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8100000044

第44章 中庸(4)

【知识卡片】

西周官制

西周的职官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以天子为首的是中央政府。天子之下,师、保、宰、太宰是中央百寮[1]的首领,地位较高。周王的同姓和有功之臣被封为地方诸侯,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起来,有利于巩固中央政权,加强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

注:

[1]寮,通“僚”,同官为寮。

【故事链接】

孔子识奇鸟

齐景公年间,天下发生了一场来势凶猛的洪水,除了齐国,各国都遭受了水患,田园被淹,房倒屋塌,还有不少人被洪水卷走。齐国安然无恙地度过了水患,把损失减到了最小,这还要归功于孔子。

原来,在洪水发生之前,齐国出现了一只奇异的鸟。这只鸟只有一只脚,一对小小的翅膀,两只大大的眼睛。它在齐国的宫殿里上下翻飞,四处张望,发出奇怪的声音。人们看见这只从来没有见过的怪鸟,都十分惊异,景公也惴惴不安起来,不知是什么征兆。人们知道孔子博学多闻,就建议景公派人到鲁国去请教孔子。孔子听了齐国使者的描述,沉吟了一会儿,很肯定地说:“这只鸟叫商羊。曾有一个小孩缩起一只脚,把两只胳膊当成翅膀,有力而快速地上下飞舞,一边跳着一边说:‘天将大雨,商羊鼓舞。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我想起他缩起一只脚模仿飞翔的样子,就是指这只单脚的小鸟吧!今天这只小鸟出现,就是来提醒我们洪水将要来了吧!你们应该及早疏通沟渠、筑起大坝、加固房屋、保存粮食、以防水灾。”使者回到齐国后,把孔子的话转告给景公,景公吓了一大跳。使者又把孔子的建议告诉景公,景公马上派人连夜开工。

过了些日子,齐国防范水患的准备工作即将竣工,天就开始下起大雨来。倾盆大雨一直下了几天几夜,江河沟渠的水都满了,最终溢了出来,洪水四处横流。许多国家都惊慌失措,而齐国用新筑的堤防拦住了洪水,沟渠分散减弱了水势,没有遭受大的损失,并且百姓有住处、有粮吃,没有发生饥荒。景公感叹道:“圣人仿佛有通晓天地的灵气。孔子能知道天将下大雨这样的事,真是平常人做不到的啊!”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原文】

凡事豫则立【豫:通“预”,提前做好准备。立:成功。】,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跲(jiá):指说话不顺畅。】;事前定,则不困【困:屈而不通,即不通顺。】;行前定,则不疚【疚(jiù):惭愧,悔恨。】;道【道:指推行中庸之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

任何事情,预先做好准备就能成功,不预先谋划就会失败。说话前预先考虑好,就不会语塞不畅;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动之前先计划好,就不会有错误后悔的事;实行大道之前谋划好,推行起来就不会行不通。

【师说】

中庸是一种易知难行的高明的处世学问,特别注重效果。要效果,凡事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无准备就必然失败。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指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这里以发言、做事、行动、行道为例加以说明。而事先的谋划是否详审周密、切实可行,那就要看行事人是否有诚心。凡事诚心去做,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准备;如果没有诚心,即使有所考虑那也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知识卡片】

煎过鱼的人都知道,鱼身的两面都要煎。如果只煎一面,就很有可能一面都已经煎煳了,而另一面则可能还没有熟透,那别人看到这盘鱼就没胃口了。其实,为人处世也同这煎鱼差不多,如果不能有条有理地去做,正反两面都考虑到,一会看看这个,一会碰碰那个,结果只会是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故事链接】

空学杀龙术

从前,有个名叫朱萍漫的青年,不肯脚踏实地干事,整天琢磨着一些新奇古怪的事儿,好让大家佩服他。他很喜欢耍刀,但不去干杀猪宰羊的事,因为这事太平常,没有意思;他准备去学杀牛,可看见杀牛师傅杀牛时那么干脆麻利,得心应手,也觉得不过是那么一回事,就算掌握了杀牛技术,也没有惊人之处。

终于有一天,他听人说,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位会杀龙的师傅。他觉得杀龙这件事新鲜、刺激,就决定去学杀龙术。他把自己的家产全卖光了,带了很大一笔钱,不远万里,去找那位师傅学杀龙的本领。

