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粽叶飘香:端午节(文化之美)
20238700000008

第8章 端午赛龙舟的传承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其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

(一)赛龙舟的传说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

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9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

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9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9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9片闪耀的鳞。

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邹圩清水河,河水为邹圩带来了五谷丰登。

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二)温州赛龙舟

端午节划龙舟,在温州民间流行甚广,代代相传。历史悠久的温州孕育了独特的龙舟竞渡文化,《温州古风民俗》一书中记载: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香官神传说是专管划龙船的神。

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

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香官神。

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

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过去温州南郊南塘河的古老风俗是,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作“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作“红霓岭”等。龙船中没有黑龙,俗说乌龙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胜,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

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的名目。

每条龙舟一般包括舵手一人、划手20人,配有一面大鼓,一把唢呐,一把铜锣。鼓手、锣手、唢呐手各一人,专为龙舟擂鼓呐喊。鼓声一响,众人齐出桨,龙舟歌起,和着鼓声、唢呐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粗犷而富有韵律的民族民情。

温州龙船人数,额定36人,叫作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果是小龙,船身13档,划船的26人,船面管旗一人,后梢两人,唱神一人,司鼓两人,掌锣两人,托香斗两人,正合36人。大龙有18档,两旁划船的36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6种执事12人,就需48人。

划船者穿的衣服一船均依旗色。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辨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5000米长途,往返10000米。

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能停止。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这两人力捺龙头,与36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中水长逆流,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场面异常壮观。

在历史上,温州龙舟竞渡时还要建一种水上台阁,这是温州独有的供观赏用的龙舟,叫“划台阁”,亦称“彩肪”,以梧诞、花柳塘、蝉街等地最著名。龙舟上搭设亭台楼阁,并有装扮人物和秋千乐队,每临端午佳节,装饰一新的台阁,在河面上缓缓游动,非常壮观。

划台阁风俗在清朝同治年间流行,民国初期盛行。由于划台阁耗资巨大,地方财力有限,并非年年都办。一般为隔年划,也看收成的好坏而定。

龙舟竞渡具有鼓舞人心、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得到了人民的喜爱,被广泛流传,历久不衰。

(三)广东赛龙舟

据史料记载,广东阳江端午节赛龙舟的民间习俗,早在清朝已经盛行,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初三、初五,漠阳江上群龙逐浪,锣鼓喧天,观者如潮。

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天监期间,广东阳江已有船往返广州。唐朝时开始在阳江驻水军,每年都有端午节凭吊屈原的习俗,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廷活动,而到了明清年间,广东阳江的龙舟竞渡进入了鼎盛时期。

据考证,古时候,广东阳江古代的龙舟竞渡特点是“舟大人多”,偏重于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如今的龙舟则是舟小人少,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巡游转为竞速,演化成今天的一种群众性体育竞技比赛活动。

广东阳江的龙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每艘龙舟都归属当地神庙或姓氏宗祠,拥有各自的旌旗和称谓,每艘龙舟所属地都设有自己的龙舟协会,负责人称“龙种”,“种”为传承之意。由龙种负责组织安排每年的竞渡活动。

农历五月初一早,各龙舟协会均举行庄重的“祭龙”仪式,给龙头点睛、梳髻、梳须,然后划到附近河埠竹林中采青,接着外出参加竞渡。

广东阳江的传统龙舟长30.6米,中部宽1.2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龙头高大威猛,舟身油亮乌黑,首尾鳞甲色彩斑斓,长须飘逸,极为威武,全舟共54人。

与各地龙舟竞渡习俗不同的是,广东阳江龙舟一直都沿袭着“逆水赛舟”的竞渡方式,旨在体现一种不畏艰难和奋发争先的龙舟精神,世人称之为“划的是龙舟,赛的是精神”。龙舟竞渡之时,双龙并排逆水而上,锣鼓喧天,水花飞溅,宛如猛龙腾江,十分壮观!

而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东莞水乡都有赛龙舟的习俗,其中又以万江区、道滘镇、麻涌镇等最有规模。赛龙夺锦,热闹非凡。

东莞的龙船制作十分讲究,多选择坚韧轻便的坤甸木作为龙骨。每年龙舟比赛之后,便将它埋于村边河底处,直至来年农历四月初八,才由村中父老主持,由青壮农民下水将龙船挖出,肩托上岸,打整涂油,这一仪式叫“起龙船”。

各镇区龙船景的日期和地点,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早已形成了习惯。东莞从五月初一开始,便天天有景,初一万江景,初二西塘尾、道滘、斗朗、蕉利,初三卢村、大汾,初四牛涌尾、槎滘、滘联,直至十六麻涌景,方才告一段落。哪个地方有景,哪里就有划龙舟可看。

