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藏族传统民俗(E眼藏地行 卷八)
20312900000014

第14章 藏族人的经典游戏

在千百年来的生活中,热情豪爽的藏族人除了喜爱歌舞之外,也创造了不少的游戏,例如体育竞技有摔跤、举沙袋、大象拔河、喜鹊寻食等,摔跤和举沙袋体现了男子汉的力气与健壮的体格;大象拔河是将绳子挂在脖子上,拔河的两个人需要向相反的方向爬行;喜鹊啄食是仅仅用双手将自己的身体支撑起来,并将身体前伏,用嘴巴“啄起”面前糌粑盘子中的目标物,这个动作与瑜伽一样,极其考验身体的柔软性,此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游戏,丰富着人们的休闲生活。

本章将为您详细介绍几个经典的藏式娱乐游戏和体育运动。

巴拉秀

骰子游戏又称作“巴拉秀”,无论人数多少,均分为两组对战,一般最多为六人,分成两组,一组三人。整套玩具由一对骰子、骰碗、骰盘、筹码、小子儿、骰垫组成。

每组手持九枚筹码,如时间为上午,则由年岁最大的开始掷骰子,下午则相反,掷骰需按顺时针方向。游戏需要掷骰决定筹码,并在游戏中,谁先将自己的筹码过关斩将,走完64颗小子儿者为胜者。有意思的是当玩家掷出两颗骰子上下叠起的特殊点数时,只要能够及时、完整地颂出针对这一情况的专用骰词,则不仅赢得该局胜利,连整套玩具都归为己有,并且人们认为这种现象最为吉祥。虽然藏区各地方有不同的游戏规则,但基本游戏规则大同小异,尤其在拉萨地区,巴拉秀游戏广为流传,几乎人人会玩,并且在2014年,巴拉秀游戏首次成为西藏自治区第11届运动会竞赛项目。

吉韧

“吉韧”也叫“克朗球”,可以说是不用球杆的台球,它是用手指直接弹击球子,其规则与斯诺克相仿,因此也被称为“藏族人的斯诺克”。

吉韧由台面和棋子组成,其台面形似台球桌面,但比台球桌面小,且呈正方形,一般用桦木制作,坚硬不易变形。棋子共20枚,棋子中黑、白(其实棋子不是白色,是木头本身的颜色)各9枚,红棋1枚,均一面平滑、一面刻有圆形花纹。所有棋子均用坚硬的桦木制成。游戏中通常使用糌粑面粉作为台面的润滑粉。吉韧无桌腿,玩时置于桌上,坐着就可以玩。

吉韧玩法上和斯诺克相仿,但规则更难。除了规则上的难度之外,在弹棋子的技巧方面也极具难度,手指用力过大会弹飞棋子,用力过小又弹不着棋子,掌握手指用力分寸非常重要。

吉韧属舶来品,据说是过去住在拉萨的克什米尔人带入西藏的,大约20世纪40年代初流行于拉萨,吉韧传入西藏伊始在达官贵人和商人家庭流行,上层人士聚会中常进行比赛,后来,吉韧逐渐在一般贫民家庭和甜茶馆中流行,经多年的藏化而成为一种藏族游戏。

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部门为普及和提高吉韧的水平,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吉韧竞赛规则》,并将此项比赛列入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藏式围棋

藏族地区的弈棋活动历史悠久,种类较多。目前学术界对藏式围棋的起源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藏棋起源于内地,后传入西藏;另一种认为藏棋起源于本土;还有一种认为藏棋与围棋是我国藏汉民族分别创造出的一对“同胞姐妹”。

在藏族地区流行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主要是一种叫“密芒”的藏式围棋。在藏文中,“密”的意思是“眼睛”,“芒”是众多、很多的意思,“密芒”这一名词按字面意思直译过来就是“很多的眼睛”,这里的“眼睛”指的是棋盘上纵横交错的交叉点,因此“密芒”也被称为“多眼棋”或“多目之棋”。20世纪90年代,原强巴米久林王宫遗址出土的藏棋盘,现收藏在拉萨市西藏博物馆。

