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拜水”是都江堰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以及历史名人,都曾来到这里参观古堰。这些历史人物的到来,便古堰留下了名人的踪迹,有些人还为都江堰留下了许多文学佳作。
除此之外,围绕都江堰的一些传说故事,有的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的还经过文人之手进行了文学加工。这些都成了都江堰文化的一部分,给千年古堰营造了深厚的文化氛围。
(一)都江堰的文学书写
古迹名胜历来都是文人创作的灵感之源,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它周围的古迹自然也受到了许多文人的喜爱。从古代的杜甫、陆游,到当代的余秋雨,都曾参观过都江堰,并留下了许多佳作。
1.杜甫笔下的都江堰 杜甫晚年寓居成都,唐肃宗上元二年,他曾游历都江堰与青城山,后又多次登临,并写下了《登楼》《石犀行》《阆中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等脍炙人口的诗歌19首。他在《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一诗中写道:
漰口江如练,蚕崖雪似银。
名园当翠巘,野棹没青蘋。
屡喜王侯宅,时邀江海人。
追随不觉晚,款曲动弥旬。
但使芝兰秀,何烦栋宇邻。
山阳无俗物,郑驿正留宾。
这是《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其中的一节。诗中的“灌口江如练,吞崖雪似银”之句,形象地写出了岷江的气势。
2.陆游笔下的都江堰 宋代诗人陆游,曾经在都江堰游玩了一些些时日。在他所保存下来的诗中,就有七首诗写在青城山都江堰。
陆游在《离堆伏龙祠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中写道:
岷山导江书禹贡,江流蹴山山为动。
呜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遗迹人犹诵。
决江一支溉数州,至今禾黍连云种。
孙翁下笔开生面,岌嶪高冠摩屋栋。
徙木遗风虽峭刻,取材尚足当世用。
寥寥後世岂乏人,尺寸未施谗已众。
要官无责空赋禄,轩盖传呼真一哄。
奇勋伟绩旷世无,仁人志士临风恸。
我游故祠九顿首,夜遇神君了非梦。
披云激电从天来,赤手骑鲸不施鞚。
诗的“岷江导江书禹贡,江流蹴山山为动”之句,将岷江的不凡气势,以山动来形象的描摹,岷江水的声势跃然纸上。
接下来,“决江一支溉数州,至今禾黍连云种”之句,体现了诗人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赞誉。
陆游在另一首《视筑堤》的诗中,还提到“长堤百丈卧霁虹”,以此来赞誉都江堰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大手笔。
3.清代文人与都江堰 到了清朝,文人墨客对都江堰更是亲睐无比,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比较有名的有清人董湘琴的诗句。
这位以《松游小唱》名震川西的贡生,在他的《游伏龙观随吟》中写道:
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
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
清代举人蔡维藩在他的《奎光塔》中写道:
水走山飞去未休,插天一塔锁江流。
锦江远揖回澜势,秀野平分灌口秋。
绝顶群峰争拱捐,孤根特立自沉浮。
我来直欲凌空去,袂把飞仙作胜游。
清代还有一位贡生名叫山春,他留下的墨迹其中有吟咏都江堰放水节的。他在《灌阳竹枝词》中写道:
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
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都江堰年年的放水节都是人潮涌动,欢声如雷,蔚为壮观。山春形象地描写了这种场面。同时,这首诗清新自然,平实无华,又浅显易懂,为当人人们所喜爱。
贡生写放水,举人也写放水。灌县本土的著名举人之一罗骏生,在他的《观都江堰放水》中写道:
河渠秦绩屡丰年,大利归农蜀守贤。
山郭水村皆入画,神皋天府各名田。
富强不落商君后,陆海尤居郑国先。
调剂二江浇万井,桃花春浪远连天。
这首诗其实是观放水后的心得体会。全诗无一字描绘放水的胜景,却道出了都江堰这项工程的重大意义,竭力讴歌了这项工程的伟大。诗中溢满感恩之情。
4.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 当代作家余秋雨也曾到过都江堰,并写了一篇名为《都江堰》的散文: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余秋雨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
(二)都江堰的名人踪迹
参观都江堰的不仅有许多文人,更有社会各界的其他人士,这些人既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内名人,也包括新加坡总理、加拿大总理等国外名人。他们的到来,大大提高了都江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1.国内名人到访都江堰 在古代,司马迁、诸葛亮等多位名人都曾到访过都江堰。到了近现代,随着交通的方便,来这里的名人多了起来。