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划龙船,叫作“趁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船,比赛夺标,又叫“斗标”。

旧时,在龙船趁景这一天,村前门楼披红挂绿,沿江两岸彩旗飞扬,扣人心弦的锣鼓声到处可闻。家庭主妇们几天前就开始包粽蒸糕,准备迎候客人。

当日一早,青年们就穿上色彩鲜艳的背心,腰扎红绸彩带,裸露着古铜色的皮肤,到江边去把龙船鼓敲得“咚咚”响。只见一条条龙船从四面八方汇拢过来,船上飘着绣有村名称的旗帜,在指挥部报到后,便在江面上自由划行,表演各种技艺,这叫“趁景”,也可以说是表演赛。

这时,江面上除了龙船之外,还有不少小艇来往穿梭,有卖汽水、雪条、香蕉、粽子的,也有给大龙船“犒标”的。

原来凡外村嫁来的妇女,看到娘家村寨的龙船时,就和丈夫、小孩一起,带着鞭炮、香烟、汽水、糖果、饼食等,划只小艇,到大龙船去慰问娘家亲友。

他们靠近大龙船后,送上礼物,祝愿亲家的龙船夺得锦标,叫作犒标。接受犒标越多,那条龙船就越吉利,越光彩。

趁景之后,才开始斗标。过去斗标的规则和程序相当复杂,要一连赛上好几天,才能排出名次。也有比较简单的,即把所有参加比赛的龙舟集中于一处,只听号令一声响,千桡竞发,百舸争流。桡手们手起桨落,十分整齐。

头标奖品,一般有“金猪”,即烧猪一头,烟酒饼干等。桡手们会将奖品拿回村中饮宴,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

在南粤大地,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扒龙舟”的有趣故事。

南海盐步老龙舟长近40米,最大的特点就是老。据记载,盐步老龙舟已经有500多岁了,至今依然可以使用,堪称珠三角各地龙舟的长老。老龙舟之所以“长寿”,是因为木材选用得好,从诞生开始,老龙舟就用上等的坤甸木制造,之后每隔20年至30年就会大修一次。

盐步老龙舟与泮塘小龙舟,在400多年前曾经结下一段“父子情”。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年端午节珠江龙舟赛,广州及四乡有几十只龙舟踊跃参赛,盛况空前。

经过初赛、复赛的激烈争夺,最后已经100多岁的盐步龙舟和泮塘龙舟进入决赛。决赛当日,临近终点,盐步老龙舟眼看夺标在即,不料,泮塘龙舟站龙头的人一个鱼跃扑下水去夺了锦旗,随后以冠军名义领了奖品烧猪。

泮塘龙舟队回家乡时,泮塘父老得知详情,觉得夺标应是盐步老龙舟,便派人把烧猪送回盐步。盐步人不肯收下,你送来,我送去,彼此推让数次,情景令人感动。

最后,一位老人站出来说:“你们别争了,这样吧,盐步老龙舟有须,泮塘的没须,一个做契爷,一个做契仔。”双方一听欣然答应,从此世代交好。

此后,每年的端午节,盐步老龙舟就会穿上全部行当,在两条“护龙”的陪伴下,到广州荔湾探望契仔泮塘龙舟。而端午节次日,小龙舟就会到盐步探望老龙舟,两龙舟再次在盐步的水道上操水。

根据传统,泮塘龙舟陪伴老龙舟来回巡游的时候,泮塘龙舟的龙头必定比老龙舟龙头稍微落后,以示老龙地位尊崇。

江门礼乐四面环水,域内河流状如蛛网,因有9个河口进入,历史上有“九龙入洞”之称。据史料记载,早年的礼乐无舟寸步难行,就连乡民农田耕作,也是以舟代步,泛舟江河成了礼乐人的一大专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礼乐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每年的端午节,乡民都会从龙舟坞中扒出龙舟,洗去淤泥,并举行“升水”仪式。而端午节当天,“扒节龙”活动在各坊展开,龙舟划到庙宇前“贺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更重要的比赛是“出大标”,称“出科”,寓意如同参加科举考试。出大标的赛道长5000米,来来回回6个多回合,整个赛程60多千米,从放龙至收龙,耗时4个多小时,相当于跑了一场马拉松。

礼乐赛龙舟,船上71个“扒丁”全程站着扒,体力消耗特别大,所以扒丁的选择很严格,要先经过7天的训练,由龙舟头站在岸边观察,直到第五天确定最终选手。所以有“水上扒龙舟,岸上有眼看”的民谚。一旦被选中扒丁,犹如中了大奖。

