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8100000018

第18章 礼记(1)

敖不可长

【原文】

敖不可长【敖:同“傲”,傲慢。长(zhǎng):滋长。】,欲不可从【从(zòng):同“纵”,放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极:达到顶点。】。贤者狎【狎(xiá):亲近。】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恶(wù):讨厌,憎恨,与“好(hào)”相对。】,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安安:满足于平安的境遇。迁(qiān):改变。】。临财毋苟【临:遇上,面对。毋(wú):不要。苟(gǒu):苟且。】得,临难毋苟免。很【很:争论,争执。】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质:判定,证明。】,直【直:明白。】而勿有。

【译文】

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达到极点。对于有道德有才能的人要亲近并敬重,要敬畏并爱戴。对于所爱的人要了解他不好的地方,对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能积聚财富,但又能救济贫困;能适应平安稳定,又能适应变化不定。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应为了自己的生命和利益不受到损坏而逃避。争执不要求胜,分派的物品不要求多。不懂的事不要下结论,已明白的事不要夸耀自己知道。

【师说】

本节主要讲做人和治学的态度。做人凡事应保持中间态度:既不能不及,又不能太过。治学应谦虚,不能张扬。这种态度是古代儒家思想“中庸”的体现,它是积极的、现实的、进取的,同时又是谨慎的、保守的。

“乐极生悲”“月盈则亏”都说明做人做事不能太过。做人,保持中庸是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它对塑造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心理有着重要作用。

【知识卡片】

本节选自《曲礼上》。《曲礼》记录了先秦儒家关于各种礼仪制度的言论,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礼教,使人们的言行符合礼教的规范。

【故事链接】

孔子不妄(wàng)[1]下断言

有一次孔子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那样小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知道的事情多呢?”

注:

[1]妄:乱。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晋献公:春秋战国时晋国国君,姓姬,名诡诸。世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重(chóng)耳:太子申生同父异母的弟弟。后来当上晋国国君,称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谓之曰:“子盖【盖(hé):同‘盍’,何不,为什么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lí jī),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弑(shì):臣子杀国君,或儿子杀父亲叫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行:这里指逃奔。如:连词。之:往,去。】?”使人辞于狐突【辞:告别。狐突:申生的师傅,字伯行,所以又称“伯氏”。】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子:指骊姬的儿子奚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图:策划,谋划。】吾君。伯氏苟【苟:如果,倘若。】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赐:恩惠。】而死。”再拜稽首【再拜:连拜两次。稽(qǐ)首:古时叩头行礼。】,乃卒【卒:死去。】。是以为恭【恭(gōng):人死后按其生前敬顺的事迹给予的称号,即谥(shì)号。】世子也。

【译文】

晋献公想要杀掉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告诉申生说:“你为什么不对父亲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呢?”太子说:“不行。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我说出来会伤他的心的。”重耳又说:“那么你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父亲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国父的国家?再说我又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忠告,以至于只有去死。我不敢贪生怕死。虽然如此,但我们国君年纪大了,爱子年纪又小。国家有许多忧患(huàn),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得到了您的大恩大德(dé),甘愿去死。”申生再拜叩头行礼,接着自杀身亡。因此,人们送他谥号称“恭世子”。

【师说】

太子申生在父王欲杀自己时,既不愿对父王表露心迹,又不愿逃走,最后自杀以成就孝道。

申生所看重的是孝道,所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杀身以成仁——为了某种理想和价值追求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不仅在古代,在战争年代,同样有很多革命志士把革命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所以他们能够选择放弃生命,从容面对死亡。

【知识卡片】

本节选自《檀弓上》。“檀弓”是首篇人物的姓名,编者用作篇名。全篇内容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讨论丧礼的言论,富有文学色彩,风格独特。

【故事链接】

李逵(kuí)为母杀虎

相传宋朝末年,李逵与众位好汉在梁山聚集。数年之后,李逵思母心切,宋江哥哥允许他回家探望。李逵回到家,母子相见悲喜交集。母亲因日夜思念儿子,已双目失明。李逵为尽孝道,背起年迈的母亲要回梁山。

