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给生意人的49个高招
2040700000035

第35章 眼里只有利益的商人,只能赚小

见利忘义、无商不奸是中国古代对于商人的歧视性评价,在今天已不适用。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也确实仍有那样一类商人,追求利益胜过一切,但其结果却让利益毁了自己。

赔钱的事也不妨

商人求利天经地义,但如果掉进钱窟窿爬不上来,只认利益不认人,也不是一条长远的生意之道。

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的名牌老店,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同仁堂创立之初便以“济世养生”为宗旨,正是凭着这一条,同仁堂在现突发事件时也不乘人之危,凭着良好的信誉,同仁堂在现代医药业发达的今天,依然屹立不倒。

同仁堂的创始人是清代名医乐显扬,他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的信条,把行医卖药作为养生、济世的事业,他办同仁堂药室,他说:“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在随后的经营中,他也一直遵循“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原则。俗话说在商言商,那么商家逐利当是无可争议的道理。但同仁堂却不是一个只言商逐利的商家,而更像一个救死扶伤、济世养生的医家。实际上,商与仁的结合正是同仁堂历经数百年磨难而不衰的秘密。

同仁堂利用了医家的优势,将“同修仁德”的中国儒家思想融入日常滴之中,形成了济世养生的经营宗旨,并在此过程中创造了崇高的商信誉,形成了同仁堂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

同仁堂从创办起就十分重视企业形象的树立。如设粥场,为穷苦百姓舍粥;挂路灯,方便过路人;赠平安药,帮助各地进京赶考的人……通过这些具体的行善活动,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起了同仁堂的良好形象。

1988年,我国上海等地突发甲肝疫情,特效药板蓝根冲剂的需求量猛增,致使市场上供不应求,有些企业趁机抬高药价。当时,到同仁堂购买板蓝根冲剂的汽车也排起了长队,存货很快销售一空。

为了尽早缓解疫情,同仁堂动员职工放弃春节休假,日夜加班赶制板蓝根冲剂。这时,有人议论:这下同仁堂可“发”了。其实他们哪知道,同仁堂不但没“发”,反而是在加班赔钱。因为生产板蓝根冲剂所必需的白糖早已用完了,一时又难以购进大批量平价白糖,只好高价糖作为原料,以致成本超出了售价。出于企业承受能力的考虑,也有人提出应适当提高板蓝根冲剂的出厂价,但同仁堂的领导坚决否定这个建议。道理很简单,“同修仁德”是同仁堂的传统,乘人之危不符“济世养生”的宗旨。他们坚持将高价生产的板蓝根冲剂按原价格批发出厂,甚至还派出了一个由8辆大货车组成的车队,一直把药品送上海。

这场疫情中,同仁堂虽然赔了钱,却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在南方地区又新交了许多忠实的朋友。

现在,北京同仁堂药店内又开办了同仁堂医馆,聘请20多位全国知名的老中医坐堂就诊,每天到这里看病购药的患者多达数百人,相当于一个中型医院的门诊量。这又是同仁堂的一个高招:一方面弘扬中华医术,实行了济世养生的古训;至于另一方面经济上的实惠,这就不必多说了。

康熙四十五年,乐显扬之子乐凤鸣在《乐氏世代祖传九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的序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了严格的选方、用料、配比、工乃至道德的规范。此后,同仁堂在长期的制药实践中,又逐步形成“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着”的特色。

在同仁堂,诸“兢兢小心,汲汲济世”,“修(制药)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等戒律、信条,几乎人人皆知。如果谁有意或无意违背这些信条,他不仅要受到纪律的制裁,还将受到良知的谴责。比如同仁堂炒炙药材,规定操作人员必须时刻守在锅边,细心观察火候,不时翻动药料。有一次,一位职工由于对这一要求的真谛认识不深,在装料入锅后暂时离开了一会儿。老师傅发现后,大发雷霆:“像你这么干,非砸了同仁堂的牌子不可!”全组6个人,也轮番地批评他。此后几十年中,他当班作业总是兢兢业业,再也不敢有丝毫马虎,当然也就从未出现过丝毫纰漏。