礼乐人最讲究“意头”,按照坊间的说法,“圣地出飞龙”,只有出了大人物的坊才能拿到第一。因此,礼乐人都希望拿第一。

龙舟的制作特重视意头的选择。传统的大龙舟全长35米至36米;而在龙舟升水和比赛的时间上,也要择好吉日良辰,尾数必定是“一”。这些都以一作为尾数,寓意拿到第一。

赛龙舟是潮汕人民喜爱的活动,其历史悠久,明代陈天资《东里志》写道:五月五日“水乡竞渡,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

潮汕的龙舟有多种样式,正规的龙舟有龙头、龙颈、龙尾。龙身半圆而长,宽1.4米至1.6米,长短不一,有容纳12对桨、16对桨、32桨不等,最长的可容52对桨。

潮汕的龙舟有“假龙”和“真龙”两种,假龙是一种双头尖的“公鸡船”,或称无头臼,没有龙首和龙尾;真龙则是有龙头、龙颈、龙身和龙尾,船腹和船舷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涂红色挂红须的叫红龙,涂黄色挂黄须的叫黄龙,涂青色挂青须的叫青龙。

潮汕赛龙舟,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旧时端午节前后,行驶于榕江下游的小木船船夫常说,当船夜里划至曲溪附近时,在那段水深流急漩涡打转的地方,常可隐约听到阵阵的呼唤声:“帕啊帕,欠个掠尾师父!”(划呀划,少了个掌舵师傅!)这声音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清末民初,曲溪附近的村庄端午节在榕江赛龙舟,一条停靠在竹林下的乌龙舟张开大口在啖竹叶。一位清早到河边挑水的妇女,看见后心惊肉跳,因为她丈夫是此龙舟的舵手。昨天龙舟初赛,乌龙飞速前进,把所有龙舟都远远地抛在后面。这天要决赛,她预感到乌龙可能要出事。于是,她趁丈夫尚未起床,便悄悄地把自己与丈夫颜色相同的裤子,换给丈夫。旧俗认为,妇女裤子有秽气,不能近神灵,丈夫不会给神龙带走。

在龙舟决赛前,划乌龙的健儿怕舟速太快不平稳,特意在龙颈上捆上一条长木凳,谁知这如同给龙添足。竞赛刚开始,乌龙就像脱缰之马,飞似地狂冲向前,越过赛程而无法控制,到那水深流急之处,钻入榕江水里。除了那个舵手被抛出江面外,其余的连舟带人都无影无踪了。

人们议论着,如果那舵手不穿女人的裤子,便会随舟入水,乌龙就会“龙洞入,虎洞出”。由于乌龙入水后欠缺舵手,就只能进而不能出了,因而有了船夫听到的呼唤声。

潮汕的谚语:“红龙红彤彤,乌龙钻入洞”就是由此而来。

潮汕龙舟竞渡前,要分别把龙舟划到他们所奉祀的神庙去拜神,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参拜3次,谓“三参灯”,以祈神庇佑平安。赛后还必须演戏酬答龙神,名曰“压地灵”。

潮汕有些地方在龙舟下水前,要派人送请贴、送“明糖”给附近的各商家,请他们前来观赏。各商家接到请贴后,要备妥彩标,插于江边。当龙舟经过时,则立即点燃鞭炮,并赠送彩标。受赠人把彩标带回家转赠给尊敬的人,以示吉祥如意。

而有些地方在龙舟出赛前,要把祭拜的桃李撒向水中,成群小孩在水中进行嬉笑抢夺,称之为“抢龙蛋”。

龙舟赛前都进行训练。竞赛时,划桨壮汉分坐两边,中间是一位击鼓的总指挥,稍前还有一位打锣的。有些地方还要物色一个10岁至12岁左右的男童“靠龙规”。一般是当地的富豪子弟,长相标致,按小侠客装饰,扎头巾,束腰带,打绑腿,涂粉脂,穿着艳丽丝绸衣服,斜躺在龙颈上。竞赛时,一边摇着右手的小葵扇,一边配合锣鼓节奏吹哨子。

开赛之前,这个孩子就像戏曲明星一样,被大群红男绿女团团围住观赏。龙舟竞赛翻舟之事时有发生,孩子要套上救生圈,并由最前面的头、二桨手负责保护。

龙舟竞赛在十分激烈的气氛中进行,舟上的健儿们倾尽全力边划水边呐喊,岸上的观赏者,也为自己村庄的龙舟呼号助威。经过多个回合的角逐后,胜利者夺得标旗,随后演戏及举行酒宴庆祝。

赛龙舟这一天,男人们喜欢纵身江河,以除病保健康。女人们则喜欢取江河水洗头,谓洗龙舟洁净平安,又能祛头风。同时挑“龙须水”回家贮存、食用。

民间传说,贮龙舟水经久不变质,格外清甜,饮后消灾祛病。清光绪《潮阳县志》写道:“端午酿角黍,且有汲龙船水饮之者。”清乾隆《揭阳县志》写道:端午,“汲江水,储之谓之节水,经久不败。”

