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下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38000000022

第22章 史记(3)

高祖回京途中,路过沛县时停留下来。在沛宫置备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请来一起纵情畅饮。挑选沛中儿童一百二十人,教他们唱歌。酒喝得正痛快时,高祖自己弹击着筑琴,唱起自己编的歌:“大风刮起来啊云彩飞扬,声威遍海内啊回归故乡,怎能得到猛士啊守卫四方!”让儿童们跟着学唱。于是高祖起舞,情绪激动心中感伤,洒下行行热泪。高祖对沛县父老兄弟说:“远游的赤子总是思念着故乡。我虽然建都关中,但是将来死后我的魂魄还会喜欢和思念故乡。而且我开始是以沛公的身份起兵讨伐暴逆,终于取得天下,我把沛县作为我的汤沐邑,免除沛县百姓的赋税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沛县的父老兄弟及同宗婶子大娘亲戚朋友天天快活饮酒,尽情欢宴,叙谈往事,取笑作乐。过了十多天,高祖要走了,沛县父老坚决要高祖多留几日。高祖说:“我的随从人众太多,父兄们供应不起。”于是离开沛县。这天,沛县城里全空了,百姓都赶到城西来敬献牛、酒等礼物。高祖又停下来,搭起帐篷,痛饮三天。沛县父兄都叩头请求说:“沛县有幸得以免除赋税徭役,丰邑却没有免除,希望陛下可怜他们。”高祖说:“丰邑是我生长的地方,我最不能忘,我只是因为当初丰邑人跟着雍齿反叛我而帮助魏王才这样的。”沛县父老仍旧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把丰邑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一样。于是封沛侯刘濞为吴王。

【师说】

本节选记叙了高祖在回京途中设宴与乡亲们一起叙旧,表达思乡思亲的情感。文章以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中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高祖。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百姓对高祖的拥戴,看到他治理的清明。

【知识卡片】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左氏春秋》《世本》《国语》《战国策》《秦记》《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这些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故事链接】

刘邦醉酒斩白蛇

汉高祖刘邦做沛县(今江苏徐州北)亭长的时候,为县里押送一批农民去郦山修陵。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刘邦心想:即使到了郦山按罪也会被杀的。于是走到丰西泽(今江苏徐州丰县西)就停下来,饮酒大醉,当夜索性把剩下的所有农民都放了,并对他们说:“你们都跑吧,我从此也要逃跑了。”于是大家欢呼雀跃,对刘邦更是感激涕零,有十多个农民还愿意跟着刘邦一起逃跑。

于是刘邦就让一个农民在前面探路。不久,探路的人回来哆哆嗦嗦地报告说:“前面有一条龇牙咧嘴、面目狰狞的白蛇挡住去路,我们还是回去吧!”刘邦趁着酒劲儿大声斥责道:“大丈夫独步天下,有什么可怕的!”带着队伍走上前挥剑就将白蛇一刀两断了。大伙儿又走了几里地,刘邦实在困得不行了,就席地睡着了。

刘邦队伍中走在后面的人突然听到有妇人的哭声,就寻声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瘦骨嶙峋的老妇人在路边放声大哭,就问她:“何事如此伤心?”老妇人答道:“丧子之痛,焉能不痛?”那些人又问她:“儿子为何被杀?”老妇人答道:“我儿子是白帝子,变成白蛇横在路上,现在被赤帝子杀了,所以我很伤心。”那些人以为她胡说八道、信口雌黄,冲上来就想打她,老妇人突然化作一阵青烟不见了!

后面的人吓得面如土色,慌慌忙忙地赶到刘邦面前向他汇报了刚才的情况,刘邦却暗自欣喜,想来一定是天神相助!从此,跟随他的人也越来越敬畏他了。

季札三让国位

【原文】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卒:死。】。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让:推让。】不可,于是乃【乃:就。】立长子诸樊,摄【摄:总持。】行事当国【当国:执政。】。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除丧:除去丧服,指服丧期已满。丧期为一年。】,让位季札。季札谢【谢:辞绝。】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成:成全。曹宣公阵亡后,公子负刍杀太子而自立。二年后,诸侯伐曹,俘虏曹成公负刍,欲立子臧(负刍的兄弟),子臧说:“过去典册曾说:‘圣人通达于节义,其次能保守节义,最下者丧失节义。’我做国君不合节义。我虽非圣人,怎么敢不守节义!”于是离开曹国,逃到宋国。诸侯无法,放回曹成公负刍。】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义嗣:附合礼义的继承人。因诸樊是长子,继承君位合于礼制。】,谁敢干【干:触犯。】君!有国【有国:据有国家。意指当国君。】,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附于:合于。】子臧之义。”吴人固【固:坚持。】立季札,季札弃其室【室:家室财产。】而耕,乃舍之……

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有命授弟余祭:诸樊留下遗命把王位传给其弟余祭。】,欲传以次【传以次:按兄弟排行次序传国。】,必致国【致国:传让国君之位。】于季札而止,以称【称:满足。】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嘉:赞赏。】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令以渐至:就能让国君之位依次渐渐传到季札身上。】焉。

……

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聘于鲁:到鲁国去慰问。】。

……

四年【四年:指吴王余昧在位的第四年。】,王余昧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致:传位。】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昧后立。今卒【卒:通“猝”,仓猝。】,其子当代。”乃立王余昧之子僚为王。

【译文】

二十五年(前561),王寿梦死。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zhài),三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寿梦生前也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避让不答应,于是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

