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8100000051

第51章 论语(5)

【故事链接】

知足常乐

明代有一个名叫胡九韶的教书先生。胡九韶教书的收入并不多,再加上他有五个年幼的儿女,所以家中的生活过得异常清贫。为了能让家人吃饱饭,胡九韶除了教书,每天还要抽时间去田里干农活儿。

但是,让村里人奇怪的是,胡九韶每天都乐呵呵的,似乎没有任何烦恼。乡邻们还发现,每天黄昏的时候,胡九韶都会在家门口焚香,然后朝着天上拜九拜。最开始,妻子也不明白他的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就问他。胡九韶笑了笑,说:“我这是在感谢上天赐给我一天的清福啊!”

听了胡九韶的话,妻子感到很好笑,就说:“我们一家人每天三餐都是粗茶淡饭,而且家里经常都没有米,吃的是野菜粥,这怎么能谈得上是清福呢?”

胡九韶说:“首先,我真庆幸咱们一家人都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没有兵祸,没有家破人亡,更不会流离失所,这难道不是福气吗?其次,虽然我们的日子过得很清贫,家里经常吃野菜,一年半载连肉也吃不起,可是,我们全家人每天都有吃的,不至于挨饿,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虽然我们穿的是布衣,孩子们的衣裳上打满了补丁,可是,在寒冬里,我们毕竟不会受冻,这难道不是福气吗?再次,尽管我们很穷,可是我们家里每个人都很健康,床上没有病人,县衙牢狱里也没有囚犯,这是不是很值得庆幸的事啊!”妻子听了他的话,深以为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知足常乐。知足常乐就是福。

宪问篇第十四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原文】

子曰:“不患【患:担心,忧虑。】人之不己知【不己知:即“不知己”的宾语前置句。】,患其不能【不能:没有才能。“不”在这里作动词用,“没有”的意思。“不能”近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不才”。】也。”

【译文】

孔子说:“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好处),就怕自己没有才能。”

【师说】

一个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真本事,没有真学问。在《卫灵公》篇中也记载有孔子所说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是同样的意思。孔子再三告诫门人,要充实自己,对自己要从严要求,要有自知之明,要认真加强自身的修养和锻炼,要努力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积极地对待人生世态。

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难免经历一些打击,有的甚至成了“拒无霸”,一直以来的雄心壮志,忽然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难免抱怨起那些招聘单位不识货。上岗之后,也会有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工作,总在想,为什么我这么一个有才能、有智慧的人才,就得不到赏识和重用,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呢?

闪光的东西并不一定是金子,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个时代永远不缺乏伯乐;所以无须感叹生不逢时,只要好好练就自己的本领,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知识卡片】

若是真豪杰,决无有不识豪杰之人。

——李贽(明代思想家)

朋友的眼睛,是一面明镜。

——富兰克林(美国政治家、发明家)

【故事链接】

孔子拜访老子

公元前六世纪三十年代的某一年,鲁国都城通往东周王城洛邑的大道上,一辆马车急急前行。车上坐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他相伴的只有一名车夫。这位年轻人就是孔子,他要前去拜访老子。两人见面后,老子一劝孔子不要喜欢议论别人,二劝他忘掉自己,三劝他去掉骄气多欲和故作姿态。老子以长者的身份循循善诱,孔子则执弟子之礼虚心领教。告别老子后,孔子对老子推崇不已,称他是乘风云直上青天的飞龙。

宪问篇第十四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文】

或曰:“以德【德:恩惠。】报【报:回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直:公平,公正,正义,正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问孔子:“用自己的恩德来回报别人的怨恨,怎么样?”孔子说:“(如果是这样,那么)用什么来回报别人的恩德呢?(应该)用正直公平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师说】

老子曾说过“报怨以德”,此话当时可能很流行。有人就让孔子对此话评论一下。孔子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提出了修正意见,认为“以德报怨”不适合所有场合,所有人际关系。对待别人的怨恨,应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当忍则忍。