现在,由于社会科学的进步,过去一些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人们只把赛龙舟作为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

(四)岳阳赛龙舟

湖南岳阳是龙舟运动的发源地,因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是在汨罗江以身殉国的,而当地人引舟抢救他的行动,后来渐渐演变成了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

岳阳百姓历来就有“宁荒一年田,不输端午节船”的说法。赛龙舟的习俗代代相传,赛龙舟的方法因地而异,而汨罗江畔的赛龙舟最为隆重,大概是因为屈原在此沉江的缘故。每逢端午节,在汨罗江畔都要举行竞渡仪式,万人空巷,争相观看。

身着新装的人们,点着几十对蜡烛,绕船走3圈,叫作“亮灯”,意思是“祭鲁班”。然后点着蜡烛,到屈子庙朝拜,抬着龙头祭庙,最后挂红下水开始赛龙舟。

这时,群龙舟一齐下水,一声炮响,船似箭发,两岸欢呼,鞭炮齐鸣。船分青龙、黄龙、白龙等,不仅船身,就连船上那些旌旗罗伞的装饰,以及挽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为一色。

龙舟上除挽手外,还有指挥者和擂鼓者。指挥者手执令旗,站在船头喊号子领唱。擂鼓者以激昂的鼓声,一方面增加威势,振奋人心;一方面协调挽手们的划水节奏。比赛时,规定赛场、比赛路线,划定起点和终点,还进行编组、编号和选定负责人,分初赛、复赛、决赛层次。

参赛龙舟除了当地的之外,还有远道而来的外地龙舟队。有的龙舟竞渡在终点还设有投标船,当竞渡的龙舟到达终点时,投标船就将标投入水中,让各船争夺。标又分鱼标、鸭标和铁标等。

因此,龙舟上还得挑选一个水性特别好的人,专司夺标之职。系着红布的活鱼标、活鸭标固然难捉,而沉入水底的铁标更非得有好的潜水本领才行。

当夺标健儿跃入水中追捉之时,岸上观众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五)桂林赛龙舟

每逢端午节,漓江码头就会搭起一道道青龙、黄龙双龙戏珠的彩门,赤橙黄绿青蓝紫彩球在空中飘飞,江面上一片喜气洋洋。

端午节龙舟竞赛就在漓江上进行。桂林自古就有十年一大扒,五年一小扒的赛龙舟风俗。旧时,划龙舟除了纪念屈原外,还有祝福年成好,禳灾除难的意义。

每逢戊年一届的龙舟盛会,还在正月初一,各村、各街都要举行“开鼓”仪式。开鼓这天,青年们都集中在本村、本街的庙宇前,开始鸣炮,擂响划船鼓、敲响划船锣、唱起龙舟歌,热闹声引来了邻村的男女老少都来参观、祝贺。开鼓是划龙船的信号,各龙船兄弟也都互相祝贺,以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农历二月二民间俗称“龙抬头”,这一天,则敬龙王爷下殿,唱庆贺龙王爷下殿的歌:

恭贺言来老龙听,老龙下殿显神灵;

老龙下殿多保佑,保佑弟子船太平。

十年逢戊大划船,圣驾出游济苍生;

五谷丰登献国宝,人畜兴旺谢龙恩。

歌罢,本街、本村的家家户户都端上供品,供奉老龙王,然后推举龙船“首事”,投标耍头旗,直至龙舟下水。这期间,人们都忙于练习,争取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练习划船的时候,还要学唱龙船歌。龙船歌是龙舟竞渡时唱的歌,有领唱、合唱。从请老龙下水,至划船、走龙亲,都有龙船歌相伴。龙船歌包括发兵歌、开船歌、游船歌、贺歌、转艄歌、收兵歌、哭雨公、得胜歌等。

有些龙船歌没有歌词,主要用于协调龙舟桡手的动作,使大家默契配合,动作一致。

龙船歌的节奏,是由情绪和赛事的需要来决定的。它的调子和桂林的民歌调极为相似,有些龙船歌唱出了划龙船的来历,唱出了人们祈求老龙王降雨、降福的愿望:

哭雨公,我哭唤老龙,唤起老龙去游江东。

老龙王,多明圣,保我子孙的安康。

龙船歌学好了,端午节也临近了,江上练兵的各村龙舟都紧锣密鼓。到了比赛那天,随着一颗红色信号弹升入空中,咚咚咚的鼓声就从起点远远传来,望远处,龙舟从一个个圆点渐渐扩大,如几条跃出水面的飞龙向着终点划来。棹影如大雁展翅,催动龙舟,万箭齐发,鼓声劈浪,浪里飞歌,观众如云,掌声、喝彩声,如海如潮。

