收复荆州,就是一个大手笔。

在荆州问题上,孙刘两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赤壁之战后,两家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日益突出。后来刘备全力和曹操周旋,关羽也从荆州进攻曹操。

孙权见形势大好,就派吕蒙进攻荆州。糜芳、傅士仁叛降,关羽败走麦城,被俘遇害,荆州遂为孙权夺去。

杀了关羽后,孙权意识到将面临一场重大危机。为了防止蜀、魏夹击的危险,孙权首先力求避免和刘备的生死相拼,不惜屈尊下就,向刘备求和,并做出一些重大让步:将孙夫人送回成都,缚还糜芳、傅士仁,归还荆州,希望重新与刘备“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

但刘备伤关羽被杀之痛,断然拒绝。孙权看到与刘备的决战已不可避免,就立即向曹丕写表称臣。曹丕于是派使者到东吴,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

当时许多大臣反对这样做,但孙权不顾众人阻挠,亲率百官出城迎接魏国使者,恭顺地接受了曹丕的封爵。

孙权这种策略,根本上扭转了三国鼎立格局将被打破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避免了曹蜀联手攻来的灭顶之灾。以策略的灵活性为军事上的胜利赢得了时间和条件。

后来吴蜀彝陵之战,陆逊大败刘备,使蜀军元气大伤。而曹丕始终保持中立,未来趁火打劫攻击吴国,都是他善于应变的结果。

刘备死后,诸葛亮恢复了孙刘联盟,孙权重新当了“第三者”,坐观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法。

当蜀国和魏国在战争中逐渐削弱的时候,吴国则保持了发展和强大,乘机向辽东和海上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

智慧箴言: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到底有什么本事,让刮目相看呢?其实,是孙权采取了正确的策略,不但保住了江东,还成了三分天下的主人。

孙权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第三者”,他一般不主动攻击别人,但一旦有油水,绝不放过。

所以,三国之中,他用力最少,受益最大。

2、善用感情

道光皇帝共有九个儿子,大阿哥奕纬、二阿哥奕纲、三阿哥奕继已先后去世,第四个皇子便是奕宁,若按长幼顺序,应立四皇子奕宁为太子,可六皇子奕新无论是口才、文才、武功都比奕宁强,因此道光一直拿不定主意,多次对四皇子和六皇子掂量考验。

道光三十年春,这天风和日丽,道光要带领六个皇子去南苑打猎。意在考验各个皇子文才武略和应变能力,以便确立太子。

皇帝要选太子。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了,因此六个皇子各做准备,都想取得父皇的欢心,以便将来获得皇位,尤其是四皇子奕宁和六皇子奕新,更是争夺的对手。

四皇子奕宁的老师名叫杜受田,此人足智多谋,他在四皇子身上下了很大工夫,希望他能登上皇位,自己也跟着沾光。可他也掂量过,奕宁与其他皇子比较起来,除了排行第四占了个有利的位置之外,其他方面都很一般,甚至略逊一筹,如若稍一让步,这皇位定然被六皇子夺去,为此急得他团团转。

后来,他终于有了主意。杜受田对四皇子道:“你到时候就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这么、这么办!”奕宁听罢点头称是。

第二天,道光带领六个皇子来到南苑,传旨开始围猎。诸位皇子各显身手,直追得飞禽走兽东奔西跑,到处乱蹦乱飞。其中最数六皇子奕新神勇,几乎箭无虚发,满载而归,而四皇子奕宁却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道光帝不由龙颜大怒,大声呵斥。

奕宁因有老师提前安排,不慌不忙地奏道:“儿臣以为目前春回大地,万物萌生,禽兽正是繁衍之期,儿臣不忍杀生害命,恐违上天好生之德,是以空手而回,望父皇恕罪。”

道光帝听罢,心想这倒是我没有想到的他却想到了,倘若让他继位,必能以仁慈治天下。不禁转怒为喜,当下夸奖了四皇子的仁慈之心。

又过了几年,道光忧虑成疾,自知不久人世,急唤诸皇子到御榻前答辩。消息传开,四皇子和他的老师杜受田都知道这是最关键的一次较量了,能否登基在此一举,必须作好充分准备。

