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发展研究
20383500000024

第24章 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会展市场快速扩展,成渝经济区的会展业也稳步进入持续发展的通道。在场馆设施、配套产业及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在展会规模、展会质量及经济效益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此同时,受区位、产业基础及发展理念等因素影响,成渝经济区会展业的发展瓶颈也日渐明显。现阶段,成渝经济区会展业既面临共同的制约因素,也受地区会展经济自身短板的影响。

一、会展企业因素

(一)整体实力偏弱

会展企业是会展市场的主体,是会展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成渝经济区会展业的加速发展,为区域会展企业的建立和成长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近年来,成渝经济区的会展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资金较少的情况,专业会展企业发展不足,办展能力有限,与国际上许多著名的会展公司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技术手段和营销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足以满足区域会展业快速发展的需要。2011年,成都已有80多家注册会展企业,但注册资本超过500万元的仅6家,年累计办展规模超过1000个展位的会展公司仅20家,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同时,据重庆市商业委员会统计,2010年,重庆注册有会展业务范围的企业共190余家。2011年重庆年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会展企业仅为2家。

成渝两地会展企业数量虽然不断增长,但整体规模偏小,企业实力有待增强。由于规模不大、未形成品牌效应、会展效益低,面临风险的时候抵抗能力有限。

(二)结构有待优化

现阶段,成渝经济区会展企业不但整体实力偏弱,而且内部结构也存在问题。这种结构矛盾既表现在会展企业组成方面,也表现在会展企业经营水平方面。

首先,成渝经济区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出的会展企业主要为小规模民营企业,国际性企业较少。以成都为例,2011年,成都注册的80多家会展企业以民营经济为主,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注册资金多在100万元以下,平均每户企业员工数量在10~15人左右。同时,这些小规模民营企业人力资源质量普遍不高,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仅占总数的24.6%,中级职称以上的从业人员仅占16.1%,明显滞后于飞速发展的会展市场需要。此外,与高水平、国际化会展企业相比,小规模民营会展企业存在运作不专业、组展和推广能力不足、对专业观众邀请不力等问题,以致众多展会档次和质量不高。

其次,成渝经济区会展企业经营效益存在结构性矛盾。成渝两地的会展企业中,经营水平较好的企业多为政府主导的会展场馆管理企业,而其他提供会展服务的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一般,结构性矛盾突出。以重庆为例,2009年,重庆营业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会展企业有7家。其中,重庆国际会展中心营业收入近6000万元,重庆展览中心有限公司、重庆大地会展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营业收入突破3000万元。这7家企业的营业收入总计超过2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0%。由此可以看出,民营会展企业由于规模小,竞争力水平一般,整体经营水平有限。

无论是企业组成结构,还是经营水平结构,成渝两地会展业都存在调整和优化的空间。

二、会展活动因素

(一)展会结构有待优化

成渝经济区会展活动结构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之处:展会层次有限,会展主题趋同。

首先,成渝经济区会展活动整体水平有限。受地域、产业基础等因素影响,成渝两地举办的会展活动多为市级和区县级,国际性和全国性会展活动相对较少。以重庆为例,根据《重庆市2010年度会展经济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2010年重庆国际性会展活动占比14.22%,全国性会展活动占比9.83%,而省市级和区县级会展活动占比分别高达55.19%和20.76%。成都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其举办的所有展会中国际化展览、会议和活动的占比不高,展会的服务水平对照国际化要求还有待提升。

其次,成渝经济区会展主题趋同现象较为明显。2012年成渝两地举办的会展活动多为建筑、装潢、五金类及工业、机械、加工类。而且,成渝两地举办较多的前5类会展活动中,有3类是共同的。这一方面显示了成渝两地在承办会展活动时的相互竞争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两地会展业存在结构趋同问题。

(二)市场活动亟须监管

成渝经济区快速发展的会展经济,一方面助推着会展市场的扩充,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无序竞争、重复办展等行业乱象,从而需要进一步加强会展市场监管。