1958年3月21日,毛泽东视察了都江堰,并向随行人员说:
这工程了不起,李冰是秦孝文王时代,距今有二千二百多年。他是蜀郡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1955年5月5日,周恩来、陈毅出席万隆会议回京途中视察了都江堰。周恩来说:
了不起,这工程是二千二百多年前完成的,李冰是秦孝文王时的一个蜀郡太守,为人民做了好事。
对都江堰表示过赞赏的还有刘少奇。1958年3月18日,刘少奇、陈云、贺龙、李先念及谢觉哉等视察了都江堰。刘少奇说:
两千多年前的李冰,实事求是,因势利导,为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1979年8月17日,邓小平视察了都江堰。次年,邓小平出访归来时,再次视察了都江堰。
2.国外名人到访都江堰 都江堰不仅吸引了国内各界人士的兴趣,也引来了许多国外人士的到访。这从都江堰的一份记录中可以看出来:
1943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参观都江堰,称赞“都江堰是中国的骄傲,它为我们共同战胜法西斯起了支柱性的作用”。
1978年10月3日,尼泊尔首相基尔提·尼迪·比斯塔一行参观都江堰,称赞“都江堰是东方水利的楷模”。
1982年9月20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由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陪同参观都江堰。
1986年11月5日,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会长、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二世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一行参观都江堰。
2000年9月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率部分成员国高级代表一行来都江堰市参观考察。
从这一串串耀眼的人名中,人们能够看出都江堰在海内外各界人士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们的到来,尤其是他们对都江堰的评价和题词,也给古老的都江堰,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
(三)都江堰的传说故事
古老的都江堰有许多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经过多少年来的流传与演绎,已经成为都江堰深厚文化中的一部分,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1.李冰决定凿离堆 两千多年前,李冰受命担任了蜀郡郡守,他带着儿子二郎,从秦晋高原风尘仆仆地来到多山的蜀都。
那时,蜀郡正闹水灾。父子俩立即去了灾情严重的渝成县,站在玉垒山虎头岩上观察水势。只见滔滔江水从万山丛中奔流下来,一浪高过一浪,不断拍打着悬岩。那岩嘴直伸到江心,迫使江心南流。每年洪水天,南路一片汪洋,吞没人畜。东边郭县一带却又缺水灌田,旱情严重。
虎头岩脚下有条未凿通的旧沟,是早先蜀国丞相鳖灵凿山的遗迹。听当地父老说:只要凿开玉垒山,并在江心筑一道分水堤,使江流一分为二,便可引水从新开的河道过郭县,直达成都。到那时,筑城、造船、修桥等所急需的梓柏大竹,都可在高山采伐后随水漂流,运往成都。化水害为水利,那该多好啊!
“看来,鳖灵选定这里凿山开江,真是高明呀!”李冰连声赞叹。但接着他又想到:“鳖灵掘了很长时间,却一直没有凿通,可见这工程之艰巨!而且玉垒山全是子母岩构成,坚硬得很呀!”
李冰在山岩上低头想着凿岩导江的办法。忽然,它看见两只公鸡,一只红毛高冠,一只黑羽长尾,正在岩上争啄在那里收拾未尽的谷粒。
啄着啄着,两只鸡忽然打起架来。原来有些谷粒落在石头缝里,两只鸡都吃不到,便气愤相斗。只见它们伸直了脖子,怒目对看,转眼间展翅腾跃起来,四爪相加,红黑的毛羽四散纷飞。
像这样斗了几个回合,黑鸡战败,落荒逃走。红鸡仍在原处不停地猛啄,过了一些时候,终于将岩石啄开,饱食了落在石缝里的谷粒,然后高叫一声,雄赳赳地迈步走开了。
斗鸡的情景,给了李冰很深的印象:那小小的公鸡能用它的嘴壳啄穿岩层,人还不能用他们的双手劈开大石,凿通水渠吗?于是,他下定决心,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一定要凿通水渠。
2.二郎担山赶太阳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给蜀郡一带人民带来了幸福。因此,在人们心中,李冰父子具有不同凡人的地位。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都江堰附件有两座小山,相对着立在柏条河两岸。右岸边上是涌山,左岸的叫童子山。前面不远处就是起伏不断的七头山。这一带的老乡们流传着“二郎担山赶太阳”的龙门阵。
据说,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以后,川西坝从此四季有流水,庄稼长得绿油油的。但七头山一带的丘陵山坡,有一火龙在那里作怪。一到五黄六月,它便张开血盆大口,吐出团团烈焰,把山坡的石子烤得火嫖嫖的。草木枯焦了,禾苗干枯了,人们找口水喝都很艰难啦!
