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白桦林
20263800000003

第3章 来自牛津大学文学硕士的归国华侨

1950年秋,北京王府井大街旁的一家饺子馆内,正是饭口时间。店内早已是人满为患,以至于桌上的客人还没吃完,身后早已经站满了等待座位的后来者。

一位身穿半旧中山装年令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带着一位十几岁的少年正目不斜视的慢慢吃着盘中的饺子,周围的一切喧闹声似乎与他毫不相干。在他们的座位后站着年轻的兄妹二人。男的个子不高,身着笔挺的西装,眉清目秀的面孔下,身上透着一股洋气。女的小巧玲珑,皮肤白皙,穿一身学生装。那女子便是当年刚从英国伦敦回国的我的母亲,男子是我的舅舅熊天羽,他们兄妹二人为响应******总理欢迎爱国华侨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号召,从英国先后归来,周日二人相约逛街、吃饭,于是便来到了这极具祖国特色的饺子馆。

那中年人好像故意要考验这对兄妹的耐性,吃饺子的速度显然比旁人慢得多,初时熊天羽也还能忍耐,但当他看到与他同时进屋一起等待的其他客人都已先后找到了座位,已经开始点菜的情况下。而面前的中年人盘中的饺子才刚刚下去了一半。他心中终于开始冒火,由于熊天羽从小受过良好的家教,在这种公共场所不便发作,但脸上的表情已显露出了几分无奈。妹妹性格沉稳,冰雪聪明,早将这一切看在了眼里。她灵机一动,马上用英语与哥哥进行沟通,哥哥立即将心中的不满情绪用英文向妹妹一通发泄,由于两人从小在英国伦敦上学,说得一口地道的快速英语,左右观察了一下,见旁人没什么反应,二人便放心大胆的一通神侃。就在两人说得起劲之时,那中年人已从座位上站起,转身对二人彬彬有礼的一笑,口中冒出了一连窜标准的英文:“对不起!打断二位一下,不好意思,让二位久等了。本人由于胃部不适,吃饭的速度的的确确慢了一些,浪费了二人非常宝贵的时间,这里再次向二位深表歉意。”

兄妹二人顿时被惊得目瞪口呆,正在二人大为尴尬不知如何应对之时,那中年人望着熊天羽的脸想了一想再次开口说道:“这位小先生,看见你使我想起了一位故人,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你应该姓熊。”

“没错”熊天羽答道,“请问,您认识的朋友名字叫——?”他接着反问了一句。

“熊博洋”中年人口中稳稳的吐出了三个字。

“那正是家父,我是他的大儿子熊天羽,这是我妹妹熊小菊。”熊天羽的面部表情由疑惑变为了恭敬。

“这就对了,你与你父亲长得太像了,本来我还怀疑我看错了,可是你们兄妹二人的一口纯正的牛津口音证实了我的判断。我叫施南竹,我与你父亲是北师大英语专科学校的同班同学,现在还有书信来往。”停了一下,他又接着问道:“你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你父亲不是托人帮你安排到联合国驻希腊办事处工作了吗?你怎么在国内,是休假?”。

“不是休假,我没去联合国报到,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响应总理号召,参加祖国建设,目前国家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百废待兴,也许更需要我们这些国外回来的年青人。”

“看到你们年轻人身上散发出的这股爱国热情,使我想起了你父亲和我当年的样子。当年我和你父亲一起上街演讲,慷慨激昂宣传抗日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我和你父亲一同被国民党政府抓进看守所,又一同被释放,可以称得上是患难之交了。”施南竹感慨了一番转向熊小菊:“你叫熊小菊吧,你现在做什么工作?”

“我还没工作,刚刚考入北师大,正在上学。”熊小菊回答。

“我还要到协和医院办点事,以后找个时间我们再坐下来慢慢聊。记住,我叫施南竹,在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工作,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可以到那儿找我。那么再见!”

“再见!”

“再见!”