竞赛中还举行表演赛,赛哪条龙舟漂亮,赛哪条龙舟歌唱得好听。只见一条条装扮得五彩缤纷的龙舟,徐徐划过江面,昂首的老龙遍身红光流动,黄龙金光灿烂,颈上的小镜片在阳光下反射出道道的白光。

彩旗猎猎,罗伞辉煌,衬托出龙舟的尊贵地位。罗伞,过去为皇帝御用之物,今天置于龙舟之上,显出了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

只听得江面上,鼓声、锣声、船歌声、唢呐声、铁炮声,汇成了一首龙舟表演的交响曲。

(六)安康赛龙舟

龙舟竞渡是安康的一种民间民俗活动,长期演绎在汉水流域。

作为以龙为图腾的汉水氏族,对以龙型的器物有崇拜之意。秦头楚尾的安康,时而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时而归荆州,时而归汉中。

东汉时,安康第一任郡令就是湖北荆州人氏刘龙。因荆州地有划龙舟习俗,这一习俗也因刘龙的到来和倡导而传至安康地域。安康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龙舟的记载。龙舟竞渡自唐代兴盛形成风俗,唐诗人元稹《竞渡》诗写道:

吾观竞舟子,因测大竟源。

天地昔将竟,蓬勃昼夜昏。

龙蛇相嗔薄,海岱俱崩奔。

群动皆搅挠,化作流浑浑。

壮哉龙竞渡,一竞身独尊。

拾此皆蚁斗,龙舟何足论。

同时,唐代的刘禹锡、张说、白居易、张建封等,均留下龙舟竞渡的诗词。此习俗自北宋成为民间水上竟技游乐活动。

宋代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该词写龙舟竞渡夺标的场景,以红旗、绿柳、烟波、金碧西楼等富有特色的景物和鼓击、欢声等震耳欲聋的声响,来渲染热烈的气氛和紧张的行动,再现了当时的火爆场面。其震动人心的效果,可与潘阆那首著名的描写钱塘江潮的《酒泉子》相媲美。

安康的龙舟竞赛,由于地域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尤其与楚境接壤,共饮一江汉水的原故,因此在此时已形成风俗。

关于安康龙舟竞渡成为安康的民间风俗,还有一件事情可作为例证。1869年,安康贡生刘应秋因被人诬陷参加了反清复明的“复社”组织而被捕入狱,后查无实证才赦还归里,在贫穷潦倒中迎来端午节。

刘应秋不愿出门,一个人在家喝闷酒,于是写了《五日》一诗:

烦营情思懒,好意转多违。

乘静闲开卷,闻声似款扉。

无钱忘渡节,有酒不谋饥。

儿伴欢相唤,龙舟已过矶。

随着时代的演变,龙舟竞渡成为安康百姓广泛参与和热爱的活动。龙舟竞渡便开始定形制、定人数,且出现由龙舟竞渡而增设的其它游乐竞标项目。

在古时,安康城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至初六连划4日,数十千米内的男女老幼观龙舟,有时形成举火夜赛的盛况。

当时,安康城区一地的龙舟就有真龙和假龙之分。真龙即专门制作供龙舟竞赛的船只,形似黄瓜,雕有龙头龙尾及鳞甲,每年只在端午节赛龙舟时使用,真龙共6条。

假龙则用航运木船筏子临时用彩布装饰而成,固定的有8条,不固定的有13条,总计真假龙舟27条。小假龙,即混江龙若干,不在计算之列。

除安康城区及旬阳、紫阳、岚皋、白河、石泉县城每年举办龙舟赛外,沿汉江的如大道河、流水镇、岚河口、月河口、石梯铺、青套湾、吕河口、蜀河、瓦房店等地,也间有赛龙舟的习俗。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它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争荣誉为一体,具有一整套程式和比赛办法。旧时安康祭龙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有老龙头的先在放龙头的庙里祭祀。凡祭祀前三日,要求所有划手先净身。

祭祀程序一般为先开锣鼓道场,然后由龙头儿敬3炷香,众划手依次敬香完,行三叩九拜礼。龙头儿或乡绅念祭文:“天道玄黄,节至瑞阳,祭祀龙舟,敬拜祖上。汉水汤汤,龙舟闹江,风调雨顺,永保安康。”

祭文完后,要唱一些花鼓词,然后由划手护龙头游街、下江;另一种是龙头安装好进行祭龙,除要求程序与第一种一样,所不同的是头一年胜出的龙舟要由输家的划手敬拜。敬拜后,本龙舟的划手要绕船三六九圈,然后带上艾蒲头圈,再抬上龙舟游街下江。

