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藏戏(E眼藏地行 卷四)
20312600000005

第5章 藏戏的唱腔

藏戏的唱腔藏语称为“朗达”,本意为“传记”。因为藏戏以演各种人物或神佛本生故事为主,为了将歌曲与藏戏唱腔进行区别,将藏戏唱腔习惯地称为“朗达”。传统藏戏各个藏戏剧种的“朗达”,基本上属于无伴奏的清唱,即便在载歌载舞的场面里,也只是用鼓钹两种打击乐器伴奏。以至今天,一些民间戏班仍然保持着这样一种古老的伴奏形式。其中,昌都藏戏伴奏乐器另有笛子、“甲林”(藏式唢呐)等,德格藏戏另有“甲林”(藏式唢呐),甘南安多藏戏则有一个较大的由寺庙乐器组成的乐队。

由于藏戏各流派创始和兴起的时代、地域不同,受到不同时代各地区流行的民间器乐和音乐唱法等的影响,各地的朗达在音乐风格、表演形式和腔调、旋律、结构、层次、调式、演唱技法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整体而言朗达的腔调大致有如下数种:达让朗达,意为长调唱腔;达章朗达,意为中调唱腔;达塘朗达,意为短调唱腔;觉鲁朗达,意为悲调唱腔;东洛朗达,意为反调唱腔;谐玛朗达,意为歌戏混合型唱腔;谐玛东木朗达,意为说唱混合型唱腔;歇巴朗达,意为赞祝型唱腔;均东朗达,意为常用唱腔;东吉朗达,意为普通唱腔;东巧尼纳朗达,意为反派人物唱腔;却仓毛朗达或扎西朗达,意为终曲或吉祥结尾唱腔等等。按藏戏地方不同,也有依据剧中人物角色的不同身份进行朗达区分的,如昌都藏戏、德格藏戏中有国王朗达、王后朗达、内大臣朗达、外大臣朗达等称呼的。

藏戏的朗达,每一曲都可以构成独立唱段,具有唱词短、旋律长的共同特征。每首朗达一般虽然只有两句唱词,但它的旋律都是一曲多个段落。如开场戏中甲鲁所采用的达仁朗达,只有两句唱词,曲调旋律却有10个段落之多。朗达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段落的多少不一,每个段落的长短不一;另一种是类似三步曲式结构,即散板2/4拍民歌风格唱腔,如谐玛朗达与谐玛当木朗达。藏戏的朗达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仲古技巧。“仲古”,藏语意为嗓音的转换变化和曲调的抑扬顿挫,它是藏族古老传统民间声乐普遍使用的一种高难度演唱技巧。这种演唱技巧,在各个藏戏剧种,特别是蓝面具藏戏的朗达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据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原作曲和唱腔设计、藏族音乐家边多的研究认为,在蓝面具藏戏唱腔中,仲古技巧的使用非常普遍,而且“仲古”的种类也极为丰富。“仲古”的使用形式有三种:一是将白面具藏戏中的小型仲古与另一种特殊的旋律“嘿字腔”揉在一起;二是与“嘿字腔”结合后再与朗达旋律连起来;三是几种“仲古”连在一起使用。

藏戏朗达的板眼节拍,以散板为主,但各剧种又有所不同。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的朗达都以散板为主,只有少数朗达含有一板三眼(4/4拍)、一板一眼(2/4拍)和有板无眼(1/4拍)等。昌都藏戏、德格藏戏的朗达多数为一板三眼(4/4拍)或一板一眼(1/4拍),散板则为少数。

朗达的演唱,有独唱与领、伴唱等形式,伴唱又有单声部和多声部的合唱等。蓝面具藏戏的伴唱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举最为复杂,也是最为丰富、最有特色的一种,即模仿式的复调多声部音乐,它的所有声部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旋律,其中有的与主旋律完全相同,有的则是主旋律的变化重复。但在具体演唱时,各声部并不是同时演唱这一旋律,而是在不同的时间上移动,也就是从上到下,各声部依次延迟一定的时间,陆续唱出,从而具有其丰满而独特的音响效果。