“亲和敬业”是同仁堂的服务宗旨。同仁堂作为商家,当然要获利润;同仁堂作为医家,又负有对患者负责的天职。特别是在药品流通到患者手中的过程里,琐碎点滴都十分重要,需要经销部门有非同寻常的敬业精神。

一次,同仁堂药店接到一封山西太原的来信,说一位顾客从同仁堂抓的药缺了一味龟板,并附有当地医药部门的证明。同仁堂不敢怠慢,立即派两位药工风尘仆仆地赶往太原。经查验,药中并不少龟板,只在当地抓药龟板是块状的,而同仁堂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把龟板研成了粉末。误会消除了,同仁堂又一次用真情赢得了顾客的信赖。

顾全大局,舍卒保车是一种深远的谋略,是一种宽柔的智慧。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甘愿在名誉上受点玷污,而成就更大的事业。古云:“立名难而坏名易。”好名声的建立是很难的,而破坏名声只在一时一事之中。所以名节上的损失绝非小事,勇于牺牲名节,必定是为了更大的目的。这就是顾全大局,对于这个大局来说,名节就“卒”,为了得到大局这“车”,失去这“卒”是不可避免的。

为人处世如此,做生意亦如此。在生意场上要做到顾全大局,就须临危不乱,关键时刻不能患得患失于小益小利,要善于分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能够舍卒保车,为了更大、更长远的利益舍弃眼前的益。在相对小的利益面前装糊涂、不动心是每一位渴望大成功的经营者所必备的素质。

有一句话叫“好予者,必多取”,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得失问题就是对贡献与索取、获得与舍弃之间关系的平衡和把握。

有没有像动物那样只想得不想失的?当然有。何谓贪得无厌?何谓极端自私?说白了,就是只想得不想失,而且只想多得,一点都不想失。不过,最后的下场总是不那么光彩的。

有没有不在乎个人得失的人?也有。有的人不计名利,只是奉献,为了他人的幸福,宁可自己少得或不得,宁可失去自己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有的为了某种主义、某种思想,甚至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替顾客省钱也是为自己赚

阿里像往常一样去菜市场买菜。

今天,他从一位老大爷那儿买一元钱的白菜。买完之后,阿里随口说是用来做汤的。老大爷听了之后对阿里说:“做汤,只用八角钱的白菜就够了。你不用买那么多,退回一些吧!”

阿里听了十分惊讶,因为蔬菜容易腐烂,一般卖菜的人都希望顾多买些,而这名老大爷却帮顾客考虑,帮他们省钱。

此后,阿里每次买菜都去老大爷那儿,即使那儿没有自己要的,他也乐得转上一圈。

别人的钱花起来总是感觉不怎么心疼,因为那是别人的嘛。好多人的做法也与此类似,因为是客户掏钱而非自己,但并非所有的商人是这样。

寇克旅游公司是美国人寇克开办的一家旅游公司。寇克曾说:“虽然观光旅行是花钱的玩意儿,但作为一个旅游公司的经营者,一定要把客人的钱包当作自己的钱包。替他们能省一文就省一文。万万不可因为他们不熟悉外地的情形,而胡乱开价,抓他们的冤大头。”

他所说的这句话,一直被这一行业的人奉为金科玉律,他的公司也以此作为宗旨,在开拓各项旅游业务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次顾客的要求。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他的经营方针或多或少都有个远大的目标。这一远大的目标,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是要完成他心中长久以来形成抱负,换言之,这些企业家们虽然开始时是以利己为出发点,但最终境界却是利人的。