有人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的表现,孔子则认为对伤害过自己的人,还给予德行回报是浪费精力。孔子说用正直来报答怨恨,就是用一种真正应该有的态度,该怎样就怎样。但对于别人给予的恩德则要用恩德来回报,这样,社会秩序就会处在良性循环中而不至于混乱。

【故事链接】

伍子胥报恩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

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够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的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鱼郎跑来对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鱼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鱼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吴国去。”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鱼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到吴国的兵营去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着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鱼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鱼郎回答说:“您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父亲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您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鱼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鱼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鱼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够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父亲曾经救过您的份上,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

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父亲救了我,我才能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了。

宪问篇第十四 不怨天,不尤人

【原文】

子曰:“莫我知【莫我知:即“莫知我”的倒装。没有人了解我。】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尤:责怪,归咎,怨恨。】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

孔子感慨道:“没有人能了解我啊!”子贡问:“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师说】

孔子出身穷苦,他的一生是“学而时习之”的一生,他从学习天文、地理和人事中充实和提高自己,从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中锻炼和磨砺自己。生活中的人情事理、严霜烈日、风雨晦暝、坎坷坦途,孔子都经历过。孔子没有宗教信仰的支撑,也没有老庄的退隐山林的观念,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体会到人生哲理,成就智慧的功业,升华上达,超越世俗,因此对人世间也不要求别人的了解,存心自有天知。

“不怨天,不尤人”,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话,但这样区区六个字容易做到吗?现实,总是在人不经意间猝不及防地予以一击,把我们伤得好深好痛。一个人不去抱怨,就意味着他硬生生地把很多可以宣泄出去的怨气压在了自己的心里,不再向他人推卸,就意味着给自己少了很多开脱的理由。这多么难啊!于是,我们要学着改变自己的心态,学着以一种全新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人生。

【知识卡片】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听天命。

——人生箴言

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

——徐志摩

【故事链接】

心态决定成功

美国加州有一位农民,花了许多钱买下一块土地,但是这块土地非常贫瘠,种不了任何农作物。这位农民无计可施,他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沮丧。有一天,他发现在矮灌木丛中竟然藏着许多响尾蛇。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在这块恶劣的土地上大量饲养响尾蛇,生产响尾蛇肉罐头,又可以将蛇的毒液提出来作为血清销售。果然不出所料,他的生意好极了。后来他又把自己的农场开发成专供探险和观光的旅游地,引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农夫的生活也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夫所购买的土地,贫瘠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农夫自己。人生在世,风云变幻,什么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呢?当我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自己曾经的梦想时,你不妨尝试着改变自己,调整一下奋斗的目标,校正一下前进的方向,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投入新的生活,或许此时的你已经踏上了通往成功的新的阶梯。

有一个女孩子,她在一次芭蕾舞的训练中不幸颈部受伤,脖子此后就歪了,再练芭蕾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在若干年以后的同学聚会中,大家惊奇地发现,她已经成为某著名乐团里的首席小提琴手。以歪脖的姿势拉小提琴,竟然不再是缺陷。问起她成功的秘诀,她说:“正因为颈部受过伤,感受这样的姿势正好适合自己,练琴时也就没有其他人的不适感,练琴的时间也就比别人更长、更用心。久而久之,就成了团里的台柱子。”

卫灵公篇第十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工:工匠。】欲善【善:使动用法,使……好,办好,弄好。】其事,必先利其器。居【居:居住,身处。】是【是:指示代词,此,这个。】邦也,事【事:事奉,尊敬。】其大夫之贤者,友【友:结交。这里用作动词。】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把自己的活儿做好,做完美,就必须将工具准备好。我们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能人,结交士人当中的仁德者。”