王诸樊元年(前560),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想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作为长子本是合理的继位人,谁敢触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愿学习子臧那样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反而抛弃了家室财产去当农民,吴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

十三年(前548),王诸樊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来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而且因为兄弟们都赞赏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大家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这样就能依次渐渐传到季札身上了。

……

王余祭四年,吴国派遣季札去慰问鲁国。

……

四年(前527),王余昧死,想传位于其弟季札。季札避让,逃离开去。于是吴人说:“先王有令,兄死弟继位,一定传国给季子。季子现在逃脱君位,那王余昧成为兄弟中最后一个当国君的人。现在他死了,其子应代其为王。”于是立余昧的儿子僚为吴王。

【师说】

在本篇节选的内容中,司马迁用简练的语言,寓论断于叙事之中,歌颂了季札不慕权力、三次避位让国的高风亮节。

吴王寿梦的四个儿子中,四子季札最贤能,寿梦生前也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避让不答应,于是让长子诸樊继位。这是一让。

吴王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又以遵守节义为由坚决推辞,甚至抛弃了家产去当农民,以表明决心。这是二让。

吴王余昧将死,想传位于其弟季札。季札再一次避让,逃离开去。这是三让。

季札三让国君之位的高风亮节,对那些一心争名夺利之人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讽刺。他的这种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是值得学习和推崇的。

【知识卡片】

《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吴国从开国祖先吴太伯立国至吴王夫差亡国的长达一千二百年的一部兴亡史。通过本篇,司马迁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吴国由弱而强、又由盛而衰的完整历程。篇中再现了吴楚、吴越以及吴与中原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也反映了吴国内部统治阶级之间的王室斗争和君臣矛盾。

在本篇中,司马迁歌颂了吴太伯、季札二人不慕权力避位让国的高风亮节,无疑是对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喋血残杀的一种嘲讽和反驳。同时,通过描绘公子光弑王僚的历史场面,正面揭露和鞭挞了吴国王族成员之间同室操戈以谋王位的残忍行径。并且,通过对伍子胥尽忠报国反遭赐死的具体史实的生动描述,愤慨地批判了吴王夫差的昏暗不明,抒发了对专制社会中正直贤能之士“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人生悲剧无限的同情和不平。

【故事链接】

季札挂剑

季札,春秋时期吴国人,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他博学多才,品行高尚,甚至是他自己在心里许下的诺言,也要竭尽全力去做。

一次,季札遵照国君的旨意出使各诸侯国。他中途经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款待。两人意气相投,谈古论今,十分投机。

几天后,季札要离开徐国继续赶路,徐国国君设宴为季札送行。宴席上不但有美酒佳肴,而且还是优雅动听的音乐,这一切令季札十分陶醉。酒喝到兴处,季札起身,抽出佩剑,一边唱歌一边舞剑,以助酒兴,表示对徐国国君盛情款待的感谢。

这把佩剑不是一般的剑,剑鞘精美大方,上面雕刻着蛟龙戏珠的图案,镶嵌着上等宝石,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精致。剑锋犀利,是用上好的钢制成的,看起来寒光闪闪,令人不寒而栗,挥舞起来更是银光万道,威力无穷。徐国国君禁不住连声称赞:“好剑!好剑!”

季札看得出徐国国君非常喜欢这把宝剑,便想将这把剑送给徐国国君作纪念。可是,这是出使前父王赐给他的,是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才能被接待。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怎么能把剑送给别人呢?

徐国国君心里明白季札的难处,尽管十分喜欢这把宝剑,却始终没有说出,以免让季札为难。

临分手的时候,徐国国君又送给季札许多礼物作为纪念,季札对徐国国君的体谅非常感激,于是在心里许下诺言:等我出使列国归来,一定要将这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

几个月后,季札完成使命,踏上归途。一到徐国,他顾不得旅途的劳累,直接去找徐国国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徐国国君不久前暴病身亡。

季札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徐国国君的墓前,三行大礼之后,对着国君的墓说:“徐君,我来晚了,我知道您喜欢这把宝剑,现在我的任务完成了,可以将这把剑交给您了。”说完摘下佩剑,双手敬到墓前,然后郑重地把剑挂到了墓前的松树上。

跟在一旁的随从不解地问:“大人,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您把剑送给他,他也看不到,您这么做有什么用呢?”

季札说:“在离开徐国之前,我已经在心里许下诺言,要将这把剑送给徐君。从那时起,这把剑已经不属于我了。这段时间以来,我只不过是借用,现在是来把剑还给徐君的。”

姜太公钓文王

【原文】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东海:此处泛指江苏、山东一带沿海,非今之东海。】上【上:岸边。】人。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奸:通“干”,有所求取而请见。】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卜:占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螭(chī):无角之龙。】,非虎非罴【罴:棕熊。俗称“马熊”或“人熊”。】;所获霸王之辅【霸王之辅:能够帮助实现在天下称王称霸的愿望的人才。】。”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阳:河的北岸。】,与语【语:谈论。】大说【说:同“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适:到。】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号:称呼。】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事:侍奉。】纣。纣无道,去【去:离开。】之。游说诸侯,无所遇【遇:知遇,受重用。】,而卒【卒:最终。】西归周西伯。周西伯拘【拘:囚禁。】羑【羑:读作yǒu。】里,散宜生、闳【闳:读作hóng。】夭素【素:向来。】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盍(hé):何不,为什么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反:通“返”,返回。】国。

【译文】

太公望吕尚,是东海岸边的人。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做吕尚。

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西伯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西伯大喜,说:“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