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世界科技史速读
20239600000032

第32章 医学医疗大发现(3)

1900年,一种可怕的疾病正疯狂地吞噬着整个古巴。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古巴上空笼罩着因黄热病而引起的死亡阴影。当时,美国派出的驻军正在古巴。

在瘟疫刚开始时,美军将士颇不以为然,直到一些美国士兵也染上了这种病,一批又一批被夺去生命。美国驻军和古巴方面都采取了种种对策,但收效甚微。濒临绝望的驻军被迫向美国陆军总部告急,请求援助。于是,美国陆军总部立刻成立黄热病委员会,由沃尔特·里德和另外3名医生组成,专程前往古巴研究对策。

里德一行在发病的高峰时期赶到,当时正值亚热带炎热盛夏,他们不顾旅途劳顿和酷暑,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他们首先和古巴医生合作,调查了解有关黄热病的症状、发病范围和已经采取过的措施等。不过,在工作的开始阶段,研究工作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里德于是回忆起一位古巴医生早先提出过的一种没有人相信的理论——黄热病是由蚊子传播引起的。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里德力排众议,决心对这一理论进行验证。

于是,里德和助手们开始搜集蚊卵,把它们培植孵化成几百只蚊子,并把它们放进医院去咬黄热病人。随后,研究组的一位成员自愿让感染过的蚊子咬自己。果然,他很快就染上了严重的黄热病,但又慢慢地康复了。又有一位志愿者受试,受试情况仍然如此。正当里德为研究工作有所进展而高兴时,拉齐尔博士意外地被蚊子咬了,他染上黄热病后却没能再康复,为研究黄热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次意外的不幸让里德很是悲痛,但他更坚信自己这个研究方向是正确的。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他建起两间隔离室。其中一间让志愿受试者接受感染的蚊子叮咬,另一间让志愿受试者一连几天穿着黄热病死者的衣服睡觉,身上还盖着死者用过的毯子。结果,第一间隔离室里的人都染上了黄热病,而第二间隔离室却没有一个人患病。这证明真正传播黄热病的是蚊子。那种衣服能传染黄热病的说法已经不攻自破了。里德立即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

于是,古巴境内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灭蚊运动。结果一连3个月没有再发现一例黄热病患者,这是200年来古巴城市第一次根除了黄热病。很快,其他地方的卫生人员也铲除了蚊子的孳生地,过去几个世纪以来遭受黄家伙危害的其他城市和港口,也得以从这种可怕的疾病中解救出来。

里德虽然没有发现黄热病的病因,但却发现了它的带菌者。正是因为他的发现,使人类从此不再惧怕可恶的黄家伙,他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血型

血型的研究过程从一开始就和输血疗法密不可分。因此,要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就必须先从输血的历史谈起。

1665年的一天,英国科学家查理·罗尔看到一条出了意外的小狗,因失血过多而濒临死亡。他尝试着将一条健康狗的血管间接地与那条奄奄一息的小狗的血管连通,过了一会儿,小狗竟神奇地起死回生了。查理·罗尔的大胆尝试,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在不同个体间输血是可能的。这个300多年前的实验是后来输血技术发展的萌芽。

1668年,在法国医生丹尼斯的诊室里,一位年轻的妇女恳求医生把羔羊的血输入她性格暴戾的丈夫的身体里,她的丈夫也同意这样做。丹尼斯医生出于无奈,被迫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开始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人体输血的工作。但是,手术中这名男子突然心跳加快,最后无法挽救死去了。丹尼斯医生因此被人指控为过失杀人而入狱,从此再也没有人敢采用输血的技术了。

在丹尼斯医生输血事件沉寂了150年后,1818年,英国的生理学家兼妇产科学家詹姆士·博龙戴尔医生为了预防一位难产的孕妇在生产时突然发生大出血危及性命,果断地做出决定,立即为孕妇输血。他将一名健壮的男子的血输给了那位失血过多的产妇,终于使她得救了。同年12月22日,詹姆士医生在伦敦医学年会的讲台上做了人与人之间输血成功的第一例报告。但随后的医疗实践中,并非每个受血者都能够获得救治,甚至有的还出现严重的生理反应而加速了死亡。输血技术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奥地利医生兰德斯坦纳在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工作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深知这一现象的存在对病人的生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威胁,医生的道德操守促使兰德斯坦纳开始了认真、系统的研究。长期的思索促成了灵感的迸发,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会不会是输入的血液与受血者身体里的血液混合产生病理变化,而导致受血者死亡?

1900年,兰德斯坦纳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也就是说某些血浆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但也有的不发生凝集现象。于是他将22人的血液实验结果编写在一个表格中,通过仔细观察这份表格,发现表格中的血型可以分成3种:A型、B型和O型。

1902年,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把实验范围扩大到155人,发现除了A、B、O三种血型外还存在着一种较为稀少的类型,后来称为AB型。到1927年经国际会议公认,采用兰德斯坦纳原定的字母命名,即确定血型有A、B、O、AB四种类型,至此ABO血型系统正式确立。

噬菌体

1915年,英国微生物学家特沃特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着一批细菌,在细菌生长的过程中,他一直观察着细菌的生长情形,结果他意外地发现到他的细菌有些异常现象:即在细菌的菌落上有些部分慢慢地形成一种透明的胶体状。

特沃特是一位喜欢追根突底的人,他开始去追究为什么有些细菌会变成透明的胶体,首先他检查那些形成透明胶体的部分,发现那里面的细菌看不到了,接着他粘了一小部分的胶体东西放到生长正常的细菌群落上,不久之后,发现与胶体接触到的细菌也形成一种透明的胶体状,经过一再的重复实验之后,他认为在那胶体中一定有某一种因子存在。

继特沃特的发现之后,法国医官埃雷尔于1917年也发表了一篇类似的实验报告;在他的报告中他认为有一种光学显微镜所看不到的微生物存在着,这种生物可以寄生在细菌体内,最后将整个细菌破坏掉。埃雷尔把细菌培养在液体的培养液中,等到细菌增殖到浑浊状时,加入他所认为的微小生物,则数小时之后,细菌培养液就变成透明的澄清液,他将这种液体用Procclin过滤(Procelin是由陶土烧成的,有极微小的孔隙,普通的细菌滤不过去,但是比锡金微小的粒子可以被滤过去),然后,将滤过液滴到生长于固体培养基的细菌群落上,则在细菌群落上出现了与特沃特所看到的相同现象。埃雷尔当时很肯定地认为那种能够使细菌分解掉的因子是一种微生物而不是化学物质。埃雷尔虽然言中了,但在当时他并没有充足的实验证明,所以在他的文章发表之后,有不少人对他的看法加以反驳,因此,对于那种因子究竟是生物因子或是化学因子的争论一直继续了一二十年,等到电子显微镜发明之后,可以说才得到最后的答案。

胰岛素

糖尿病会给病人造成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其主要危害在于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肾功能不全(尿毒症)、视网膜剥离(失明)、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揭开糖尿病奥秘的研究工作开始于18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