龙舟下水仪式是隆重的,从场面上摆有香案,香案上有猪头、羊头、苍蒲、粽子和时令瓜果。从程序上先是鼓乐钟鸣,然后是礼炮。下水仪式开始,先宰杀一个大公鸡,让鸡血在香案前滴过后,把鸡血顺到江水中,叫鸡降取意吉祥。有讲究的还要请和尚或道士来诵经。

龙舟下水前,龙头儿要喊,划手要和:“龙舟下水划呀划,划得鬼神天地怕;龙舟下水拼命划,划得对手喊干达。划呀划,划得江水开银花;划呀划,划得地上结金瓜……”喊完下水号子,众划手把龙舟推下水。

龙舟下水后,就是竞赛。竞赛分上水赛、下水赛、对岸赛、环绕赛、夺标赛、抢鸭赛、抢猪尿泡赛等。

夺标赛分两种,一种是在江中插一竹标旗,先抢到为胜;一种是在江中投一浮标,比较滑,谁先抱上船为胜;抢鸭子,就是把鸭子头顶的毛拔掉,再撒上盐粉,把鸭子投入江中。鸭子遇盐疼痛就朝水里钻,所有选手下水抢鸭子。谁抢得多谁为勇士,哪个船抢得多哪个船为胜;抢猪尿泡,就是用新鲜猪尿泡若干,里面放上银子钱币等,众选手下水抢,获胜办法与抢鸭子相同。

安康龙舟竞渡,是我国历史上北纬线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龙舟竞渡。安康与荆楚的龙舟有血源关系,尤其是屈原第一度流放汉水流域,使安康汉江龙舟竞渡更具有纪念屈原的文化特征。

(七)江西赛龙舟

“五月榴花五月红,雄黄角忝尽古风。丝丝绣出儿童佩,万埠龙津封棹中。”这首古人的竹枝词,描绘的是早先安义潦河里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场面。

在南昌,端午节观龙舟赛曾经是民间的一大盛事。每当此时,往往万人空巷,沿河两岸人山人海,喧闹欢呼至暮才散。划龙船一般从四月就开始筹备,南昌民谚说,“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划到节”。

龙船有两种:一种是用来比赛的,船上不插旗帜,数船并进,擂鼓助威,先到目的地者为胜;另一种是用来夺标的,船上彩旗招展,指挥者腰系红带,手持彩旗,站在船头指挥。

岸上有人用柳枝作标,系上神帛与铜钱,当夺标龙船靠近时,举标人又跑往别处,龙船也随之时上时下,忽左忽右,颇为壮观。

南昌的龙舟赛各县各具特色,以安义县的最为壮观。安义县的石鼻镇、万埠镇和龙潘镇的龙舟赛,自明朝以来就相当出名。

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清晨,成千上万的人便汇集在潦河两岸,观赏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上午9时左右,各乡村的龙舟随着鼓声冲过来,每只舟上彩旗猎猎,金鼓齐鸣,参赛健儿披红戴绿,雄姿英发。随着指挥爆竹的一声巨响,各赛船在有节奏的鼓声、锣声、号子声及水手们的“哦、嗬”声中,如射般地向上游冲去。整个场面顿时沸腾起来,条条龙舟你追我赶,互不相让,鼓棹相竞力争上游。

岸上观众齐声为龙舟赛呐喊、助威,河面、河岸响成一片。两百多米宽的河面上,红的、黑的、白的、黄的、青的、绿的龙舟在震耳的声浪中奋进,构成一幅色彩缤纷,绚丽壮观的画面。

现在,龙舟赛作为一项传统的水上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年端午节前后,有关部门都要在赣江、抚河、潦河等处组织一些较大规模的比赛,参加者和观看者甚多,场面宏大。

(八)湖北赛龙舟

屈原的故乡在今天的湖北宜昌的秭归。作为家乡人,在秭归,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之情尤甚,纪念的方式也胜过其它的地方。

在端午节里,屈原家乡人纪念屈原最重要的民俗方式主要有:赛龙舟、办诗会、公祭屈原。

龙舟的打造十分讲究。要选择上好木料,打造出像龙一样形状的小舟,称之为“龙舟”。这种龙舟扁长、轻巧、两头翘,无浆桩,昂扬的龙头和飞扫的龙尾雕刻得十分精致,油漆彩绘灿然发光。

龙舟竞渡要求很严。龙舟上的桡工人数、穿着都有要求;每船42名划手,按龙舟色着装;桡工们各有分工:舟前有站头的,舟后有拖艄的,中间有打腰鼓的。

龙舟竞渡是秭归端午节的重头戏。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归州重五》,就描述了秭归在当时的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况:

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

屈平乡国逢重五,不让常年角黍盘。

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屈原家乡秭归的最大的群众性集会,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比赛。端阳节时的峡江屈原沱,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江上龙舟飞渡,岸上人山人海。

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颜色各异的龙舟均竖起“魂兮归来”的招魂幡,以白龙为首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峡谷中则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

我哥哟,回哟嗬,听我说哟,嘿嗬哟!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

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

东不可往啊,东有旋流无底,

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狸。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

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盖地。

唯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

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

两岸的人们都随着游江龙舟的鼓点节奏,深情地唱和着“我哥回哟”,并满怀着崇敬之心,把预先备好的粽子纷纷投入江中。

在秭归,每年都在端午节期间隆重举行公祭屈原的活动,从南北朝一直至今天。所谓公祭,就是由官府出面组织的祭屈大典,为区别于民间祭祀而称为“公祭”。

在头端午节,即屈原投江殉志的这天,在屈原祠里或屈原祠前的屈原沱江边,用松柏、艾叶扎成大型祭坛,将蒸熟的全猪全羊、瓜果点心及粽子献于屈原灵牌或塑像前,巨大的挽幛上篆书“屈原大夫魂兮归来”。

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全身着白色孝服的主祭官,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数百名学童齐声朗诵屈原的作品《橘颂》,孩子们稚嫩而有活力的诵读声,让整个屈乡充满朝气。

随后,各参赛龙舟队的领头人扛着龙头,向屈原牌位或塑像祭拜,然后是众人依次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湖北郧县的赛龙舟活动,可谓时我国端午龙舟的“活化石”。

堵河口位于郧县境内汉江与堵河交汇处,围绕着该处韩家洲的两江三岸一渚上分布着许多自然村落,但只有乌家河、堵河口、西流、韩家洲和店子河5个村有龙舟会民间组织。村民们在龙舟会的组织下,每年端午聚集一起开展龙舟会赛事。

龙舟会组织是世代相传的一种组织,约定俗成居住在村落里的每位村民都是组织的会员,12岁至59岁的男性村民则是基干会员,每年的龙舟赛自行主持。

龙舟会里只设会首,逐年逐户轮流充当,如果该户没有成年男人,就自动流转到下一户。每年端午节的傍晚,都有农户到刚参加完赛事的龙船上去“接龙”,把木制龙头、龙尾捧回家,担任下一届的会首。

会首的责任就是承担组织赛事的一切活动和支出,在端午节的中午和晚上要在家里摆酒席招待所有龙舟会的成员,并请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坐上席。

堵河口5个村落所敬奉的龙均有区别,乌家河村祭拜乌龙,近代改为黄龙,堵河口祭拜青龙,西流村祭拜黄龙,韩家洲村祭拜青花龙,店子河村祭拜白龙。各村的木雕龙头、龙尾上所施的彩绘和龙舟会旗帜上龙的颜色,均与所信奉的龙的颜色一致。

每到端午节,这几个村的龙舟会就会聚集在一块划龙舟,世代相传。龙舟是各龙舟会公有专用。

龙舟平时锁在专用的龙舟房内秘不示人,除了端午赛事,不用作其它用途,只能在端午节前后上香烧纸钱祭拜后才能进出龙舟房。

在端午的前两天,会首组织会员打开龙舟房,将龙舟抬到江中浸泡,待到木船吃透水后,再用铁丝打好几道箍。

农历五月初四的上午,各村都要扮船,将龙舟打扮得鲜鲜亮亮,下午则组织人员到江边演船。这天,无论在外打工还是走亲戚,都要风雨无阻地赶回家里,参加一年一度的龙舟会。晚饭后,家家户户到龙舟前的沙滩祭拜许愿。零点过后,则要以家庭为单位正式祭龙。堵河岸边鞭炮会不绝于耳,午夜时尤盛。

农历五月初五上午,龙舟会赛事活动在乌家河与堵河口之间的堵河江面上进行,下午则在西流与店子河之间的汉江江面上进行。5个村落的龙舟在锣鼓喧天的江面上参与竞赛,场面异常激烈。

郧县龙舟会是群众自发组织,且数千年来一直流传,完全是原汁原味,把龙图腾崇拜意识保存得非常完好。

(九)江苏赛龙舟

江苏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汉代赵晔在《吴越春秋》中写有赛龙舟的起源“起於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苏州龙舟竞渡最早起源当为“胥门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诗人邵长蘅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

到清朝时,苏州端午龙舟竞渡盛极一时,地点众多,“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

如今,古城苏州的端午龙舟竞渡依然延续,农历五月初五,古老胥门城墙下,在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彩旗飘扬,龙舟待发,吸引众多苏州百姓摇旗呐喊,为健儿们加油鼓劲。

