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发展研究
20383500000044

第44章 重庆市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措施(3)

4.会展场馆人才需求

会展场馆不仅便于物资的流通和人员的流动,而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各种交流展示的需要。我国的会展场馆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而会展场馆的管理主要由专业会展管理公司负责。重庆市的展览馆、博物馆、会展中心由政府投资建设,施行组合式管理,由政府和第三方联合管理。政府作为会展场馆产权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联合专业的会展运营管理团队,组成了“政府+专业运营团队”的管理模式。

目前重庆市会展场馆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已建成重庆国际会展中心、重庆展览中心、重庆农业展览馆、重庆规划展览馆、三峡博物馆5个会展场馆和全国第二大的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会展场馆的经营管理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高效的会展经营管理团队,发展会展场馆的多元化经营,打造会展品牌,扩大展会影响力度,助推重庆市会展经济发展一直是重庆市会展场馆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瓶颈是缺乏大量的会展专业核心人才。

二、重庆市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一)国内外会展人才培养状况

1.国外会展人才培养概况

对于国外会展人才培养问题,本书主要以德国和美国为例进行阐述。

(1)美国会展人才培养。美国的会展教育主要由高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咨询公司等组织承担。其中,高校处于核心位置。美国高校已经形成了与自己专业特色相适应的从一般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到学士、硕士学位教育的多层次会展教育体系。目前在美国开设会展专业或课程的主要院校有乔治·华盛顿大学、内华达大学、休斯敦大学、俄克拉荷马州州立东北大学等75所高校。高等院校的学习以学位教育为主,一般不要求具有从业经验。美国高校基本上是在旅游管理或商务管理的基础上设置大型活动或会展管理专业的。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会展学科已从最初的一门课程发展到今天的几十门课程,会展学科已成完整体系,其课程设置实用性强。

在美国开设会展教育的高校中,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会展教育规模最大、课程体系最完整,学生可以攻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目前开设的会展管理课程主要有:节庆活动管理最佳实践、节庆活动协调、节庆活动营销、风险管理、财务、法律和道德问题、公司活动管理、会议、赞助、婚庆策划、节庆活动信息系统概况、宴会、体育活动管理、节庆活动的开创、发展和管理、融资活动、博览会管理、节庆管理等。另外,该校于1988年率先推出的特殊事件管理职业资格认证已得到全球20多所大学的认可。而美国内华达大学开设的课程则有:会议概况、宴会销售和经营、奖励旅游、会议服务管理、会议策划、目的地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目的地市场营销、博览会服务、展览管理、会议设施管理、展销会经营、国际展博览会管理、高级会议策划、特殊活动管理、节庆活动管理、协会管理、文娱体育场所管理、展览服务合同和实习等。

(2)德国会展人才培养。德国是世界公认的展览王国、会展强国,人才济济,这与其高校独具特色的会展专业教育有着极大关系。德国的会展教育十分注重实践性环节的作用。一般而言,会展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其中一年半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另外一年半时间参加实践活动,每学期通常只上三个月课程,另外三个月则是实习。学生反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和动手能力。

从德国科隆大学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的会展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德国把会展教育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之下。随着德国会展业的迅速发展,德国会展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目前已涵盖会议、展台搭建、大型活动策划等领域。在课程设置上以定向培养的模式为前提,实行的是模块式教学,学生可以有选择地重点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主要分为五大模块,即工商管理、展览管理、会议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以及展示设计与搭建。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再经过相应的实习,能基本具备该模块所要求的工作能力。其中工商管理模块课程包括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战略管理、计算机、经济学、法律基础、会计学和专题讲座等。

2.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状况

我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会展人才市场需求和会展人才培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总体而言,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我国会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会展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可喜的是,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短短十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

普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在资源拥有量、办学规模、办学历史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我国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会展高等教育,起步于2000年,经过短期的酝酿,2004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第一批会展专业的招生与培养正式开始,进入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会展人才培养在普通高校中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国内高校会展专业的开设背景,大体可分为五种情况。第一类是在旅游类专业基础上开设,也是最主要的类型,如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第二类是在国际贸易类专业基础上开设,如上海外贸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外经贸学院等。第三类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以培养会展项目经理和一线运作人才为目标,如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会展商务管理专业就是此类。第四类是在艺术类、设计类专业基础上开设,如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院校、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第五类是在原广告、外语专业基础上或直接从会展类专业起步,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厦门国际会展职业学院等。这里我们从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座城市中选择介绍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的会展专业的培养状况。

(1)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充分发挥学校外语优势,充分注重学生外语水平的培养。如果把会展教育设为100%,那么其中英语大约占50%,旅游和国际贸易占30%,会展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占到20%。该系开设的课程包含三个层次:一是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法律、心理学等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二是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经济管理方面的核心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一般性经济与管理方面问题的能力;三是会展概论、会展经济学、会展项目管理、会展营销、会展客户关系管理等会展方面的专业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从事职业化会展项目管理的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北京城市学院作为北京市属高校,主要为北京市的会展单位培养专业人才,学历层次以专科为主。从课程来看,其主干课程设置为:会展概论、会展项目管理、会展客户关系管理、会展旅游管理、会展英语、会展信息管理、美术基础、展示设计概论、展示信息传达、合同法、基础会计、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多媒体辅助设计课程、营销心理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概论(实务)、网页设计等。其中会展管理、会展营销、展示与设计课程设置各占30%左右。