整整过了三年,他高高兴兴地回来了。乡亲们围着他,你一言我一语地问:“你花了那么大的本钱,下了那么大的工夫,学会杀龙了吗?”他立刻来了精神,神气十足地说:“那当然!我已经出师了,马上要正式开业,开始杀龙了。”见乡亲们睁大惊奇的眼睛看着自己,他沾沾自喜,觉得总算学会了一手新奇的本领。为了炫耀,他大肆渲染地对乡亲们说:“杀龙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可不容易呢。”说着,便手舞足蹈地表演起来:怎样按住龙的脖子,怎样踩住龙的尾巴,怎样从龙的脖子下刀子,还加上一句说:“杀龙可不比杀牛,刀子不能斜着捅,要顺着捅,这样……这样……”乡亲们听得哈哈大笑。

有人问他:“你回家乡来杀龙,可是谁家有龙让你杀呢?你说得津津有味,今后靠什么生存呢?”还有一位老人说:“小伙子,世界上哪里有龙让你杀?你学的技术再高超,又有什么用呢!”这位青年听后垂下了脑袋,人也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

诚者,天之道也

【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诚之:使之诚,使自己做到诚,这是一般人应该遵循的原则。】者,人之道【人之道:为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勉:勉强。中:合理。】,不思而得,从容【从容:举动,举止。】中道【中道:合乎规范。】,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固执:坚持不懈,指顽强地追求。】之者也。

【译文】

真诚,是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性真诚的人,不用勉强他为人处世自然合理,不用思考他的言语行为自会得当,举动自然而然地符合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所说的圣人。常人要努力做到真诚,必定选择善念,然后持之以恒地施行善行。

【师说】

真诚是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能不能对它加以保持并发扬光大,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个人的修养实践。有的人天性率真;有的人要靠拥有善念,择善而从,坚持不断地施行,才能达到真诚境界。

而诚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素养,一个没有诚信的国家和民族是十分可怕的。政府没有诚信,就会失去公信力,政令法律等都会失去作用,国家将会变成一盘散沙;人民没有诚信,也就没有了道德操守,什么事情都敢做,那么人与人之间将会变得尔虞我诈,相互之间没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制假造假将会流行,整个社会将变得乌烟瘴气。可见,树立诚信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诚能立人,诚能立国。

【知识卡片】

圣人之道无他,至诚而已。

——元好问《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

巧诈不如拙诚。

——陈寿《三国志·魏书·程昱》

诚无垢,思无辱。

——刘向《说苑·敬慎》

一两重的真诚,价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

——德国谚语

【故事链接】

颜回输冠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颜回的品德最为杰出,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颜回为人谦逊好学,安贫乐道,有错就改。孔子曾由衷地赞叹:“颜回,真是贤良啊!”有一次,这个贤良的颜回因为别人的错误输掉了自己的一顶帽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有一天颜回去集市买东西,卖主算错了账,把三七二十一算成了三七二十二,一定要颜回多付钱。颜回跟他理论了很久仍没有说服他,就生气地说:“我们可以去问老师孔子,如果你是对的,我宁愿把我头上的帽子输给你。”卖主理直气壮地说:“好吧!如果我错了,我就把头输给你。”于是二人一同找孔子讨公道。

孔子听了事情的经过,很严肃地对颜回说:“三七就是二十二,明明是你输了,快把帽子给他吧。”见孔子是非不分,颜回气呼呼地丢下帽子就要回家。孔子随口叮嘱他说:“下雨时不要在大树下躲避,你生气想杀人的时候要三思。”颜回点头离去。路过山林时,忽然下起大雨。颜回想起老师的话就没有去大树下躲雨。忽然,一个闪电,将大树劈开,颜回惊诧地想:“幸亏我躲得远,老师救了我一命。”颜回到家已是深夜,黑暗中见妻子身边躺了一个人。他怒从心起,以为是非礼之人,要杀了他,想到孔子的话又犹豫了片刻。再仔细一看,发现那个人是自己的妹妹。他想:孔子又救了妹妹一命。

第二天,颜回专门去拜见孔子。孔子说:“我说三七二十二,你只输了帽子;如果我说三七二十一,那人就要输脑袋。哪个合适呢?”颜回恍然大悟。孔子又说:“你走时天色阴沉,又要路过山林,就叫你别到树下躲雨;你怒气未消容易动杀机,所以叫你三思。”由此,颜回更加叹服老师的智慧与仁慈了。