说完再见后施南竹便向饺子馆外慢慢的走去。

熊小菊向哥哥问道“对外联络局?哥,你不是也在那儿工作吗?你怎么不认识他?”

“没见过,可我怎么觉得名字有点熟。”望着饺子馆外消失的背影熊天羽思索着说道。

……。

书中暗表熊天羽的父亲早在20年代从北京高等师范英文科毕业后,便开始了写作和翻译生涯,在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剧作,并翻译了大量英国名著,如肖伯纳的《人与超人》,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巴里的《彼里·潘》和《可敬佩的克莱敦》等。他满怀希望地给主持中华文化基金会的胡适送去大摞译稿,胡适却百般推托无意出版。岂料正在拜访胡适的徐志摩一见译稿大为赏识,称之为中国研究英国戏剧的第一人。徐志摩的推崇引起了学界瞩目。一些大学拟聘熊先生为文学教授,均因没有外国大学学位无法呈报教育部而未果。熊先生“咽不下这口气”,于1932年底只身西渡英伦。

是金子早晚会发光,在英国,许多留学生热衷研究莎士比亚,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偏要弘扬古老中华文化,让西方人见识中国传统戏剧的风采。那时候世界看中国,除了裹小脚吸鸦片,就是三妻四妾,野蛮残暴。为了给同胞正名,塑造美好的中国人形象,他比较了几个通俗剧本之后,首选《王宝钏》的故事,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花了六个星期时间用英文把它改写成英美人士能够接受的雅俗共赏的舞台剧《玉宝川》。

一时洛阳纸贵,文学泰斗肖伯纳、毛姆、巴里、韦尔斯等人大加赞扬,纷纷与作者结交。同年冬剧作在伦敦演出,由熊先生亲自导演,首演获得极大成功,卖座奇佳。此后一周八场,连演三年九百场,可谓盛况空前,伦敦人以争看《王宝川》为荣,此事惊动了王室,玛丽皇后携儿媳和孙女(今伊丽莎白女王)亲莅观看,外交大臣以及各国使节即陪同前往。后来此剧还在欧洲各国演出,并于1935年秋飞越大西洋,成为在百老汇上演的第一部中国戏,美国剧坛为之轰动,罗斯福总统夫人亲自接见作者,合影留念……

此后,熊先生再接再厉,将《西厢记》译成英文介绍给了西方,又直接用英文创作了描写中国辛亥革命变革的时代小说,同样洛阳纸贵,掀起了中国文化在西方传播的又一个高潮……

“七·七事变”前后熊先生正在国内。当时所有作家不分左右组成全国文人战地工作团,他与宋庆龄、郭沫若三人被推为主席团“三人小组”,在上海招待各国记者,作大规模国际宣传。后来大会议决,公推宋庆龄赴美,郭沫若赴德、法,熊先生返回英国。当时英国保守党执政,与日本结为同盟。他到处发表文章,争取舆论支持,还陪同孙科去见丘吉尔。丘吉尔正在乡下院内砌墙,表示只要自己上台,一定支持中国抗日。不久张伯伦下台,丘吉尔果真上台,但屈服于保守势力,答应日本要求,关闭了滇缅公路。这条公路是中国与东南亚的运输大道,战略意义极为重要。熊先生义愤填膺,立即写信指责丘吉尔言而无信,并在报纸上撰文批评英国当局,引起舆论同情。不久丘吉尔夫人回信:“我很高兴地告诉您,滇缅公路又开放了。”

看来熊天羽兄妹继承了父亲的热血基因,他们响应总理号召积极回国的行为也是顺理成章的。

星期一刚到单位,熊天羽和他的外联局同事们便被通知去网球场上开会。当熊天羽来到网球场的时候,网球场上已站满了人。

站了一会,只听见人群中有人说到:“茅盾来了”,熊天羽抬头望去,见来人正是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在他的身后跟着两个人,其中一人正是父亲的老同学施南竹。