首先,成渝经济区会展企业之间缺乏有序竞争。各会展企业可能会为筹建一个同类的行业会展活动而互相争斗,造成参加展会的客商无所适从的局面。这既影响会展活动举办地的整体形象,对区域会展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也易导致区域会展市场鱼目混珠,乱象丛生。

其次,成渝经济区会展主体重复办展现象明显。多元化的办展主体是强化相互竞争、提高区域会展业整体竞争力的必要举措,然而政府及有关部门、各种协会、会展企业等会展主体在现实条件中易产生重复办展现象,导致不同城市,甚至同一个城市举办的会展活动主题雷同局面出现。以重庆为例,重庆国际会展中心每年举办两次汽车展,分为春季和秋季,而成都也有汽车展。此外,主要城市周边地区为发展地方经济,重复举办会展活动以便进行招商引资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雷同的会展活动,既使参展商难以集中精力布展,也不利于区域会展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成渝经济区会展活动准入机制等配套监管方案需要尽快出台和实施。

(三)品牌建设需要加强

会展品牌是区域会展经济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提高地区知名度的重要保障措施。成渝两地近年来举办了一些国际性和全国性会展活动,也注重通过宣传等方式提升地区会展活动的知名度,着力培养地区会展品牌。总体而言,成渝经济区会展品牌相对较少。

重庆近年来培养了中国重庆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中国重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重庆国际汽车工业展、中国(重庆)老年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农产品交易会暨迎春展销会、中国重庆大足龙水五金博览会和中国畜牧科技设备展览会等15个地区会展品牌,但是整体影响力有限,而区县特色会展品牌的培育和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成都近几年成功举办了不少会展活动,但受经济实力、区位条件、市场容量等因素影响,这些展会规模普遍偏小,且一般仅具有区域性的意义,缺乏全国影响力。2008年,被国际博览会联盟(UFI)认证的国际专业化展会只有成都国际汽车展。另外,成都市节庆活动虽然发展迅速,但影响力较小,参与性较低,截至2012年还没有一个节事活动成为“全国十大节事活动”。因此,成渝经济区会展业自主品牌影响力整体较弱,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三、会展人才因素

(一)专业教育存在不足

会展专业高等教育是培养会展人才的主要方式,目前成渝经济区会展专业高等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成渝经济区会展教育层次和专业设置存在缺陷。目前成渝两地的会展教育只存在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缺乏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次,十分不利于为会展行业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也不利于形成会展理论研究的氛围,长此延续下去不利于会展教育的发展。同时,从教育部的本、专科专业目录及审批的目录外专业来看,涉及会展的专业主要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技术与艺术本科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科,但成渝两地本专科学校开设的专业主要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设置会展技术与艺术本科专业的高校相对较少。

其次,成渝经济区会展教育硬件和软件建设滞后。硬件条件方面,成渝高校尚未建立成型的校内实训设施,个别高校建立了一些简易、层次较低、投入较少的实训室,会展专业教学大多数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与发达地区办学较好的高校存在较大差距。软件建设方面,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一线城市,成渝经济区会展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师资队伍总体数量偏少,且多为经济、外语、管理、历史、中文、数学、教育等专业背景转行而来,缺乏会展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与教师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相距甚远。

此外,成渝经济区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足。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会展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整体而言,现阶段成渝经济区部分高校会展专业设置的理论课程多,应用课程少,主干课程趋同,特色课程弱化,与会展业的实务性和操作性要求有一定差距,难以企及应用型会展人才的标准,其核心竞争力不足。