经过苦思冥想,杜受田给四皇子献上一计说:“万岁爷病重,到御榻前之后什么也不用说,只说愿父皇早日康复就行,剩下的就是流泪,却不要哭出声来。”

次日六位皇子被诏至玉龙床前,果然道光提出了一些安邦治国的题目让诸皇子回答,谁都比不上六皇子,答得头头是道,道光甚为满意。却发现四皇子一言不发。

道光一问,他头一扭泪如雨下说:“父皇病重,龙体欠安,儿臣日夜祈祷,唯愿父皇早日康复。此乃国家之幸,万民之福,此时儿臣方寸已乱,无法思及这些。倘父皇如有不测,儿臣情愿随龙驾而行,以永侍身旁。”说完泪水涟涟,悲从中来。

道光听了心中甚受感动,心想此真孝子仁君,于是决心立四子奕宁为太子。这就是20岁登基的“咸丰”皇帝。

智慧箴言:

人都是有感情的,即便是皇帝老子也不例外。当我们试图赢得别人认可的时候,往往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办法。这时候,“情”尚在“理”之前,由此可见感情的重要。

如果能适当地利用感情的力量,懂得以退为进,必然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不辩自明

孙子兵法上说,作战就要像治水一样,须避开强敌的锋头,就如疏导水流;对弱敌进攻其弱点,就如筑堤堵流。

以退为进,这是一种大智慧。特别是领导人,在这方面如果运用得好,更能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受大众至少是团队内部成员的关注程度肯定会高于一般人。而有些人可能对情况不怎么了解又喜欢乱下结论,甚至有时候会有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加到头上,这时候你去辩解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心中有鬼,即便最后得到澄清也极可能给旁人一种不好的印象,更何况有时候你无意之中真的会犯一些错误。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誊。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一种智慧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份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沽名钓誉了,因为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智慧箴言:

对没有的事情不置可否,事情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那时候你不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吗?有什么小错就承认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人家反而会觉得你人格高尚,勇于承认错误更易得到大家的谅解,而且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即使错又能错到哪里去呢?

不辩自明,是一种极好的公关技巧。

4、让出将相和

胜人,超人是伸,让人,避人是屈。很多时候,屈而让人,在历史上许许多多英雄人物的眼里,是以退为进的一种策略。常言道,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同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一样,无论是谁,身处该退该让该屈之境,就不能急进急争急伸。

在各行各业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屈伸之由自会各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在可伸也可屈的时候,我们的主张是避伸就屈。从某一方面说,伸是显,屈是隐。显则招人注意,招人注意则容易遭受到攻击,遭受到攻击就存在失败的可能。而隐则容易让人忽视,被人忽视就有宁静,在宁静之中,修心养性,积蓄能量,在日后可能会有大发展。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智慧箴言:

有屈而先有退,有退而先有让。在特定的情况下,让就是智,让就是勇,让就是伸,当然,让,更是一种忍。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只不过是可怜的匹夫之勇,结果往往会铸下大错,原因就在于不懂得让和忍。

5、该退让时须退让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枭雄。时势变化无常,聪明的人懂得在退让中求发展,退步有时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菜根谭》中说:“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则福,利人实为利己的根基。”

孔青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员猛将,一次,赵王派他带领大军前去救援禀丘,由足智多谋的宁越辅佐孔青。这一仗赵国的军队大败齐军,不但击毙了齐军的统帅,还俘获了两千辆战车。战争相当激烈,战场上留下了三万具齐军的尸体,孔青决定将他们堆成两个大高丘,以此来显示赵国的实力。

宁越听说后,对孔青说:“这些尸体还有其他的用处,还是不要堆成高丘的好。”孔青问他:“有什么用处?”宁越说:“我们应该把这些尸体还给齐国人,这样可以从内部打击齐国,让齐国不敢再进犯我国。”

孔青很疑惑,问他:“这些尸体又不能复活,怎么从内部打击齐国?”