李冰听说后,叫二郎前去制伏火龙。李二郎领了父命,前来捉火龙。谁知火龙很会溜,每当太阳偏西,就一溜烟地随着太阳躲藏了。第二天晌午,又重新抬头吐火害人。二郎一连几天捉不到火龙,十分焦急。但他却看清了火龙的落脚处,决心担山改渠,截断火龙逃跑的去路。
为了抢在太阳落坡前把水渠修通,他急忙跑上玉垒山巅,寻来神木扁担。又去南山竹林,编了一副神竹筐。就这样,二郎的担山工具做好了,扁担长三十多米,磨得亮堂堂;竹筐可不小,大山都能装。
二郎头顶青天,腰缠白云,扁担溜溜闪,一肩挑起两座山,一步就跨15公里,快步赶太阳。他一挑接一挑地担着,一口气跑了33趟,担走了66个山头。
在担山的路上,二郎换肩,一个堆在筐顶的石块,甩落下来,它就成了崇义铺北边的走石山。二郎歇气时,把担子一撂,撒下的泥巴,堆成两座山,那就是涌山和童子山。有一趟,二郎的鞋里塞进了泥沙,他脱鞋一抖,鞋泥堆成了个大土堆,就是后来的“马家墩子”。
李二郎越担越起劲,不觉太阳已偏西了。他回头一看,火龙也正急着向西逃窜。它怕二郎担山修成的水渠拦断了它的归路,便吐出火焰,向二郎猛扑过来。
二郎浑身火辣辣的,汗流满面,顾不上擦;嘴皮干裂了,没空喝水;一心担山造渠,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完工。
忽然“咔嚓”一声巨响,震天动地,神木扁担断成两截。二郎把扁担一丢,提起筐子,把最后两座大山甩到渠尾,这水渠就修通了。
那甩在地上的扁担、石头,变成了弯弯扭扭的“横山子”。
火龙被新渠拦住了去路,急得东一板,西一碰,渐渐精疲力尽了。二郎忙着跑回家,取出一只宝瓶,从伏龙潭打满了水,倒入新渠,眼见渠内波翻浪滚,大水把火龙淹得眼睛泛白,胀得肚皮鼓起,火龙拼命往坡上逃窜,一连板了七次,就再也溜不动了。
在火龙板命时,每抬头一次,便拱起一些泥巴石块,这就是起伏不断的“七头山”。二郎担山修成水渠,把火龙困死在那里。至今,这儿的黄泥巴里,还夹杂有红石子,据说,那是火龙的血染成的。再深挖下去,能拣到龙骨石,据说那就是火龙的尸骨呢!
3.马超受命镇守大堰 都江堰在三国时叫大堰,堰首旁边有一个大坪名叫马超坪。相传,它是三国时候蜀汉丞相诸葛亮派大将马超镇守大堰、扎营练兵的地方。
蜀汉初年,曹操为了夺取西川,派人说动了西羌王,调了很多人马,逼近蜀国西北边境的锁阳城。诸葛丞相知道后,十分焦急。他想:“锁阳城再往下走就是大堰,此堰是蜀国农业的命脉,国家财力的根本,还关系到京都的安危,万万不可疏忽大意呀!”
于是,诸葛亮决定派一员大将前去镇守,但派哪个最好呢?东挑西选,最后把这副重担,落在了平西将军马超的肩上。因为诸葛亮晓得,马超不仅做事细致稳当,他的先辈与羌人还有亲戚,而且羌人素来敬重马超,尊他为“神威天将军”。
马超临走时,诸葛亮特地请他前去相府,摆酒饯行。酒过三巡,诸葛亮出了个题目:要马超用一个字来说明自己去后的打算,但先不说出来,把这个字写在手板心上;诸葛亮也把自己的想法,写成用一个字表示,同样也写在手板心上。然后,俩人一齐摊开手掌,看看哪个的计谋好。
马超高兴地答应了。俩人又饮了几杯酒,便叫人取来笔墨,各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了一个字。写好后,他们同时把手心摊开,互相一看,不禁哈哈大笑,原来再巧不过,俩人都写了一个“和”字。
马超问:“此行领兵多少?”
诸葛亮说:“3000!”
马超吃了一惊,忙问:“既然要和,为何还要带这么多兵呢?”
