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白桦林
20263800000023

第23章 军民鱼水情

忙了一天的贾长虹等人从山上下来回到了住处,贾长虹发现自己的床上放着一封信,他看了一下信封上的落款写着侯英,便拆开信封看了起来。信是他在燕京大学的女朋友侯英写来的,信中的话语充满了对贾长虹的关切和思念之情,令贾长虹很是感动,但贾长虹看完信后还是狠了狠心不打算回信,并将这封信与侯英的其他来信放在了一起。他自从参军入朝后,耳闻目睹了朝鲜战场上的残酷状况,他更加坚定了不想拖累侯英的决心。他入朝后只给侯英去过一封报平安的信,就再也没有给侯英回过信。贾长虹在给侯英的唯一回信中婉转的提出将二人的恋人关系变为朋友关系,并真心的祝愿侯英找到自己新的幸福。接到信的侯英知道贾长虹用意,她并没有放弃,仍然一如既往的给贾长虹写信。

陈海峰想在晚饭前抓紧时间将早上换下的军装洗了,可是却发现放在床下的军装不见了,询问同屋的几人,大家都说没看见。突然林啸风、赵铁牛也叫了起,原来他们放在床下的军装也不见了,正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门上传来了轻轻地敲击声,“伊曼(有人吗)?”“伊曼(有人)”房门打开后,门外站着金莲花、崔银花姑嫂二人,手中拿着洗好后叠得整整齐齐的军装,大家急忙将二人让进屋内。

原来阿妈尼趁住在她家二个房间的志愿军不在屋时,将他们换下的军装全部搜走,拿到河边洗了。等贾长虹他们回来时,衣服早已经晒干叠好了。五十年代志愿军的军装上衣,用的都是铜钮扣,而朝鲜人洗衣服一般不用手洗,都是用木棒子敲打,结果那上衣的铜钮扣都给砸扁了。陈海峰从金莲花手中接过洗好的军装连声说着谢谢,突然看见衣服上的扣子都是扁的,不明就里,说了一声“扣子怎么扁了?”。金莲花听不懂中文,问志愿军鲜语翻译陈海峰说了什么,鲜语翻译正要说话,贾长虹连忙对翻译说到“他说这军装洗的太干净了!再次感谢!”。两位朝鲜姑娘听了翻译的话很开心,连说:“不用谢,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崔银花接过战士递来的装着白开水的搪瓷杯并环视四周,突然发现了贾长虹用一箱白酒托阿芙罗拉从苏联人那儿换来的吉他,她便执意让贾长虹弹奏一曲,贾长虹推辞不过只好拿起吉他弹起了《吉梗谣》:“多啦吉,多啦吉……”,两位朝鲜姑娘听贾长虹弹起这首著名的朝鲜民谣眼睛一亮,相互对视了一眼,便双双在贾长虹的吉他声中跳起了鲜族舞蹈。陈海峰等志愿军战士见状马上在一旁用双手打起了节拍,屋内立刻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引得另一屋的秦参谋等人也围了过来。吉他伴奏下的舞蹈一结束,周围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在志愿军战士们的起哄下,崔银花、金莲花又为大家演唱了歌曲《金日成将军之歌》。

通过这次接触,志愿军战士们与阿妈尼一家更加亲密,金莲花常常在晚饭后过来向贾长虹学习吉他弹奏,崔银花也经常过来教大家唱《金日成将军之歌》和其它的朝鲜民歌。阿妈尼给志愿军洗衣服还觉得不够,经常在晚上烧一大锅热水,然后端来两盆叫志愿军战士们用热水洗脚。

一天,在晚饭时间,李小雷的鼻子中突然闻到了一股清香异味,他沿着味道寻找,发现阿妈尼正在煮树皮,老人细心的将树皮内层用手撕下来,放进锅里煮,第一遍水倒掉后,再煮第二遍,再拿出来用刀剁碎,用手搓成球状,又从柜子里拿出来一些米糠之类的东西掺在一起,再上锅蒸。这就是全家人的晚饭。李小雷明白了,朝鲜老百姓在吃树皮,战争使朝鲜百姓缺衣少粮,只能以树皮弥补粮食的不足。真是苦不堪言!李小雷马上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秦参谋。

在第二天召开的支委会会议要结束时,秦参谋将自己了解到房东一家吃树皮的事提了出来,并且提议大家节省一点粮食救济朝鲜老百姓。李小雷管理员:“完全同意秦参谋的意见,我们现有33个人,每个人每天节约二两米不成问题,大家的生活受影响不大。”接下来他算了一下,一个月下来可以节省200斤大米,可以给朝鲜老百姓解决很大的问题。

第三天召开了侦听小分队全体动员大会。会上,秦参谋介绍了房东家的情况,大家听了都十分同情,心情也很沉重。秦参谋:

“看到朝鲜老百姓忍饥挨饿这样受苦,大家心里都很难过。支委会经过讨论,现在号召大家一起节约粮食,为改善朝鲜老百姓的生活做些贡献。另外,不知道村里别的百姓家生活如何,大家散会后去村里调查一下,摸摸底。然后我们在全村集中进行一次救济,大家说好不好?”

“好”

“拥护支委会的意见”

贾长虹:“要我说 ,咱们说干就干,把这个月节省的米现在就称出来,立即向青妇队调查,调查后马上把米分别给困难户送去吧!”

“完全同意贾长虹的意见。”大家齐声喊道。

于是李小雷、赵铁牛、贾长虹三个人就去伙房称大米。许翻译调查回来说,村里共有7户人家比较困难,几乎连一粒米都没有,所以要分出7份米来。李小雷说:“那可不行,不能搞平均分配,要看人多少,咱们拿个碗,人多的人家就多给些,人少的就少给些。”大家同意了他的意见。随后李小雷、赵铁牛、贾长虹三个人各背一袋大米,带着许翻译,从村东头到村西头挨家去送。当他们走进只有一对老人的朝鲜老乡家时,两个老人不知道我们志愿军的用意,许翻译做了一番解释后,老人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见两个老人双腿“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不肯起来,嘴里不停的说,“谢谢志愿军,谢谢志愿军!”

送米这件事发生后,村里到处在传说:“志愿军给我们送大米了”。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村二十几户人家都知道了,甚至还传到了外村。后来,连207前指首长都知道了这件事,首长还特地打来电话,肯定了大家的做法,并指示后勤部门每月为侦听小分队多送200斤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