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下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8000000052

第52章 孙子兵法(4)

地形篇 地形有通

【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通:通达,指四通八达的地区。】者,有挂【挂:悬挂,牵碍。指前平后险,易入难出的地形。】者,有支【支:指敌对双方皆可据险对峙,不易于发动进攻的地区。】者,有隘【隘:两山峡谷之间的地带】者,有险【险:指山川险要、行动不便利的地带。】者,有远【远:指敌我双方距离较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先居高阳:应率先占据地高向阳的地形,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利粮道【利粮道:保持粮道畅通。】,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敌人出击也不利。而,也,亦。】,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敌虽利我:敌人以利诱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引而去之:引兵伪装退去。引,去,离开。】,令【令:使。】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必盈之以待敌:一定要用足够的兵力堵塞隘口,以对付敌军来犯。】;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从:顺随。】,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在险阻之地,我当抢先占据地高向阳之处,争取主动,以待敌军。】;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难以挑战:因地势远,不宜先求战。挑战,挑动敌人出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地之道也:指上述六者乃将帅指挥作战时利用地形之原则。】;将之至任【将之至任:将帅应负的重大责任。】,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六种。我军可以往,敌军可以来,这样的地形叫“通”;在地形平坦、四通八达的(通形)地区作战,要抢先占领地高向阳的地带,保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这样打起仗来就有利。军队可以前进,难于后退,这样的地形叫“挂”;在这种地形复杂、易进难退的地区(挂形)作战,敌军如果没有防备,我军就可突然出击战胜它;敌军如果有防备,我军出击却没打胜,又难于退回,这对我军不利。我军出击不利,敌军出击也不利,这样的地形叫“支”。在这种敌我双方皆可据险相持、难于发动进攻的(支形)地区作战,敌军即使以利引诱我军,我军也不要出击;应带兵伪装退出,调动敌人出兵一半时再突然回击,这样打有利。在两山狭谷之间,道路狭隘,车兵步兵无法展开的地区(隘形)作战,如果我军首先占领,必须配备足够的兵力守堵隘口,对付敌军来犯;假如敌军抢先占据了它,并以足够的兵力把守了隘口,我军就不宜去攻打;敌军如果兵力不足,我军就可以去打。在山川险峻、行动不便的地区(险形)作战,如果我军首先占领了它,必须占领地高向阳的地带对付敌军来犯;如果敌军抢先占据了,我方就应带兵撤退,不宜去攻打。在路途迂回曲折、敌我营垒相距较远的地区(远形)作战,双方所占地理形势均等,这就难于挑动敌人出战,即使出战对我军也会不利。以上六条,是利用地形作战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师说】

孙子指出,六败情况的产生,“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指出在战场上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将领而不是自然条件;“地形者,兵之助也”,指出地形对用兵作战只起辅助作用,不起决定性作用。从孙子分析六败的原因可以看出,他认为战争的胜负主要是由主帅、各级将佐和士兵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的,他反对地理条件决定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孙子把认真研究、利用地形、警惕防止六败列为“将之至任”;强调“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是“上将之道”;主张将帅对于不知“战道”而瞎指挥,随意下令“无战”或“必战”的国君,可不予理睬;提出将帅要“知兵”“知彼知己”“知地知天”,力求做到“动而不迷,举而不穷”,“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不仅对古代将帅提高德才学识修养有指导作用,对今天的将领也同样适用。

【知识卡片】

本篇着重论述如何利用地形取得战争胜利,同时兼顾了地形、天时、我情(军心、将才)和敌情在战争中的交互作用。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地形学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史上全面论述决定战争胜败诸要素的典范。

【故事链接】

刘裕灭南燕

东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东晋朝政。南燕主慕容超见东晋内乱,从义熙二年(406)起,多次派兵袭扰东晋边境,南下攻掠淮北。彭城(今江苏徐州)以南晋民,纷纷筑堡自卫,抗击南燕军。时南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慕容超信用奸佞,诛戮贤良,赋役苛重,激起民众强烈反抗。