诸葛亮摇摇羽扇,笑着说:“将军以为多带些兵就是要大动干戈么?我看将军此行,不光是守好大堰,安定西疆,还要趁此良机练兵。羌人爬山最在行,又会在穷山恶水间架设索桥,要好好学会这一套,今后南征北战,都用得着这些本领的。”
第二天,马超就带着队伍,开到大堰旁边的大坪上安营扎寨。那时候,大堰一带居住的人家,除汉人外,岷江东岸数羌人最多,西岸僚人也不少。他们听说马超领着大队人马来了,认为必有一番厮杀,全都摩拳擦掌,调动兵丁严加戒备。
谁知马超却派他手下对羌、僚情况最熟悉的得力将校,带上诸葛亮的亲笔信件,到羌寨、僚村,拜见他们的头人。信里说:蜀汉皇帝决定与羌家、僚家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还把早先刘璋取名的“镇夷关”改名为“雁门关”,把“镇僚关”改为“僚泽关”,永远让两边百姓,自由自在地串亲戚、做买卖。除了信件,还带去了马超的请帖,邀请羌、僚首领在这两座边关换挂新匾的时候前来赴会。
羌、僚首领看了诸葛亮的信和马超的请帖,起初半信半疑,最后想到诸葛神机妙算,计谋又多得很,不晓得这回他那葫芦里又装的什么药,还是“踩着石头过河——稳到来”。于是,他们在锁阳城到大堰一带设下埋伏,察看动静,不轻易抛头露面;同时,还派了一些探子,混进“镇夷关”来摸底细。
到了换匾那天,两座雄关,披红挂绿,喜气洋洋。马超将铠甲换成了白袍,十分潇洒,只带少数随从,抬了两份厚礼到会。他们没有携带刀矛剑载,也没有暗藏强弓硬弩,设下什么伏兵。
羌、僚首领听了探子的回报,还不放心,又亲自在四周仔细观察动静,等这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心头的疑团解开了,才高高兴兴地前来赴会。
马超先叫人把蜀汉皇帝准备的锦缎、茶叶、金银珠宝送给羌僚首领,然后双方各自回敬了礼物。
这时,在鼓乐声中,马超指着两幅金光闪闪的匾,对客人说:“汉人、羌人、僚人本是一家人,我马家不就和羌家世代结亲么!你们看,天上的大雁,春来飞向北方落脚,秋后又去南方作窝,高山大河也阻挡不了他们探亲访友,多亲热呀!我们原本都是亲戚,就更该亲热才好呀!让雁门关和僚泽关成为我们走亲戚的通道,决不再把它们变成兵戎相见的战场。”
羌、僚两首领听得心里热乎乎的,这才佩服诸葛亮丞相是以诚待人,高高兴兴地接受了礼物。换上新匾后,马超便把自己守护大堰的事向两家头人说了。两位首领都说:“汉家、羌家、僚家同饮一江水,恩情赛弟兄,一定帮助将军管好、护好、修好大堰。”
从此,大堰一带边境安宁,买卖兴旺,并在堰首摆起摊子,搭起帐篷,兴起集市。
日子过得风快,一晃就是一年。马超不但保住了大堰安宁,还带领部下向羌人、僚人学会了开山、修寨、搭索桥。
到了修堰的时候,羌、僚各寨的丁壮都来相帮,大堰修得更加坚实、更加风光。开水那天,各寨首领都兴冲冲地来了。马超在军帐里摆酒待客,大家边喝酒,边畅谈。羌、僚两家首领说:“千千万万座高山呵!各有个名字;千千万万条江河呵!各有个名字。两座雄关已换了新名,这大堰也该换个新名儿才好呀!”
马超说:“我们都盼大堰永保平安,就叫他‘都安堰’如何?”说得满堂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堰从此改名为都安堰。
后来,众人又提出给马超安营扎寨的大坪也起个名字,马超却挡住说:“千万不可!千万不可!马超无功无德,不敢受赐!”
尽管马超千谢万谢,说什么也不同意,但人们还是把那山坪叫作“马超坪”。
4.何公何母桥的由来 都江堰附近的安澜索桥,也被当地人们叫作夫妻桥、何公何母桥,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在清朝初年有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是当地出了名的多管闲事的人。
有一次,何先生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游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见了官船在摆渡人们,他们夫妇也想去对岸。过去一打听,一人乘船10两银子,夫妻过河要20两银子。如此高的价格使夫妇俩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回到家里,何先生彻夜难眠,在想如何在两岸架一座桥,断了负责官船的那些狗官的财路。
一天、两天、三天,何先生不吃不喝想了三天,仍然一筹莫展。在第三天夜里,何先生看见夫人在刺绣。他发现,那块布架在框子的上面,竟然不会掉下来。于是,他心想我为什么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桥呢。说干就干,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何先生终于架好了一座索桥。
那些负责官船的狗官记住了何先生的过,要报复他。当时,桥的两旁没有扶手,再加上桥不稳定,人很容易掉下去。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个酒鬼喝醉酒过河时,不小心掉进河里淹死了。
于是,狗官们抓住时机将何先生逮捕并处死。何夫人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绝,想投河,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便死了,她如果也死了,会对不起天上夫君的亡灵,所以她决心为夫君洗冤。
一天,何夫人漫步大街,看到一个人在玩耍杂。只见那人两手抓住两根立着的木棒,全身腾空。何夫人忽然想到如果在桥上装扶手,人们走在桥上就安全多了。
经过两天的努力,何夫人给桥装上了扶手。因此,人们便称安澜桥为“何公何母”桥。
关于都江堰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这些传说故事的来源,有的有一定的根据,有的来自人们的编造演绎,还有一些带有明显的神话迷信色彩。但不管来源如何,它们都组成了都江堰一道独特的文化风韵,给这座千年古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