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地宫绝响:曾侯乙墓与编钟(文化之美)
20237000000006

第6章 编钟的构造和发音

在曾侯乙墓中最为辉煌,堪称“国之瑰宝”的,要数庞大的乐器组合编钟了。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乐器编钟。

(一)曾侯乙编钟的构造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

音的高低和钟的大小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三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曾侯乙编钟数量多、规模大,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

编钟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2.4公斤,高20.2厘米;最大的一件重203.6公斤,高153.4厘米。它们的总重量在2500公斤以上,重量和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

编钟的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

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铜人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最上层三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铭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

中下两层钟是编钟的主体部分,分为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第一套称为“琥钟”,由11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二套称为“赢司钟”,由12枚短乳甬钟组成;第三套称为“揭钟”,由23枚长乳甬钟组成。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

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用终”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了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

镈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姿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礼品。

(二)曾侯乙编钟的发音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像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有些西方的观点,认为中国很晚才有绝对音高的概念,甚至是到战国晚期受了毕达哥拉斯或巴比仑人的影响才有相对音高的概念。

《周礼》上所记载的旋宫转调问题,旋宫的古义,就是指宫音的移位。转调的古义,指宫音定位后音列不变情况下,调式主音的更替。

把古义合今义的时候,前者是调性的转调,后者是调式的转调。不被相信为先秦的史实,甚至认为在中国出现旋宫转调只是汉以后、或隋以后的事情。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

中声部约占三个八度,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12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想,这套编钟演奏时应由三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了各种中外名曲,人们听后无不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