刘裕为抗击南燕,外扬声威,遂欲挂帅北伐。时朝臣多劝阻,刘裕不从。五年四月,自建康(今南京)出发,率舟师溯淮水入泗水。五月,东晋军至下邳(今江苏邳州市南古邳镇),留下船舰、辎重,步行至琅邪(今山东临沂北)。所过皆筑城,留兵守卫,以防南燕骑兵袭后。刘裕拟择捷径,自琅邪经莒县(今属山东),越大岘(今沂山)直趋临朐(今属山东)、广固。大岘山高七十丈,周围二十里,上有穆陵关,峻狭仅容一车通过,号称“齐南天险”。刘裕部下担心南燕军控扼大岘,或坚壁清野,则此行不仅无功,且将不能自归。刘裕认为,慕容超等贪婪,无深谋远虑,必不能守险清野,遂督兵急进。六年二月初五,刘裕下令四面攻城,燕军难以抵御,开城投降。慕容超仅率数十骑突围,结果遭擒,被杀于建康。南燕亡。

九地篇 用兵之法

【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散地:指士卒近家,战不利则心易散,故言散地。】,有轻地【轻地:军队进入敌境未深,可以轻易撤回。】,有争地【争地:谁先占领就对谁有利的军事要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汜【汜(sì):水决后又流入。】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三属:三国交界的地方,意为与多国交界的地区。】,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此句指先到达可以得到诸侯列国的援助。】,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深入敌国,所过城邑众多的地区,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汜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进入的道路狭隘而回归的道路迂远。】,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死地:不速战求生则会被消灭之地。】。是故散地则无战【无战:不宜作战。】,轻地则无止【无止:不宜停留。】,争地则无攻【争地则无攻:敌已占据争地则不可进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衢地则合交:在行地,则当结交诸侯,陷敌于孤立。】,重地则掠【重地则掠:在重地作战则掠夺敌资粮。】,汜地则行【汜地则行:在汜地就应迅速通行。】,围地则谋【围地则谋:处围地则发谋以取胜。】,死地则战【死地则战:在死地则力战以求生。】。

【译文】

孙子说:(有关地形的)统兵作战规律,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汜地、围地、死地九种。诸侯的军队在本国国土上与敌国军队作战,士卒易散,叫散地。军队开进敌国的国土不远,士卒易逃回本国,叫轻地。我军先占领了对我利,敌军先占领了对敌也有利,这种兵家必争的地区叫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可以开来,这种交通方便的地区叫交地。几个诸侯国交界之处,先到的军队可得到各诸侯国的帮助,这种道路四通八达的地区叫衢地。大军开进了敌国较深的腹地,背后有敌国许多城邑,这种形势严重的地区叫重地。在山岭森林、险峻河川、水网沼泽上行军,所有这些道路容易被水毁坏的难走地区叫汜地。进军的道路狭窄,退军的道路迂远,敌军用少数兵力就可以击败我众多军队,这种像包围圈的地区叫围地。迅速英勇战斗就能生存,不迅速英勇战斗就会覆灭,经过死战才能生存的地区叫死地。因此,军队在散地就不宜作战,在轻地就不可停留,在争地若已被敌军抢先占领了就不要强攻,在交地就不要使交通断绝以确保各部联络,在衢地就广泛结交毗邻诸侯国,在重地就抢掠粮秣,在汜地就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巧设奇谋突围,到了死地就拼死决战。

【师说】

孙子很重视军队的管理、教育方法,认为军队主持者应做到“静以幽,正以治”;士兵个个应有“诸、刿之勇”;军队内部应该做到“一其志”“齐勇若一”;军队各部应如“常山之蛇”,互相配合,互相策应,打仗时则千军万马“携手若使一人”,真正做到意志统一,行动统一,造成军队群体的有利态势。为达此目的,孙子主张对军队一方面要进行有效的政治教育,使将士“并气积力”,士气饱满,战斗力旺盛,使官兵做到既能不贪钱财,又能拼死奋斗;另一方面提倡以法治军,必要时实行破格的奖赏、打破常规的号令(“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孙子总结的这些古代政治建军的宝贵经验对我们今天从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各项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来说都富有启迪意义。