(2)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的两所院校之一,其开设此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适应我国会展业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掌握会展活动组织和会展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能,熟悉国内会展行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际会展行业惯例,熟练掌握一至两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双语表述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能较好地胜任各类会议、展览会、旅游节庆等活动的策划、组织和会展企业经营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有:会展概论、会议策划与管理、展览会策划与管理、奖励旅游策划与管理、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会展市场营销、目的地管理公司经营与管理、会展融资与财务管理、展示设计与搭建、会展信息化管理、会展法规等。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会展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以华东师范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和上海会展行业协会为依托开设的新专业,着力打造国际化、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学科特色,着重培养宽专业口径、强动手能力、厚理论知识的研究型会展专业人才。主要课程有:会展概论(双语)、会议管理(英语)、商业展览会管理(英语)、会展旅游(双语)、活动策划与管理(双语)、会展经济、会展营销、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会展英语等。

(3)广州。广州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除了开设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统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商管理类基础课程以及会展概论、会展策划与组织、会议管理、会展营销实务、场馆管理与服务等会展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开设了住宿业概论、国际贸易实务、餐饮管理、商务旅游实务、广告实务、商务谈判、经济地理、组织行为学、公共政策分析等课程。在教学方面,广州大学充分利用有限的专业建设经费支持教师多“走出去”交流,安排多形式、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活动如实习、实验、竞赛等,让师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接触会展行业。在学科负责人的支持下,组建科研团队,通过传、帮、带效应带动一批教师和学生开展学术研究。这些措施使得会展专业能充分利用学院现有条件逐步发展壮大,在此基础上通过鼓励教师参与申报项目、服务社会、教改立项、教学质量工程等搭建多个发展平台,并根据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所涉及的各方面做出调整。

广东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扎实的会展业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突出,具有良好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公关协调能力,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会展业中高层管理人才。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济学、会展政策与法规、会展运营与管理、会展营销学、展览策划与管理、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国际会议策划与管理、会展经典案例分析、场馆管理与服务、会展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国际公共关系学、大学英语、专业英语、第二外语、专业实习实践、专业论坛等。

3.中美德会展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国外会展人才培养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模式和美国模式。从会展人才的培养主体和层次、培养途径、课程设置等方面对中国会展人才培养与德国、美国模式做一个比较。

多元化。在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为主的多元化会展人才培养主体

多元化。美国的会展教育主要由高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咨询公司等组织承担

集中化。在德国主要有两所院校开办会展教育,一个是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另一个是科隆大学,两所学校错位发展、相得益彰

培养途径

教育途径单一。中国的会展教育往往过多地停留在理论指导的层面,而对于专业实习则往往流于形式,如走马观花式,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实践环节

教育途径多样化。美国高校的会展教育非常注重实践环节,许多高校在校园里建立模拟客房、餐饮设施,邀请会展业界人士为学生做讲座,并让学生实际参加会展活动,要求学生为学校的体育赛事寻求赞助商等

教育途径多样化。德国的会展教育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十分注重实践性环节的作用。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每次实习活动都有特定的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与刚结束的课程相关

课程设置

会展专业重视基础课程设置,重视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缺少实训类课程

无论是在本科教育还是硕士学位教育中,各学校提供的课程体系都高度重视应用性问题

会展专业重视专业课程设置,重视实训类课程置,重视职业道德课程设置

师资构成

会展专业大多只有学校背景

会展专业大多有会展企业背景

会展专业大多有会展企业背景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会展人才培养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有些方面虽然表面上与发达国家一致,但实质上仍有较大差距。例如在培养主体方面,虽然我国也采用多元化的培养体系,但是培养主体的定位存在重叠,各自的职责分工不明,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德国虽然采用集中化的培养体系,但各培养主体之间错位发展、相得益彰。而在培养途径、课程设置和师资构成方面我国则显得更加薄弱。特别是在培养途径方面,由于会展业的实践性特别强,如果在学习培养阶段没有经过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后很难马上投入到具体的工作当中,而这一点恰恰是会展业发达国家所特别重视的环节,这当然与我国会展教育师资构成有很大的关系。

(二)重庆市会展人才培养模式

由重庆会展业发展研究总报告(2008)可知,重庆会展业人才培养采用“三位一引导”的模式,即以政府为引导,在此基础上以会展企业为核心和培养方向,以高校教育为基础,以社会培训为辅助,将高校、社会和企业三者相结合来培养会展人才。

1.“三位一引导”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引导。政府引导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对会展人才的培养予以指导和监督,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和会展人才培养的有序进行。政府的引导是会展人才培养的宏观背景和前提条件,有利于会展人才培养的协调和良性发展。

(2)企业培养。会展企业是会展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其不仅决定会展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而且直接对会展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检验。会展人才在企业的实践中往往能更迅速有效地得到锻炼,成为适合会展业需要的人才。

(3)高校教育。高校教育是会展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通过高校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专业背景、符合会展企业要求的人才,提高会展人才整体的素质和能力。

(4)社会职业培训。社会职业培训是社会会展人才培养的拓展。通过职业培训,一方面可以使会展专业人才进一步深化提高其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使有志于从事会展工作的非会展专业人才通过短期高效的学习进入到会展行业中来,为会展业提供不同层次的人才,缓解当前会展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