行走数日,来到一片树木茂密的山峦(luán)。老母饥渴难忍,李逵便将母亲安顿在山坡向阳处歇(xiē)息,自己去寻找食物为母亲充饥。待他回来时,发现老母已不在,他非常着急。李逵寻找到半里之外的另一座山上,发现了一只老虎,旁边有一堆人骨。李逵见此情景,猜想母亲一定是被这毒虫所害,顿时怒火填胸,抡起大斧向猛虎砍去。几斧下去,老虎惨叫一声,瘫(tān)软在地上。李逵抓住老虎的后腿,抡起摔死在岩石上。

李逵悲痛万分,对着苍天号啕大哭。他脱掉外衣,将草地上的尸骨包起来,在山坡向阳处挖了一个坑,将尸骨掩埋。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原文】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鲁庄公:春秋战国时鲁国国君,姓姬(jī),名庄公。宋:春秋战国时国名。乘丘:鲁国地名。】,县贲父御【县(xuán)贲(bēn)父:人物姓名,县是姓,贲父是名。御:驾驭(yù)车马。】,卜国为右【卜国:人名。右:战车的右边。】。马惊,败绩【败绩:失败。这里指翻车。】。公队【队(zhuì):同“坠”,坠落。】,佐车授绥【佐车:副车。绥(suí):绳子。】。公曰:“末【末:这里的意思是软弱无力。】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圉(yǔ)人:养马的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流矢(shǐ):飞箭。白肉:大腿内侧的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诔(lěi):追述死者功德的悼念文章。】之。士【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之有诔,自此始也。

【译文】

鲁庄公和宋国人在乘丘交战,县贲父为鲁庄公驾车,卜国在车右边护驾。拉车的马受惊,将(jiànɡ)车翻了。庄公摔下车来。副车上的人递下绳子,拉庄公上了副车。庄公说:“卜国啊,软弱无力呀!”县贲父说:“以前没有翻过车,今天却车翻人坠,这是我们没有勇气!”于是两人殉(xùn)职而死。事后养马的人在洗马时,发现马大腿内侧中了飞箭。庄公说:“原来翻车不是他们的过错。”于是庄公写文章追述他们的功德。为士写文章悼(dào)念的风俗,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师说】

县贲父和卜国负有保护国君的责任。出了事故,不是左推右塞(sè),竭(jié)力寻找客观原因,而是挺身而出,大胆承担责任,牺牲自己的生命,充分表现了两人的忠诚和献身精神。

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忠于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用自己的努力工作为父母、家庭、社会尽职尽责。

【知识卡片】

《礼记》是战国(前475—前221)到秦汉时期(前221—220)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故事链接】

曹操割发代首

建安三年四月,曹操在征讨张绣途中下过一道命令:将士经过麦田时,不得践(jiàn)踏[1]庄稼,否则一律斩首。一日,曹操在骑马行军途中,一只斑鸠(jiū)受惊,忽然从田中飞出,使曹操坐骑受惊蹿(cuān)入麦田,踏坏一大片麦子。

曹操立即叫来行军主簿[2](bù),要求军法处置,主簿不知该怎么办。曹操却说:“我自己下的禁令,现在自己却违反了,如果不处罚,如何服众?”当即抽出佩剑要自刎(wěn)[3],左右急忙劝阻。这时谋士郭嘉(jiā)以《春秋》“法不加于尊”为其开脱,曹操便顺势言道:“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于是曹操拿起剑割下自己的一束头发,对部下说“割发权代首”,并叫手下将头发传示三军。将士们看后,更加敬畏自己的统帅,从此再也没有出现不遵守命令的现象了。

注:

[1]践踏:踩踏。

[2]主簿: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主管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以及各种印章等,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职。