【师说】

从表面看,品德修养与工匠做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对此,汉代经学家孔安国有两句十分经典的解释:“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为有助。”意思是说,工匠有了利器就等于掌握了成功的法宝,做人有了贤友就等于找到了成人的捷径,这正如常言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只有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进行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迅速提高。

谈到榜样对自己道德学问的影响,荀子在《劝学篇》里是这样说的:“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意思是说,学习没有比接近榜样更方便的了;学习的路径没有比热爱榜样、向榜样看齐更迅捷的了。荀子号召我们“近其人”“好其人”,就是要求我们以德才兼备的人为朋友,为榜样,尊敬他们,靠近他们,因为这是养成道德、学习知识的快捷方式。其实,这也正是曾子所说的君子“以友辅仁”的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确,选择贤友、寻求榜样是促使我们迅速成才的必备条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名言以其深邃的哲理和铿锵的韵律活跃在现代汉语中。

【知识卡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刘向(汉代文学家)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

——普希金(俄罗斯诗人)

卫灵公篇第十五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

子曰:“人无远【远:将来,长远。】虑【虑:思考,谋划。】,必有近【近:近期,眼前。】忧【忧:忧患,灾难。】。”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师说】

“远虑”,即“忧患意识”。孔子根据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领悟和自身的观察体验,提出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永恒的真理,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喜用的格言。

孔子比较有远见,认为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就会沉溺在目前的生活状态中不能前进。如果不能高瞻远瞩、为未来打算,眼前就会有一堆急于解决的小问题。孔子告诫后人,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放眼未来,从宏观上做长远打算。

国家的治理需要“远虑”,个人的人生道路也少不得“远虑”。一个人如果缺乏长远的人生目标,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等待他的将是追悔莫及的“空悲切”。

【知识卡片】

得宠思辱,居安虑危。

——《增广贤文》

不知道明天该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

——高尔基(苏联作家)

【故事链接】

居安思危

春秋时期,晋国和郑国是同姓国家,本是同盟,但是后来郑国投靠了燕国。晋悼公非常恼怒,于是就联合其他诸侯国攻打郑国。郑国国君非常害怕,又向晋国求和,并且送了很多金银财宝和美女。晋悼公得了贡品,非常高兴,自己留下了一些,剩下的就准备赏赐给一直辅佐自己的魏绛。魏绛知道了这件事情,非常担忧,他对晋悼公说:“我们不能因为现在一时的胜算就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郑国现在投降了我们,将来说不定还会联合楚国来攻打我们!您要记住‘居安思危’这句话,才可以永享快乐!”晋悼公点头称是。

卫灵公篇第十五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原文】

子曰:“君子求【求:要求,责备。】诸【诸(zhū):“之于”的合音。】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总是责求自己,小人总是责求他人。”

【师说】

独立做出一道难题是否很有成就感?遇到困难了要先学会自己解决,不要一味期望他人的帮忙,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遇到任何问题,总能严格要求自己,从自身找原因,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从不要求别人如何。而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则相反,总要苛求别人,甚至责备别人。

【知识卡片】

人们之所以常常感到烦恼,就是因为他们总在寻求自我。力求成为自我,在任何时候都忠于自我。力求达到内心的和谐。

——高尔基(苏联作家)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不能指挥别人。

——美国谚语

卫灵公篇第十五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以:因为。】言举【举:荐举,推崇。】人,不以人废【废:废弃。】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某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

【师说】

骑在白马上的未必都是王子,当众羞辱你的未必都是敌人。

言辞动听的人,不见得就有好德行,所以考察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德行上有某种缺失的人,不见得他的所有言论都是错误的,有好的建议,仍可采纳。孔子在用人与纳言上实事求是的态度,至今没有过时。

【知识卡片】

实事求是。

——毛泽东

在你有权利有名望的时候,卑鄙的人是不敢抬起嫉妒的眼睛看你一眼的;然而,到了你一落千丈的时候,显示最大毒辣的就是他们。

——克雷洛夫(俄国寓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