(二)职业培训质量难保

会展业是多个行业构成的产业链,包括组织、管理、广告、宣传、策划、公关、工程等,再加上会展业涉及众多学科,并且涵盖了研究、策划和执行三大层次。所以,会展业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其所需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会展专业人才缺乏是成渝经济区,甚至全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职业培训是提升在职员工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措施,由于成渝两地会展从业者多为转行人员,因而进行职业培训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国内推出的会展职业认证培训至少有10种,比较权威的有会展设计师、注册会展经理以及会展策划与实务等。尽管多种多样的会展职业培训机构和培训证书增加了会展从业者进行职业培训的选择性,但是这也使从业者更难以做出抉择,同时也增加了用人单位辨别相关资格证书质量的难度。由于各培训机构在机构资质、培训目标、课程安排、教材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机构的权威性与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值得商榷。过度多样化的会展职业培训,不利于会展行业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会展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人才引进工作存在困难

面对会展专业人才缺乏这一共性问题,成渝两地积极开展“借智”工作,然而实际效果有限。会展专业人才引进难,一方面反映了会展高端人才资源的稀缺性,另一方面也与区域吸引力有限存在联系。

首先,会展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端复合型人才属于稀缺智力资源。据统计,上海、北京和广州三地会展专业人才岗位空缺与求职者的比例分别为:上海1∶10、北京1∶8、广州1∶8,专业人才匮乏。以会展业条件最好的上海市为例,2010年,上海市会展业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复合型会展人才全上海市未必能找到100个,而通常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至少需专业人才80~90人,会展专业人才缺口极大。而从全国范围来看,专业的会展人才至少缺口达200万之多。会展专业人才无法完全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巨大的人才缺口显示了会展专业人才的稀缺性和珍贵性,同时也说明了会展人才流动的不易。

其次,成渝经济区地处西南内陆,与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会展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稀缺性的人才资源在上述地区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从而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尽管成渝经济区近几年会展业发展迅速,且展会层次与规模不断优化,然而整体上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引进工作成效有限。

四、会展管理因素

(一)跨区域信息沟通机制缺失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具体实施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其建设与完善需要成渝两地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然而,长期以来的行政分割管理,使得各行政区域间合作意识淡薄。为实现《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相关发展目标,成渝两地分别进行了统筹安排,加强区域内的规划与建设,而跨区域协作机制仍未建立。

就会展经济而言,成渝两地都成立了相关管理机构,且各有特点。重庆在组建会展办公室的同时也成立了会展行业协会,成都则破除体制阻碍,设立了博览局。为实现各自规划的会展经济发展目标,两地会展管理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场馆建设、行政审批、展会项目、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规范和引导会展经济发展。成渝两地区域内会展经济协调发展机制较为完善,但是跨区域的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建立。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获批,反映了国家加速西南经济发展、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愿景。而跨区域协调机制的缺位,一方面不利于成渝经济区框架下成渝会展经济协同发展,不利于成渝经济区的构建与发展;另一方面,会削弱成渝两地会展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利于两地会展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会展产业链整合有待加强

会展业与交通运输、通讯、餐饮、住宿、翻译等行业密切相关,会展业的发展能通过关联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同时关联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对会展业产生影响。因此,会展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是其关联产业稳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成渝经济区会展产业链的整合是会展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的现实要求。随着成渝经济区会展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会展活动、展览面积不断增加,因而对会展场馆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会展经济需求,成渝两地都已将建设新的、更大规模的会展场馆及其配套设施列入计划。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于2013年3月底迎来首展,成都也将在近年建成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和新世纪环球中心。随着新的会展场馆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为了维系会展业与配套产业的联动发展,成渝两地必然面临着会展业与交通运输、通讯、餐饮、住宿、广告等关联产业的整体产业链的重新整合问题。

其次,成渝经济区会展产业链整合也与区域内特色资源开发不足密切相关。成渝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具有打造特色会展项目的良好基础。然而,现阶段成渝经济区举办的会展活动多与其产业基础有关,区域内特色会展资源明显开发不足。会展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是会展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成渝经济区会展产业链的整合需要利用其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促使会展业、文化业和旅游业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