第一节白面具藏戏朗达

最古老的白面具藏戏朗达,至今仍存有六个种类、三十多首。它的每首朗达都有类似模拟动物吼叫声的引子,据说是根据藏族古代“歌音七品”的理论设计的。“歌音七品”的名称:“中令声似鸿雁的叫唤,仙曲声似黄牛的吼叫,绕地声似山羊的哞叫,六合声似孔雀的啼鸣,五合声似杜鹃的鸣唱,奋志声似骏马的嘶鸣,近闻声似大象的嚎叫。”白面具藏戏朗达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旋律,即“嘿字腔”,因为它使用的很普遍,因此也成为其唱腔音乐的重要特色之一。

白面具藏戏的朗达结构,一般都是由一句唱词和两个以上段落的唱腔所组成。基本唱腔有三种:一是达让朗达,擅长表现悠扬、舒缓、缠绵的心绪;二是达章朗达,适于表现抒情或悲愁以及欢欣等变化比较明显的情绪;三是达塘朗达,最能表现欢快、热烈或急促的感觉。

第二节蓝面具藏戏朗达

蓝面具藏戏是在白面具藏戏基础上改造发展起来的,所以其朗达既继承了白面具藏戏朗达的因素,又添加了有后藏地方特色的民间鼓舞音乐、道歌和“谐钦”等歌舞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官方的支持和民间的喜爱,所以其发展动力强劲,在民间演出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具有藏族民歌的悠扬冗长、清脆绚丽、抑扬顿挫等独特的风格。蓝面具藏戏朗达发展至今,已有十几个种类,一百多首。

第三节昌都、德格藏戏朗达

昌都、德格藏戏是后期卫藏白、蓝面藏戏传播形成的地方藏戏,其唱腔音乐吸收了白、蓝面具藏戏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兼容吸收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因此都具有浓厚的康区民间音乐的风格特色。现在搜集到的只有十几首。它有三种类型:一是杰宝朗达,意为国王唱腔,是国王、王子等人物的专用朗达;二是尊姆朗达,意为皇后唱腔,是母后、公主等人物的专用朗达;三是伦波朗达,意为大臣唱腔,是大小臣子的专用朗达。

第四节安多藏戏朗达

安多藏戏是白、蓝面藏戏被学经僧人和朝圣信徒带到安多地区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发展过程中其唱腔加进了安多民间小调、草地山歌及说唱音乐。乐队也加进了汉式的唢呐、蟒筒和羊皮三弦,极大地丰富了藏戏的乐器。安多藏戏进行演出,唱腔采用格萨尔说唱专用唱腔与安多藏戏唱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藏戏唱腔具有音韵气势恢宏、旋律清脆甜美、自白和演唱互相衬托、主唱和伴唱相互呼应的特色。果洛格萨尔藏戏在演唱时,有鼓、竹笛、唢呐、三弦琴、手风琴等伴奏,以说唱为主,一边说唱一边表演,演唱风格独特。唱腔浑圆低沉,苍凉悠扬,大体上分为格萨尔调、诵经调、道歌调和民歌。格萨尔调与道歌调,浑厚而低沉,为王臣演唱的曲调。民歌曲调一般为妃、仙女演唱,其唱腔悠扬、婉转,具有浓郁藏族民间小调的韵味。藏戏的选曲就有“格登格达”(喜庆调)、“贾曲”(献茶调)、“色赤阿索”(登基调)、“瓮哇曲者”(黄鸭戏水)等多种,还有“仲”(格萨尔说唱)和“喇嘛玛尼(曲艺说唱)等,再加上“羌洛”(酒歌)、“洛”(民歌)、“俄卓”(圆舞曲)等等就更加丰富多彩。藏戏在器乐上又使用了寺院中的鼓、钹、蟒筒号等,从内涵到形式,无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