博学之,审问之

【原文】

博学之,审【审:审慎。】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笃:笃实诚信。】行之。有弗学【有弗学:有还没有学过的东西。】,学之弗能,弗措【措:停止,放弃。】也;有弗问,问之弗知【知:了解。】,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得:融会贯通,有所收获。】,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明:分析清楚、明白。】,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广泛深入地学习,仔细询问,周密慎重地思考,明辨其中的道理,笃实诚恳地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不明白就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就绝不罢休;要么不辨明其理,分辨了还不明确就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不够笃信导致没有成效也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气力就能做到的事,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力气就能做的事,我付出千倍的努力去做。果真能这样坚持中庸之道,即使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即使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师说】

这一段论述的是一般人求得诚心的五种努力,或者说是五个步骤,其实也适合于任何学问研究、品德修养,以及事业开创。广博的学习能明白事理,认真的提问能深入探讨,慎重的思考能有所发现,明晰的辨别不会有误差。学、问、思、辨四者是求知的功夫,“笃行”就是实践的功夫。即使任何功夫不过硬,都不要放弃。别人一次能做好,自己就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好,自己就做一千次。有这样的志向与毅力,还有什么目的不能达到?

【知识卡片】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火连连。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有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后来只剩下几个较大的诸侯国。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被称为“春秋五霸”,他们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也有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故事链接】

齐桓公当五霸之首

齐桓公依靠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国富民强,觉得称霸的时机已到。齐桓公问管仲:“现在兵强马壮,可以会合诸侯吗?”管仲说:“如今楚、秦和晋实力超过我们,可他们都没能称雄于世,因为他们只知扩张疆土,对周王室却不尊崇,更不懂得借用天子名义号令天下。您如今用‘尊王攘夷’号召,就会在诸侯中树立威望。”管仲的意思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意见,派使臣朝见周厘王。

周厘王刚刚即位,见强齐前来贺喜,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就把召集诸侯承认宋国君位这件事,交给了齐桓公。齐桓公得到天王授权,便通知各国诸侯,共同确认宋国君位。齐桓公就打着周天子的旗号,会盟诸侯,借机当上了霸主。

唯天下至诚

【原文】

唯【唯:唯独,只有。】天下至诚【至:极,最。】,为能尽其性【尽其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尽,最,达到极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物:指天下万物。尽物之性:使天下万物能够自由地生长。】;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赞:帮助。化育:感化教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参(sān):“参”通“三”,并立。与天地参:和天、地并为三。】。

【译文】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能充分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天下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天下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能帮助天地养育万物;能帮助天地养育万物,那么至诚就能与天地并立了。

【师说】

至诚是最高的真实。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至诚就是个体无限地发挥自己的本性。至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

和老庄的道家有所不同,儒家并不是消极地尽物之性,而是积极地帮助天地化育万物。如果有一棵小树生长在荒野上,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发挥小树的生命本性,但道家完全让小树自然地生长,儒家就不一样了,旱的时候,去给小树浇水,涝的时候,去给小树排水,帮助小树生长。儒家积极参与化育万物,给人一种生命的温暖感,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由此,儒家还发展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天(自然)人关系,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体地说,就是人按照自然的方式帮助万物,使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我们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片面地发展了我们本性中的某一方面,就会伤害物的本性,最终是伤害了自己的本性。

至诚之天性坦荡、心灵透明,对于事物不虚美、不巧饰,自然自在。就像花蕾的盛开,对着太阳绽放。就像种子,无论受到什么挤压,都向着太阳生长。“至诚”的好处不言而喻,但达到“至诚”的道路却是漫长的。

【知识卡片】

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内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如今,我们仰望苍穹,星空依然晴朗,而俯察内心,崇高的道德却需要我们在心中每次温习和呼唤,这个东西就如诚信。

【故事链接】

诚实的林肯

美国的前总统林肯在竞选总统时,对选民讲话很注意诚实。他没有钱,竞选时没有坐专车,而按普通乘客买票坐车,每到一站,朋友们就为他准备好一辆耕田用的马拉车。他就站在马车上向选民演说:“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大书架一个。架子上的书值得每一个人去读。我本人又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林肯这些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称为“诚实的林肯”。他之所以能够当选总统以及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甚至超过开国总统华盛顿排在历届总统之首,主要就是靠他的诚实。

其次致曲

【原文】

其次【其次:仅次于圣人的贤人。其,指圣人。】致曲【致:推究。曲:细小之事,即细微事物,详尽。】,曲能有诚,诚则形【形:表现出来。】,形则著【著:显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动:感动万物。】则变【变:变革。】,变则化【化:化育万物。】,唯天下至诚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