【知识卡片】

本篇强调将帅要认真考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即根据不同战区客观环境条件、利益原则和官兵的不同心态制定不同的战略战术原则,这体现了孙子在政治上、哲学上的天才。

【故事链接】

擒虎须趁虎睡时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因朝廷不同意他继承父位,就凭借其父亲数十年的经营基础,以蔡、申、光三州反叛朝廷。816年,唐宪宗下诏讨伐。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敌不住吴元济败了下来。唐宪宗再令袁滋取代高霞寓领兵讨伐,结果同样惨败。

名将李晟(shènɡ)之子李愬(sù),当时在太子宫中任职,得知情况后主动请战。唐宪宗即任命李愬为唐邓节度使,替下袁滋担负伐吴重任。

李愬受命,初到前线唐州(今河南省泌阳县),见士卒因连战皆败,十分惧战,士气低落,便向全军下令:“天下知道我柔弱,所以派我来跟着你们。若论打仗取胜,那可不是我的特长。你们只需静守疆场,我便足以回复君命了。”

李愬又对部下说:“士气如此低落,首先需要稳定人心。更为重要的是,前任尚书治军不严,敌军便不作戒备。现在听说我来代任,定会加强防务。我特意放风出去,要严守袁公故辙,目的是让他头脑发昏,依旧不加警惕,这样我们便可以趁吴元济昏睡之际,捆缚起这只猛虎了。”

吴元济本来就轻视李愬,听说唐军依旧松弛,真的不加防备。而李愬的士兵们听说不需冒拼死之险,也便人心安定,人人愿听号令了。李愬乘机日夜兼程暗察淮西地势,把吴元济兵力的虚实了解得一清二楚。半年以后,士气已经恢复,便上表请求增兵讨吴。李愬乘着锐气以“借敌打敌”之计接连不战而胜,很顺利地打通了前往蔡州大本营的外围道路,于是士气大振,斗志旺盛。

这时,唐朝北路军李光颜率河阳、宣武、魏博等军进攻淮西,击败淮西军三万人,威胁北线要冲洄曲。吴元济不防李愬,见北线告急,便把亲兵守卒尽可能都调往洄曲防备李光颜。已降唐朝的原吴元济得力干将李祜即向李愬说:“蔡州精兵已全调往北线,我们现在可以乘虚直抵其城,生擒吴元济了。”李愬即依此计,于风雪阴晦的十月初十,命李祜率突击队三千为前锋,自己率三千为中军,李进城带三千断后,疾速东进。行军到张柴村,淮西守军都因天寒地冻,躲在帐中毫无防备,前锋到处,好似切瓜削菜一般,吴军被杀得一个不剩。

李愬命将士入村稍事休息,吃点干粮,即备好鞍马弓箭,继续急行军。当天晚上恰好大雪纷飞,寒风凛冽,马匹都冷得缩成一团,战士中抱着长戈而被冻死的就有十一二人。而张柴村以东都是水塘沼泽,道路十分难走。有部下问要到哪里去,李愬说:“直捣蔡州生擒吴元济!”众军士一听,都哭着要回去。李愬说,此时正是吴元济昏睡得最死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拼尽全力赶到蔡州,这样才可以一举灭敌,永除以后行军之苦。军令如山,大家只好咬紧牙关急跑快进。

又急行军七十余里,夜半时分到达蔡州城郊,声音嘈杂,一旦惊醒吴元济那就前功尽弃了。这时正好有报告:城旁有养鹅鸭的池塘。李愬大喜,即命军士用戈矛、石块去搅扰鹅鸭。鹅鸭受惊,哀鸣之声立即盖过了行军的声音。城内守卒都因怕冷拥絮昏睡,几个更夫隐隐听到鹅鸭鸣叫,也只当是它们遭冻难受之故,不愿在这样的天气里到城头瞭望军情。谁也没想到会有九千军马如同一条捆虎长索,正把蔡州城团团围住。

四更天,正是人们睡得最香甜的时候,李愬的部队齐集城下。李愬等人在城墙上凿出坑穴率先登上城门,杀死熟睡的守门兵,留下更夫照旧打更,然后打开城门,放进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