熊天羽这时才明白,为什么刚刚来外联局工作的他没见过施南竹,原来他是局长,当然不容易碰到了。

开会的内容是抗美援朝参军动员大会,部长茅盾第一个上前作了生动地演讲,接着是两个正、副局长轮流作动员。熊天羽直听得热血沸腾,按耐不住第一个冲上前报了名,接着全局超过一半的人也踊跃报了名。

会后,熊天羽被叫到了施南竹的办公室。

“施伯伯,原来您是局长啊,难怪我这个小职员难得一见”。熊天羽一进门就开起了玩笑。在英国长大的他性格直率,在他看来与长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施南竹也笑着回答:“贤侄说笑了,鄙人只是副局长,由于肖局长身兼数职,无法分身,所以暂时由我主持工作。”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这次把你叫来主要是想与你探讨一下你报名参军的事情。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人,作为你的长辈我也不想说什么大道理,只想说说我真实的看法。,以供你参考。你作为一个出身书香门第,在英国留学多年的牛津大学文学硕士,你身上所具有的英文造诣和文学修养是非常难得的。新中国在对外交流和文化建设方面非常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希望你像你父亲那样,为中英、中美的文化交流做出巨大的贡献。有一天你的作品也能出现在英国的皇家剧院和美国百老汇连演几百场的盛况。而扛枪打仗、上阵杀敌对于你这样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来说并不是你的长处。当然,你也可能作为文职人员如文书、翻译去参军,但我觉得普通大学高中毕业生完全能胜任这种文职工作。我个人觉得你参军这件事对你个人来说是弃长取短,对国家来说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希望这不是你一时的冲动做出的决定。如果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希望你给我一个令我信服的理由。”

熊天羽收起了笑容,想了想问道:“你听说过魔术师马斯克林吗?”

“你是说那个著名二战英雄英国魔术师吗?”

“对,他是我学生时代的偶像。在我读到他的事迹之前,我也不认为战争会需要个魔术师、需要个老教授、需要个木匠、需要个画家……

原来我认为战争只是需要一个个能扣动扳机向前冲锋的热血青年。马斯克林用他的行动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马斯克林带领他的魔术团队从到处恳求任务不被重视,到最终被认可,以至于到关键时刻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隐藏坦克、海港以及运河,为战胜纳粹德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很喜欢他的座右铭——只要有知识和想象力,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马斯克林在英国举国爱国、卫国的狂潮中,作为一个上了年纪的手无缚鸡之力的绅士,用他那非常规和特殊的方式为他的祖国做出了贡献。

目前我的祖国也同样面临着一场艰苦的战争,我虽然没有他那么大的能耐,但我比他年轻,更重要的是我和他一样都有一颗对自己祖国的赤胆忠心,只要我尽力了,不论结果如何,我都无愧于心,无愧于我的祖国。希望施伯伯成全。”

施南竹听了熊天羽的一番肺腑之言,沉默了许久,他没想到熊天羽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说服他。这个英国魔术师可是二战名人,在英国家喻户晓。当时他报名参军由于年龄的原因被军队拒之门外,但他并不罢休,亲自给首相丘吉尔写信请战。最后在丘吉尔的批复下,他终于如愿以偿。参军后,他最初也是到处受尽了白眼,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积极地创造机会,最后终于引起了上级的重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过程像极了一部励志故事。由此看来熊天羽的报名参军的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原来怕他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现在看来是多余了。

想到这里,施南竹开口说道:

“后生可畏啊,看来我已经老了。既然你想得这样透彻,我就不阻拦你了,但我还是要嘱咐你,在战场上你要多注意安全,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胜利完成任务。希望早日听到你立功的消息。希望战争早日结束,那时我们再一起共同从事文化建设工作。”

“请施伯伯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熊天羽回答道。

最终,局里有四个人被批准参军,其中有一位刚来文化部不久的五十多岁的老者,据说他以前是一位校长,还曾经管理过国民党的战俘营。不知道上级批准他参军是否是受到了熊天羽所举的英国上校魔术师例子的影响。

几天后,熊天羽乘上了装满新兵开往沈阳的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