每年一度的龙舟赛,船大都是隔年留下来的,但不放置水中,因为这样船身容易腐烂,而是有专门的房间存放。

在端午的前二周,龙船出屋,倒放露天,在阴湿天上油漆。还要准备用猪皮做鼓面的传统鼓,在比赛时使用。

在端午节当天,胥江两岸人潮涌动,家家户户扶老携幼看龙舟竞渡。苏州人把龙舟下水称为出龙,事先要迎神演戏,称为“下水”。江边搭建5米高的彩台,用作举行舞龙祭龙仪式,拜过涛神伍子胥,比赛就开始了。

根据《清嘉录》描述,每条龙舟四角都有彩旗,中舱还有鼓吹手,两旁划浆的有16人之多,俗称“划手”。船头站立一篙师,名为“挡头篙”。竞渡时,船上结彩张旗,桨手奋力划船,锣鼓喧天。

与苏州不同,明代万历时进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写有《武陵竞渡略》,记载荆楚、楚湘一带龙舟竞渡风俗,分缘由、船式、人数、技术、歌词、赌赛、祭祀、卜岁等,那里“旧制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讫,便拖船上岸。”更详细规定,船中不许藏竹竿、鹅卵石,观看者也不许扔砖瓦,以防引起械斗。

龙舟本身就是看点。据《金阊民俗史话》,竞渡龙舟“一般用质地轻巧的杉木制成,长7至11米,也有长至十几米的,宽约一米至数米,前装木制龙头,后装龙尾。大型的龙舟中舱有3层彩楼,高至9米,雕刻或彩绘,十分精细,旗幡绣伞,罗列前后,锦绣满船。”

“但也有一些贫穷的乡镇,因无力置办龙舟,便用农船或渔船临时改装,用纸扎的龙头龙尾装于木船前后,再用绘满鳞甲的布幔围之,因草草而成,被称为‘草龙’。参赛的龙舟起码是两艘以上,一般有5艘,分为青红黄白黑色,代表东西南北中方,也有6艘或7艘的,至多10多艘。”

唐朝将军杜亚当过淮南节度使,对江南的龙舟竞渡风俗做过很好的改良。《旧唐书·杜亚传》记载:“江南风俗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亚乃令以漆涂船底,贵其速进。又为绮罗之服,涂之以油,舟子衣之,入水不濡。”

如此说来,穿绸着锦,不光是光鲜外表,算是最早的体育专用服装了。油漆船底更高明,减轻阻力,仿佛如今赛场上的高档球鞋,跑跳成绩都靠它了。

苏州自古是丝绸棉布的重要产地,机户密布,形成了产业链,有专门的染坊。这些社会底层的手工业者在平时是低调的,可这一天的龙舟赛会,他们体力出众、团结一心,争标夺魁。

(十)弘扬端午龙舟文化

龙舟文化具有历史长远的悠久性,以我国人民独特方式竞赛的民族性,有众多人员参赛和观看的群众性,奋力拼搏的竞争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娱乐性等特点。

赛龙舟,除了比赛速度外,还有其它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

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

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6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有“举揖而相和之”的遗风。

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流传于广西北部桂林、临桂等地的龙船歌,在竞渡时由众桡手合唱,有人领呼,表现内容也多与龙舟、端午节俗有关,歌声宏远,撼动人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舟活动的内容增多,由单一的竞渡,发展至驾龙舟抢鸭子,造型龙舟游江等。

到了近代,龙舟竞渡由于华侨的传播,开始跨出国界,盛行于东南亚和太平洋沿岸国家,乃至其它一些地区,逐步成为一项国际体育竞赛项目。

1984年5月16日,国家体委作出决定,把龙舟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公布了竞赛规划,并于当年9月,在广东佛山市举行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

1985年6月6日,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宜昌市成立。这些都为龙舟文化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10年5月18日,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湖南省沅陵县,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区,贵州省铜仁市、镇远县联合申报的“赛龙舟”入选,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总要自觉不自觉地从当时的需要出发,不断地赋予古老的文化习俗以更新的思想内容。如果说龙舟竞渡带有纪念屈原的含义,是千百年来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好形式的话,那么竞渡时所需要的齐心协力和奋勇拼搏,在今日则成为激励广大人民团结一致建设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人类对付自然、经营生活过程中,适应多种需要而创造和继承下来的业绩,它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内涵。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文化,由图腾崇拜的宗教祭祀活动,而变成纯粹的体育竞赛娱乐活动,随后用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进而起到传承我国的古老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龙舟竞渡也传到了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对于龙舟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