密芒是一个古老的棋盘游戏,但在现代社会首次引起世人的注目却是在1958年。当时,锡金(1975年后成为印度的一个邦)王子出访日本,用自带的十七路棋盘与日本围棋高手下了一盘藏式围棋,引起了日本棋坛的震动。据锡金王子说,他的围棋老师是一位西藏僧人。

密芒可2人对下,也可由4人或6人组成对弈的两方,当天赛不完则封盘,次日可以接着下。与一般的棋盘游戏不同的是,同一方的人可在弈棋过程中讨论,甚至可以在对弈的过程中舌战,藏族人有很多的俚语谚语,此时就可以派上用场用来刺激对方,但是舌战绝不是骂人或者不雅的粗话,而是很有趣的类似于对歌一样。所以下“密芒”的时候,不仅棋艺要好,口才和心理素质也需要很强才行,如此热闹的下棋场面,与一般的“观棋不语”的象棋或者是安静对弈的围棋截然不同。

在过去,棋类娱乐项目多为西藏上层人士或高僧所为。如果身为贵族,不会下“密芒”,则会被人轻视,就好比古代的文人雅士不懂琴棋书画一样。在聚会或者公开的活动中,棋艺也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内容,赢棋的人会获得人们的羡慕和赞誉,被认为是很有教养、聪慧之人。

据史料记载,吐蕃时期因为有着官方的支持,“弈棋”已经十分流行,并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但后来受到战乱的冲击。直到15世纪,格鲁派在西藏确立了稳固的政权后,整个藏族地区才基本安定下来,“密芒”又开始流行。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寺庙不准下棋,民间生活水平较低,没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可供人下棋,所以古老的“密芒”难以在民间开展。社会普及率太低,再加上后来清朝末年的混乱,密芒再一次地遇到近乎灭绝的境地。

除了文献中的记载,在藏族民间还有不少关于“密芒”的故事。传说历代藏王中不但喜欢下棋的很多,而且下棋态度都十分认真,特别是严禁臣下以棋媚主。因此规定:大臣与藏王下棋,如大臣连败三次,应处死;普通棋手与藏王下棋,输一盘即杀。规定太过严酷,但从侧面表现了当时的君王对“密芒”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西藏贵族及各级官员中,棋技高强者层出不穷,整体棋艺水平都比现今要高出许多。

嘎哈啦

“嘎哈啦”是藏族最传统的一种游戏,是由羊骨节制成,每当家中宰羊之后,大人便会将骨节剔好,送给孩子玩耍,有的还会在“嘎哈啦”上涂颜色。据了解,这种游戏其他畜牧地方也有,也许这是所有畜牧群体在祖祖辈辈的生活中发明的游戏。

“嘎哈啦”根据不同的摆法有着不同的称呼——“马”、“羊”、“驴”、“山羊”、“老虎”等,如同麻将一样,每个地区的规则略有出入,称呼也根据地区的不同而有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动物为名的称呼。玩家需要将撒到地上的骨头按不同的样式,一个碰击一个,例如,“马”只能撞击“马”,玩家一般都是用手指弹击,有点像吉韧的玩法,在弹击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碰到别的骨头即“腐烂”,只能结束游戏,由下一个人继续。

此外还有另一种玩法,有点像民间的“抓石子”游戏,只不过“嘎哈啦”形状较大,玩到后面的时候会出现手中抓不稳的情况,这也为游戏增加了难度和乐趣。

马球

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马球”一词,在所有西方语言中叫“POLO”,源自藏语的“SPO-LO”,汉语在很长时间直译为“颇罗”,现代意译为“马球”。

马球最早起源于吐蕃,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受到普遍重视,几乎成为国球,后逐步西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大陆。马球传入唐朝后,朝野上下竞相追求。《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朝朝野上下对于从吐蕃传入的马球十分喜爱,武则天、唐玄宗都是马球迷,“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从而平民及妇女也竞相比赛马球。根据记载,在七八世纪时,吐蕃宫廷队与唐朝宫廷队还曾有过多次比赛。

现在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很多地区的藏裔居民中,传统的吐蕃马球赛仍然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