宁越说:“齐国的战车和铠甲在战争中都用完了,如果把尸体还给齐国,他们一定会用府库里的钱来安葬这些人,这样一来,他们的府库里的钱就会用光,这就从内部打击了他们。古代那些善于用兵的人,该坚守时就坚守,该退让时就退让。我军不如向后退三十里,等齐国人来收尸。”

孔青觉得宁越的话很有道理,不过,他又问:“如果齐国人不来收尸怎么办?”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就更好了,”宁越胸有成竹地说:“齐军与我军作战而没有取得胜利,这是他们第一条罪状;率领士兵们出国作战而没有让他们回来,这是他们第二条罪状;给他们收尸的机会,他们却没有把握,这是第三条罪状。如果齐国人不来收尸,那么齐国的百姓就会因为这三条罪状而怨恨齐国的将领。百姓们就不会再愿意侍奉齐国的统治者,齐国的统治者也就无法再指使他们,这是对齐国的双重打击。”

“好,就按您说得办,您真是棋高一着!”孔青这次完全明白了宁越的良苦用心,他下令赵国的军队向后撤退三十里。结果不出所料,齐国因为这件事元气大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出兵攻打赵国。

智慧箴言:

宁越的主张看起来有点软弱,好像是在向齐国让步,但是,这样的退让是为了换取更大的进步。还有一种退让,不仅可以使自己获益,还可以使对方得到好处。

6、要以和为贵

西汉初,匈奴国在首领冒顿的领导下,力量越来越强大,经常对中原边疆掳掠抢劫。他们能骑善射,出没无常,给汉朝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汉高祖亲率大军到西北平乱,却几乎丧身于边陲。边境警报频传,可急坏了高祖。他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都愁眉相对,唯有一向不苟言笑的刘敬上奏道:“臣认为制服匈奴,不能单凭武力。如今有一个办法,不仅能使冒顿伏首称臣,而且能使他们世世代代都老老实实。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好似雪中送炭,龙颜顿时一振:“快快讲来,但说无妨。”“为了国泰民安,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公主嫁给冒顿,实行政治联姻。这样匈奴就与我们结成了亲戚,公主成了王后,冒顿成了您的女婿。自古以来,哪有女婿攻打岳丈的道理?他们就不便再在边界惹事生非。皇上不费一兵一卒,天下就能长治久安。”

高祖一听,不太乐意,心想:凭我汉室之尊,把堂堂公主如此下嫁,怎能对得起列祖列宗?脸面何在?刘敬又进一步劝说;“宫女三千,您可以从中任选一个漂亮的收为义女,再以公主身份嫁给冒顿。”汉高祖终于同意了这个办法,把“公主”嫁给了冒顿,并陪送一批金银财宝及随从人员。冒顿也以能娶到汉室的公主为妻而倍感荣幸,并且从此以后,历代匈奴首领单于都以能娶汉室的公主为荣。尽管和亲不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根本办法,以此换来的和平也不是长久的,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它仍不失是一种较好的策略。

与边境驻重兵防守相对比而言,这算是软的一手,它以汉室公主的个人幸福,换回了整个民族的暂时安宁,这可以说是失小获大。

“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的思想随着中华文明,流淌了几千年;就如同柔和刚,只有两者兼有,适当运用,一个国家才能昌盛,一个民族才能兴盛,一个人才能立足于社会。俗话说:笑口一开泯恩仇。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只要用和善的办法去处理,就能迎刃而解。“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前者为传统美德,后者为现代理念。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以和为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是否过时了?难道“竞争”就一定要以抛弃“和”为代价吗?“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到底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还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和能化解矛盾,矛盾双方各让一步,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和能以守为攻,当你失礼于人或是无意中给人以损害,你就处于被动的地位,和与不和的结果将会截然不同。如果你能以和善的态度待人,你将会由被动变为主动,以守为攻,息事宁人,从而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和能以柔克刚,有些事情硬来是办不好的,用软的办法却可以办好。

现实生活中懂得以和为贵的人,总比与和不投缘的人受欢迎。巴掌不打笑面人。能够如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亲朋、同事、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实现共同的目标要和衷共济,待人接物要和颜悦色,提建议谈想法要和盘托出,解疑难化矛盾要和风细雨;气氛紧张要缓和,发生争执要讲和,求取学问要谦和,对人态度要温和;要修仁和之心,推广和善之德,创造和谐局面,使各项事业和顺发展。

智慧箴言:

昭君出塞有许多无奈,一曲曲悲歌记叙了多少伤感,然而她的出塞带来了两个民族的和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厮杀。我们也该学学这种做法,以和为贵。团结一切力量为我所用,为我们自己的事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