1851年,正值在伦敦水晶宫举行世界博览会,寇克抓住这个机会,想大做一笔生意,只是感到人手不够,于是寇克就让儿子充当他的得力助手。这次的博览会,寇克父子公司总共带去15.6万名参观者。他儿子负责在伦敦的接待工作,替客人安排交通工具、住宿,做得有条不紊,使客人感到没有一点不方便的地方。每批客人在去博览会之前,小寇克都扼要地把值得看的东西说明一遍,而且把参观路线印成小册子,每位游客发一本,好让他们在参观时“按图索骥”。另外,小寇克为每位游客准备一顿廉价的午餐,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因为博览会里面的饮食贵得吓死人,虽然去的人并不一定在乎,但能省钱总是令人高兴的。

这些服务,对现代的旅行社来说,已算不得什么特别措施,但在那个保守的时代,这些措施是很新的创举,而且也符合了寇克的经营原则:“尽可能地使客人方便舒适;尽可能地替客人省钱。”

4年之后,博览会在巴黎举行,寇克一次买下40万张票,后来游客太多,他又增订10万张。仅仅4年的时间,他代理的游客增加三倍还多,这一增长率实在是够惊人的。

由于寇克的做法处处为旅客省钱,并能使旅客感到新奇,不到几的时间,寇克父子公司不仅在美国声名鹊起,就是在世界各地也逐渐建立起好的名声。

其实,不管是为客户省钱,还是为客户寻找贸易机会,这都是优质服务的体现。

作为一个旅游公司的创始人,寇克从旅客的角度出发,替旅客考虑,为旅客着想,并订立一系列服务原则作为公司服务的宗旨,坚持不断地加以贯彻,从而使该公司在现今仍能在国际旅游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寇克曾经说:“我们要把所有委托本公司代理的旅客都当作即将远门的朋友,只要根据这种精神去做,寇克公司永远不会被别人取代。”

在商家林立的今天,挑剔的顾客自然会货比三家。只有那些质量和服务让他们信得过,而且在感情上容易亲近的商家才能消除他们的戒备,使他们乐于打交道。替顾客着想,就能赢得顾客的心。

商场如同战场,如今的市场竞争,已经演变为商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和企业形象、信誉以及与消费者的关系等全方位的竞争。特别与消费者的关系、情感,在商品营销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感情能转化人的认识,感情能调节人的行为,在商家林立、货比多家的情况下,人们自然更愿意到信得过、感情亲近的商家购物。对此,一位美国着名企业家深有体会地道出:“现代商战的胜利,不在乎你占据多少商场,而在乎你占领多少个消费者的心,占领了消费者的心,你就拥了一切。”中国的学者亦精辟地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战的家是人心与金钱的双赢。

每个企业都要有这样的认识,“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企业若没了消费者,产品销售不出去,那么企业也就不能生存。单就此一点来说,企业必须紧密联系用户,小企业比大企业更直接面对消费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如何,对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更为重要。只是在销售时想一下消费者,实际上是企业同消费者最低级的联系。可以说最糊涂、最不中用的企业经理也会想到这一点。实际上,企业同消费者联系的渠道远不止此。

事实上,企业紧密联系用户早已走出单纯向用户销售产品的阶段。

企业为满足消费者需要,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角落都引入了消费者意见,比如企业产品的制造、研究开发、花样品种、价格等都参考了消者的意见。销售只是企业产品的最终实现,而要想完成产品的最终实现,那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规格还是价格,消费者都能接受才行,这也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在经营的每一个阶段都密切联系用户。一方面是满足他们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引导需求,即企业开发某种新产品,因为这种新产品预见到了用户的潜在需要,因而使用户的需求朝这方面转移。这种紧密联系用户潜在需求的思想是企业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关键。

企业紧密联系消费者,甚至让客户参加企业产品的设计、定价,对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是有利的。这一方面给用户一种认真服务的精神,使消费者与企业建立起信任和感情;另一方面,也使用户对企业多一分理解。这样,才能建立起长期互利的联系。小企业经理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