[3]自刎:自杀。

曾子寝疾

【原文】

曾子寝疾【曾(zēng)子:孔子的弟子,名参,字子舆。寝(qǐn)疾:病倒,卧病在床。】,病【病:大病,严重的病。】。乐正子春【乐(lè)正子春:曾子的学生。】坐于床下,曾元、曾申【曾元、曾申:曾子的儿子。】坐于足,童子隅【隅(yú):墙角。】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睆(huàn):光泽。】。大夫之箦与【箦(zé):席子。与: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瞿(qú)然:惊恐的样子。】曰:“呼【呼(xū):同‘吁’,叹息声。】!”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斯:这。季孙:季孙氏,鲁国的大夫。】只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革(jí):危急。】矣,不可以变【变:意思是移动。】,幸而至于旦【幸:希望。旦:天亮。】,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尔:你。彼:他,这里指童子。】,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细人: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得正:合于正礼。已:可以。】矣。”举【举:所有(人),大家】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反:同“返”。没:同“殁(mò)”,死去。】。

【译文】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烛火。童仆说:“这席子华丽而有光泽,是大夫用的席子吗?”乐正子春说:“住口!”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说:“啊!”童仆又说道:“席子华丽而有光泽,是大夫用的席子吗?”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曾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子的儿子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帮您换掉。”曾子说:“你爱我还不如那童仆爱我,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用姑息迁就。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乎正礼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安放好,曾子就去世了。

【师说】

不是大夫的身份不得受大夫的礼遇,曾子临死前要求换掉华丽的卧席,以言行维护他所信奉的“礼”。

“细微之处见精神”,做人的严谨应体现在这些细小的事上。只有从小事开始严格要求自己,注重每一件事都合乎礼仪,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

【知识卡片】

《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学术论文汇编。它包含了从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论著,文中反映的多系先秦古制,其中录有一些孔子的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

【故事链接】

陈祎(yī)避[1](bì)席

陈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shòu)《孝经》第一章。

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给他的弟子们讲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忽然提了个问题叫曾子来回答。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gōng)毕敬[2]地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们明白了吗?”

几个哥哥都说明白了,只有陈祎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毕恭毕敬地说:“明白了。”

后来陈祎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玄(xuán)奘(zàng)。

注:

[1]避:让开。

[2]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

【原文】

子夏【子夏:孔子的弟子,名叫卜商,子夏是字。】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女(rǔ):同‘汝’,你。】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事:侍奉。夫子:对孔子的尊称。洙(zhū)泗(sì):古时鲁国的两条河名。】之间,退而老于西河【西河:地名,在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之上,使西河之民疑【疑:同‘拟’,比作,比拟。】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索居:独居。】。亦已久矣!”

【译文】

子夏因为儿子死了而悲伤过度,双目失明。曾子前去慰问,并说:“我听说朋友的眼睛失明了,对此感到非常难过。”曾子哭了,子夏也哭了起来,说道:“天啊!我没有罪过呀!”曾子气愤地说:“你怎么没有罪过呢?以前我和你在洙河和泗河那块地方侍奉老师(孔子),后来你告老回到西河,使西河的人们把你比作老师,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的亲人去世了,但他没有留下任何可以为人特别称道的事,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你儿子死了就哭瞎了眼睛,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曾子接着反问道:“你难道就没有罪过吗?”子夏听后扔掉手杖,下拜说:“我错了!我错了!我离开朋友独自居住太久了。”

【师说】

对朋友的真正爱护,是帮助他克服缺点,认识并改正过错。曾子指出子夏的过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朋友,应以宽厚之心去爱护对方。但不是没有原则地姑息迁就,也不是丧失自我立场去随便附和。应该忠告朋友,告诫朋友,提醒朋友,用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品行去感化、影响对方。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朋友、家长、老师的忠告,我们每个人应虚心接受,努力改正。

【知识卡片】

关于忠告的名言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

——《培根论说文集》

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zhèng)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更是干净纯粹(cuì)。

——《培根论说文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故事链接】

终生受益的三条忠告

一对新婚夫妇生活贫困,要靠亲友的接济才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